苏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模拟卷(2)
八 年 级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对上述材料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目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抗美援朝,实现朝鲜统一 B.抗美援朝,捍卫朝鲜独立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抗美援朝,助弱反霸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C.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3.2011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和《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曾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该计划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
A.发展重工业 B.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C.培养建设人才 D.把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
4.1987年,回乡探亲寻祖的台湾同胞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倾诉分离之苦;在大陆一些亲人离散比较多的省份,广播、电视里不断播送寻找亲人的启事。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B.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
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5.党的十五大指出,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变为国有资本等手段,到1956年底,中国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工业化建设需要
6.如图是毛泽东同志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题词。该厂建成于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运动中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7.有这样一位院士,“他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为梦想执着追求,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践行‘奋斗终生’的诺言……”。这位院士是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邓稼先 D.钱三强
8.“1962年,他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他”是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
9.“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段材料反映了
A.越南战争大大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使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C.抗美援朝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
10.他是解放军好战士,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和孜孜以求的“钉子精神”在社会上广泛弘扬。他是
A.罗盛教 B.欧阳海 C.雷锋 D.袁隆平
11.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的外交布局是
①全方位 ②多层次 ③立体化 ④宽领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辽宁舰” 歼—20战机 地空导弹部队进行实弹发射
A.祖国统一 B.社会变迁 C.科技强军 D.和谐发展
13.中国共产党秉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会议是
A.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
C.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
14.下列理论成果先后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按照确立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理论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③科学发展观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15.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中说道:“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这次会议”是指
A.中共十四大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八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6.1953年春,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组织培训港口建设高级技术人才研修班,聘请苏联专家授课,并将报告整理为新中国第一部港工专业论著,向全国推广。由此可知,苏联专家的援助
A.促进人才培养和新中国建设 B.有助于三大改造的提前完成
C.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强国基础
17.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涌现出30多万英雄功臣。其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歼敌制胜的英雄是
A.赵登禹 B.佟麟阁 C.董存瑞 D.黄继光
18.他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下图中的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钱学森 D屠呦呦
19.根据下表,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A.土地革命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包产到户
20.2023年4月15日,非洲苏丹首都喀土穆多地发生武装冲突,安全风险急剧上升。中国派正在亚丁湾护航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等,于4月27日将首批668名中国同胞安全撤离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中国侨民抵达吉达港
A.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 B.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强
C.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D.人民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联合作战体系
21.1951年,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等运动,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五一节前后,全国有2亿多人参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示威游行。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开国大典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22.对如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安徽小岗村农民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A.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3.历史学著作《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共产党诞生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下列选项属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二、材料解析及探究题 (共26分)
25.汲取精神之源,凝聚奋进力量,坚持中国道路。
材料一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持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及主要内涵
①抗美援朝精神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②脱贫攻坚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③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④特区精神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整理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材料三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典范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丰富了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多元图景和多元路径,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态。
——摘编自薛金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世界意义》
(1)请将①—④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按照它们出现的时期进行排序。(只填序号即可)。
(2)依据材料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开创了什么道路?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获得了哪一历史经验。
(3)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四则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26.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史。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北京学生于1919年呐喊“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低头!”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材料三
如图再现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生动场面。
材料四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1)材料一中“呐喊”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爆发的原因及后期的主力是什么?该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意义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坚强部队的名称是什么?
(4)材料四的碑文中用“三年”、“三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三个时间概念将中国革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请你答出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5)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那么三大战役是什么?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7.某校同学以“创新”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阅读学习成果,回答问题。
成果一 数据见证兴衰
——摘编自王元庆《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
成果二 创新引领未来
(1)依据成果一,列举促进英国A阶段“兴”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英国对B阶段中国“衰”的影响。
(2)当数轴中x=2050时,我国将实现中国梦。结合成果二,运用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是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
(3)完成本次项目化学习后,你有何感悟?
28.中国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一种兼容兼顾,从整体看待事物的思维。其根本在于和谐、和平、合一、大同,彰显的是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史 实 简 介
李冰治水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创举,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
唐蕃和亲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通过这次联姻,唐蕃交往日趋频繁,更加广泛。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本有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品质,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长久之和。
——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材料二
主 题 简 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整理自《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选自《习近平著作选读》
(1)将材料一的史实与下列观点相对应。(填写史实即可,3分)
“和合”在“民族交融”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
“和合”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
“和合”在“人与自然”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任选一个主题对“和合”智慧的体现加以说明。
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而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3)综上所述,说出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成功的启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