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
一、选择题
1.[2023广州调研]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变化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为品评标准
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2024重庆七校开学考]唐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中央行政体制;贞观年间,唐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从而形成“三省长官合议政事,尚书奉而行之”的中央行政体制新形式。这体现了政事堂的设置( )
A.强化了三省之间的制衡
B.保证了国家的科学决策
C.缩小了尚书省长官职权
D.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3.[2024江西联考]从贞观至开元的一个多世纪里,定居西域的康氏,其墓志铭书写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郡望从康国改为内地,埋葬地点亦由临近康国之陇右(如武威)改为中原(如洛阳),而且悄然奉周朝康叔为其得姓始祖。这种变化( )
A.缘于边疆民族不断内迁
B.反映了族群认同的加强
C.缓和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D.体现了唐朝疆域的扩展
4.[情境创新/2023广东六校联考]唐初,三省宰相几乎都是兼职,一般是“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且每天上午政事堂宰相办公会议结束后,皇帝都要“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以慰劳忙碌了一上午的宰相们,从而形成了宰相会食(有如工作午餐)之制。据此推断,宰相“会食”制( )
A.旨在提高宰相办公效率
B.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
C.强化了君主对宰相控制
D.便于皇帝诏令顺利执行
5.[2024山东聊城阶段测试]唐初,藩镇节度使掌管所属地区军队,朝廷另外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管理其他事务;玄宗时,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据此分析,这一变化 ( )
A.缓解了冗官现象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减轻了边防压力
D.加剧了外重内轻局面
6.[2024河南调研]两税法将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形成“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纳税原则。这一做法( )
A.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B.加强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C.破除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平等化
7.(2024·兰州)《隋书·高祖纪》记载,开皇七年(587)夏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山阳渎由今江苏淮安县东,向南直达长江,大体是循着东晋南朝以来不断修整的邗沟故道。据此可知,隋文帝此举( )
A.沟通了南北大运河
B.开启了经济重心南移
C.保障了国家的赋税
D.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8.(2024·沈阳)唐初,辽宁全境几乎为高丽所占。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高宗遣李勤、薛仁贵统大军渡鸭绿江,攻克平壤,平高丽,十二月置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镇守,又收复辽宁全部州县,将其隶属安东都护府。这可以用来说明唐前期( )
A.中央重视对边疆的管理
B.边疆地区保持长期稳定
C.边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地方割据势力遭到削弱
9.(2024·淮南)中唐之后,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柳宗元以“前者忘,后者系”警示君主,即前代君主被百姓遗忘,而继位者为民众所拥护才可以政权交接。据此可知( )
A.社会改革趋向复古 B.民本思想受到推崇
C.皇位世袭受到冲击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10.(2024·西安)打马球兴起于唐代初期,唐代文献称作击球。一般认为马球运动源自波斯,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唐代的许多皇帝喜欢打马球,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和宫中侍女也击球成风。参赛者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无疑是体力、技能与智谋的综合竞争。由此可知马球运动( )
A.是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
B.是唐代贵族生活腐化的写照
C.为艺术创作提供真实情境
D.是唐代社会繁荣开放的体现
11.[2022广东]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12.[2023北京]“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综合题
13.[天星原创,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唐贤相陆贽的官场沉浮
陆贽(754—805),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
●寒门少年始及第
陆贽出身于魏晋之际兴盛的江南望族吴郡陆氏。但至陆贽出生前,家门已衰。其父早逝,幼年受母亲韦氏教导,学习颇为勤苦。十八岁即中进士,又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得高第,授华州郑县县尉。
●才俊青年得拜相
唐德宗即位后,任命陆贽为翰林学士。德宗甚为倚重陆贽,命其参赞机要事务,时人称他为“内相”,此时陆贽俨然已跻身于中枢机构。陆贽竭忠尽心,于792年得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
●救时贤相忧新法
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唐朝统治面临崩溃。陆贽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意图使唐朝重回兴盛。他为唐廷出了许多善策,其上奏的《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有多处对更替中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忧虑。
●中年沉浮别帝都
陆贽刚直不阿,严于律己,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此渐为德宗所不悦,再加上奸佞谗言,陆贽任相两年后被罢免,后又被远贬忠州,十年后卒于贬所。后人为之不平道:“贽不负德宗,而德宗负贽。”
以“陆贽官场沉浮透视唐代政治制度”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
一、选择题
1.[2023广州调研]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变化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为品评标准
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据材料“察举制……由本乡名士主导……至曹魏时……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可知,自东汉至曹魏,官员推举逐渐从依赖本乡名士转为依赖朝廷,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由东汉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明显,存在差别而非一脉相承,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起初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期逐渐更看重家世,但材料并没有明确具体的选拔依据,排除B项;从西晋时期开始,随着选拔依据强调对家世的看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工具,排除C项。
2.[2024重庆七校开学考]唐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中央行政体制;贞观年间,唐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从而形成“三省长官合议政事,尚书奉而行之”的中央行政体制新形式。这体现了政事堂的设置( )
A.强化了三省之间的制衡
B.保证了国家的科学决策
C.缩小了尚书省长官职权
D.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解析 根据材料“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从而形成‘三省长官合议政事,尚书奉而行之’的中央行政体制新形式”可知,唐太宗时期,为了避免三省之间推诿,设置政事堂,三省长官合署办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政事堂的设置强化了三省之间的配合,而非制衡,排除A项;“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尚书省的职权变化,排除C项。
3.[2024江西联考]从贞观至开元的一个多世纪里,定居西域的康氏,其墓志铭书写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郡望从康国改为内地,埋葬地点亦由临近康国之陇右(如武威)改为中原(如洛阳),而且悄然奉周朝康叔为其得姓始祖。这种变化( )
A.缘于边疆民族不断内迁
B.反映了族群认同的加强
C.缓和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D.体现了唐朝疆域的扩展
解析 据材料可知,康氏墓志铭中郡望、埋葬地点和认同始祖的变化都与华夏族紧密相连,反映了西域的康氏对华夏族的认同,即族群认同加强,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西域康氏墓志铭书写内容的变化,并非康氏一族定居地点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西域康氏墓志铭内容的变化,无法推出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政府对西域的管辖,体现不出疆域的扩展,排除D项。
4.[情境创新/2023广东六校联考]唐初,三省宰相几乎都是兼职,一般是“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且每天上午政事堂宰相办公会议结束后,皇帝都要“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以慰劳忙碌了一上午的宰相们,从而形成了宰相会食(有如工作午餐)之制。据此推断,宰相“会食”制( )
A.旨在提高宰相办公效率
B.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
C.强化了君主对宰相控制
D.便于皇帝诏令顺利执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午前决朝政”,三省长官可能会在某些问题上意见不一,通过“会食”,改善宰相因工作上的不同意见的僵化关系,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B项正确;宰相“会食”属于下班时间,与办公效率无关,排除A项;宰相仅仅是“会食”,不可能强化君主对宰相的控制,排除C项;宰相“会食”仅仅属于工作餐,不会对皇帝诏令造成影响,排除D项。
5.[2024山东聊城阶段测试]唐初,藩镇节度使掌管所属地区军队,朝廷另外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管理其他事务;玄宗时,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据此分析,这一变化 ( )
A.缓解了冗官现象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减轻了边防压力
D.加剧了外重内轻局面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初藩镇节度使掌管所属地区军队,唐玄宗时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致使节度使增加了监察权和财权,权力大增,加剧了外重内轻局面,D项正确。
6.[2024河南调研]两税法将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形成“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纳税原则。这一做法( )
A.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B.加强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C.破除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平等化
解析 根据材料“形成‘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纳税原则”可知,两税法按资产多寡纳税,促使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由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减轻了下层民众的赋役负担,A项正确;按资产多寡纳税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税收标准变化没有破除森严的等级制度,排除C项;唐朝时期仍然处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阶段,排除D项。
7.(2024·兰州)《隋书·高祖纪》记载,开皇七年(587)夏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山阳渎由今江苏淮安县东,向南直达长江,大体是循着东晋南朝以来不断修整的邗沟故道。据此可知,隋文帝此举( )
A.沟通了南北大运河
B.开启了经济重心南移
C.保障了国家的赋税
D.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解析] 据本题材料“山阳渎由今江苏淮安县东,向南直达长江,大体是循着东晋南朝以来不断修整的邗沟故道”可知,隋文帝在位时期,通过修整邗沟故道,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D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大运河开通,排除A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隋文帝开凿山阳渎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与保障国家赋税无关,排除C项。
8.(2024·沈阳)唐初,辽宁全境几乎为高丽所占。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高宗遣李勤、薛仁贵统大军渡鸭绿江,攻克平壤,平高丽,十二月置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镇守,又收复辽宁全部州县,将其隶属安东都护府。这可以用来说明唐前期( )
A.中央重视对边疆的管理
B.边疆地区保持长期稳定
C.边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地方割据势力遭到削弱
[解析] 根据材料“置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镇守,又收复辽宁全部州县,将其隶属安东都护府”可知,唐朝从高丽手中收复辽宁后,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这说明唐中央政府重视对辽宁的管理,A项正确;边疆地区保持长期稳定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当时东北地区边患问题的解决,不能由此推断其他地区的边患情况如何,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
9.(2024·淮南)中唐之后,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柳宗元以“前者忘,后者系”警示君主,即前代君主被百姓遗忘,而继位者为民众所拥护才可以政权交接。据此可知( )
A.社会改革趋向复古 B.民本思想受到推崇
C.皇位世袭受到冲击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解析] 根据材料“前代君主被百姓遗忘,而继位者为民众所拥护才可以政权交接”可知,柳宗元认为继位者必须得到民众拥护才能交接政权,体现了民本思想受到推崇,B项正确;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不代表“社会改革趋向复古”,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并未得到实施,因此皇位世袭没有受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民本思想受到推崇,未体现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排除D项。
10.(2024·西安)打马球兴起于唐代初期,唐代文献称作击球。一般认为马球运动源自波斯,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唐代的许多皇帝喜欢打马球,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和宫中侍女也击球成风。参赛者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无疑是体力、技能与智谋的综合竞争。由此可知马球运动( )
A.是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
B.是唐代贵族生活腐化的写照
C.为艺术创作提供真实情境
D.是唐代社会繁荣开放的体现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球运动源自波斯,经西域传入中国,唐代很多皇帝,达官显贵,甚至宫中侍女也打马球,说明来自波斯的马球得到了唐朝人的喜爱,这是唐代繁荣开放的表现,D项正确;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和宫中侍女也击球成风,说明马球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侍女也击球成风,就无法确定是否富有挑战性,排除A项;打马球是多个阶层喜爱的运动,不只是贵族,排除B项;马球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不是给艺术创作提供情境,排除C项。
11.[2022广东]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解析 北齐时期的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变为明确的六部,这一变化使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
12.[2023北京]“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材料体现的中心思想为:“贞观之治”强调的是政治与社会发展层面;“开元盛世”强调的是经济、文化层面。①体现的是政治开明,符合贞观之治的特点,正确;②体现的是经济发达,符合开元盛世的特点,不正确;③体现的是文化繁荣,符合开元盛世的特点,不正确;④体现的是社会安定,符合贞观之治的特点,正确。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天星原创,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唐贤相陆贽的官场沉浮
陆贽(754—805),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
●寒门少年始及第
陆贽出身于魏晋之际兴盛的江南望族吴郡陆氏。但至陆贽出生前,家门已衰。其父早逝,幼年受母亲韦氏教导,学习颇为勤苦。十八岁即中进士,又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得高第,授华州郑县县尉。
●才俊青年得拜相
唐德宗即位后,任命陆贽为翰林学士。德宗甚为倚重陆贽,命其参赞机要事务,时人称他为“内相”,此时陆贽俨然已跻身于中枢机构。陆贽竭忠尽心,于792年得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
●救时贤相忧新法
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唐朝统治面临崩溃。陆贽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意图使唐朝重回兴盛。他为唐廷出了许多善策,其上奏的《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有多处对更替中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忧虑。
●中年沉浮别帝都
陆贽刚直不阿,严于律己,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此渐为德宗所不悦,再加上奸佞谗言,陆贽任相两年后被罢免,后又被远贬忠州,十年后卒于贬所。后人为之不平道:“贽不负德宗,而德宗负贽。”
以“陆贽官场沉浮透视唐代政治制度”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 陆贽的人生经历是时代背景的映射,可根据材料“十八岁即中进士,又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得高第”“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有多处对更替中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忧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代选官制度、中枢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入手作答。
答案 陆贽官场沉浮透视唐代政治制度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期弊端显露,已不能满足朝廷对政治人才的需求。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主流选官制度。陆贽少年及第,即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成为寒门子弟入仕的上升通道。陆贽青年时期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这是唐代中枢制度调整的反映。唐代中枢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皇帝也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同平章事”等名号,执行相职。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随着均田制的瓦解,租庸调制也难以为继,朝廷被迫实行两税法,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百姓的税收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存在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等弊病,陆贽对新赋税制度提出“忧虑”即反映了他对两税法的思考。陆贽官场的沉浮历程折射了唐代政治变革之路,封建专制之下个人命运系于封建统治者的意志。(1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 练习 (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