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以图证史/2024重庆一中开学考]《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局部)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2.[2023重庆模拟]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
A.重视临床医学     B.医生学识渊博
C.注重调试病人心理   D.浸润儒家文化
3.[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考]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的人物事迹,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表明当时(   )
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雕版印刷术开始得到应用
D.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
4.[传统文化/2024哈尔滨师大附中开学考]盛唐时期,许多边塞诗诸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饱含壮怀激烈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边关的民族交融  B.国家的动荡不安
C.社会的积极进取  D.文学的繁荣发展
5.[2024湘豫名校联考]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今阿拉伯半岛等地)、拂菻(拜占庭帝国)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6.[传统文化/天星原创]《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期间为祭奠殉身国难的爱侄所作。全篇作品呈现出连绵呼应、起伏多变的气势,字体奔放不拘,但筋骨硬朗,从中可窥见颜体刚健之风。据此可知,该书法作品(   )
A.反映出大唐盛世繁荣局面
B.推动文化发展走向自觉
C.展现了书法家的崇高风骨
D.体现了唐文化的多元性
7.(2023·蚌埠)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中外交流的频繁
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教本土化倾向
8.(2024·海口)《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饮茶风尚时指出:“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知,在唐代(   )
A.僧人积极宣扬饮茶文化
B.南北风俗习惯渐趋一致
C.佛教助推饮茶之风北移
D.区域思想文化相互渗透
9. (2023·大连)如图是甘肃瓜州榆林窟第15窟的唐代壁画,在莲花上站立着一位两脚前后开立、右手执球杖、左手执球的儿童,其形象表现为曲膝、上身前俯,欲作抛球击打的动作。该壁画体现了(   )
A.西域民众生活富足 B.体育和艺术的结合
C.市民阶层精神解放 D.社会崇尚奢靡享乐
10.(2023·铜川)如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
B.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
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D.鼓舞之乐艺术开始兴起
11.(2023·厦门)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   )
A.对外贸易处于顶峰 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丝路贸易较为兴盛 D.榷场互市相当活跃
12.(2024·宁德)下图所示为唐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的画像。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
A.思想自由和社会开放 B.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 D.佛教的民间传播状况
二、非选择题
13.[2024长沙长郡中学月考改编,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对外交通的路线,陆路以长安为中心,西出今河西走廊,经新疆至中亚、西亚和巴基斯坦、印度;西南经四川、西藏至尼泊尔和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至朝鲜半岛。海路方面,东去日本,可由登州或扬州起航;南向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伊朗和阿拉伯,由广州出海。
——摘编自陈光崇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首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长期居住于长安的就达万家以上,许多人广置田宅,生儿育女,有的还被唐朝授予官职。摩尼教、景教等都在长安扎了根,不同宗教和睦相处、互不冲突的现象,在世界史上罕见。中亚、西亚人来到长安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将他们的音乐、舞蹈、绘画引入长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推动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对外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10分)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以图证史/2024重庆一中开学考]《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局部)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解析 《女史箴图》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斧之藻之,克念作圣”的意思是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要修饰自己内在的本性品德,如果不作内心的修炼,就容易失态失礼,时时改正自己、磨炼自己,人品性格自然日趋完美,据此可知,该画作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故选D项;《女史箴图》榜题文字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儒学仍占统治地位,排除A项;《女史箴图》是人物画,排除B项;《女史箴图》榜题文字主张修容与饰性并重,即既要重视外貌打扮,又要修养内在品德性情,并非仅仅体现女性爱美,排除C项。
2.[2023重庆模拟]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
A.重视临床医学     B.医生学识渊博
C.注重调试病人心理   D.浸润儒家文化
解析 中国古代医术被称为“仁术”,药王孙思邈强调医者治病救命比送人“千金”的美德更重,“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等,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浸润儒家文化,D项正确。
3.[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考]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的人物事迹,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表明当时(   )
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雕版印刷术开始得到应用
D.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太宗下令把宣传封建妇女典型的《女则》刻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体现了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故选D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雕版印刷只限用于官方刻书,排除A项;理学诞生于宋代,排除B项;仅由材料无法得知雕版印刷书开始应用的时间,排除C项。
4.[传统文化/2024哈尔滨师大附中开学考]盛唐时期,许多边塞诗诸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饱含壮怀激烈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边关的民族交融  B.国家的动荡不安
C.社会的积极进取  D.文学的繁荣发展
解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此类诗句壮怀激烈,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盛唐精神和气度,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社会的积极进取,未涉及边关的民族交融,排除A项;盛唐时期政局稳定,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唐朝文学的繁荣发展,排除D项。
5.[2024湘豫名校联考]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今阿拉伯半岛等地)、拂菻(拜占庭帝国)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唐朝包容开放,影响世界,故选D项。
6.[传统文化/天星原创]《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期间为祭奠殉身国难的爱侄所作。全篇作品呈现出连绵呼应、起伏多变的气势,字体奔放不拘,但筋骨硬朗,从中可窥见颜体刚健之风。据此可知,该书法作品(   )
A.反映出大唐盛世繁荣局面
B.推动文化发展走向自觉
C.展现了书法家的崇高风骨
D.体现了唐文化的多元性
解析 盛唐书法艺术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宏大的气象,更重要的是抒发情感。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高举义旗,保卫国家,他年轻的侄子也殉身国难。这篇《祭侄文稿》气质狂放,凝聚着他万分悲愤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书法家崇高的人格和风骨,故选C项。A、D两项均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一部书法作品无法推动文化发展走向自觉,排除B项。
7.(2023·蚌埠)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中外交流的频繁
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教本土化倾向
[解析]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甘肃出土的佛经,借佛陀之口宣传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等儒家思想和理念,表明佛教思想吸收了儒家思想,出现本土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体现了佛教吸收了儒家思想,没有动摇儒学地位,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外文化存在交流,但没有体现“频繁”,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佛教和儒学的融合,没有涉及道教,无法体现三教合一,排除C项。
8.(2024·海口)《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饮茶风尚时指出:“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知,在唐代(   )
A.僧人积极宣扬饮茶文化
B.南北风俗习惯渐趋一致
C.佛教助推饮茶之风北移
D.区域思想文化相互渗透
[解析] 题干引文大意是: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可见唐代北方饮茶风气的形成与佛教有关,C项正确;材料提及一部分僧人饮茶,推动了饮茶风气的形成,但未提及“积极宣扬”,排除A项;饮茶只是社会风俗的一部分,仅凭南北方都饮茶不能断定南北风俗习惯渐趋一致,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北方饮茶文化是受南方影响,看不出南北文化的相互影响,排除D项。
9. (2023·大连)如图是甘肃瓜州榆林窟第15窟的唐代壁画,在莲花上站立着一位两脚前后开立、右手执球杖、左手执球的儿童,其形象表现为曲膝、上身前俯,欲作抛球击打的动作。该壁画体现了(   )
A.西域民众生活富足 B.体育和艺术的结合
C.市民阶层精神解放 D.社会崇尚奢靡享乐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主要结论:壁画描绘的是唐代儿童进行“步打球”体育活动的场景,加之壁画本身具有艺术价值,因此,该壁画体现了体育和艺术的结合,B项正确;材料为唐代“步打球”壁画,不能说明西域民众生活富足,排除A项;该壁画反映的是唐代“步打球”体育活动,不能说明市民阶层精神解放情况,排除C项;该壁画体现了体育和艺术的结合,不能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奢靡,排除D项。
10.(2023·铜川)如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
B.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
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D.鼓舞之乐艺术开始兴起
[解析] 材料“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说明当时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排除B项;鼓舞之乐不是这一时期兴起的,排除D项。
11.(2023·厦门)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   )
A.对外贸易处于顶峰 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丝路贸易较为兴盛 D.榷场互市相当活跃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图中的出土文物是“胡人牵骆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其形象写实,生动地表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商的形象。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丝路贸易较为兴盛,C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随葬品无法判断唐朝是否处于顶峰状态,排除A项;如果西北边疆战乱频繁,就不会有大量胡商到来,排除B项;榷场互市反映的是宋与辽、西夏、金等的经济往来,排除D项。
12.(2024·宁德)下图所示为唐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的画像。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
A.思想自由和社会开放 B.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 D.佛教的民间传播状况
[解析] 通过观察图片,可以从图片中获取唐朝时期部分人群的服饰风格,也可以获取当时的绘画风格,据此可以研究当时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C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获取思想自由等相关信息,排除A项;从图片中无法获取西方经济文化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图片中没有和佛教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4长沙长郡中学月考改编,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对外交通的路线,陆路以长安为中心,西出今河西走廊,经新疆至中亚、西亚和巴基斯坦、印度;西南经四川、西藏至尼泊尔和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至朝鲜半岛。海路方面,东去日本,可由登州或扬州起航;南向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伊朗和阿拉伯,由广州出海。
——摘编自陈光崇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首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长期居住于长安的就达万家以上,许多人广置田宅,生儿育女,有的还被唐朝授予官职。摩尼教、景教等都在长安扎了根,不同宗教和睦相处、互不冲突的现象,在世界史上罕见。中亚、西亚人来到长安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将他们的音乐、舞蹈、绘画引入长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推动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对外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10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信息可知,包括陆路和海路,整体的辐射范围广;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网。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第(2)问,在评析时可以从唐代文化发展的背景、表现和评价三个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 (1)特点:海陆并行,辐射范围广;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网。(4分)原因:唐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分)
(2)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战乱,重建了大一统王朝;唐代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隋朝修筑大运河和推行科举制也为唐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思想上,唐代儒学仍然占据正统地位,佛道思想也十分盛行,出现了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此外,摩尼教、景教等也都得以流行;文学艺术上,外来的音乐、舞蹈、绘画等引入中原,中外文化交流也为唐诗提供了创作内容,为唐代传奇小说提供借鉴。在魏晋以来南北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兴盛,呈现出独有的盛唐气象,这不仅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形成了中国主导的儒学文化圈,也为宋代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1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