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秦朝的政治制度 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答案)

课时练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
1.某学者的研究表明,秦汉以后,天子对天自称时不称姓,臣子给天子上表也不自称姓,这种现象意味着代表自己小家的姓在面对“天下”这个大家时必须隐去,天下人都共有一个姓,这个姓就是“天下号”,即汉、唐等王朝号。这体现出( )
A.天下共同体的理念 B.公天下的政治局面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家族政治走向衰落
2.秦朝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九卿中的少府其职掌主要分两方面:其一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其二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体现出的政治特色是( )
A.宗法制度 B.等级森严 C.家国同构 D.职责分明
3.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加强地方控制
4.内史本为周官,掌天子八枋之法。秦仿周制,因设内史,为中央官职,仅次于相邦或丞相。完全推行县制之后,内史成为主管经济的中央官员;完全推行郡制之后,内史职掌发生第二次变化,据岳麓书院藏秦简,多次出现“内史郡二千石官共令”,这反映了( )
A.疆域变化影响内史管辖权 B.经济发展使内史职权调整
C.内史与二千石的郡守平级 D.中央集权使内史职权变化
5.秦统一后的国家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中央—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 )
A.直接体现了儒家的大一统理念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展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征 D.有效巩固了秦王朝统治
6.唐朝柳宗元云:“汉有天下,……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明末清初顾炎武亦曰:“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是( )
A.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作用各有千秋 D.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7.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属于秦洞庭郡迁陵县行政文书档案。其中简8-769记载,上级部门要求迁陵县进献两种特产鱼类,迁陵县廷让熟悉本地情况的乡吏上报这两种鱼类的物种特征。乡长官回答并不知道这两种特产鱼,本乡乡吏、黔首等都被迫出来作证。该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秦朝( )
A.南方经济的落后境遇 B.郡县制实际运行状况
C.地方与中央矛盾激化 D.生物种类的日渐稀缺
8.《琅琊刻石》 (前219年)载,列侯王鹤、关内侯赵亥、丞相王馆、卿孝斯等曾“与(始皇帝)议于海上”,没有爵位的丞相位于同为“金印絮绶”的列侯之后,甚至位于关内侯之后。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 B.新爵制改革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C.宰相制度可以制约皇权 D.分封制仍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9.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通畅。下列项中,属于秦朝“保证政令通畅”的措施有( )
①构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实行巡视监察制度以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③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④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 B.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C.强化了三公权力的分权制衡 D.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11.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奖励军功制: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这一现象( )
A.加剧秦朝统治的暴政倾向 B.标志着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
C.推动了秦统一天下的步伐 D.有利于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12.《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窬(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上述史料反映了( )
A.秦实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B.秦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严密性
C.秦设立急递铺负责管理传递公文
D.秦建立了高效的文书传送系统
13.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集簿,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该做法( )
A.实现了对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 B.有利于提升地方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群体共同意识的凝聚 D.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4.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统一形态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事控御等“硬件方面”应该是明确有效的,但在“软件方面”却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天下的基本要求,甚至还一直存在着两大板块之间无法弥合的对立与仇视。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 )
A.官僚政治符合时代潮流 B.秦朝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C.秦朝的速亡具有必然性 D.秦的统一形态明确有效
15.秦朝时,儒家的政治思想对法家来说当然应予强烈谴责。可是儒家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在秦始皇统治期间似乎非常成功地与法家思想并存。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法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 B.秦朝的统治体现务实精神
C.秦朝统治者选择儒法融合 D.儒家道德观念被秦朝沿用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分封制与郡县制第一次大的争论发生在秦统一后。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大多数官僚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独驳众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秦始皇不顾群臣的反对,坚决支持李斯的主张。这次争论的结果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在全国范围内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汉武帝以后至东汉末,尽管郡国并行的双轨制格局被保留,但分封制的性质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分封制在政治上已不起任何作用,形式上存在的王国和侯国已形同郡县。唐初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几乎是一边倒,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北宋建立不到几十年就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最后被北方游牧民族灭掉。南宋偏安江南,又为蒙古族所灭。庞大的明帝国竟被满族推翻。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反思。因此,至明末清初,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又掀起第三次高潮。多数人在肯定郡县制的前提下,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病。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这说明这个时期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分权与集权的高度去认识分封制与郡县制。
——摘编自冯辉等《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柳宗元、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分封和郡县之争的本质,并予以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摘编自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哪一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分析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立国之初,西周统治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避免重蹈商王朝的覆辙,确立起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一方面,与周部族共同颠覆商王朝的大大小小的方国,对于新生的周王朝并非绝对的心悦诚服;另一方面,周部族尚未能对旧商统治区域形成有效的统治,商朝遗民及其贵族群体并未放弃“中兴”商王朝的野心。有鉴于此,西周统治者开始大行分封,作为“友邦君”的各地诸侯自然在分封之列,但是姬姓王族同样也通过分封获得了大片地区的统治与控制大权。不论是商之旧地或者是尚未征服的偏远地区,都被纳入分封体系之内。这样,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姬姓王族不仅巩固了新政权,还确立起了对整个“天下”的控制。而异姓诸侯则处在众多姬姓封国的包围与封锁之中,“友邦君”纷纷成为周天下的臣下。在此基础上,周王室进一步通过在商朝已经逐渐成型的宗法体制,理顺了王族内部的关系,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通过周公的“制礼作乐”规范了贵族群体的等级秩序。一个具有惊人稳定性,绵延八百载的政权就此逐渐定型。
——刘子言《贵族政治的范式——浅议西周政治》
材料二 “六王毕,四海一”,扫荡六合而归一的嬴政皇帝陛下,决心要在千古未有的伟业基础上构建起大秦王朝的万世不易之基。首先,便是明确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嬴政看来,唯有“皇帝”这一凌驾于“三皇五帝”之上的称号才能配得起自己的伟大,也唯有自己才能掌握那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再者,帝国之内尺寸之地皆是皇帝陛下私产,耄耋垂髫之人皆是陛下之臣,那任何大小官员皆当由陛下所命,锱铢之权皆当由陛下所授。是以,上至丞相,下自县令,各级官员之任免考核调用升迁贬谪之权皆归于皇帝。如此,皇帝之下及其庞大的官僚体系,构成了一整套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
——刘子言《变局——大秦帝国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与西周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不同之处形成的原因。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其货贿,负锄梃谪成之徒,园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那邑之制失也。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
(1)依据材料指出秦朝在地方所推行的制度;
(2)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这一制度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在历史上有何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柳宗元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一、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封建社会(中国)。根据材料“这种现象意味着代表自己小家的姓在面对‘天下’这个大家时必须隐去,天下人都共有一个姓,这个姓就是‘天下号’,即汉、唐等王朝号”可知,小家的姓面对‘天下号’时,必须隐去小家的姓,说明统一封建王朝加强统一的理念,体现了天下共同体的理念,A项正确;禹死后,启继承禹的位置,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排除B项;天子对天自称时也不称姓,体现不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家族政治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其一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其二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可知,少府既管理国家事务,又负责皇帝宫廷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C项正确;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为单位,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下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特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三公九卿制下官员职责分明的特征,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代(中国)。据材料“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可知,秦始皇通过设置御史大夫,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丞相的干预,强化君权,A项正确;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并不是处理军政事务,排除B项;御史大夫并不掌控军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机构的信息,没有提及地方管理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史成为主管经济的中央官员;完全推行郡制之后,内史职掌发生第二次变化......内史郡二千石官共令”可知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内史逐渐成为地方官,职权发生变化,D项正确;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内史的职权发生变化,排除A项;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内史的职权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内史与二千石的郡守平级,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统一后国家结构是“中央—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构成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C项正确;郡县制体现的是法家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排除A项;古代地方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柳宗元的意思是汉朝统一全国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事实证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即使是圣人治理也会实行郡县制。两人都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项正确;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不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中秦简记载了上级部门要求迁陵县进献特产鱼类,以及迁陵县廷与乡吏、黔首等的互动,这反映了秦朝郡县制在实际运行中的具体情况,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迁陵县对本地特产鱼类的不了解,不能直接推断出南方经济的整体落后,排除A项;材料中是正常的行政指令和执行过程,不能推出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激化,排除C项;“生物种类的日渐稀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军功爵制,王鹤、赵亥等人因军功得爵,位列“丞相”之前,体现了当时武人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说明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A项正确;材料说明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未涉及新爵制改革,排除B项;材料说明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未体现宰相制度制约皇权,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根据材料“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通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保证政令通畅,构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来保持政令的通畅,①③正确;巡视监察制度,虽然它对于加强对官员的管理、维护中央权威有很大的作用,但它并不直接涉及到政令的通畅,②错误;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虽然也有利于政令的传播,但这些更多的是为了方便军队的行动和物资的运输,④错误。由此可知,①③正确,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该制度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公之间的分权平衡,排除C项;御史大夫监察权的扩大说法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秦朝沿袭商鞅时代奖励军功的传统,导致统一后的秦朝出现了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军人从政加强了秦朝政治管理军事化,加剧了秦朝统治的暴政倾向,A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秦朝”一词说明这时期秦已经完成统一,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有利于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简对于秦代文书做了一系列的规范,这说明秦朝实行了较为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A项正确;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秦朝文书制度完备,排除B 项; 材料内容与思想领域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郡县及下属机构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便于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和进行考课,该做法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D项正确;郡县不属于基层组织,排除A项;该做法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不会提升地方官员文化素养,排除B项;该做法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与凝聚社会群体共同意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软件方面’却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天下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破坏了原来的地方文化,同时秦始皇在统治思想、政策等方面依然对关东吏民采取歧视、防范、威慑、镇压的态度,这会造成原关东六国对秦朝文化认同感的缺失,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秦朝速亡的必然性,排除C项;D项说法只能反映秦朝的统一形态在“硬件方面”的效果,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虽然推崇法家思想,但是在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方面却兼用儒家思想,这说明秦朝的统治具有务实的特点,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秦朝的统治,B项正确。法家思想是秦朝的官方意识形态,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某方面并存,而不是儒法融合,排除C项;D项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
二、
1.(1)李斯认为周朝分封子弟导致诸侯割据,秦朝应该废除分封、施行郡县制,这样国家才能统一安宁;李斯力争推行郡县制的行为符合秦朝统一初期维护国家稳定、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现实政治需求。柳宗元认为秦朝没有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政治方面,而不在于郡县制本身;柳宗元竭力为郡县制辩护,指出秦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的问题而是统治者行暴政,郡县制是符合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需要的。顾炎武认为要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二者之长,使其并存互补,加强地方政府权力,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顾炎武实际上从限制君主专制的角度出发,主张扩大地方权力,这样既可限制过分膨胀的君主权力,又可以防止封建割据之害。
(2)本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根本目的是巩固专制集权。评价: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各有利弊,不能绝对地判定孰优孰劣;在君主专制政治统治下,根本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跳出“家天下”的圈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发展中需要面对各种新情况,适度调整,实事求是。
2.(1)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与监察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每年考课郡县官员;“县”隶属于郡。
(2)否定分封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发展;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被后世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任答3点)
3.(1)事件: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时间:公元前221年;贡献: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秦朝。
(2)“皇帝”是秦始皇;还有太尉、御史大夫。
(3)制度:郡县制;特点: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4.(1)创新:以分封制代替内外服制度;以宗法嫡长继承原则代替兄终弟及(完善宗法继承制度);创制礼乐等级制度;以民本德治代替神权统治。影响: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周的疆域;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构建起完善的贵族等级秩序;为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埋下隐患。
(2)不同:西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西周倡导德治,秦厉行法治;西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秦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西周是贵族政治,秦是官僚政治。
原因:西周: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原始民主政治遗存的影响;西周对商代政治的反思。
秦王朝:封建经济的发展;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治国理念;春秋战国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
5.(1)郡县制。
(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应运而生,成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整个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出现多大的变化,所以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得以延续推行。作用: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都产生了很大作用。
(3)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郡县制的推行,而是“人怨”,也就是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大兴土木,赋役征发繁重;严刑峻法,民怨载道;控制思想,焚书坑儒。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秦朝的政治制度 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