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练习(含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2.[2023广东]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3.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面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2023河北统考]东晋南朝时,建康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多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是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有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番禺等,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江南地区开发的深入
C.南方统治阶层的重视  D.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5.[2023湖南]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6.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7.(2023·天津河北区)《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   )
A.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
B.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
C.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D.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
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9.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10.(2023·聊城)《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   )
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   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
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
11.(2023·天津部分区)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12.(2023·北京朝阳)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解析 孙吴政权使用的年号中有“龙”“天”等字眼,这体现了其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考量,C项正确。
2.[2023广东]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与西晋时期相比,东晋时期参预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降低,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幅增加,这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削弱,D项正确;两晋时期一直是北方士族掌权,甚至晋室南迁后,掌权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也是南渡的北方士族,排除A项;高门士族与豪强并不能等同,通过土地兼并等手段获得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控制人口的群体为豪强,门阀士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
3.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面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三项。
4.[2023河北统考]东晋南朝时,建康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多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是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有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番禺等,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江南地区开发的深入
C.南方统治阶层的重视  D.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解析 东晋南朝时,建康人口众多,农产品、手工业品贸易繁盛,此外成都、江陵等南方商业城市有所发展,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排除A项;南方统治阶层的重视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南方的发展之间是间接因果关系,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5.[2023湖南]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解析 根据材料“南北政权……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崇尚汉族文化,因此这些现象说明南北政权的文化认同趋近,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
6.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解析 由“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经济往来频繁,这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与“群言百家”无关,A项排除。材料并未反映人口流动和区域开发的关系,C项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7.(2023·天津河北区)《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   )
A.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
B.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
C.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D.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
[解析] 据材料“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诏令朝臣说汉话,尤其是年龄三十以下的大臣必须改说汉语,否则降爵黜官,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B项夸大其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汉化——封建化过程,D项理解片面。
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民族交融增强,所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建立稳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即便有过短暂的统一,也没有实现巩固与发展,排除A、D两项;繁荣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C项。
9.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解析] 材料“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侧面佐证中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中的“全部”太绝对,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必然联系,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0.(2023·聊城)《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   )
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   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
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
[解析] 材料“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的意思是: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且C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违背史实。
11.(2023·天津部分区)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解析] 从材料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故答案为B项;当时北方经济水平超过南方,排除A项;北方长期战乱,不利于恢复生产,排除C项;D项中的“阻断交流”说法绝对,排除。
12.(2023·北京朝阳)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解析] 据材料“(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氐族人能织布,善于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氐人当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氐族人的生活习俗,没有涉及“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B、D两项错误。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答案] (1)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裹挟人数比例高);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2)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练习(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