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课时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练习: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单选题
1.1923年6月,中共三大指出:“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据此推测,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 )
A.国共合作问题 B.工人阶级政党的创建
C.国民革命军北伐 D.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2.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中央农委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省农运为重点,同时在陕、川、桂、闽、皖、苏、浙等七省全面推动农民运动。这些决定( )
A.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 B.反映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促进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D.战略上配合了北伐战争
3.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提法,共产国际与中共在正式的决议中均有“合作”一词的表述,并强调这种合作不是合并,而在国民党的表述和认识中则体现为“容共”一词。这种差异( )
A.直接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 B.说明国共两党实力对比悬殊
C.表明合作双方存在一定矛盾 D.反映国共两党形成尖锐对立
4.毛泽东于1927年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认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这( )
A.确立“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B.明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C.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D.体现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
5.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担心中国一旦统一、就不能任其肆意侵略,准备用武力阻止北伐。国民革命军于5月1日克复济南后,日本在5月3日派兵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同时日军进攻国民革命军驻地,在济南城内肆意焚掠屠杀。这表明( )
A.中国没有收回山东主权 B.北伐战争的彻底失败
C.日军在中国驻军的开始 D.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6.在中国近代某历史时期,中共通过《向导》发布宣言,文中以较多的篇幅描述列宁革命的背景,最后号召中国一切被压迫民众“脱离你们的重重压迫与奴隶地位”,学习和了解“列宁主义”“我们在列宁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子里,应该高呼着”。中共这一举措( )
A.旨在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7.有学者认为从兴中会、同盟会演变而来的国民党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的集合体,是隐秘的、封闭的、个人领导的“暴民”党,直到1924年后才发展为一个开放性、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影响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高涨北伐战争胜利 B.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西方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 D.孙中山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
8.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一系列决议,首次提出无产阶级应取得民主革命领导权,并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的重要性,同时制定了发展群众组织、开展群众运动的计划。这些决议( )
A.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为迎接革命高潮做好了准备 D.为党争得了国民革命领导权
9.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标语口号,如“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接受十月革命的革命经验!中俄联合万岁!”“拥护广东国民革命政府”等。这些标语口号的宣传( )
A.完成了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B.扩大了红色政权的影响力
C.转变了中国民主革命性质 D.推动了工农革命意识觉醒
10.依据“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出1924-1927年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 )
A.列强加强对华侵略 B.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C.各阶层团结探索救国 D.革命取得突破性成果
11.20世纪初,孙中山注重农民和工人参加革命,多次提到,农民发动起来,“我们的革命才可以成功”;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他更加明确指出:“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须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据此可知,他( )
A.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B.推进民生主义政策落实
C.直接推动国共首次合作 D.认识到工农革命的力量
12.截至1927年4月,湖北省各地已发展工会会员40万余名,共青团员2万余名,农协会员171万余名,妇协会员3万余名,1927年7月,湖北省69个县、市中,已有65个县、市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除武汉三镇外,各地特支以上党组织所属支部约500个,党员增至1.7万余名。这表明( )
A.革命形势助推进步力量成长 B.国共两党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C.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得到纠正
13.据史料记载,“自陈炯明勾结香港政府,希图侵占广州后,省港罢工工人异常激愤,故日来闻之政府招募输送队,极为欣悦,争往应募”。“当党军由虎门出发石龙时”当地农民“带路输送无不努力效命”。上述记载反映出( )
A.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B.外国侵略势力受抵制
C.北伐战争顺利进军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14.据《黄埔军校史料》记载,黄埔军校创办之初,开设的政治课程有:帝国主义的解剖、中国民族革命问题、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政党史略、各国革命史略、三民主义等共八门。这表明黄埔军校( )
A.为中国民主革命培养人才 B.对军事技能培养意识淡薄
C.侧重于教育的中西方结合 D.军事理论的培养源于苏联
15.据不完全统计,国民革命时期社会各界出版的报刊多达一百二三十种,各种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农民报刊也有二十多种,从而形成了中国出版史上的第一次农民“报刊潮”。这说明( )
A.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 B.国共两党思想上达成共识
C.农民阶级的力量得到认可 D.大众传媒的发展得到重视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
——摘编自毛泽东《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表示,要以中华民国国民的身份致力于两件事,一是享中华民国“国民之自由”,一是尽中华民国“国民之本分”,即发展实业,为实现全民共享幸福和安乐打基础。1923年以后,他认为,在辛亥革命以后十二年之中,人民不但是没有享民国的幸福,并且年年都是受痛苦,“就是由于革命没有成功”,“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
——摘编自胡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所具有的新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具有这些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认识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摘编
孩子的游戏 有一群小孩子在那里玩吧,如果你看见一个小孩子对着另一个小孩子鼓眼蹬脚扬手动气时,你就立刻可以听到一种尖锐的声音,那便是:“打倒帝国主义!”
绅士与农民 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路上碰了一个农民,那绅士摆格不肯让路,那农民便愤然说:“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么?”
总结 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今后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利用各种机会,把上述那些简单的口号,内容渐渐充实,意义渐渐明了起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湖南农村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启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与苏维埃政府,对十月革命予以赞扬,并欲寻求军事和财政方面的援助。苏俄外交部门也称孙中山为“尊敬的导师”“中国革命的领袖”,呼吁“中国兄弟共同斗争”。但他认为中共是一群“自以为是”的“少年学生”组成的团体,对此并无表示。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后,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斡旋下,中共党内达成统一并宣布与国民党合作,孙中山颇为感动,主动邀请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吴佩孚的残酷镇压,陈独秀等开始强调“凡属民主革命的分子,若当真要革命,便应该集合在民主革命的中国国民党,使他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革命党,才有打倒军阀的希望”。至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正式确立了国共合作方式,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催促下,孙中山开启了对国民党的改组。
——摘编自谷小水《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起源》
材料二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0余位共产党员出席会议。会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成为其重要核心之一。会后,李大钊、瞿秋白等人进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阵容为之一新。1924年6月,两党仿照苏联红军的制度和党务,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并通过改编原粤、湘、滇军,奠定了国民党武装力量的基础。1926年,“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从珠江唱到长江。与此同时,蒋介石则开始清查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并利用军事指挥权大肆收编北洋军阀军队,壮大自身。1927年4月,蒋介石决定用暴力手段实行“清党”,与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摘编自段华明《中国共产党史话——国共合作大革命洪波涌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特点并简要评价国共第一次合作。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是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和革命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定型的,是孙中山在仿效西方政党政治及向传统会党模式回归皆遭挫折的打击下,经过深沉的思考及借鉴苏俄经验而找到的最后归宿。
1921年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以党治国”这一概念。此后,“以党治国”概念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到1924年1月基本定型。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以党治国”的“党”首先得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在党与政权的关系上,孙中山特别强调“主义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在实践中,在革命运动的阶段上,已由辛亥之役、讨袁之役、护法之役而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阶段。
——摘编自王永祥、李国忠《孙中山“以党治国”论初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提出的背景。
(2)依据材料归纳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他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结果是不断遭到失败。这就救训了孙中山,所以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一九二三年决策,一九二四年正式开办黄埔军校,并决定由蒋介石当校长。
——曾庆榴:《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
材料二 棉湖之战,开始于3月13日上午八时,结束于当天下午傍晚时分。此役,敌人北溃百多里,俘获敌军一名团长,八名营、排长,缴获枪支七百余支,俘敌兵士五百余人。在东征军总部召集了学生军全体官兵大会上,廖仲恺指出:“我们革命军不过受了四个月的训练而能得此成绩,可与黄花岗烈士媲美。”
——刘寒:《咯述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
材料三 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自杜将军章明督率始,在昆仑关大捷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
按照既定作战计划,林彪的一一五师皋命奔赴平型关,伺机伏击日军……林彪、聂荣臻到达作战地点后就带上旅团营指挥员进行实地勘察。勘完地形,林彪开始长时间盯着地图沉默不……待他打破沉默之时,一个周全镇密的作战方案应运而生了。林彪开始向各部下达命令,待战斗打响后全力歼灭沟内之敌。
——陈风:《黄埔军校究铨档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埔军校创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作出的历史贡献。
答案:
一、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6月(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可知,中共对国民党的认可,这一认识助推了两党的合作,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问题,A项正确;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排除B项;国民革命军北伐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共同领导的,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排除C项;新三民主义的主张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讨论的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决定重点推动多省农民运动,在当时北伐战争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有利于发动广大农民参与革命,在战略上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行,D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对北伐战争的配合,而非主要强调提高农民革命意识,排除A 项;此时工作重心并未转移,排除B 项;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已经实现,排除C 项。故选 D 项。
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双方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存在认知差异,表明合作双方存在一定矛盾,C项正确;国共合作破裂的直接原因在于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共两党的实力对比,排除B项;在国民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有一定的合作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毛泽东认为要迅速变革对农民的看法,这是因为他初步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C项正确;1927年3月,尚未确立“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毛泽东是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不是在强调当时的社会性质和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排除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中国)。根据材料“日本在5月3日派兵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同时日军进攻国民革命军驻地,在济南城内肆意焚掠屠杀。”可知,日本制造了济南惨案,在中国犯下的罪行,D项正确;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收回山东主权,排除A项;北伐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排除B项;日本在中国驻军在甲午战后就开始了,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宁逝世于1924年,所以根据“我们在列宁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子里”可知此时是1925年,正是国民革命时期。所以《向导》中号召中国一切被压迫民众“脱离你们的重重压迫与奴隶地位”是为了团结更多的力量反对北洋军阀,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项正确;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此时是国民革命期间,因此这一举措是为了巩固革命统一战线,而不是声援五四运动,排除A项;开辟农村革命道路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以后,排除C项;“推翻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尚未推翻北洋军阀,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2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国民党转变的关键点在于1924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行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使之成为现代型政党,D项正确;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是在国民党转型后才出现的局面,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西方列强就已经开始对中国革命进行干涉破坏,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这些决议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做好充分的准备,C项正确;国民革命失败发生在1927年,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在1924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当时的决议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取得领导权的目标,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这些标语口号强调民众革命、中俄联合以及拥护国民革命政府等,有利于传播革命思想,推动工农革命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 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过程,此时并未完成,排除A项;此时红色政权还未广泛建立,谈不上扩大其影响力,排除B项;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并未因这些标语口号而转变,选项夸大这些口号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可知,此时的中国处于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各阶层团结探索救国的道路,C项正确;列强加强对华侵略是当时的社会基本情况,但是与材料“国民革命”不符,排除A项;但是中国正在进行反帝斗争,但是没有确定完全胜利,只是确定阶段性成果,排除B项;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因为国民党“右”派的背叛而失败,所以,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不是“突破性成果”,因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注重农民和工人参加革命”“必须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可知,孙中山认识到工农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生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孙中山对工农革命力量的重视,不是直接推动国共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材料反映了湖北共产党组织和人数的增加,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和北伐战争的进程相关,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共两党关系,排除B项;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排除C项;1927年八七会议上,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得到纠正,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的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据题干“陈炯明勾结香港政府,希图侵占广州...省港罢工激愤...招募输送队...争往应募...当党由虎门石龙出发...农民带路...努力效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记载描述的是国民革命时期,民众对北伐军的支持与农民的热烈配合,这与北伐战争中,国民党与工农联盟,共同对抗北洋军阀的军事行动相符,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正是国民革命时期,民众与军队联合抗争的情景,并非外国侵略,排除B项;题干信息中未直接体现战争的进展如何,排除C项;题干未直接涉及理论传播情况,主要描述的是实际行动与响应,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黄埔军校开设的上述课程均属于民主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方面的,据此判断黄埔军校主要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A项正确;军校对军事技能的培养情况根据题干无法判断,排除B项;根据题干无法判断黄埔军校的教育具有中西方结合的特色,排除C项;根据题干无法判断军事理论源于苏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农民“报刊潮”的出现,与国民革命时期为保障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推动全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有关,这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力量得到当时国共两党的重视,C项正确;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是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时,排除A项;国共两党在当时共同接受的思想是新三民主义,排除B项;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当时革命需要带来的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二、
1.(1)特征: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广泛的群众基础;思想文化的先进性。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新文化运动促进新思想的传播。
(2)变化:从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成功变为认识到革命没有成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社会;从以发展实业为主要任务变为认识到要反对军阀专制和列强侵略。
影响:推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1)变化:农民受大革命的熏陶,政治觉悟提高;农民协会的建立;中共在农村和农民中的影响力扩大;革命宣传得到加强等。
(2)启示:要广泛发动和组织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农民群众是可靠的有力的革命同盟军;只有经过调查研究,才能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要结合中国国情,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开展政治宣传工作。
3.(1)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国共双方从革命失败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日益壮大;孙中山、马林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
(2)特点:方式上是党内合作;思想上以新三民主义为基础;深受苏联的影响;国民党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评价:团结了中国各革命团体,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丰富的组织经验和革命斗争经验;但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也沉重打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热情。
4.(1)背景:西方民主思想进步传播;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的影响;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国民党内部思想、组织的混乱。
(2)内涵:组建革命的政党;以党的主义治国。
影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和发展;为国民党获得新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实践中名存实亡。
5.(1)辛亥革命和维护共和斗争失败的教训;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兴起;建立革命军队的需要;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推动了近代军队建设;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奠定了基础;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课时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