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一中2023-2024第二学期高一6月学业能力调研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77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100分。学习习惯8分(含3分卷面分)
第Ⅰ卷基础题(共77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注:乌尔城主要由堡城和郭城两个部分组成,堡城以塔庙为核心,塔庙残高21米,高耸的塔庙象征着人与天的沟通。郭城围绕着塔庙建设,内部的街道基本上是网格状的对称的。
1.下图为苏美尔城邦乌尔城
示意图。据图分析,该城( )
A.体现神权与君权统一
B.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是两河流域交通枢纽
D.建筑技术水平高超
2.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并广泛传播;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向外传播;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这说明,武力扩张( )
A.有助于形成多元的文化政策 B.给被征服地区带去了文化掠夺
C.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 D.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3.法国的克洛维(约465—511年)是墨洛温王朝(481—751年)的第一位国王,也是西欧世界各“蛮族”王国中第一位皈依正统基督教的君主。作为刚从“野蛮”状态脱胎而来的基督徒君主克洛维的原始形象应当说存在诸多“粗鄙”之处。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13—15世纪)克洛维却变成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圣徒”。克洛维形象演变反映出()
A.王权日益加强B.封君封臣制度强化C.民族国家衰落 D.城市自治权的削弱
4.下图为日本“大化改新”前后的统治结构示意图,由此可知,“大化改新”后()
A.政府机构更加精简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豪族地主转为官僚D武士集团力量壮大
5.下表所示为古代非洲各地区发展的基础情况。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西非 东非 南非
人口因素 班图人最早在此发展,人口众多、开发早 人口较少,开发较晚 人口较少,开发较晚
地理环境 多处大河流域,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以高原为主,印度洋西岸(海上丝绸之路附近) 赞比西河流域,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受外来文明影响 较容易 较容易 较难
发展结果 大帝国 沿海城市国家 较原始的君主专制国家
A.班图人的迁徙导致非洲发展迥异 B.地理环境对非洲文明发展产生影响
C.外来文明导致西非出现了大帝国 D.东非地区经济领先于非洲其他地区
6.有学者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程度要远远落后于欧亚人,尤其是落后于技术发展格外早的欧洲人。直到1500年美洲大陆才刚刚进入美索不达米亚(西亚)早在约公元前2500年就已达到的文明阶段。”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不同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 B.不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C.美洲文明没有研究的价值 D.欧亚文明优于美洲文明
7.伴随着伊比利亚人的流动,16世纪欧洲学者们眼中的世界已不局限于《创世纪》、先知、托勒密与中世纪的世界,而是世界的“四个部分”一分布在两个半球的欧洲、美洲、非洲、亚洲。这说明欧洲学者()
A.已具有明显全球意识 B.欲将欧洲文化推广到世界
C.瓜分世界的强烈愿望 D.认为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8.18世纪的法国和英国同为君主制。法国的君主专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而君主立宪制度则成为英国革命的成果。这主要是由于英法两国()
A.革命风暴程度不同 B.君主实际权力不同
C.工业革命效果不同 D.启蒙思想主张不同
9.如表所列为某学习小组研究16世纪的世界所搜集到的信息。据此可推断,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16世纪的世界
原本相对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
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逐渐衰落,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随着“哥伦布大交换”的进行,美洲的诸多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特别是其农产品的传播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A.商路转移 B.价格革命 C.商业革命 D.物种交流
10.下表为部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据此可知,他们()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孟德斯鸠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卢梭 主张主权在民。
亚当·斯密 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康德 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A.以反对政府对人的干预为出发点 B.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宗教神权统治
C.反对君主制度,主张自由民主平等 D.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理论准备
11.自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厂改革运动兴起,一代代议员推动改革工厂制度的相关立法,到1874年,议会出台法案规定纺织类工厂工作的女工、童工一周的最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56.5小时;1878年,相关法案对工厂和作坊的卫生状况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英国工厂改革运动缘于当时英国()
A.议会权力的扩大B.垄断组织的出现C.妇女的地位提升 D.工业革命的深化
12.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到第一国际成立,反映了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
A.从自觉阶段到自发阶段 B.由理想阶段到实践尝试
C.已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D.建立了坚实的工农联盟
13.有学者指出,英国人到印度,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突出的一切。然而,随着印度在经济上被卷入世界交往的狂潮,政治上更加牢固统一、现代化的军队出现了,铁路、轮船、电报等也相继出现。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
A.世界殖民侵略的双重任务 B.英国对印度殖民侵略与建设并存
C.殖民侵略利于文明的交流 D.印度现代化成就主要归功于英国
14.19世纪,拉美国家在获得独立后的发展中,“没有经历工业化,也没有经历像美国和加拿大那样的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拉美各国()
A.重新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B.旧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保留了大量的旧的殖民体制的残余 D.各国间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15.下图为1870—1914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对此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①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②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改变③各国在此期间陆续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④这种变化促使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16.1921年的国联大会通过对《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的解释决议,强调违约国的单方行动并不构成战争,只给予其他会员国经济制裁违约国的权利;断定违约情事是否发生,乃各个会员国自己之事。这一解释决议主要反映了国联()
A.坚持大国一致的原则 B.违背了国际法的精神
C.无法有效遏制侵略战争 D.和平地解决了国际争端
17.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18.下图为苏联农业集体化进程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B.推动了农业高速发展
C.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D.平衡了国民经济结构
19.葡属巴西由于最初没有发现贵金属矿藏,于是以发展出口农业经济为主,先后经历了“巴西红木周期”“蔗糖周期”。1693年在米纳斯地区发现了黄金富矿后,巴西进入了“黄金周期”。上述“周期”的变动反映了当时()
A.巴西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迈进 B.巴西经济结构的单一化
C.葡属巴西殖民政策的不稳定性 D.葡萄牙殖民势力日益衰弱
20.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首签,其余22个国家则按照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依次排列。这说明()
A.大国霸权主义是世界政治失衡的主要因素 B.中国的反法西斯贡献得到了国际承认
C.雅尔塔体系的基本格局已经得到初步建立 D.国家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国家综合实力21.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家多方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于1945年9月11日在伦敦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该会议直接将中英两国排除在外。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国的抗战贡献不被认可 B.美英中关系走向了恶化
C.冷战焦点是对德日的处理 D.大国利益影响战后秩序
22.《慕尼黑协定》是二战历史上的“笑柄事情”,丘吉尔都承认,该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这份协定涉及的领土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3.1989年。东欧剧变发生。1990年,统一后的德国继续留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解散。苏联解体,199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原华沙条约组织成员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吸纳为会员。实现第一次东扩。据此可知()
A.战后世界局势日趋紧张 B.世界力量出现了分化重组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欧洲从分裂走向自主统一
易错易混: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4.在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生死存亡的教训下,美国和西欧国家在二战后都普遍放弃了“自由放任”而实行国家干预,同时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对社会财富实行有限的再分配,避免贫困、失业等社会矛盾激化。美国和西欧国家的这一做法()
A.使各国避免经济危机的困扰 B.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
C.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 D.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5.据图的信息可推知()
A.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结构
B.滞胀危机减少了就业机会
C.两极格局阻碍了产业进步
D.社会弊端阻滞了经济发展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并改错,对的打钩,错的改正
26.1578年,英国人塔斯曼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____。
27.1771年。哈格里夫斯开办了第一家水利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___。
28.1814年海底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___。
29.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其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工人的关系___。
30.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___。
三、材料解析题: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31.材料一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冒险远航、殖民征讨和对殖民地的统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殖民地,由国王任命封建贵族充任各殖民地的总督和都督,执掌军事、民政和司法大权。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占领的土地被宣布为王室所有,由国王分封给殖民者和教会。在工商业政策方面,奉行“重金主义”(重商主义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隶开采银矿,掠夺大量金银财富。——摘编自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从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
——摘编自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比,英国在殖民扩张方式上的变化(2分),并分析这一变化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3分),并分析为什么说“不能纯粹归于偶然”。(4分)
第Ⅱ卷提高题(共20分)
基础知识辨析、反思与巩固
32.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根据战后新的力量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建立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构成凡尔赛体系的条约有对德的《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总称《巴黎和平条约》,是协约国建立战后欧洲秩序的基石。构成华盛顿体系的条约主要是《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确立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十月革命后,苏俄因西方主流国家的排斥以及自己的选择,孑然独处于大国体系之外,先前在东方钳制德国的有效力量由此消退。法军元帅福煦评价《凡尔赛和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列宁曾评论道“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政治地图的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摘编自万楚蛟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从体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因此双方都认识到要尽力避免冲突。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这有利于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雅尔塔体系将原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都受到约束。各国人民与政府的维护和平、控制战争的意识都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雅尔塔体系下,西欧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中国的政权更迭使亚太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中立主义势力,这些成为冲击大国强权政治的民主力量。——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特点(6分),并指出该体系的建立给当时的国际格局带来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4分),并简析雅尔塔体系的历史作用(6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ADABB6-10 AABCD11-15 DCBCB16-20 CCCBB
21-25 DABCA
二、判断题
26 ( × ).塔斯曼改为德雷克
27.( × )哈格里夫斯改为阿克莱特
28.( × )1814年改为1804年
29.( ×)工人改为农民
30.( √ )
三、材料题
31、(1)特点:在王室主导下对殖民地实行直接控制,带有浓厚的封建和半封建色彩;掠夺的财富未转化为资本,导致两国不久走向衰落。(4分)
(2)变化:从直接的殖民掠夺为主到商品输出为主。(2分)
影响:积极:打破了印度传统的经济结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消极:印度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给印度人民带来了灾难。(4分)
(3)表现: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3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各国的民族意识增强。(4分)
32、(1)战胜国之间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受大国控制(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由一系列条约构建而成;不完整性(苏俄被排除在体系之外)、不稳定性。(任意3点,6分)
变化: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遭到削弱,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4分)
(2)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原有国际政治格局瓦解)美苏实力超群又相对均势;美苏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存在严重的矛盾和分歧。(4分)
作用:有利于世界的相对和平(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使人民和政府的和平意识上升;孕育了使两极格局解体和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力量(推动国际民主力量的发展,冲击大国强权政治)。(任意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