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北通涿郡(北京)之渔商,南运江都(扬州)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 )
A.郑国渠 B.白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2.6世纪末,______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3.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苏仲翔作一首七律:“鲸波浴日飞帆远,蟾月流光鼓棹前。六犯畏途终过海,全凭宏愿证同天。盛唐文物随身赴,东土招提历劫传。成就胜缘增友好,鉴师功德信无边。”这首诗称赞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4.如图目录节选自一本人物传记,他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 )
第八章 求谏与纳谏 第一节 “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一)鼓励极言规谏 (二)直谏者首推魏征 第二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5.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6.如图呈现的是北宋的某一政治现象。据此可知,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官出任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分割相权 D.重农抑商
7.北宋中期,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减少军费开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对应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8.下列工具中,哪些是唐朝时创制的( )
①耧车
②水排
③曲辕犁
④筒车
⑤翻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 D.①⑤
9.岳飞死后,葬在杭州西湖边的山上。一千多年来,岳王墓前香火不断,时时有人来拜慰长眠于地下的英灵。这主要是因为( )
A.他的抗金斗争维持了和平局面
B.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受到广泛同情
C.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D.他的抗金斗争和精忠报国精神受到百姓爱戴
10.在现代社会中,刷卡、ETC无感支付等移动支付较之于纸币更加方便快捷。而在古代,纸币相较于金属货币也是一种进步。以下货币中,能够体现这种进步性的是(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交子
11.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蕃市 B.蕃学 C.市舶司 D.蕃坊
12.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出现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即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13.南宋和蒙古政权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于( )
A.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 B.蒙古灭金后
C.忽必烈建立元朝 D.元灭南宋后
14.下列名言警句,与文天祥有关的是( )
A.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学习书法,需要临摹古人优秀的碑帖。如果你想临摹唐代大书法家的字帖,可以选择( )
A.欧阳询和颜真卿 B.王羲之和颜真卿
C.王献之和欧阳询 D.王羲之和王献之
16.某位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见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规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疆界 B.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
C.客观上促进了宋辽双方经济交流 D.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
17.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B.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C.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武则天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18.如图图片反映了南宋( )
A.书画艺术发展 B.丝织技术高超 C.市民生活丰富 D.经济重心南移
19.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
A.“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20.蒙古草原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被蒙古军队先后灭亡的政权有( )
①辽
②金
③西夏
④南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①④ D.③②④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这项选官制度不仅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而且它影响着现在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的文官选拔制度的名称。根据材料,概括这一选官制度带来的作用。
材料二
史料类型 史料
①文献史料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经纷泊 ——唐.元稹《法典》
② 《送子天王图》(局部) 《颜氏家庙碑》(局部) 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
(2)根据材料二,写出表格中②所呈现的史料类型。归纳材料二反映的主题。
(3)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1)“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2)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中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措施分别是什么?(每一方面写出一项即可)
(4)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算是明君或暗君?”魏征回答说;“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
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又淘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材料二: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相当于节度使的岭南五府经略使。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实际上安禄山的叛乱只不过是唐朝诸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而已。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在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荒淫放荡,怠于政事……玄宗宠信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唐朝主要是依赖于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三者彼此相互制衡,皆无法破局以取唐朝而代之。黄巢起义爆发之后,唐朝镇压起义也完全依赖于这三股势力。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尤其是在起义所带动的社会动乱的强大冲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地方藩镇势力则彻底一家独大。
——胡耀飞《黄巢起义对晚唐藩镇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藩镇的设立有何隐患?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4)依据材料四,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末政局的影响。
2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4)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25.某校七年级学生围绕“历史核心素养”,开展了一场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时空观念】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材料一:
【史料实证】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认识的重要证据。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材料三:“(江南)民户繁育,将(以往)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家国情怀】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
材料四: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材料三共同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四,指出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选C。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项正确;隋炀帝即位时,隋朝已经统一全国,排除B项;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排除C项;626年,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A
解析:A.材料“六犯畏途终过海,全凭宏愿证同天。盛唐文物随身赴,东土招提历劫传。成就胜缘增友好,鉴师功德信无边”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文化的知识。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A符合题意。B.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排除B。C.文成公主入藏°,促进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排除C。D.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排除D。故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鼓励极言规谏”“直谏者首推魏征”等信息可推断题干中人物传记中的人物是唐太宗。依所学可知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唐太宗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B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治世,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C项。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的治世,排除D项。故选:B。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材料分析 “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 皇帝通过空缺官职,荣誉职衔方式架空、剥夺尚书令的权力,最后直接废除尚书令这一职位,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故选A
错项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所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而非中央集权,排除D
6.答案:B
解析:
7.答案:D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在军事方面实行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既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也减少军费开支,D正确;募役法是规定不愿服役的可以交钱,由官府雇人服役,A排除;方田均税法是规定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B排除;农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励在各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C排除。故选D。
8.答案:C
解析:
9.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频繁的战争,造成很多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精忠报国,与金军英勇善战,收复许多失地,维护了南宋统治,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D正确;人民之所以祭祀是因为对岳飞的崇拜。岳飞死后,宋金议和,与题干信息无关,A排除;崇拜岳飞是因为他的抗金斗争,保卫了人民的利益,BC表述不合题意,排除。故选:D。
10.答案:D
解析:由材料“纸币相较于金属货币也是一种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在四川地区的纸币,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是金属货币排除ABC三项。故选:D。
11.答案:C
解析:宋代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元朝建立的准确识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据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
13.答案:B
解析: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开始形成的标志是金的灭亡。据所学知,1234年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金国在南宋和蒙古政权南北夹击下覆亡,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开始形成。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丞相文天祥是抗元英雄,曾在东南沿海组织斗争,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他的《过零丁洋》,B项正确;“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排除A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排除C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排除D项。故选:B。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C
解析: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结合题干可知,“武则天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是对武则天统治期间的成就进行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隋炀帝创立进士科”、“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均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史实,没有任何评价,不属于历史观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答案:B
解析::“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反映了南宋高超的丝织技艺,“南宋吴郡沈子蕃的缂丝《梅花寒鹊图》”是宋代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体现了南宋丝织技术的高超。B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考证南宋历史”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的是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A项符合题意;“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体现的是契丹的历史,B项不符合题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体现的科举高中的愉快心情,C项不符合题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绘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开元盛世,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0.答案:D
解析: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他和他的子孙们除对金、西夏和南宋等作战外,还一直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1227年,西夏政权亡于蒙古政权。1234年蒙古灭金。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辽被北宋所灭。③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21.答案:(1)名称:科举制;作用:打破人才选拔的门第限制,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主题: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化的繁荣、文教昌盛、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化、文学艺术水平高超等。
(3)内在联系:科举制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科举制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促进。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的文官选拔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首创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根据材料“这项选官制度不仅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而且它影响着现在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可知科举制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国内:打破人才选拔的门第(阶层)限制: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用相对平等竞争的机制选拔人才);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为社会各阶层人士参政提供机会)。国际:为西方国家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借鉴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②所呈现的史料类型是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根据材料二“《送子天王图》、《颜氏家庙碑》、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可以归纳主题为: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化的繁荣、文教昌盛、文学艺术形式多样或多样化、文学艺术水平高超等。
(3)根据材料一、二可知,科举制和文学艺术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科举制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科举制促进文学艺术人才的培养),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推动)人才的培养。
22.答案:(1)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权”指实权;“钱”指地方财赋;“兵”指精兵。
(3)“稍夺其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制其钱谷”: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的具体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4)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解析:(1)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及所学知识可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指的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赵普所说的“权”指实权,“钱”指地方财赋,“兵”指精兵。
(3)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稍夺其权”指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制其钱谷”指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的具体措施是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4)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3.答案:(1)兼听纳谏;任用贤相;整顿吏治;以农为本。
(2)外重内轻,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4)打击了朝臣、宦官势力,地方藩镇势力大大增强。
解析:(1)根据材料“唐太宗”“魏征”“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可得出兼听纳谏;根据材料“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可得出任用贤相;根据材料“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又淘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可得出整顿吏治;以农为本。
(2)根据材料“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可得出外重内轻,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根据材料“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可得出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根据材料“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可得出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4)根据材料“在起义所带动的社会动乱的强大冲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地方藩镇势力则彻底一家独大”概括得出打击了朝臣、宦官势力,地方藩镇势力大大增强。
24.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2)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相同: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3)唐:第三种;宋:第二种;元:第一种。
(4)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解析:(1)由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2)由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可知,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表现有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3)由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Q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可知,唐属于第三种;宋属于第二种;元属于第一种。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25.答案:(1)特点:交流路线海陆并举(范围广),(丝绸之路)海外贸易繁盛。原因: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荣,政府开放的贸易政策。
(2)经济重心南移(或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南方劳动力充足,人们辛勤劳作,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方社会稳定,南迁人口带来先进的技术。
(3)意义: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解析:(1)根据材料“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可知,唐朝对外交流海陆并举,中外贸易繁荣;其主要原因是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实行开放的贸易政策。
(2)根据“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二说明宋朝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也说明江南经济发展起来,经济重心南移。“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经济现象是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原因是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家国观念的新内涵根据材料中的“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得出是世界意识。新时代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表现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因此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