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检测题(答案)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国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夷夏之辨”已经完全被遗弃。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2.秦国不断完善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重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
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依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3.(2023海南高三二模)读下表信息。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墓葬 概况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出土了大量帛书和木简,其中有很多古医书,根据内容分别被定名为《脉法》《导引图》《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
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 发现了“医工”专用的铜盆、铜药匙等医疗专用器械,而且有多根金针、银针,且保存完好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 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两部医学著作《脉书》和《引书》,内容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脉法》和《导引图》相对应,字迹清晰,内容齐全
A.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B.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C.医疗体系趋于完善
D.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发展
4.春秋以前,地方民众多聚族而居,由族长进行管理。春秋战国时期,乡里民众逐渐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其管理者也由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所代替。据此可知,当时(  )
A.郡县制度普遍推行
B.宗法观念日益消亡
C.行政管理日趋严密
D.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5.(2023广东广州调研)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鹵(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  )
A.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
C.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6西周通过“分土建邦”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7.西汉初年,仿照先秦古制分封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和先秦时的诸侯王一样自用纪年,比如楚元王刘交“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楚元王二十三年就是文帝元年,夷王四年是文帝五年。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主流思想变迁影响政局
C.西汉集权制度有待加强
D.西汉注重借鉴历史传统
8.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
C.劳动人口的增加
D.小农经济的形成
9.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中关于黄帝的记述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10.在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在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同时,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此时(  )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B.原始农业的发展,生活逐渐稳定
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
D.农作物种植出现了南北直接交流
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  )
A.从“世袭制”到“禅让制” B.从内外服制到封邦建国
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12.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先后确立霸权地位。有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五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中的晋国、齐国、楚国分别位于下图中的(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①③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引经决狱,即案件在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由于其经义既体现和维护了“三纲”的要求,又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并逐渐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审判依据,春秋决狱在当时逐渐盛行开来。
虽然汉朝的法律承袭秦制,而其法律指导思想却与法家的重刑主义色彩背道而驰。“亲亲得相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是春秋决狱中的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汉律的首创,从汉朝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都有体现。
——摘编自郭宏《论汉代春秋决狱
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朝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汉朝、明清曲阜故城与“三孔”布局图
——姜腾根据曲阜鲁故城各时期
平面复原图自绘
材料二 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现拥有各种建筑460余间;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林内保存有自汉朝以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刻等共5000余块;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00余间,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三孔”的建筑布局、规划和装饰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气候和生态问题的宝贵素材。
——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等
(1)提取材料一中三幅图片的信息,指出“三孔”与曲阜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孔”对古代历史的研究价值。(7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摘编自《尚书·周书·多士》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摘编自三民书局《历史(第二册)》
材料三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
——摘编自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
(1)材料一中的“殷”是指哪一个朝代 并指出该朝代的国家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4分)
(3)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抱持怀疑态度 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 (6分)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国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夷夏之辨”已经完全被遗弃。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解析A 根据题干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国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夷夏之辨’已经完全被遗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华夏文化认同加强,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耕文明,排除B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排除C、D两项。
2.秦国不断完善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重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
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依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解析C 根据题干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重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可知这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吏,提升统治效能,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当时秦国贵族的入仕之路被阻断,排除A项;题干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重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隋唐时期确立了科举制,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D项。
3.(2023海南高三二模)读下表信息。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墓葬 概况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出土了大量帛书和木简,其中有很多古医书,根据内容分别被定名为《脉法》《导引图》《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
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 发现了“医工”专用的铜盆、铜药匙等医疗专用器械,而且有多根金针、银针,且保存完好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 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两部医学著作《脉书》和《引书》,内容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脉法》和《导引图》相对应,字迹清晰,内容齐全
A.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B.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C.医疗体系趋于完善
D.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发展
解析 由题干材料“出土了大量帛书和木简,其中有很多古医书”“医疗专用器械”“其中有两部医学著作《脉书》和《引书》”,可知大量医书和医疗工具出土于汉代墓葬,反映出中医药事业在汉代得到显著发展,故选D项;封建贵族的墓中出土医书不能说明封建贵族生活奢靡,排除A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代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夸大,尽管出土的医书较多,但这不能说明医疗体系趋于完善,排除。
4.春秋以前,地方民众多聚族而居,由族长进行管理。春秋战国时期,乡里民众逐渐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其管理者也由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所代替。据此可知,当时(  )
A.郡县制度普遍推行
B.宗法观念日益消亡
C.行政管理日趋严密
D.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解析C 根据材料中从“聚族而居”到“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从“由族长进行管理”到“由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所代替”的变化,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对地方的管理由依靠血缘到依靠政府,行政管理日趋严密,故选C项;郡县制普遍推行是在秦朝,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宗法观念的日益消亡,且宗法观念一直没有消亡,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管理的变化,无法推出统一进程的加快,排除D项。
5.(2023广东广州调研)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鹵(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  )
A.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
C.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解析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盐铁并没有收归官营,西汉中央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将盐铁这一重要的税收来源下放到民间,使百姓也有权力经营盐铁生意,对西汉的经济恢复起到积极作用,故选A项;盐铁专卖政策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明确地方诸侯王国的具体措施及权力,排除D项。
6西周通过“分土建邦”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解析C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管理体制的不同,与行政区域划分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而不是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员由世袭产生,郡县的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保证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错误。
7.西汉初年,仿照先秦古制分封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和先秦时的诸侯王一样自用纪年,比如楚元王刘交“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楚元王二十三年就是文帝元年,夷王四年是文帝五年。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主流思想变迁影响政局
C.西汉集权制度有待加强
D.西汉注重借鉴历史传统
解析C 西汉初年的诸侯王和先秦时期的诸侯王一样自用纪年,这说明在西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存在着类似于先秦时期的地方割据隐患,据此推知当时西汉的集权制度有待加强,故选C项;题干材料只提到了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王自用纪年,并没有提到其与中央的矛盾问题,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到政局变化,所以不能得出主流思想变迁影响政局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西汉注重借鉴之前分封的传统,而是西汉初年为维护统治而实行的分封制与先秦的分封制有一致之处,排除D项。
8.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
C.劳动人口的增加
D.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析B 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耕种技术进步,故选B项。
9.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中关于黄帝的记述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解析B 根据题干材料,司马迁根据游历各地时听到的人们传颂的黄帝的事迹,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即选择可靠的内容,编成黄帝的事迹,这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治史态度,同时也说明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故选B项。
10.在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在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同时,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此时(  )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B.原始农业的发展,生活逐渐稳定
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
D.农作物种植出现了南北直接交流
解析B 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三门峡交口遗址出现原始农业,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家畜饲养业,说明生活比较稳定,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南稻北粟与“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农作物种植南北交流无关,排除D项。
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  )
A.从“世袭制”到“禅让制” B.从内外服制到封邦建国
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解析B 依据材料“殷、周之际”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时期实行较为松散的内外服制,西周时期代之以分封制。因此“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从内外服制到封邦建国,B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A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西周时期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
12.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先后确立霸权地位。有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五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中的晋国、齐国、楚国分别位于下图中的(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①③
解析A ①的都城为绛,应为晋国;②在今山东北部,应为齐国;③在今太湖附近,应为吴国;④的都城在郢,应为楚国。A项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引经决狱,即案件在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由于其经义既体现和维护了“三纲”的要求,又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并逐渐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审判依据,春秋决狱在当时逐渐盛行开来。
虽然汉朝的法律承袭秦制,而其法律指导思想却与法家的重刑主义色彩背道而驰。“亲亲得相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是春秋决狱中的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汉律的首创,从汉朝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都有体现。
——摘编自郭宏《论汉代春秋决狱
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朝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
答案
评分标准
水平 三 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表述成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相关论述充分合理(10—14分) 层次一: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汲取秦朝实行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汉武帝尊崇儒术为春秋决狱创造条件;完善法律体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等角度阐释历史背景,表述合理可得4分 层次二:说明“春秋决狱”的特点。从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法治思想;将儒家经典法典化的实际操作;注重人伦纲常的司法原则等角度阐释其法律实践的特点,表述合理可得4分 层次三: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影响。从推动了汉朝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强化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起到一定社会教化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等角度阐释其历史意义即可得4分;若能继续从法律解释主观化,影响法律的公正性;过分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影响法治精神的彰显等角度阐释其历史局限性,表述合理、辩证全面可得6分
水平 二 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较为准确,相关论述较为充分合理(5—9分)
水平 一 能够根据材料信息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论述较为合理(1—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汉朝、明清曲阜故城与“三孔”布局图
——姜腾根据曲阜鲁故城各时期
平面复原图自绘
材料二 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现拥有各种建筑460余间;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林内保存有自汉朝以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刻等共5000余块;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00余间,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三孔”的建筑布局、规划和装饰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气候和生态问题的宝贵素材。
——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等
(1)提取材料一中三幅图片的信息,指出“三孔”与曲阜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孔”对古代历史的研究价值。(7分)
答案 (1)演变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鲁故城城市规模不断缩小,“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
(2)研究价值: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对古代典章制度、社会生活具有研究价值。
孔府中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对儒家文化的演变、社会生活的变迁、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家具的演变提供重要史料。
孔林中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刻、古树名木等,为研究社会历史、书法艺术、古代物候、气候和生态问题等提供宝贵素材。
“三孔”是儒家思想发展的见证,作为实物史料,价值极高。“三孔”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摘编自《尚书·周书·多士》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摘编自三民书局《历史(第二册)》
材料三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
——摘编自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
(1)材料一中的“殷”是指哪一个朝代 并指出该朝代的国家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4分)
(3)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抱持怀疑态度 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 (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殷,故商朝也被称为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据所学从部落到国家的有关知识可知,夏的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引起百姓不断反抗,终致灭亡。第(2)问据所学商和西周有关知识可知,甲骨文记载的主要是商人的占卜记录;从地位上来看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第(3)问材料一出自《尚书》,认为夏确实存在,后被商所灭;材料二中王国维利用二重证据法,甲骨文内容可以证实《史记》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夏的存在是理所当然;材料三认为甲骨文中没有夏的记载,且后世引用较多的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是在商灭亡数百年之后才出现的,故对夏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答案:(1)朝代:商代。(2分)
制度:内外服制度。(2分)
原因:夏代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2分)
(2)内容: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2分)
地位: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2分)
(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商代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商后700多年才出现夏史记载。(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检测题(答案)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