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测试卷--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单选题
1.1934年3月,刘少奇表示:“现在中央苏区的苏维埃工厂已有三十二个,包括工人两千多人,还包括有几千人的钨矿的生产。”长征前,中央苏区的经济支柱产品是钨矿,红军到达陕北后,苏区因地制宜将食盐和石油作为经济支柱产品。由此可以证明
A.苏区完全实现了物资自给自足 B.苏区初步建立了重工业的基础
C.中共在苏区进行了工业化探索 D.中共破除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2.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这表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缺乏革命政党的领导 B.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C.缺乏革命到底的勇气 D.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3.从20世纪20年代起,各地美术学校陆续设立“国画课”“国画科(系)”。1927年,在音乐家刘天华主持下,国乐改进社成立。1931年7月,中华医药联合会更名为中华国医学会。1931年底至1932年初,京戏大师齐如山参与创建国尉学会。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国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 B.国民政府注重科教文化
C.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潮流 D.知识精英探索国家出路
4.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到1934 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 年以前,外国货物在 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 4%,1931 年则提高了10%,1933 年提高了20%,1934 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 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 民政府统治前期(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B.民族工业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C.列强已放弃了对华经济侵略 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具有优势
5.研究发现,五四运动之所以爆发,除了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失败之外,当时中华书局版教科书所发挥的国耻历史记忆的教育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教科书的心理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了全国。据此可知
A.五四运动的爆发带有偶然性 B.历史教育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历史记忆利于唤起爱国意识
6.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7.一位人士为自己写自传时,叙述他在某一时期的身份“既是中国共产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员”。此时期这人参加了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8.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制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反思城市中心道路 B.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C.固守原有革命道路 D.主张工人和农民结盟
9.(这次行动)由广东出师,按照既定战略计划,先进军湖南、湖北,又开辟江西、福建,后分兵东进浙皖苏三省,十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近半个中国,歼敌数十万人,取得重大胜利。“这次行动”成果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 B.革命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10.下表是1920~1936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货币单位:亿元),对表格中数据解读不正确的是
1920年 1936年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中国资本 6.61 44.8 26.09 63.2 9.0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3.9
合计 14.74 100.00 41.25 100.0
A.中国资本的增长率超过外国资本
B.中国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中国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1.下列图片(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主题是( )
A.民族复兴的探索 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C.借鉴西方的优势 D.经济工业化的思考
12.193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对当今社会的深远意义是( )
A.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B.实现了红军战略大转移
C.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D.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13.歌曲反映了时代的主题、风貌。正确反映如图所示时代的歌曲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国民革命歌》
C.《解放区的天》 D.《春天的故事》
14.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李立三作了题为《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发言:“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材料表明当时
A.中央对当前的形势估计准确 B.党内的“右倾”错误得到纠正
C.党内仍然存在两条路线分歧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尚未确立
15.“它是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在战略上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范例。”材料中的“范例"是指
A.北伐战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南昌起义 D.红军实现战略转移的长征
16.1931年11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后方诞生了一个共和国。有人将它叫做“山林里的国度”;也有人称之为“红色中华”。这个被称作“共和国摇篮”的根据地后方是( )
A.瑞金 B.井冈山 C.延安 D.西柏坡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首届全国手工艺品展会的举办
1936年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出炉,该章程强调了"研究发展全国农工副业及地方特殊产品"的目标,手工业为内容之一。6月8日,经建总会筹委会成立,蒋介石为会长,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实业部部长吴鼎昌、秘书翁文灏为筹委。筹委会主任吴鼎昌在广播讲话中呼吁“手工艺品近年来为机器制品所压倒”,“有改良其艺术、推广其销路之必要”。7月4日,经建总会在南京成立。经建总会于同年10月暂定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于1937年5月在南京举行,为期一个月,各地名流学者纷纷撰文或发表演讲,响应此次展会。
材料一 服用品中适合都市销路,又足以代替外货的有察哈尔民生工厂出产之纹布、天津大方成记纱厂之美术布等;在冶炼品多为旧法冶炼,大都为农业用品及日用品,仍墨守旧规……各种出品,皆能跟着时代努力迈进!
——摘编自褚光《参观手工业展览会记》
材料二 旧法冶炼品多为旧式农工用具,如黎、锄、镰等,"不能与现社会之生产方式相适应",建议政府将新式生产工具输入农村。
——摘编自薛光《全国手工艺品一个初步的研究》
材料三 每一种手工制造,均有简单机器相辅佑,与昔日之纯手工制造,均有改良。
——摘编自《经建总会摄制手工艺影片》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展览会的兴办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展览会”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变化,不仅由中国革命本身的条件而且是由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上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这是因为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1919年6月3日以后,广大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罢工,这就使五四运动转入一个新阶段,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感到恐惧,“恐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亲日派)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
——摘编自陈慧道《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二 1921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指出它“是由上海——中国产业的中心——的一些劳动团体所发起的,是一个要把各个劳动组合都联合起来的总机关”。书记部成立后,分别又成立了北方、山东、武汉、湖南、广东分部,并由中共中央直接委派负责人。1922年,书记部发起和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5月1日,来自全国110个工会的173名代表出席,“有共产党派,有国民党派,无政府派”等。南方分部在组织会议期间,打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各派没有对此提出异议。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后撤销。
——摘编自王永玺《新编中国工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的重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的历史条件,并分析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19.近代中国风云跌宕,仁人志士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初次之失败也(指兴中会成立后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材料三: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举国舆论”的变化,并分析“差若天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出现的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并指出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三、论述题
20.长征标语
写标语是红军向群众传输革命道理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长征经常处于急行军状态,写标语承担着比以前更为重要的宣传任务。据统计,散落在长征沿途的标语,至今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有七千多条、这些标语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途中要求每一个能够识字的红军战士,每到一处驻地都要书写一至三条标语;所以书写标语的主体就特别多,为了军事行动保密的需要,所有标语署名都用代号。由于物资极度匮乏,红军就利用当地现有的石炭、锅底灰、朱砂等材料,将标语涂在墙壁、门柱上;红军还将标语写在竹叶上,是为“叶报”;写在竹板上,使其随波流动,是为“水电报”;刻在树上,是为“树标”:此外针对普通标语容易被风吹雨刷、被敌人破坏的问题,红军还创造性地采用了石刻标语的形式。
长征初期的标语以“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基本口号为主。遵义会议后,出现了“不当无钱的白军,拖枪过来当红军!”“红军是帮助干人(方言,穷苦人的意思)的军队!”等标语。瓦窑堡会议后,标语又转向“去打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北上抗日,收复失地!”等等。
标语是红军宣传群众、鼓舞斗志、瓦解敌军的重要武器。人民群众从标语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红军,长征标语把革命火种撒遍中华大地。
——摘编自《浅析红军长征中标语的演变》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红军长征途中宣传标语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在中央苏区建立了许多工厂,并且部分工业部门已经成为经济支柱,由此可以证明中共在中央苏区进行了工业化探索,C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中央苏区完全实现了物资自给自足,排除A项;材料中重工业的数量及发展程度,无法奠定重工业的基础,排除B项;D项中“破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可得出辛亥革命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最终失败,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毛泽东讲话的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国乐”“国画”“国剧”等,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救亡图存依然是时代要求,题干现象恰恰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不断更新,排除C项;知识精英探索国家出路未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与各国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我国海关关税率从1927年到1934年呈上升趋势,这有利于保护国内的民族工业,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数据,无法体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否保持顺差,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排除C项;列强近代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当时中华书局版教科书所发挥的国耻历史记忆的教育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可知,通过历史教育,起到了让人们铭记国耻、增强爱国意识的作用,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偶然性,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五四运动胜利的信息,排除C。
【点睛】
6.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蒋介石正面评价了五四运动,积极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故答案选A,B项说法材料中无法体现,C D两项与材料无关。
7.B
【详解】试题解析:辛亥革命是1911年,中共成立是1921年,A项排除;材料文字“既是中国共产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这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方式,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共产党员保持了身份上的独立性,C项排除;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不是合作状态,D项排除。故选B。
8.A
【详解】“割据”一词不断出现,而且出现了“农民割据”“农村割据”,说明中共开始反思原有革命道路一城市中心道路,对于革命道路的认识发生了变化,A正确;战略转移是在1934年,排除B;C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工农联盟的信息,D错误。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北伐战争时期。根据材料“由广东出师,按照既定战略计划,先进军湖南、湖北,又开辟江西、福建,后分兵东进浙皖苏三省,十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近半个中国”及所学可知,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从而推动了1926年北伐战争的开展,此后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B项正确;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题干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排除C项;“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属于北伐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列强又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从表格数据来看,中国资本的增长率超过了外国资本,排除A项;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在此之前中国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受此影响,排除D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其共同处是寻求强国之道,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段对土地的要求,不能体现政治民主化,并没有借鉴西方,同时也不属于经济工业化,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1936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概括可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对当今社会的深远意义是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指引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A项正确;实现了红军战略大转移是对当时的意义,排除B项;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是对当时的意义,排除C项;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是对当时革命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图示中的进军方向和“张作霖”、“吴佩孚”等信息判断可知是国民革命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义勇军进行曲》反映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天》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春天的故事》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都和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
14.C
【详解】材料体现了立三路线下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否定,体现了当时党内两条路线的分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对革命形势的过分乐观和对城市中心主义的坚持,排除A项;材料体现“左”倾错误而不是纠正“右倾”,排除B项;1930年中共已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只是尚未被全党推广,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和中共在城市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后,具有“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特征,故答案为B项;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排除A项;南昌起义与“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无关,排除C项;红军长征是在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进行的战略转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31年11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后方诞生了一个共和国。”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延安时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落户“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这近13年时间,排除C项;西柏坡时期指的就是解放军驻扎在西柏坡的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引发关注的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的重视。
出路:谋求国家的统一与政局的稳定: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实现民族企业的产业升级。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展览会,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原有:根据材料“1936年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出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从而开展了展览会,展览会之所以会引发关注,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也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材料“服用品中适合都市销路,又足以代替外货的有察哈尔民生工厂出产之纹布、天津大方成记纱厂之美术布等”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6月8日,经建总会筹委会成立,蒋介石为会长,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实业部部长吴鼎昌、秘书翁文灏为筹委。”可知,政府的重视。出路:根据材料“在冶炼品多为旧法冶炼,大都为农业用品及日用品,仍墨守旧规......各种出品,皆能跟着时代努力迈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实现民族企业的产业升级;根据材料“7月4日,经建总会在南京成立。经建总会于同年10月暂定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于1937年5月在南京举行,为期一个月,各地名流学者纷纷撰文或发表演讲,响应此次展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谋求国家的统一与政局的稳定。
18.(1)概括说明: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是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际条件;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重要成果: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部分亲日官僚(或:罢免部分亲日派及保护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写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即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任写一点);共产国际的帮助。
影响:实现了工人运动的联合(或:推动工人运动);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详解】(1)概括说明:根据材料“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得出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是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际条件;根据材料“广大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罢工,这就使五四运动转入一个新阶段”,结合所学,得出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重要成果:根据材料“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感到恐惧,‘恐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亲日派)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结合所学,得出五四运动促使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部分亲日官僚(或:罢免部分亲日派及保护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历史条件:根据材料“1921年8月……成立”“(各分部)由中共中央直接委派负责人”,可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机构,成立的历史条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其成立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有关;根据材料“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得出共产国际的帮助。
影响:根据材料“发起和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5月1日,来自全国110个工会的173名代表出席”“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得出实现了工人运动的联合(或:推动工人运动);根据材料“打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结合“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工农运动”和“国民革命”所学知识,得出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9.(1)变化:由举国谩骂指责、反对到少有恶语,甚至为其失败感到痛心惋惜。原因:清政府的日益腐败与外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民主团体的成立和发展以及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2)农民阶级:建立财富平均的理想社会;
地主阶级:实现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资产阶级:建立民族独立、民众享有民主权利和民生幸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3)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国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国城市的道路。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的“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当初次之失败也(指兴中会成立后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可知,由举国谩骂指责、反对到少有恶语,甚至为其失败感到痛心惋惜。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日益腐败,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外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导致中国国内矛盾激化,再加上民主团体的成立和发展以及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等。
(2)农民阶级理想:根据材料“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财富平均的理想社会;
地主阶级理想:根据材料“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资产阶级理想:根据材料“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民族独立、民众享有民主权利和民生幸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无产阶级理想:根据材料“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3)主张:根据材料“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可知,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国城市的道路;根据材料“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可知,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国城市的道路。
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的“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
20.论题:红军长征中的标语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与变化。阐释:长征时期,围绕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红军长征中的标语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与变化。从长征初期以土地革命等基本口号为主,到遵义会议后加入地方民谣等元素,以瓦解敌军、配合作战为导向,再到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积极宣传“北上抗日”,长征标语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灵活,功能也不断拓展,充分展现了红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饱含智慧的创造力。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长征初期的标语与苏区时期差别不大,仍是以“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反对国民党卖国!”等基本口号为主,重点在于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发动群众斗争。但红军已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作战对象辅之以其他口号,如在湖南有针对何键的口号,在广西则制定了十二条针对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口号,其中不乏反映群众迫切要求的口号等。遵义会议后至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前的标语已经具备了鲜明的长征特色,与苏区时期的标语有了明显区别:主题内容从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转变为瓦解敌军、发动群众斗争;语言形式从基本的口号式,转变为歌谣式、民谣式;参与人员从以宣传员为主,转变为全军上下的群众运动;标语功能也从主要的宣传鼓动,进一步拓展成为军事战略的辅助手段。长征中这些具有特殊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标语,是党和红军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复杂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坚持宣传工作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党和红军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宣传工作中的灵活性和策略性的增强。标语的演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发展轨迹。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红军长征时期。首先,根据材料“写标语是红军向群众传输革命道理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长征经常处于急行军状态,写标语承担着比以前更为重要的宣传任务。据统计,散落在长征沿途的标语,至今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有七千多条、这些标语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及所学可得出红军长征中的标语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与变化。其次,根据材料“长征途中要求每一个能够识字的红军战士,每到一处驻地都要书写一至三条标语;所以书写标语的主体就特别多,为了军事行动保密的需要,所有标语署名都用代号。”“写在竹板上,使其随波流动,是为“水电报”;刻在树上,是为‘树标’:此外针对普通标语容易被风吹雨刷、被敌人破坏的问题,红军还创造性地采用了石刻标语的形式。”及所学可知,从长征初期以土地革命等基本口号为主,到遵义会议后加入地方民谣等元素,以瓦解敌军、配合作战为导向,再到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积极宣传“北上抗日”,长征标语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灵活,功能也不断拓展,充分展现了红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饱含智慧的创造力。根据材料“长征初期的标语以‘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基本口号为主。遵义会议后,出现了‘不当无钱的白军,拖枪过来当红军!’‘红军是帮助干人(方言,穷苦人的意思)的军队!’等标语。瓦窑堡会议后,标语又转向‘去打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北上抗日,收复失地!’”及所学可知,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长征初期的标语与苏区时期差别不大,仍是以“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反对国民党卖国!”等基本口号为主,重点在于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发动群众斗争。但红军已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作战对象辅之以其他口号,如在湖南有针对何键的口号,在广西则制定了十二条针对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口号,其中不乏反映群众迫切要求的口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后至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前的标语已经具备了鲜明的长征特色,与苏区时期的标语有了明显区别:主题内容从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转变为瓦解敌军、发动群众斗争;语言形式从基本的口号式,转变为歌谣式、民谣式;参与人员从以宣传员为主,转变为全军上下的群众运动;标语功能也从主要的宣传鼓动,进一步拓展成为军事战略的辅助手段。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长征中这些具有特殊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标语,是党和红军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复杂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坚持宣传工作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党和红军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宣传工作中的灵活性和策略性的增强。标语的演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发展轨迹。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测试卷(含解析)--2024-2025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