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新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历史测试卷
(范围: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外有了剩余产品。贫富差距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迹象。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的前提是( )
A.文字的普遍使用 B.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C.定居生活的出现 D.国家强制机关的形成
2.新石器时代初期,尼罗河流域开始种植的大麦和部分品种的小麦是从西亚传入的,后沿尼罗河走廊传至东非的苏丹、埃塞俄比亚,并沿海岸传播到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大麦和小麦在非洲的传播( )
A.得益于班图人的不断迁徙 B.体现出印度洋贸易的繁荣
C.是区域文明间交流的成果 D.使古代非洲文明走向统一
3.16世纪的西班牙法学家维多里亚认为,海洋、河流、港口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对任何国家开放,鱼类、珍珠和黄金皆可由先占者自共同所有的河流、海洋中获取。这一观点( )
A.尊重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B.利于维护西班牙的殖民利益
C.蕴含着自由贸易的主张 D.打击了荷兰的海外殖民霸权
4.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艺术家群体在创作时很少将自己的肖像作为绘画的主体形象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以一种另类的署名方式在肖像作品中标记;后来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 B.民众思想的普遍解放
C.艺术创作的趋利心态 D.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5.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瓦特是徒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了( )
A.研究成果取决于研究者出身 B.科技创新已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6.在创作《共产党宣言》的时期,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马克思与恩格斯亲身领导并参与了这些伟大斗争,掌握了斗争的第一手资料。恩格斯为了准确了解工人情况,深入工厂车间二十余月,考察工人阶层的生活、生产状况,了解他们的苦难、斗争和要求。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 )
A.为工人运动指明正确方向 B.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联合
C.具有人民性和实践性特征 D.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7.纳芙蒂蒂是古埃及第18王朝阿肯那顿法老的王后,其半身雕像由德国的埃及考古学家于1912年在埃及挖掘出土,德国宣称拥有其所有权。埃及于1924 年开始就一直要求德国物归原主,但德国以雕像“太脆弱易碎”不能移动为理由,一直没有归还雕像。该雕像的命运( )
A.见证了民族解放运动历程 B.呈现古代埃及文明的辉煌成就
C.反映出西方殖民主义强权 D.体现了埃及文物保护意识提升
8.瞿秋白回忆其在莫斯科的经历时曾写到:“(十月)革命后战祸相继,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权,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易取得。今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然出现活泼泼的气象。”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 )
A.找到了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 B.政策调整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C.确立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效果显著
9.下列史料涉及的国际法条约,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②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
③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④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A.④①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10.1948年,朝鲜半岛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194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而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在美国的压力下,最终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美苏( )
A.意识形态的分歧 B.国家利益的冲突
C.社会制度的不同 D.军事力量的失衡
11.1970年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指出,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由此可见,美国政府( )
A.竭力压制社会运动 B.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服务开支 D.致力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12.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纺织品、冰箱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毛织品、亚麻织品、靴鞋、动物油、奶制品、食糖、鱼制品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这表明,当时苏联( )
A.轻工业主导了经济增长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D.企业经济效益改善明显
13.二战结束后,一位英国学者认为,印度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各种种姓、教派、部族和语言集团的混合体。正是英国的武器、行政机构和文化把它们联合成混合体。一旦这种联合力量撤出,印度将分裂为无数个种姓、教派、部族和语言集团,其中每一个都与其他集团相争斗。该学者的认识( )
A.忽视了印度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B.意在鼓吹印度民族文化的复兴
C.强调了印度移民文化的多样性 D.美化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
14.如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据如表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国际主导因素是( )
年份 国数 家量 1961 1964 1970 1973 1976 1979 1983 1986
其他地区成员国 14 19 21 34 39 44 49 50
非洲成员国 11 28 32 41 47 51 51 51
非洲国家占比 44% 59.6% 62% 54.70% 55% 53.50% 51% 50%
A.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15.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上。据联合国发布的资料,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在1989年已达1.5万亿美元;1985—1989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1985—199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大约相当于全球出口总额增长速度的2.5倍。这反映出( )
A.国际投资呈现出多元化 B.世界贸易逐渐处于停滞状态
C.意识形态影响资本流向 D.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
16.下表是小华同学为探究性学习收集和整理的素材。据此判断,小华同学这次探究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95年 世贸组织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
1999年 二十国集团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9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首次召开
A.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B.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C.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国际治理机制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历史分期是历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或阶段之间质的差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人类的早期文明,在这一阶段,神明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均受到神意的桎梏并以神为中心来看待世界,而没有超出这一局限。在历史实践中,神明崇拜大行其道,统治者通常被看成是神之子,代表神来统治人民,当然也利用神明的威严来施行其统治。所谓人类的轴心文明,指在思想和观念上超越了神明的束缚,建立起以人自身为中心的世界观的文明。这类文明所建立的原创性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历史与文化形态。在轴心文明之后,鲜有原创性的文化体系出现,大一统的帝国此时开始形成,大体上可以说是古代帝国兴盛的阶段。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世界各个区域的文明经过早期发展之后,形成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中国、印度、希腊,人类文明进入“轴心时代”。
——(德国)卡尔·雅斯贝斯《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分期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2)任选材料二的一个文明中心,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被列为“轴心时代”文明中心的依据。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邦联政府无力偿还内债,纸币急剧贬值,人民负债累累,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各州润纠纷频起,邦联政府禁不能止,令不能行。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政府,认为当各州“不能”立法或各州的立法妨碍“联邦的谐和”时,应由中央立法,任何州的法律被认为违反联邦宪法时,中央可以否定。州权派坚持州权至上、立法至上的原则。虽然同意中央有权规定通商和税收,有权对不服从中央的少数州采取行动,但要求中央权力在行使前必须经若干州的同意。
——摘编自张芬梅《美国1787年宪法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妥协的产物》
材料二 1875年宪法确定了共和国的制度,虽然这是一个“连自己名称几乎不敢宣布的不光彩的共和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当然是因为当时保皇派力量分裂,共和派加强了自己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因为绝大多数工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已经憎恶了君主制。麦克马洪总统企图恢复君主制没有成功,不得不宣布辞职。19世纪末,法国虽仍相继出现了两次君主复辟运动,但都归于失败。
——摘编自游盛华《从1875 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联邦派”与“州权派”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争论”的结果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法国“君主复辟运动”连续失败的原因。
19.(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力量,努力争取适合我们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强国的话,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特将军《我们的前途》
材料二 这场大屠杀使英国付出昂贵的代价,它一度扩大了帝国的疆域,但却削弱了控制它的实力。英国征服土耳其主要是依靠印度的人力,但是英国对古老土耳其帝国残存部分的主权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插曲。同样,英国也无力保持它的海上优势了,美国和另一个潜在对手日本向它挑战,并且最终超过了它。……从俄国革命的种子里长出一个大帝国,它借助另一次世界大战徐徐登上世界列强的宝座,这个帝国比英国所知的任何帝国都更为强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和会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并筹建国际联盟,作为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与此同时,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并使远东和太平洋的局势日益紧张。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又召开华盛顿会议,在承认美国优势的基础上,就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和解决中国问题等达成协议。由此,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正式建立。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最重要结果之一,就是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雅尔塔体制所确立的美苏两强主宰世界大国霸权政治秩序,它的核心是美苏关系,随着美苏关系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发展相应的变化。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研究》(1982年02期)
(1)据材料一中德国的政策倾向是什么?为什么1866年德国政府会“卑微”? 你认为每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一战对英、美及俄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相同之处。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外长在美国举行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签字仪式。之后,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共同防御援助法》,该法案确定了美国对北约的军事援助和销售政策,与马歇尔计划共同组成了美对欧政策的两个轮子,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1949年1月29日,苏联发布了关于对北大西洋公约的声明,谴责北约实质是为了准备发动新的战争,镇压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解放革命和工人运动而成立起来的。沃伊泰克·马斯特尼认为,1955年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后,苏联用尽外交和其他手段也没有转变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事实。1955年5月14日,苏联与波兰、匈牙利等八国在华沙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同北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均势。美国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世界范围内的不安全环境反而推动了美国资本的全球化,在原子弹的约束下,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两极对立格局。
——摘编自胡亚航《论美国资本全球化对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历史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文字的普遍使用”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形成”是在人类文明产生以后,排除AD两项;定居生活的出现源于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排除C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从西亚传入的”“沿尼罗河走廊传至东非的苏丹、埃塞俄比亚境内,并沿海岸传播到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可得出,大麦和部分品种的小麦在北非、东非沿海地区传播,体现出西亚文明与北非、东非文明的交流,C项正确;班图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群,与材料所示地区关系不大,排除A项;“印度洋贸易的繁荣”无法解释材料中“沿海岸传播到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因为这些地区不是印度洋区域,排除B项;古代非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海洋、河流、港口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应对任何国家开放,鱼类、珍珠和黄金皆可由先占者自共同所有的河流、海洋中获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当时率先开始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展,此项主张实质上是维护西班牙的殖民利益,B项正确;材料中维多里亚的观点实际上挑战了当时的国家对其领海和内水的主权概念,排除A项;维多利亚观点蕴含着一定的自由贸易的主张,但是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西班牙殖民利益,排除C项;荷兰的海外殖民霸权确立于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后期以来的欧洲。根据材料“意大利的艺术家群体在创作时很少将自己的肖像作为绘画的主体形象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以一种另类的署名方式在肖像作品中标记;后来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和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以来的意大利艺术家逐渐将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凸显个人的价值,这主要和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有关,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对绘画的影响,非近代科学革命,排除A项;受制于时代局限性,当时民众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解放,排除B项;材料与艺术家的创作的趋利心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依据材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瓦特是徒工……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提名”,可见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者大都是专业工匠,体现经验的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者大都是科学家,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C项正确;“取决于”的表述绝对,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创新同样需要生产经验,排除B项;科学理论比和生产经验不能直接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西欧)。根据材料,马克思与恩格斯亲身领导并参与了阶级斗争,恩格斯深入工厂车间二十余月,考察工人阶层的生活、生产状况,了解他们的苦难、斗争和要求,这些可以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和实践性特征,C项正确;材料是《共产党宣言》的创作时期,尚未形成理论,不能为工人运动指明正确方向,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无产阶级的联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时代变化,不能体现出与时俱进,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埃及与德国。根据材料可知,纳芙蒂蒂半身雕像本属于埃及文化遗产,但由于近代埃及被殖民侵略,该雕像被德国所发掘并占有,且一直没有归还埃及,这体现了西方殖民主义强权,C项正确;该雕像实际上反映了埃及被侵略的历史,没有体现其民族解放运动,排除A项;仅仅一个雕像,不能反映古代埃及文明的辉煌成就,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比埃及前后的文物保护意识,不能得出埃及文物保护意识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据此可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后(苏俄)。据题干“革命后战祸相继,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权,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易取得。今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然出现活泼泼的气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前的政策导致经济状况不佳,而现在开放商业使得民间出现新的气象,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调整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B 项正确;当时苏俄并没有找到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排除 A 项;此时市场并不是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地位,排除 C 项;题干未涉及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内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③是1625年格劳修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来的,②属于1918年国联提出来的,④是1928年《非战公约》中的内容,①实在二战后提出来的,时间先后顺序是③②④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与对抗,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B项正确;意识形态的分歧、社会制度的不同、军事力量的失衡都是美苏对抗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年美国。根据材料“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政府旨在减少对经济的控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以降低财政开支,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尼克松政府对社会运动的态度,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美国是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不是强化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美国政府减少了社会服务开支,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许多轻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改善明显,D项正确。当时苏联仍然是重工业主导经济,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轻工业发展,并未涉及重工业,无法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结束后(英国、印度)。根据材料可知,一位英国学者认为,印度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各种种姓、教派、部族和语言集团的混合体。正是因为英国的帮助才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一旦英国撤出印度,印度将面临着斗争,这是明显美化英国的殖民行为,D项正确;正是因为要美化侵略历史,所以才忽视印度的历史和现实,排除A项;该学者根本目的是为了英国侵略殖民印度鼓吹,不是为了印度民族文化复兴,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印度文化多样性,而是美化侵略殖民,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表中的数据表明了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在1961-1986年中数量增加,其中非洲国家的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时间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新兴独立国家数量增多,非洲的殖民秩序瓦解,C项正确;1961—1986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局势还是较为严峻,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在冷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中“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平均增长”“2.5倍”等可知,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进出口贸易转变为国际直接投资,D项正确;A项“多元化”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贸易不断发展,且材料反映的是1985—199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出口总额增长速度,排除B项;1985—1990年处于冷战结束前夕,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外向型经济,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区域集团组织及国际组织成立并发挥其在全球治理方面的作用,突出的是国际治理机制的发展,D项正确;政治格局多极化仍是一种趋势,尚未定型,排除A项;表格中世贸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并不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全球治理体系,而不是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征:早期文明,神权统治社会;轴心文明,以人为中心;帝国时代,大一统。
(2)印度: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兴起;后向外传播,深刻影响世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中国:社会转型;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是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希腊:民主政治盛行;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追求人性;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从以上文明中心中任选其一进行说明)
18.(1)焦点: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配。
体现: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原因: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1875年宪法的保障;君主制的民意基础薄弱;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共和派力量的加强。(任答3点)
19.(1)倾向:德国不再满足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满足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恩惠”,而要争霸世界.
卑微:1866年德国尚未完成统一,因此政治地位“卑微”.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削弱了英国的殖民势力和海上霸权地位;
美国成为最大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增强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欧洲政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3)①都带有强权政治色彩(霸权政治秩序);
②都是战争的产物,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③都调整了国际关系,建立国际新秩序
(都暂时协调了各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④以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通过缔结一系列条约建立国际新秩序。
20.示例一
论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基于复杂的历史背景。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力量对比,传统强国如英、法等受到严重削弱,而美国和苏联则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崛起。美国大发战争财,成为世界上经济和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其企图凭借自身实力主导世界秩序。苏联在战争中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坚韧的民族精神,且在东欧等地扩大了影响力,其社会主义理念和制度模式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和竞争。意识形态的对立在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美国代表的资本主义与以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根本理念的差异和冲突,这种意识形态的分歧导致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和对抗。苏联在欧洲和亚洲的影响力扩张,与美国对全球战略要地的掌控欲望产生碰撞,双方都试图在关键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此外,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促使两极格局在战后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形成并得以确立。
示例二
论题: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战略均势。
阐述:在两极格局下,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双方都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核武器等战略威慑力量。这种力量的制衡使得双方在行动上都较为谨慎,不敢轻易打破平衡引发全面冲突。一方面,美苏都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军事能力,在武器装备、军事部署等方面不断投入,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态势。任何一方试图打破这种均势的行动,都会引发对方的强烈反应和应对措施,从而使双方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战略框架内。另一方面,这种均势也体现在地缘政治和国际事务中。双方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相互牵制,在一些关键地区和问题上会进行谨慎的博弈和妥协,以避免局势失控而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同时,其他国家也会基于这种战略均势来调整自身的政策和立场,在美苏之间寻求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种战略均势虽然充满紧张和对抗,但也在一定时期内避免了全面的世界大战爆发,为世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总之,两极格局下的战略均势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平衡状态,对当时的国际政治和安全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