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统编八下历史期末押题卷
(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部编八年级下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民国初年多党政治实践的失败和国民党的迅速灭亡证明,竞争型和垄断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没有生存的条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材料表明,政治协商制度
A.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 B.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C.是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D.体现了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相互融合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多党政治实践的失败”表明竞争型政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国民党的迅速灭亡证明垄断型政党制度也不符合中国国情,由此可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克服了二者的局限性,是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故选C;A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可排除。
2.1950年6月,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三年左右时间内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并做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统一战线、民族、文教等八项工作。这些工作旨在
A.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三年左右时间内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并做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统一战线、民族、文教等八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项正确;这一阶段主要是巩固政权,建立完整工业化体系要在一五计划后,且肃清反革命、整党、统一战线、民族、文教等与建立工业体系无关,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是1950年10-1953年7月,时间不符,排除C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1956年开始,排除D项。
3.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军队缴获的美七师三十一团团旗和南朝鲜首都师白虎团团旗,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三十一团团旗 白虎团团旗
与这两件文物相关的历史是
A.甲午战败,危机加剧 B.百团大战,战果辉煌
C.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20世纪50年代中国军队缴获的美七师三十一团团旗和南朝鲜首都师白虎团团旗”和所学知识可知,题目考查“抗美援朝”知识点,D正确;甲午战败发生在1894-1895年,排除A;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排除B项;渡江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排除C项。
4.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情况。从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的是
阶级 1950年 1952年
人口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人口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地主、富农 14.5 54.8 7.9 8.6
A.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 B.土地性质未发生改变
C.土地革命蓬勃开展 D.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该表是“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情况”,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贫农、中农的人口比例上升,土地占有比例是急剧增加,相反,地主、富农的人口比例和土地占用比例都呈下降趋势。由此推断是土地改革基本完成,D项正确;表中数据并未体现农业生产恢复,排除A项;也没有说明土地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排除B;土地革命发生在近代,与时间不符。排除C;故选D项
5.1956年4月,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张霖之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广大职工的任务,是逐步把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的、强大的机械工业。”这反映了当时国家
A.对工业化建设事业的重视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
C.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心 D.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霖之认为中国的机械制造的目标是把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的、强大的机械工业,这说明当时国家非常重视工业化建设。A正确;材料仅提及机械制造,并没有其它行业,因此无法凸显重工业的优先性,排除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排除C;材料并非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排除D。
6.如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参考了苏联、德国、法国等国外宪法,还参考了近代中国宪法,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考了中国近代宪法,还参考了苏联、德国、法国等国宪法,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排除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还参考了中国近代宪法,排除C。
7.1956年,为响应国家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8间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合并,以固定资产和员工数目最多的王老吉命名,称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这里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是
A.资本主义企业 B.私人独资企业 C.公私合营企业 D.中外合资企业
【答案】C
【解析】从题干“1956年,为响应国家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8间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合并,以固定资产和员工数目最多的王老吉命名,称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公私合营”,C正确。
8.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次会议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②批判个人崇拜的现象 ③中共八大是在吸取苏共二十大的错误教训后正确分析国内矛盾 ④ 两次会议都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贡献,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混乱,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吸取了苏共二十大的教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正确分析国内矛盾,并指出当前的任务,是我国探索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不能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正确分析斯大林的历史功过,排除①;中共八大没有批判个人崇拜的问题,排除②。正确是B
9.下表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1959-1961年收支差额变化带来的深刻教训是
年份 总收入(亿元) 总支出(亿元) 收支差额(亿元)
1959 487.12 543.17 -56.05
1960 572.29 643.68 -71.39
1961 356.06 356.09 -0.03
1962 313.55 294.88 18.67
1963 342.05 332.05 10.20
A.坚定奉行党的集体领导 B.经济建设务必按五年计划执行
C.必须继续开展三大改造 D.必须按照客观的经济经济规律办事
【答案】D
【解析】该表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从表中1959-1961年的收支差额的赤字可知,该时间段是我国面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这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人为和天灾的结果,我们从中吸取的教训是必须按照客观的经济经济规律办事,D项正确;
10.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污蔑为 “叛徒、内奸、 工贼”,开除党籍,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A.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D.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污蔑为 ‘叛徒、内奸、 工贼’,开除党籍,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国家的法制观念受破坏,C正确;材料与党内是否出现修正主义无关,排除A;B、D两项分别是文革的经济方面、科学文化事业的危害。排除BD
11.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门印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等参考资料,同时指出,我们应该研究日本、西德(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的情况,很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由此推断,这次会议
A.完成了工作中心的转移 B.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C.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思路 D.认可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前夕,中共中央学习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的发展经验,转变了固有的经济发展思路,故C符合题意。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与改革开放的提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排除A、B;1978年11月处于改革开放前夕,市场经济的作用还未得到认可,排除D
12.如表反映的是我国工农收入差距状况,与表中差距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的是
年份 工人人均工资收入(元) 农民人均农业生产性收入(元) 工农收入比
1978 631 113 5.56
1979 678 133 5.09
1980 729 141 5.16
1981 770 166 4.62
1982 786 199 3.93
1983 803 218 3.68
A.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B
【解析】表格内容反映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工人收入的增长,说明农业发展速度快,出现这种情况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该制度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故B正确;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时间不符,排除A;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是1984年,有利于促进开放城市的发展,与农业无关,排除C;1992年,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
13.改革开放初期有学者认为,经济特区会沦为过去的“租界”,利用外资创办中外合资企业是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经济侵略的表现。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全球化的逆转 B.对特区的认识存在分歧
C.全面开放格局形成 D.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设立经济特区得了中央的批次,经济特区的创办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不是旧中国被迫形成的租界。故题干改革开放初期有学者的观点反映出当时对特区的认识存在分歧,B正确;学者的观点反映的问题与AD内容不符,排除;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全面开放格局还没有形成,排除C。
14.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建设是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邓小平这一认识
A.实现了马列主义中国化 B.有助于思想的拨乱反正
C.蕴含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D.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可知,邓小平强调一代人要完成一代人的事情,这一认识蕴含实事求是的原则,C正确;材料并未强调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与思想的拨乱的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未涉及当时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1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是属于反腐倡廉的内容,体出出四个全面布局中的“全面从严治党”,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16.它覆盖了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此项优惠政策……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它”是
A.西部大开发战略 B.科技立国战略
C.科教兴国战略 D.“一带一路”倡议
【答案】A
【解析】从题干“覆盖了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此项优惠政策……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可知,题干涉及的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西部大开发,A正确;题中材料无法体现“科技立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C;“一带一路”涉及对外开放方面,与题目不符,排除D,故选A。
17.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体现中央重视少数民族问题,重视民族团结,C正确;材料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A;材料体现中央重视民族工作,无法体现工作重心转移,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兴边富民行动,排除D
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必须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这说明
A.“一国两制”的首要目的在于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
B.中央对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高度自治权”来自中央授权
C.中央与香港特区间是分权关系,而非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
D.“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区拥有“固有权力”、“自主权力”
【答案】B
【解析】“一国两制”要坚持一个中国为前提,维护国家主权,中央对香港有全面管制权,香港地区的“高度自治”来自中央授权,故B正确;“一国两制”的首要目的是实现祖国统一,排除A;中央与香港不是分权关系,排除C;“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区没有“自主权力”,排除D
19.为下列三幅图片配上解说记号,最贴切的是
汪辜会谈 胡锦涛会见连战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晤
A.春风犹化千层雪,海水流连两岸新 B.盛世莲花异样红,祖国一统记心中
C.天安门上彩旗扬,独立歌声奏凯昂 D.四海同圆中国梦,全民共建新社会
【答案】A
【解析】从三幅图片下的文字说明,可知是海峡两岸的交往,A项正确;B项“盛世莲花异样红,祖国一统记心中”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情况,排除B;C项“天安门上彩旗扬,独立歌声奏凯昂”是开国大典,可排除;D项:“四海同圆中国梦,全民共建新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中国梦的内容,排除D
20.2024年3月25日至4月11日,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团来大陆参访,如表是各方反映情况。据如表可知
3月27日 国台办:欢迎马英九先生率团来访,会妥善做好活动安排
4月1日 国民党党团:马英九此行是和平之旅,应正向看待
4月2日 台民众挺马英九赴陆交流,不希望两岸开战!
4月7日 随马英九来访台青: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4月11日 马英九返台重提九二共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A.和平发展符合两岸期待 B.中华文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国共两党政治目标相同 D.“一国两制”获得广泛认同
【答案】A
【解析】对于2024年“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团来大陆参访”表格中的各方团体和机构等都持支持的态度,说明和平发展是两岸的热切期待,A正确;各方支持马英九大陆行,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居于领先地位,排除B;材料并未提到国共两党的政治目标,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一国两制”排除D。
21.近年来,中国新型军事装备相继亮相,比如我国自主设计和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建造并服役的航空母舰“山东舰”,我国自主设计和研制的最新一代主战坦克99A型坦克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
A.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B.重视和平利用核能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D.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国新型军事装备相继亮相,比如我国自主设计和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建造并服役的航空母舰‘山东舰’,我国自主设计和研制的最新一代主战坦克99A型坦克等”及所学知识可知,新型军事装备是我国科技强军的体现,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核能和航天技术,排除B、D项;C项是外交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C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海军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正逐渐成为海军强国。以下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A.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 B.成功研制核潜艇
C.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D.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而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海军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正逐渐成为海军强国。”是海军的发展的史实,A、B、C三项属于海军方面,D是第二炮兵,故选D项
2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被许多国际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B.消除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C.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D.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答案】D
【解析】从题目材料中可知,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提出的背景之一是中印两间之间存在领土主权的争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利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的国家之间的平等相处,符合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相同或不同制度之间的国家的共处,不只是社会主义阵营,排除A;和平共处不能消除各国的好矛盾冲突,也不仅仅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排除B、C。
24.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与会各国的赞同。这一呼吁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为亚非各国友好合作创造条件
③体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④打开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所述不符合题意;④所述不符合题意。综上,②③所述符合题意,B正确。
25.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为缓解两国关系开启了大门;“篮球外交”推动了中菲关系的改善;中美间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与材料主题相一致的是
A.“开展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 B.“锻炼身体,保家卫国”
C.“体育是外交先行官” D.“新北京,新奥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为缓解两国关系开启了大门;‘篮球外交’推动了中菲关系的改善;中美间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说明“体育交流可以外交的发展”,C正确。“开展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是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锻炼身体,保家卫国”是抗美援朝时的一个口号,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新北京,新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口号,排除D。
26.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已中断七年的外交关系,推动了整个西亚地区出现了“和解潮”。这表明中国
A.具有处理国际事务的智慧和影响力 B.彻底化解了西亚地区的矛盾
C.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相对优越性 D.借助西亚地区与美国角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作为国际上的负责任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发挥了建设性作用。通过推动沙特和伊朗和解,中国展现了其他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智慧和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地区安全水平,A项正确;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外交成就而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队C;中国推动沙伊和解更多是基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并非为了与美国抗衡,排除D。
27.下列是某校同学举办的图片展。请为他们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A.航天科技,创新发展 B.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C.民生保障,共同富裕 D.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图片都是我国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成就,A正确;
28.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的“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结合所学,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大大增强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A正确;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在1967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是1970年,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9.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的可得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形成,有利于加速区域协调发展,C正确;材料与电信网络、军备无关,排除A、B;图上的三个地方都不是西部,排除D
30.以下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A.海峡两岸的交往 B.航天事业的发展 C.新时代强军之路 D.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D
【解析】据演讲稿材料的内容可知是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D项正确。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题13分,32题17分,33题10分。
31.(13分)“三农(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二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由于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
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之一。以上是关于改革开放起航、进程和成就的部分信息。
(1)根据材料一,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土地改革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阶段(用A、B、C表示)指出该阶段粮食产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下表中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和与其对应的一组材料,并说明选择该材料的理由(仿照示例完成,示例中的研究主题和材料除外)。说说推动中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4分)
研究主题1 研究主题2 研究主题3 研究主题4
改革开放决策的准备 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法治建设的完善 国际影响力
【示例】
研究主题1:改革开放决策的准备
选择材料:①
理由1978年的党报宣传,肯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起到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作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作了思想与舆论上的准备。
(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应如何制定政策谈谈你的感想。(2分)
【答案】(1)观点:土地改革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分)
影响:1)巩固了人民政权;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任答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2)A:粮食产量增长。原因:农业合作化运动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增长。
B:粮食产量下降。原因: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加上1959-1961年三年的经济困难等因素,粮食产量下降。
C: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增长。
(变化1分,原因2分,共3分)
(3)研究主题2: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选择材料:②
理由: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改革得到人民拥挤,成效显著。(选择研究主题和材料1分,理由1分)
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等(任答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4)制定发展政策要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要结合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任答一点即可,2分)
【解析】(1)本题的问是“根据材料一,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土地改革的影响。”,从材料中找到关键句“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由于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可知土改后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产量增加,围绕这句话提炼的观点:土地改革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第二小问只要结合课本作答土地改革的影响。
(2)本题为图片型的阶段性变化类的题目,解题思路是抓标题:新中国成立后粮食产量统计情况,再观察统计图中的A(1952-1958)、B(1958-1961)、C(1979-1984)这三个时间段的时间拐点中折线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任一阶段,结合这一阶段的重大事件直观写出变化(增加还是下降),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本问要求说明选择理由及说说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解题要结合材料三中的各卡片的事件和表格的研究主题。
(4)本题是综合题,谈政府制定政策时你的感想。是主观性的启示、感想类题目,是解决现实类的问题,围绕“政府制定政策”谈自己的看法,结合材料和所学,制定发展政策要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要结合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32.新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面临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捍卫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利;在恢复和建立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谋幸福。
——王巧荣《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实践与经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03-2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1分)
材料二 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朝鲜战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中国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摘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中国外交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并指出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因。(4分)
材料三 1955年4月18日,亚非国家首脑会议在印尼万隆开幕。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他指出亚洲国家间有求同存异的基础,应当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在周恩来的努力推动下,一些亲西方的代表改变了态度。万隆会议的反殖民主义主题得到了突出,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摘自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代表团为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万隆会议对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影响。(3分)
材料四 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 是在外交领域,在为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摘自《筑梦中国》解说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3分)
材料五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齐炜、郑东超《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来源《人民日报》)
(5)围绕“中国智慧,大国外交”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背景:朝鲜战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中国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亟待解决;(一点1分,共2分)
原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不同制度和不同发展状况的国家;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一点1分,共2分)
(3)方针:“求同存异”方针(1分)
影响:提高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一点1分,共2分)
(4)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出现与中国建交的高潮。以上外交成就大大开拓了中国的外交空间,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每一点1分,共3分)
(5)【示例一】观点: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不断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1分)
论述:①新中国成立后,揭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后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③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契合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为世界提供了应对时代挑战的中国方案。(4分)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坚定“四个自信”,不断研究人类发展新问题,提出新方案,彰显新智慧。(1分)
【示例二】观点: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流。(1分)
论述: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直接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区域争端,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4分)
结论: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流。我们要继续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分)
【解析】(1)本题的一个时间点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关键词“实现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捍卫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利;在恢复和建立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所学,该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本问题解题要留意题目的设问“根据材料二,概括……的背景”,还要注意材料中的省略号,根据这两点提示,结合材料关键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朝鲜战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中国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背景在材料中概括,然后根据背景和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归纳原因。
(3)从材料:“1955年4月18日,亚非国家首脑会议在印尼万隆开幕。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他指出亚洲国家间有求同存异的基础,应当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可知,该方针是求同存异;第二小问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万隆会议对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结合材料:“在周恩来的努力推动下,一些亲西方的代表改变了态度。万隆会议的反殖民主义主题得到了突出,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影响是提高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4)本题的设问是“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根据材料:“在为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及所学知识,本题其实是用史实概括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
(5)本题是小论文,解题要综上述材料,要围绕“中国智慧,大国外交”这一主题提炼观点,材料一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材料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影响;材料三是万隆会议,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对亚非会议的影响;材料四是中美关系变化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材料五是新时代大国外交;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主题不难提炼出观点: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不断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然后结合上述材料展开论述。
33.民主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1949年9月21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反映和保障中国人民基本人权的大宪章。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即人民可以享受基本人权的新中国。因此,我们说“站起来”这个朴实的话语,具有深刻的内涵,意味着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权大解放和大飞跃。
——摘自李君如《历史性的进步——中国人权事业70年迈出三大步》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权大解放和大飞跃”的表现。(2分)
材料二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分,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1975年初,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4分)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摘自中国新闻网
(3)概括材料三,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2分)
材料四 1949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得到确立,后来被明确载入每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现行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张来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光明日报》2019年12月05日)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什么制度来“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1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1分)
【答案】(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保障中国人民基本人权;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每一点1分,共2分)
(2)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变为城乡平等(任答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作用:更能体现人民意愿,有利于人民平等地参政。(每点1分,共2分)
(3)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并举(每点1分,共2分)
(4)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5)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法制制度。(言之有理即可,1分)
【解析】(1)从第一问的“根据材料一,归纳”,可知此问的答案可以从材料一中的关键语句“1949年9月21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反映和保障中国人民基本人权的大宪章。……具有深刻的内涵,意味着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权大解放和大飞跃。”等寻找
(2)第一问是量变型变化类材料题,从设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变化”,解题格式是“从……到……”,解题思路注意材料中的省略号及几个时间拐点“1953年……1975年初……1979年……2010年……”综合材料的关键词语“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偏向城市变为城乡平等。第二问是“这些变化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作用要从材料中概括:当家作主,人民意愿和平等参政。
(3)题目的设问“概括材料三,指出……”可知,此题的答案可以在材料中找,也可以自己概括,根据材料三的中心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答案在此句概括: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4)该题的设问是“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制度;从材料“1949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得到确立”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该问是感想、启示类的题目,解题技巧是要留意题前的总述语句:“民主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并结合各段材料去作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统编八下历史期末押题卷
(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部编八年级下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民国初年多党政治实践的失败和国民党的迅速灭亡证明,竞争型和垄断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没有生存的条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材料表明,政治协商制度
A.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 B.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C.是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D.体现了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相互融合
2.1950年6月,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三年左右时间内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并做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统一战线、民族、文教等八项工作。这些工作旨在
A.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军队缴获的美七师三十一团团旗和南朝鲜首都师白虎团团旗,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三十一团团旗 白虎团团旗
与这两件文物相关的历史是
A.甲午战败,危机加剧 B.百团大战,战果辉煌
C.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情况。从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的是
阶级 1950年 1952年
人口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人口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地主、富农 14.5 54.8 7.9 8.6
A.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 B.土地性质未发生改变
C.土地革命蓬勃开展 D.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5.1956年4月,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张霖之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广大职工的任务,是逐步把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的、强大的机械工业。”这反映了当时国家
A.对工业化建设事业的重视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
C.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心 D.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
6.如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7.1956年,为响应国家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8间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合并,以固定资产和员工数目最多的王老吉命名,称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这里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是
A.资本主义企业 B.私人独资企业 C.公私合营企业 D.中外合资企业
8.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次会议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②批判个人崇拜的现象 ③中共八大是在吸取苏共二十大的错误教训后正确分析国内矛盾 ④ 两次会议都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9.下表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1959-1961年收支差额变化带来的深刻教训是
年份 总收入(亿元) 总支出(亿元) 收支差额(亿元)
1959 487.12 543.17 -56.05
1960 572.29 643.68 -71.39
1961 356.06 356.09 -0.03
1962 313.55 294.88 18.67
1963 342.05 332.05 10.20
A.坚定奉行党的集体领导 B.经济建设务必按五年计划执行
C.必须继续开展三大改造 D.必须按照客观的经济经济规律办事
10.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污蔑为 “叛徒、内奸、 工贼”,开除党籍,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A.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D.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11.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门印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等参考资料,同时指出,我们应该研究日本、西德(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的情况,很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由此推断,这次会议
A.完成了工作中心的转移 B.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C.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思路 D.认可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12.如表反映的是我国工农收入差距状况,与表中差距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的是
年份 工人人均工资收入(元) 农民人均农业生产性收入(元) 工农收入比
1978 631 113 5.56
1979 678 133 5.09
1980 729 141 5.16
1981 770 166 4.62
1982 786 199 3.93
1983 803 218 3.68
A.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3.改革开放初期有学者认为,经济特区会沦为过去的“租界”,利用外资创办中外合资企业是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经济侵略的表现。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全球化的逆转 B.对特区的认识存在分歧
C.全面开放格局形成 D.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14.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建设是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邓小平这一认识
A.实现了马列主义中国化 B.有助于思想的拨乱反正
C.蕴含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D.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1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6.它覆盖了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此项优惠政策……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它”是
A.西部大开发战略 B.科技立国战略
C.科教兴国战略 D.“一带一路”倡议
17.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必须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这说明
A.“一国两制”的首要目的在于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
B.中央对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高度自治权”来自中央授权
C.中央与香港特区间是分权关系,而非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
D.“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区拥有“固有权力”、“自主权力”
19.为下列三幅图片配上解说记号,最贴切的是
汪辜会谈 胡锦涛会见连战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晤
A.春风犹化千层雪,海水流连两岸新 B.盛世莲花异样红,祖国一统记心中
C.天安门上彩旗扬,独立歌声奏凯昂 D.四海同圆中国梦,全民共建新社会
20.2024年3月25日至4月11日,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团来大陆参访,如表是各方反映情况。据如表可知
3月27日 国台办:欢迎马英九先生率团来访,会妥善做好活动安排
4月1日 国民党党团:马英九此行是和平之旅,应正向看待
4月2日 台民众挺马英九赴陆交流,不希望两岸开战!
4月7日 随马英九来访台青: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4月11日 马英九返台重提九二共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A.和平发展符合两岸期待 B.中华文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国共两党政治目标相同 D.“一国两制”获得广泛认同
21.近年来,中国新型军事装备相继亮相,比如我国自主设计和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建造并服役的航空母舰“山东舰”,我国自主设计和研制的最新一代主战坦克99A型坦克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
A.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B.重视和平利用核能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D.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海军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正逐渐成为海军强国。以下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A.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 B.成功研制核潜艇
C.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D.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2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被许多国际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B.消除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C.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D.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4.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与会各国的赞同。这一呼吁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为亚非各国友好合作创造条件
③体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④打开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为缓解两国关系开启了大门;“篮球外交”推动了中菲关系的改善;中美间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与材料主题相一致的是
A.“开展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 B.“锻炼身体,保家卫国”
C.“体育是外交先行官” D.“新北京,新奥运”
26.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已中断七年的外交关系,推动了整个西亚地区出现了“和解潮”。这表明中国
A.具有处理国际事务的智慧和影响力 B.彻底化解了西亚地区的矛盾
C.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相对优越性 D.借助西亚地区与美国角力
27.下列是某校同学举办的图片展。请为他们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A.航天科技,创新发展 B.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C.民生保障,共同富裕 D.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8.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29.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30.以下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A.海峡两岸的交往 B.航天事业的发展
C.新时代强军之路 D.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题13分,32题17分,33题10分。
31.(13分)“三农(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二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由于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
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之一。以上是关于改革开放起航、进程和成就的部分信息。
(1)根据材料一,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土地改革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阶段(用A、B、C表示)指出该阶段粮食产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下表中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和与其对应的一组材料,并说明选择该材料的理由(仿照示例完成,示例中的研究主题和材料除外)。说说推动中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4分)
研究主题1 研究主题2 研究主题3 研究主题4
改革开放决策的准备 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法治建设的完善 国际影响力
【示例】
研究主题1:改革开放决策的准备
选择材料:①
理由1978年的党报宣传,肯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起到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作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作了思想与舆论上的准备。
(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应如何制定政策谈谈你的感想。(2分)
32.新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面临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捍卫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利;在恢复和建立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谋幸福。
——王巧荣《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实践与经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03-2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1分)
材料二 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朝鲜战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中国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摘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中国外交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并指出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因。(4分)
材料三 1955年4月18日,亚非国家首脑会议在印尼万隆开幕。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他指出亚洲国家间有求同存异的基础,应当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在周恩来的努力推动下,一些亲西方的代表改变了态度。万隆会议的反殖民主义主题得到了突出,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摘自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代表团为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万隆会议对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影响。(3分)
材料四 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 是在外交领域,在为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摘自《筑梦中国》解说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3分)
材料五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齐炜、郑东超《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来源《人民日报》)
(5)围绕“中国智慧,大国外交”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
33.民主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1949年9月21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反映和保障中国人民基本人权的大宪章。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即人民可以享受基本人权的新中国。因此,我们说“站起来”这个朴实的话语,具有深刻的内涵,意味着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权大解放和大飞跃。
——摘自李君如《历史性的进步——中国人权事业70年迈出三大步》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权大解放和大飞跃”的表现。(2分)
材料二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分,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1975年初,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4分)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摘自中国新闻网
(3)概括材料三,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2分)
材料四 1949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得到确立,后来被明确载入每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现行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张来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光明日报》2019年12月05日)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什么制度来“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1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1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统编八下历史期末押题卷 广东卷01(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