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统编八下历史期末押题卷
一、选择题(共20分)
1.《人民日报》曾刊载的文章中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中国( )
A.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元籍志愿军战士李化武不畏强敌,以钢铁般的意志浴血奋战。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B.艰苦创业,百折不挠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
3.“发展生产的人为障碍消除,广大翻身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因此,1952年湖南的丰产运动成绩显著。”该材料可以佐证( )
A.土地改革的成效性 B.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C.工业建设的迫切性 D.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纪录片《百炼成钢》中说道:“1953到1957年,五年间所取得的成就远超旧中国的一百年,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上站起来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一五”计划的实施( )
A.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B.使我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使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日记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作者本人对历史的记忆,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是美籍华人领袖司徒美堂的一则日记,其内容见证了(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C.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D.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取得了巨大成效
6.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8.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九大的召开
9.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了“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90年代乡镇企业开始向股份制新型企业发展,到1993年,其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这表明( )
A.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
C.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0.“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 )
A.广东省 B.江苏省 C.浙江省 D.安徽省
11.在40年前的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12.阅读《2020年脱贫攻坚成果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中,与表格内容有直接对应关系的是( )
农村脱贫人口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收入实际增长 与全国居民相比的增速
551万 12588元 5.6% 3.5%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13.20世纪末,党中央实行哪一政策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A.民族区域自治 B.西部大开发 C.一国两制 D.对外开放
14.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珠海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港珠澳三地能够亲密合作与哪一构想是分不开的( )
A.完成三大改造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实施一国两制 D.开展中英国际合作
15.《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和势所决定的。这里的“时和势”包含( )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能充分保障台湾同胞一切利益
③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将使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④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16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公开亮相;2017年,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这反映了我国( )
A.重视和平利用核能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D.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1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也被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的外交概念”,以下不属于其内容的是( )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D.独立自主
18.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19.神舟一号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这一成就表明中国( )
A.空间技术已超越世界所有国家 B.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在轨模式
C.空间技术得益于国外先进技术 D.综合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20.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生活水平提高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城市建设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10分)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加快建设工业和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是什么 有何意义 (3分)
材料二 新中国某历史时期的宣传画
根据材料二,我国工业化进程出现了什么问题 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快马加鞭,不到十五年,就要超过英国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1世纪初,我国的钢、煤、水泥、电视机等工业品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位。同时,逐步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2分)
(4)综合述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认识 (2分)
22.(10分)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概括这一原则的重要影响。(4分)
材料二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材料二是周恩来总理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 (2分)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
材料四 历史表明,每当两国对涉及对方核心和重大利益的问题处理得比较好,中美关系就比较顺畅和稳定。反之则会麻烦不断。我们希望美中始终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以实际行动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2年2月15日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关系上中方的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是什么 (1分)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2分)
23.(10分)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哪一制度?最早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哪一个自治区? (2分)
材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字仪式。该协议的签订,使西藏永远脱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来,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区域自治权利,是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石,也是西藏人民从黑暗和痛苦走向光明和幸福的第一步。
——《和平解放西藏问题取得协议》《人民日报》1951年5月28日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分)
材料三:如图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2)材料三中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哪一个构想的成功运用?这一构想最早是由谁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3分)
材料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习近平
(3)“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材料四认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实现祖国统一的意义是什么?(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统编八下历史期末押题卷
一、选择题(共20分)
1.《人民日报》曾刊载的文章中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中国( )
A.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国……要永远地受到……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祖国……政府”可知,该文章评价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选B项;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与题干材料评价不符合,排除A项;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与题干材料评价不符合,排除C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题干材料评价不符合,排除D项。
2.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元籍志愿军战士李化武不畏强敌,以钢铁般的意志浴血奋战。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B.艰苦创业,百折不挠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忠诚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故选A项;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投入了高昂的热情,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就,时间段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代表并致力于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体现,而材料未有提及,排除C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继续弘扬努力拼搏的精神,弘扬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而材料未有体现,排除D项。
3.“发展生产的人为障碍消除,广大翻身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因此,1952年湖南的丰产运动成绩显著。”该材料可以佐证( )
A.土地改革的成效性 B.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C.工业建设的迫切性 D.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障碍消除”“积极性提高”“1952年”“成绩显著”等词句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所以该材料可以佐证土地改革的成效性,故选A项;三大改造不仅涉及农业,还有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一五计划与工业化有关,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工业建设的迫切性的阐述,排除B项、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题干内容时间不符,排除D项。
4.纪录片《百炼成钢》中说道:“1953到1957年,五年间所取得的成就远超旧中国的一百年,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上站起来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一五”计划的实施( )
A.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B.使我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使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与“一五”计划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使我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B项;土地改革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与“一五”计划不符,排除C项。
5.日记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作者本人对历史的记忆,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是美籍华人领袖司徒美堂的一则日记,其内容见证了(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C.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D.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取得了巨大成效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普选……过渡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15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表现,故选B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排除A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排除C项;1965年底,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取得了巨大成效,排除D项。
6.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排除A项;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但生产资料公有制尚未确立,排除B项;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但其并非“开始”,排除D项。
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故选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B项;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排除C项。
8.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九大的召开
【答案】B
【解析】根据“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故选B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属于第一阶段,排除A项;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第二阶段,排除C项; 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进入新时代,属于第四阶段,排除D项。
9.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了“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90年代乡镇企业开始向股份制新型企业发展,到1993年,其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这表明( )
A.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
C.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故选D项;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B项;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标志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
10.“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 )
A.广东省 B.江苏省 C.浙江省 D.安徽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可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口出现迁移,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有助于促进特区经济发展,吸引劳动者进入特区,故选A项;1985年,我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都位于长江三角洲,其开放时间较晚,吸引力要弱于经济特区,排除B项、C项、D项。
11.在40年前的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选B项;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C项;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排除D项。
12.阅读《2020年脱贫攻坚成果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中,与表格内容有直接对应关系的是( )
农村脱贫人口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收入实际增长 与全国居民相比的增速
551万 12588元 5.6% 3.5%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成果。结合所学可知,2020年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选A项;脱贫攻坚成果与深化改革无关,排除B项;脱贫攻坚成果与依法治国无关,排除C项;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从严治党无关,排除D项。
13.20世纪末,党中央实行哪一政策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A.民族区域自治 B.西部大开发 C.一国两制 D.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故选B项;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一国两制”与少数民族地区无关,排除C项;对外开放开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4.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珠海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港珠澳三地能够亲密合作与哪一构想是分不开的( )
A.完成三大改造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实施一国两制 D.开展中英国际合作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统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前景,所以港珠澳三地能够亲密合作与一国两制构想是分不开的,故选C项;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项、B项;中英合作是香港回归祖国所做的努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5.《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和势所决定的。这里的“时和势”包含( )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能充分保障台湾同胞一切利益
③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将使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④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时和势所决定的”并结合所学可知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故①正确;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能充分保障台湾同胞一切利益,说法绝对化,故②错误;③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将使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故③正确;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政治基础,而不是基本方针,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6.2016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公开亮相;2017年,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这反映了我国( )
A.重视和平利用核能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D.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可以体现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强军,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在战斗机、航空母舰等国防成就,未涉及核能利用、外交关系、航天技术,排除A项、B项、D项。
1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也被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的外交概念”,以下不属于其内容的是( )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D.独立自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的。
其内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内容有一些调整,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故A项、B项、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8.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亚非国家发挥了关键作用,故选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其与万隆会议关系不大,排除B项;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与万隆会议关系不大,排除C项;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与万隆会议关系不大,排除D项。
19.神舟一号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这一成就表明中国( )
A.空间技术已超越世界所有国家 B.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在轨模式
C.空间技术得益于国外先进技术 D.综合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神舟一号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可知,我国航天工程在太空时间从短期到长期,从无人飞船到载人飞船等,反映了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我国综合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航天成就,并未涉及其他国家,无法得出“已超越世界所有国家”,排除A项;“开启长期有人在轨模式”与神舟一号和三号不符合,两者都是无人飞船,排除B项;“空间技术得益于国外先进技术”不符合史实,我国的航天技术都是自主研发,排除C项。
20.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生活水平提高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城市建设发展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反映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涉及思维方式改变和城市建设发展,排除B项、D项;传统观念更新只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10分)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加快建设工业和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是什么 有何意义 (3分)
材料二 新中国某历史时期的宣传画
根据材料二,我国工业化进程出现了什么问题 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1世纪初,我国的钢、煤、水泥、电视机等工业品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位。同时,逐步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2分)
(4)综合述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认识 (2分)
【答案】(1)措施:实行“一五”计划;意义:开始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分)
(2)问题:发动“大跃进”运动。
影响: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破坏等。(3分)
(3)完成了工作中心转移;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使中国工业由弱变强;推动了现代化工业体系建立。(2分)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选择工业化道路;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客观规律,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或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2分)
22.(10分)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概括这一原则的重要影响。(4分)
材料二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材料二是周恩来总理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 (2分)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
材料四 历史表明,每当两国对涉及对方核心和重大利益的问题处理得比较好,中美关系就比较顺畅和稳定。反之则会麻烦不断。我们希望美中始终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以实际行动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2年2月15日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关系上中方的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是什么 (1分)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2分)
【答案】(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4分)
会议: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方针:求同存异(2分)
变化:由敌对状态到关系正常化(1分)
台湾问题(1分)
前提: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内政;中国发展壮大、立足于世界舞台。(言之有理即可)(2分)
23.(10分)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哪一制度?最早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哪一个自治区? (2分)
材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字仪式。该协议的签订,使西藏永远脱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来,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区域自治权利,是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石,也是西藏人民从黑暗和痛苦走向光明和幸福的第一步。
——《和平解放西藏问题取得协议》《人民日报》1951年5月28日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分)
材料三:如图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材料三中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哪一个构想的成功运用?这一构想最早是由谁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3分)
材料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习近平
“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材料四认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实现祖国统一的意义是什么?(3分)
【答案】(1)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2分)
事件: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2分)
构想:“一国两制” 邓小平 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分)
内涵: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历史任务: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
意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统编八下历史期末押题卷 全国卷08(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