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综合训练(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2.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大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3.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4.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5.魏晋时期,高品第的士族很乐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官职,而寒门不可企及。这从本质上说明(  )
A.社会阶层已经固化
B.地主阶级统治加强
C.士族精于为官之道
D.门阀政治逐步形成
6.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7.[2023·青岛市一模]《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
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
8.西晋王朝沿用了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的官印制度(注:该制度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有别于内郡)。下图为西晋王朝颁赐给氐族部落首领的金印。这反映了西晋时期 (  )
A.地方治理体系完善 B.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C.民族交融日益增强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9.[2023·齐齐哈尔市高三三模]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  )
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
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
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
10.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
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11.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  )
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水利事业有所发展,东晋至梁各朝都修建有水利设施,几乎遍及各地,而北方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政局影响经济发展  B.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C.北方水利技术落后  D.农业摆脱自然束缚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200年到500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可能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415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沈约《宋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解析: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项;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无关,排除A项;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保障”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大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符瑞年号”可知孙吴年号多为吉祥的征兆,意在营造帝王受命上天,体现出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故选C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四帝共有18个年号”可知不是因为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排除B项;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
3.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解析:尚书台最早始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当时只是尚书令,属中朝,是辅佐皇帝的近侍机构,用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东汉时期,尚书令扩大成为尚书台,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当时丞相势力旁落,相权发生转移,故选B项;尚书台的设立是为了制约相权和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尚书台的职能扩大,体现出行政效率的增强,排除D项。
4.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解析:根据所学,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所依托的条件主要是纸的改进,令其有了更好传播的载体,D项正确;自发到自觉,其实用性减弱,排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
5.魏晋时期,高品第的士族很乐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官职,而寒门不可企及。这从本质上说明(  )
A.社会阶层已经固化
B.地主阶级统治加强
C.士族精于为官之道
D.门阀政治逐步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高品第士族基本把持了“地望清美、品轶较低、升迁较易”的官职,最终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形成士族把持政权的门阀政治,D正确;魏晋时期寒门和士族政治特权的比较不足以说明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排除A;寒族和士族在阶级属性上都属于地主阶级,B不能凸显出材料中寒族和士族的差别,排除;士族在为官方面的优势不是主观能力所致,而是门第所致,排除C。
6.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便可知自己几年之后的仕途会高升,说明当时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才能与人品及人才的举荐,而是出身门第,排除AB;从材料看不出官爵的直接继承关系,排除D。
7.[2023·青岛市一模]《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
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吴政权定都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孙权封孙奋为齐王,封孙休为琅琊王,但是“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据此可知,这说明孙权的主要意图是统一南北方,故选C项;齐王孙奋的居所在武昌,琅琊王孙休的居所在虎林,都处于东吴的统治区域之内,也就无所谓“瓦解分化曹魏政权”之说,排除A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是割据一方,其政权的存在都是世势之必然,并且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孙权所封的两个儿子,与东吴政权是否合法没有关系,排除B项;孙权封其儿子为“齐王”“琅琊王”,这是其实际行为,不属于“舆论(公众的言论)”的范畴,排除D项。
8.西晋王朝沿用了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的官印制度(注:该制度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有别于内郡)。下图为西晋王朝颁赐给氐族部落首领的金印。这反映了西晋时期 (  )
A.地方治理体系完善 B.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C.民族交融日益增强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解析:西晋王朝颁赐给氐族部落首领金印,这说明西晋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从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B项正确。
9.[2023·齐齐哈尔市高三三模]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  )
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
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
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
解析:据材料“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可知,两晋时期的官员主要由吏部任命,说明选官权利主要在中央,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入仕途径,没有凸显九品中正制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南北朝时期的选官方式,没有涉及士族政治,且官僚政治之下,社会阶层不可能绝对固化,排除C项;据所学,科举制是在隋代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
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南朝人的政治生活较为单一,比较侧重于文化方面,相比较而言,北朝人不仅锻炼各种技艺,如“武艺绝伦”“工骑射”,而且还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政治,如“善于决断”“敏于从政”等,据此可知,北朝人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优势,故选D项;题干图片中述及了南朝人的性格特点及成就,极少涉及政治层面,反映出其政治文化的不成熟,排除A项;虽然在题干图片内容中述及了南朝人和北朝人的性格特点及成就,但是体现不出“此消彼长”的趋势,排除B项;在题干图片内容中仅是述及南朝人和北朝人的区别和不同,没有任何有关“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1.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  )
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解析】门阀政治是在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社会动荡的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变异,故选B项。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水利事业有所发展,东晋至梁各朝都修建有水利设施,几乎遍及各地,而北方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政局影响经济发展  B.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C.北方水利技术落后  D.农业摆脱自然束缚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南方政权相对稳定,从而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200年到500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可能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415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沈约《宋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答案】(1)基本情形:北方少数民族迁移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北方地区寒冷;中原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地区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江南地区人口增加;江南地区社会安定。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综合训练(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