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综合复习卷(二)
1.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河姆渡骨耜 河姆渡猪纹陶钵 半坡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稻谷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2.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在上述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材料反映出中国早期文明( )
A.只分布在北方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体现出了阶级分化 D.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3.某同学导航到如图地点参观。下列早期人类中,他通过此次参观可以深入了解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贾湖人 D.良渚人
4.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这体现的是大禹的( )
A.乐观主义精神 B.自由主义精神
C.勇于创新精神 D.无私奉献精神
5.粟最早在中国种植,经碾磨脱皮后成为小米。粟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中的粟为millet,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粉之意。由此可知( )
A.中华文明影响世界
B.语言是文明最主要表现形式
C.世界文明因粟而兴
D.原始农业最早是在中国兴起
6.如图是某同学筹备的“北京人遗址”专刊的部分素材,以下还能放到专刊里的是( )
A.打制的石锤 B.磨制的骨针
C.碳化稻粒 D.彩绘陶盘
7.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在政治上主张( )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以法治国” D.“互爱互利”
8.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教”主要指的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民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通过‘耕织至粟帛多者复其身’而致富,军功获爵,踏入‘贵’的社会序列,因此‘秦民大悦’”。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维护了贵族统治 B.革除了落后风俗
C.促进了阶层流动 D.减轻了民众负担
10.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完成了制度转换,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体制从旧体制中脱胎而出,成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互相依存的政治基础。新的政治体制( )
A.改善了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强化了周朝的血缘分封制度
D.推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11.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实行“名田宅”制,即国家依据民户的爵位授予田地和住宅。民众获取爵位最主要的途径是获得军功。秦国实行的“名田宅”制( )
A.提高了军事实力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保护了贵族特权
12.《史记》记载:“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秦始皇的横征暴敛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光武中兴的出现
13.考古学家在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陆丝绸之路的存在
D.汉代统治区域的辽阔
14.秦朝曾将更名规定以诏书形式颁行全国。如图是出土于湖南里耶(秦朝时为迁陵县)的秦朝简牍《更名诏书》,记载了秦朝更名的规定,如“以王令”改为“皇帝诏”,“受命”改为“制”等。材料说明秦朝( )
①实现了统一
②实行皇帝制度
③实行郡县制
④地方权力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小明学习的内容是(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16.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民族( )
A.认同中原地区的文化 B.反抗西晋的腐朽统治
C.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 D.人口快速增长并迁徙
17.中国青瓷制作工艺在南北朝时期以南方为先,北方掌握青瓷技术要晚于南方数百年。然而根据考古发现,在北齐的墓葬中也出土了精美的青瓷莲花尊。这表明南北朝时期( )
A.北方制瓷技术高于南方地区
B.佛教仅在南朝统治区域流行
C.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多元一体
D.政权对峙隔绝南北经济交流
18.“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王羲之 C.祖冲之 D.华佗
19.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如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如表内容的共同作用是( )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促进民族交融 D.巩固局部统一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地区。
材料三:(考古界)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会提到北京人的。周口店丰富的北京人遗存,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世界考古学界认为“北京人挽救了爪哇人。”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材料四:《古原始人类头部复原像》
请回答:
(1)为了应对材料一中所描述的情况,远古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谁?
(2)材料二中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存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出北京人发现的意义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22.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历史上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除了以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了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区域开发】
材料二 由于北方战乱,江南地区成为北方移民的首要目的地。永嘉之乱后,大致有26万人流入现在的江苏地区,其中有22万分布于镇江附近。
【民族交流】
材料三 作为部落首领,他完成了祖先的遗愿,使整个拓跋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之中,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正是有了这样一次民族大融合,才使华夏民族的发展犹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主要参与者。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丝绸之路“商业”“文化”功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东晋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部落首领”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使整个拓跋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之中”的措施。
参考答案
1-10 BBBDA AAACB
11-20 ACCAC ACCDD
21.(1)群居的生活;元谋人。
(2)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进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4)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
22.(1)主要参与者:商人和僧侣。表现:“商业”: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通过丝绸之路前往中亚、西亚和欧洲;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人中原;佛教通过丝綢之路传入中国。(答出意思相近的任意一点即可)
(2)原因: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当时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部落首领”:北魏孝文帝。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复习卷(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