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选择题
1.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2.1896年,卢米埃尔的电影作品《火车到站》(见下图)上映。影片中一列来自马赛的火车缓缓进站,乘客们正在站台等候。放映总时长55秒。有趣的是,观众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车撞击,紧张地静坐在座位上。这一幕反映了( )
A.电影时代已经到来 B.有声电影开始出现
C.火车成为法国人必乘的交通工具 D.内燃机为动力的火车率先在欧洲大陆普及
3.19世纪中后期,酗酒之风在英国日益滋长。“1872年售酒法”规定,严格限制酒馆的营业时间,对于无照经营、酒水掺假、向未满16岁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罚款乃至没收营业执照的处罚。这反映了
A.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B.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售酒法的颁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为 D.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4.(2023·山东·校联考模拟预测)1871年3月,由市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政府巴黎公社接管了政权,随之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颁布保护劳工法令,将逃亡业主的工场交由工人协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 这反映了当时的巴黎( )
A.具有人民掌握政权的特点 B.城市自治符合社会各阶层诉求
C.依法治国已成为全民共识 D.工厂制度有助于提高工人待遇
5.(2023·湖南·校联考二模)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套译丛收录了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约1478-1535年)的《乌托邦》、英国人亚当·斯密(1723-1790年)的《国富论》以及德国人康德(1724-1804年)的《纯粹理性批判》等影响深远的经典名著。据此推知,这套译丛的主题是( )
A.启蒙运动在欧洲的扩展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
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D.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没落
6.(2023·辽宁·统考二模)荷马史诗时代,武士的铠甲等于三对(六头)牛的价格,一把剑价值七对牛。欧洲1525年左右的钢铁产量也不过10万吨左右。到1840年,欧洲铁产量达到280万吨,其中英国占了一半。这一变化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导致钢铁价格下跌 B.英国是当时欧洲的钢铁大国
C.欧洲钢铁行业始终领先于世界 D.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7.(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19世纪中期前期,德国大学调整原有专业规模和结构,大幅缩减哪学、法学等传统学科,扩大医学和哲学学科,创设新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甚至成立新型的商业和工业大学。这折射出当时德国( )
A.国家统一推动教育发展 B.大学教育体制逐步完善
C.工业革命助推社会转型 D.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
8.(2023·江西抚州·统考二模)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比较富有的男子的典型服装是西装外套、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系深色领带或领结,穿浅色衬衣。而当时工人或农民多穿着结实又不妨碍工作的服装,如牛仔裤等。到了20世纪,西装逐渐成为工人、农民的日常服装,同时,牛仔裤等也成为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喜欢穿着的服装。这一变化表明欧美国家( )
A.工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贫富分化问题逐渐缓和
C.休闲实用成为服饰潮流 D.社会政治经济得到发展
9.19世纪30年代,被誉为“有机化学之父”的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创办了化学实验室,建成欧洲化学研究中心。正是这些化学家的长期研究,才使得德国的化学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领风骚。这说明 ( )
A.德国成功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B.联邦德国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C.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D.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
10.下面表格反映了英、美、德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时间 英国 美国 德国
1860年 27.5 9.1 6
1900年 19 13 12
A.垄断组织的出现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交通工具的改进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11.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 )
A.革命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
B.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
D.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
12.巴黎公社委员会存在了62天,在有记录的58次会议上,先后更换了28位主席,有时一天更换两次主席。这一做法体现了当时( )
A.外部形势极其紧张
B.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C.领导体制存在缺陷
D.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单位:%
国家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法国 4.0 4.2 5.2 7.9 7.8 6.9
德意志诸 邦/德意志 2.9 3.5 3.5 4.9 8.5 13.2
俄国 5.0 5.6 5.6 7.0 7.6 8.8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据贝洛赫《1750—1980年的国际工业化水平》
上表为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简表。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解析:本题以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为切口,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根据材料“1750到1860年间,英国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从1.9到19.9”“1860到1900年间,英国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从19.9到18.5”可得出论题: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放缓。根据材料“1750到1860年间,德国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从2.9到4.9”“1860到1900年间,德国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从4.9到13.2”可得论题: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缓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根据材料“1750到1900年间,俄国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从5.0到8.8”可得论题:俄国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均较为缓慢。综上所述,可得出论题:工业革命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工业革命中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具体论述。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选择题
1.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详解】材料体现了“机器的使用”和“工厂的规定”使得工人的工作内容变得单一(相比工场手工业时代),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特指原来承担着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的社会单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物价上涨,排除D项。故选B项。
2.1896年,卢米埃尔的电影作品《火车到站》(见下图)上映。影片中一列来自马赛的火车缓缓进站,乘客们正在站台等候。放映总时长55秒。有趣的是,观众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车撞击,紧张地静坐在座位上。这一幕反映了( )
A.电影时代已经到来 B.有声电影开始出现
C.火车成为法国人必乘的交通工具 D.内燃机为动力的火车率先在欧洲大陆普及
【详解】根据“1896年,卢米埃尔的电影作品《火车到站》(见下图)上映。……有趣的是,观众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车撞击,紧张地静坐在座位上。”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电影,电影时代到来了,A项正确;当时的电影是无声的,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当时的火车是蒸汽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19世纪中后期,酗酒之风在英国日益滋长。“1872年售酒法”规定,严格限制酒馆的营业时间,对于无照经营、酒水掺假、向未满16岁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罚款乃至没收营业执照的处罚。这反映了
A.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B.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售酒法的颁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为 D.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详解】19世纪中后期正值英国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为应对酗酒之风颁布法律,而且对向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商家予以处罚,这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体系逐渐走向完善,A项正确;阶级关系的变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C项夸大了售酒法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没有强调法律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山东·校联考模拟预测)1871年3月,由市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政府巴黎公社接管了政权,随之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颁布保护劳工法令,将逃亡业主的工场交由工人协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 这反映了当时的巴黎( )
A.具有人民掌握政权的特点 B.城市自治符合社会各阶层诉求
C.依法治国已成为全民共识 D.工厂制度有助于提高工人待遇
【详解】材料体现巴黎公社由市民选举产生,且维护工人利益,具有人民掌握政权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无法代表“各阶级诉求”,也不是“全民共识”,排除BC项;工厂制度与工人待遇提高与否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且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湖南·校联考二模)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套译丛收录了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约1478-1535年)的《乌托邦》、英国人亚当·斯密(1723-1790年)的《国富论》以及德国人康德(1724-1804年)的《纯粹理性批判》等影响深远的经典名著。据此推知,这套译丛的主题是( )
A.启蒙运动在欧洲的扩展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
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D.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没落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三个思想来源,《纯粹理性批判》《国富论》《乌托邦》分别是这三个思想来源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著,C项正确;托马斯·莫尔早在1535年已经去世,启蒙运动始于17世纪,排除A项;《乌托邦》和《纯粹理性批判》都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无关,排除B项;18世纪是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辽宁·统考二模)荷马史诗时代,武士的铠甲等于三对(六头)牛的价格,一把剑价值七对牛。欧洲1525年左右的钢铁产量也不过10万吨左右。到1840年,欧洲铁产量达到280万吨,其中英国占了一半。这一变化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导致钢铁价格下跌 B.英国是当时欧洲的钢铁大国
C.欧洲钢铁行业始终领先于世界 D.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1525年左右的钢铁产量也不过10万吨左右。到1840年,欧洲铁产量达到280万吨,其中英国占了一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840年,欧洲铁产量达到280万吨,其中英国占了一半,这是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所带来的结果,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所给的时间信息判断,与新航路开辟关系不大,排除A项;英国是当时欧洲的钢铁大国,是一种现象,而非现象的反映,排除B项;欧洲钢铁行业始终领先于世界,“始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19世纪中期前期,德国大学调整原有专业规模和结构,大幅缩减哪学、法学等传统学科,扩大医学和哲学学科,创设新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甚至成立新型的商业和工业大学。这折射出当时德国( )
A.国家统一推动教育发展 B.大学教育体制逐步完善
C.工业革命助推社会转型 D.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
【详解】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德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学科调整以及新型高校的出现就是这一经济社会转型在教育领域的重要表现。C项正确;德国19世纪70年代才统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学的学科设置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并不能体现整个教育体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江西抚州·统考二模)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比较富有的男子的典型服装是西装外套、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系深色领带或领结,穿浅色衬衣。而当时工人或农民多穿着结实又不妨碍工作的服装,如牛仔裤等。到了20世纪,西装逐渐成为工人、农民的日常服装,同时,牛仔裤等也成为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喜欢穿着的服装。这一变化表明欧美国家( )
A.工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贫富分化问题逐渐缓和
C.休闲实用成为服饰潮流 D.社会政治经济得到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美国家服饰的变迁涉及不同阶层的人,而且工人日常服装的变化主要与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发展、工人收入的提高有关,服饰的变化反映了平民化的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与自由平等的社会思潮的传播、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的建立有极大的关联,D项正确;工人社会地位提高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利方面,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普遍建立,阶级剥削十分严重,西方社会资富分化问题日益突出,排除B项;材料中西装的穿着人群的变化主要体现了平民化的趋势,这与休闲实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19世纪30年代,被誉为“有机化学之父”的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创办了化学实验室,建成欧洲化学研究中心。正是这些化学家的长期研究,才使得德国的化学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领风骚。这说明 ( )
A.德国成功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B.联邦德国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C.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D.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
解析:根据材料“正是这些化学家的长期研究,才使得德国的化学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领风骚”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故C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同样发展很快,故排除A项;联邦德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成果是电力和内燃机的应用,故排除D项。
10.下面表格反映了英、美、德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时间 英国 美国 德国
1860年 27.5 9.1 6
1900年 19 13 12
A.垄断组织的出现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交通工具的改进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解析:表格中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在降低,而德国和美国则在上升,结合材料所提及的时间“1860年”“1900年”,可知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作为老牌的工业国家,不愿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而美、德则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国力增强,因此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降低,德国和美国上升,故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美、德都出现了垄断组织,这不是英、美、德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都不是英、美、德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C两项。
11.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 )
A.革命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
B.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
D.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
解析:1872年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在序言中提及“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表明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反映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
12.巴黎公社委员会存在了62天,在有记录的58次会议上,先后更换了28位主席,有时一天更换两次主席。这一做法体现了当时( )
A.外部形势极其紧张
B.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C.领导体制存在缺陷
D.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解析:材料中巴黎公社频繁更换领导人的做法,说明了其政权的不稳定,反映出公社体制的不成熟,领导体制存在缺陷,故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单位:%
国家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法国 4.0 4.2 5.2 7.9 7.8 6.9
德意志诸 邦/德意志 2.9 3.5 3.5 4.9 8.5 13.2
俄国 5.0 5.6 5.6 7.0 7.6 8.8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据贝洛赫《1750—1980年的国际工业化水平》
上表为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简表。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解析:本题以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为切口,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根据材料“1750到1860年间,英国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从1.9到19.9”“1860到1900年间,英国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从19.9到18.5”可得出论题: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放缓。根据材料“1750到1860年间,德国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从2.9到4.9”“1860到1900年间,德国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从4.9到13.2”可得论题: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缓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根据材料“1750到1900年间,俄国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从5.0到8.8”可得论题:俄国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均较为缓慢。综上所述,可得出论题:工业革命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工业革命中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具体论述。
答案:论题:工业革命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各国发展呈现不平衡。
第二次工业革命超出了一国范围,在几个先进的国家同时发生;德日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法等国在此期间技术更新较慢,工业发展速度放缓。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掌握新技术的国家发展快于其他国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习题(答案)--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