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1.(2021八上·高州月考)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由此步入近代社会。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加强军队建设,巩固清朝统治 B.大力发展教育,更新传统文化
C.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传统经济 D.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 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由此步入近代社会。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曾经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大清帝国一夜之间被英国人打得颜面扫地,这掀开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此后,百年时间里,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故D符合题意;
ABD都是传统课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明确鸦片战争的影响即可作答。
2.(2023·广州)继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广州城南靖海门东炮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销烟,不仅烧毁鸦片,还烧毁吸食鸦片的烟具,使广州“公开的烟馆一个也没有了”。这表明,靖海门销烟(  )
A.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局面
B.扭转了中国贸易顺差情况
C.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林则徐在广州城南靖海门东炮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销烟……使广州‘公开的烟馆一个也没有了’”,结合所学可知,靖海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故选D项。
根据所学可知,列强在中大量走私鸦片,造成了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局面,不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鸦片前后,正当的中外贸易,中国处于顺差地位,B项错误,排除。
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清廷战败,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禁烟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禁烟运动的相关史实。
3.(2023八上·江城期末)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至西安,故选C项。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未打进北京,太后、皇帝未曾逃亡,排除A项。
材料中情形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与甲午中日战争,排除B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太后、皇帝逃亡承德避署山庄,不是西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2021八上·高州月考)1851年,中国爆发了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目标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  )
A. 彻底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 B.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彻底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是辛亥革命的贡献,排除A;
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的是义和团,排除B;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即可作答。
5.(2023八上·江城期末)李鸿章晚年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 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虚有其表”的根本原因是(  )
A.缺乏人才 B.只单纯引进西方技术
C.资金匮乏 D.没有触及封建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意图富国强兵,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最张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而破产,所以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虚有其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故选D项。
洋务运动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定的人才,排除A项。
单纯引进西方技术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
资金匮乏不是洋务运动破产,“虚有其表”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6.(2023·广东)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控制白银外流 B.筹划制度改革
C.注重经济发展 D.重视海防建设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可知,洋务运动时代,清政府每年都会从财政税收中提取专项经费筹建海军,以加强海防,表明清政府重视海防建设,故D项正确;
根据强调清政府提取专项经济,加强海防建设,没有体现控制白银外流、筹划制度改革、注重经济发展等信息,故ABC排除;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能力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筹划海防,巩固海疆。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理解能力。答题关键要牢记洋务运动的海防建设,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7.下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答案】C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A: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与图片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与图片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China”被撕裂》”可知,图片反映了中国被多个国家宰割瓜分,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为爆发,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C项符合题意;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分析解读,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8.(2023八上·江城期末)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192家,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强迫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推行
D.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得列强在中国获得投资办厂的权利,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选A项。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追求“自强”“求富”,是中国自办企业,不属于外资投资,排除C项。
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推动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不是外国资本,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9.(2023八上·江城期末)1920年,毛泽东从北京返回湖南后,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在开业初期,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等杂志。这一现象说明(  )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共宣传影响巨大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据材料“1920年,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文化运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心,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故选C项。
毛泽东个人创办文化书社,政府不可能支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能代表百姓知识水平提升,排除B项。
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相关历史知识。
10.(2023八上·江城期末)下表可以用来说明,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活动(  )
A.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抨击了封建道德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据材料“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活动”,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派通过建立学堂、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故选C项。
维新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戊戌变法没有真正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排除A项。
洋务运动强调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维新运动突出强调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
新文化运动抨击了封建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新道德,倡导民主科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维新变法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关史实。
11.(2023八上·江城期末)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所属境内,如有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致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据材料“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所属境内,如有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结合所学,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由此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变为“洋人朝廷”,故选D项。
《南京条约》:涉及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等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排除B项。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丑条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辛丑条约》的相关历史知识。
12.(2023八上·江城期末)下表所示为一位伟人为中国民主革会做出的部分贡献。据此判断,他是(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李大钊 D.陈独秀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一位伟人为中国民主革会做出的部分贡献”,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领导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907,年领导发动广西镇南关起义,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故选B项。
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组织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成立保国会,排除A项。
李大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干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排除C项。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干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相关史实。
13.(2021八上·徐闻期中)孙中山在一篇宣言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一人冠冕”是指(  )
A.张勋复辟 B.袁世凯称帝
C.蒋介石任总统 D.溥仪称帝
【答案】B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A.张勋复辟,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人冠冕”“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这是指袁世凯复辟帝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蒋介石任总统 ,不符合题意;
D. 溥仪称帝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2023八上·江城期末)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言:“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这段话中“种种之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表现为(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陈独秀《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中的‘种种之思想’”,结合所学分析:
A: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举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开启近代化,排除A项。
B:戊戌变法,倡导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图强,排除B项。
C:实业救国,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国当时社会两大主要思潮之一,排除C
D: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的旗号,答题题意,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5.(2023八上·江城期末)下图是中国近现代某次战争形势图。该战争(  )
A.大力宣传了新思想新文化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C.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
D.沉重打击了列强和军阀
【答案】D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战争形势图”可知,该战争进军路线由珠江流域延伸到长江流域,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举行北伐,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沉重打击了列强和军阀,故选D项。
1915年,新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与科学,大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排除A项。
1927年,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排除B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伐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
16.(2023八上·江城期末)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
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据材料“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主力走向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D项。
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A项。
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B项。
1927年,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革命失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秋收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秋收起义的相关历史知识。
17.(2021·玉林)下图可以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A.农民积极参加工农革命军 B.大量民众不断涌入解放区
C.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D.抗日根据地力量快速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37—1940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共产党员”、“人民军队”、“根据地”、“根据地人口”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力量的快速发展,故答案选D;
工农革命军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B;
材料仅能体现根据地抗日力量的发展,不能说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以及意义。
18.(2023八上·江城期末)《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 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026篇,其中使用该词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C.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1915-1918年‘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 34次”“1919-1922年,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292次”,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青年》的思想宣传由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逐渐以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故选A项。
1924-1927年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1915-1922年”不符,排除B项。
十月革命后,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 选择了社会主义救中国,而不政府,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宣传思想的转变,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9.(2023八上·江城期末)有历史学家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下列五四运动的史实中,最能体现“群众运动”这一特点的是(  )
A.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广泛开展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
C.后期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结合所学分析;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与群众运动无关,排除A项。
B:五四运动后期,学界、工界、商界群众纷纷参与到爱国斗争中,形成了罢课、罢工、罢市三罢斗争,体现了运动的群众性,故选B项。
C: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反映了五四影响范围扩大,与“群众运动”这一特点无关,排除C项。
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表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与“群众运动”这一特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20.(2023·聊城)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1933年更加多样(如下图所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红军长征的胜利 B.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1933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包括农民、知识分子和工人等;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不仅包括农民、知识分子、工人,还包括地主和中小商人等,说明中国共产党得到不同阶层的热烈拥护。其原因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C项正确;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在1936年,那时全民族抗战还没开始,党员成分还比较单纯,排除A项;
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那时全民族抗战还没开始,党员成分还比较单纯,排除B项;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它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同时,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政策,提高了贫苦农民的斗志,开始打破了农村基层政权由地主、富农霸占的局面,D项与“主要原因”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组成成分的变化以及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1.(2023八上·江城期末)1946年6月至10月,我军位于胶东的主力部队奋起自卫还击,发起胶济路阻击战。阻击战历时3个多月,共歼敌1万余人。材料中的“自卫还击”(  )
A.意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有力配合了孟良崮战役
C.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有利于华北全境的解放
【答案】A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据材料“1946年6月至10月,我军位于胶东的主力部队奋起自卫还击,发起胶济路阻击战”,结合所学知识,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发起胶济路阻击战,共歼敌1万余人,意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故选A项。
据所学可知,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华东解放军发起,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整编74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C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歼敌52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22.(2021·四川)“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  )
A.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D.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A. 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不符合题意;
D.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23.(2023八上·江城期末)有人将长征比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收官之时,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新棋局”中的一步好棋是(  )
A.胜利召开遵义会议 B.避敌主力进军贵州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答案】A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据材料“长征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红军长征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新棋局”中的一步好棋,故选A项。
避敌主力进军贵州,并未扭转长征的被动不利局面,无法体现“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排除B项。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与材料中“将长征比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不符,排除C项。
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春,国民党正面战争取得台儿庄大捷,与材料中“将长征比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24.(2021·聊城)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  )
A.共御外侮 B.铭记国耻 C.抵制日货 D.寻找外援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由材料“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可知,《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共御外侮,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有关知识。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是解答此类题的难点所在。解题时,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25.(2023八上·江城期末)下图是抗战时期重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变化示意图,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重庆(  )
A.水陆交通便利 B.注重发挥经济传统优势
C.对外贸易发达 D.成为国民政府的移驻地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据材料“抗战时期重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变化示意图”,材料柱状图数据表明,从1937至1942年,向重庆政府登记的商号,重庆的百货业、重庆的工厂数量都呈现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促使重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急剧增加,故选D项。
抗战时期,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重庆成为战时陪都,与水陆交通便利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工业企业内迁,无法体现出注重发挥经济传统优势,排除B项。
材料反映抗战时期重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的变化,没有涉及到对外对外贸易,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经济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柱状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26.(2023八上·江城期末)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一次震惊中外的“事变”,该“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该“事变”是(  )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皖南事变 D.西安事变
【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事变”,结合所学分析:
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排除A项。
B: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局部侵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排除B项。
C:皖南事变,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反共高潮事件,破坏统一抗战,排除C项。
D: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在共产党等多方努力下,实现和平解放,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安事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
27.(2023八上·江城期末)下表反映了大生纱厂发展最迅速的“黄金时段”的情况。大生纱厂在这一时期得到如此空前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  )
1912年以后大生两厂经营概况表
——卫春回《状元实业家:张謇》
A.社会上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
B.张謇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12年以后大生两厂经营概况”可知,1912年-1920年,大生纱厂利润大幅增长,经营状况非常,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1920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正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故选C项。
据所学可知,实业救国思潮是民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
张謇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个人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
中华民国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是推动民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华民国初期民族企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28.(2023八上·江城期末)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祭文反映出(  )
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危机
B.日本侵华加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方力量抗日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据材料“1937年4月5日”“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追承绩散,群情同懈;我族类,先灵攸赖”,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战争不断深入,国共两党同仇敌恺,携手抗战,所以祭文反映了日本侵华加剧,民族认同感增强,故选B项。
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民族危机加剧,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排除A项。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厂发表谈话,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蒋介石政府与共产党实现合作抗战,并不等于放弃了反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9.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绘的一幅简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转战陕北、战略防御 B.御敌于外、自卫反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答案】D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项正确;
转战陕北、自卫反击以及战略决战不符合示意图的内容,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
30.(2022·邵阳)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下列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能体现出自由平等新风尚的是(  )
A.见长辈要跪拜 B.女子缠足
C.称呼“老爷”“大人” D.行鞠躬、握手礼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这些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选项D是能体现出自由平等新风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故D符合题意;选项ABC为愚昧落后的习俗,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国生活特色开始出现;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妇女也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开始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 小题17分,第32小题13分,第33小题10分,共40分。
31.(2023八上·江城期末)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部民族抗争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说它胜利,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而还有那么多人主张复辟,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出现的“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是什么。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文化危机:文化自信缺失;重大历史活动: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
(2)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失败:许多人主张复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
(1)文化危机:据材料一“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可知,材料表明晚清出现的“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是文化自信的缺失。
历史活动:据材料一“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前期中国社会“重建文化自信心”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开展洋和运动;制度层面上,资产阶级先后发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精神层面上,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启导人民的觉悟。
(2)据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既有成果,又有局限。
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失败:许多人主张复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变化:据材料三“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材料表明,中国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据材料三“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工人运动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新变化。
故答案为:
(1)文化危机:文化自信缺失;重大历史活动: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
(2)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
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2.(2023八上·江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帮助国民党完成改组,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部分流行歌曲名称
材料三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中共七大为争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指出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中的歌曲名称,简述1931-1945年间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举一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答案】(1)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成果:创办黄埔军校;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或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掀起国民大革命、打响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变化:国内主要矛盾由以阶级矛盾为主转变为以民族矛盾为主;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初步形成到正式建立;等等。
(3)背景:抗战即将取得胜利。
举例: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建立;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
(1)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成果:结合所学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创办黄埔军校;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或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掀起国民大革命、打响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据材料二歌曲名“《十送红军》《小渡赤水出奇兵》”反映了国共对峙,阶级矛盾尖锐;“《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反映了日本侵略深入,民族危机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综上可知,1931-1945年间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内主要矛盾由以阶级矛盾为主转变为以民族矛盾为主;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初步形成到正式建立;等等。
(3)背景:据材料三“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全国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共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举例: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故答案为:
(1)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成果:创办黄埔军校;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或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掀起国民大革命、打响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变化:国内主要矛盾由以阶级矛盾为主转变为以民族矛盾为主;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初步形成到正式建立;等等。
(3)背景:抗战即将取得胜利。举例: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1931-1945年间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七大,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共七大的相关史实。
33.(2023八上·江城期末)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始终把民族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出英明的决策,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了革命胜利和国家富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进行简要论述。(提示:结合表格中时间和地点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并任选其中三个事例,围绕“英明决策”这一核心主题进行阐述。要求:阐述论题必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
论述:1927年,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8月1日,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决定上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红军长征初期,受“左”的错误领导,红军损失惨重。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左”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45年8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总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出英明的决策,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了革命胜利和国家富强。
【知识点】红军长征;国民大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解题应结合表格中时间和地点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并任选其中三个事例,围绕“英明决策”这一核心主题进行阐述,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据“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这一主旨内容,结合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从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分别进行概括说明。要注意各事件间的联系,围绕设问中的主题进行联系总结。
论述:1927年,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8月1日,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决定上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由于,左”倾错误领导,革命遭受挫折,红军被迫长征,损失惨重,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左倾错误领导,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成为了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最后再总结,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出英明的决策,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了革命胜利和国家富强。
故答案为:
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论述:1927年,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8月1日,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决定上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红军长征初期,受“左”的错误领导,红军损失惨重。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左”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45年8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总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出英明的决策,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了革命胜利和国家富强。
【点评】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应结合表格中时间和地点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并任选其中三个事例,围绕“英明决策”这一核心主题进行阐述,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1.(2021八上·高州月考)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由此步入近代社会。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加强军队建设,巩固清朝统治 B.大力发展教育,更新传统文化
C.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传统经济 D.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2.(2023·广州)继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广州城南靖海门东炮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销烟,不仅烧毁鸦片,还烧毁吸食鸦片的烟具,使广州“公开的烟馆一个也没有了”。这表明,靖海门销烟(  )
A.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局面
B.扭转了中国贸易顺差情况
C.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2023八上·江城期末)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4.(2021八上·高州月考)1851年,中国爆发了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目标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  )
A. 彻底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 B.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2023八上·江城期末)李鸿章晚年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 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虚有其表”的根本原因是(  )
A.缺乏人才 B.只单纯引进西方技术
C.资金匮乏 D.没有触及封建制度
6.(2023·广东)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控制白银外流 B.筹划制度改革
C.注重经济发展 D.重视海防建设
7.下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8.(2023八上·江城期末)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192家,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强迫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推行
D.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9.(2023八上·江城期末)1920年,毛泽东从北京返回湖南后,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在开业初期,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等杂志。这一现象说明(  )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共宣传影响巨大
10.(2023八上·江城期末)下表可以用来说明,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活动(  )
A.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抨击了封建道德
11.(2023八上·江城期末)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所属境内,如有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致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2023八上·江城期末)下表所示为一位伟人为中国民主革会做出的部分贡献。据此判断,他是(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李大钊 D.陈独秀
13.(2021八上·徐闻期中)孙中山在一篇宣言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一人冠冕”是指(  )
A.张勋复辟 B.袁世凯称帝
C.蒋介石任总统 D.溥仪称帝
14.(2023八上·江城期末)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言:“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这段话中“种种之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表现为(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15.(2023八上·江城期末)下图是中国近现代某次战争形势图。该战争(  )
A.大力宣传了新思想新文化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C.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
D.沉重打击了列强和军阀
16.(2023八上·江城期末)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
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17.(2021·玉林)下图可以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A.农民积极参加工农革命军 B.大量民众不断涌入解放区
C.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D.抗日根据地力量快速发展
18.(2023八上·江城期末)《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 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026篇,其中使用该词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C.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19.(2023八上·江城期末)有历史学家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下列五四运动的史实中,最能体现“群众运动”这一特点的是(  )
A.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广泛开展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
C.后期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0.(2023·聊城)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1933年更加多样(如下图所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红军长征的胜利 B.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21.(2023八上·江城期末)1946年6月至10月,我军位于胶东的主力部队奋起自卫还击,发起胶济路阻击战。阻击战历时3个多月,共歼敌1万余人。材料中的“自卫还击”(  )
A.意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有力配合了孟良崮战役
C.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有利于华北全境的解放
22.(2021·四川)“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  )
A.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D.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23.(2023八上·江城期末)有人将长征比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收官之时,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新棋局”中的一步好棋是(  )
A.胜利召开遵义会议 B.避敌主力进军贵州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24.(2021·聊城)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  )
A.共御外侮 B.铭记国耻 C.抵制日货 D.寻找外援
25.(2023八上·江城期末)下图是抗战时期重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变化示意图,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重庆(  )
A.水陆交通便利 B.注重发挥经济传统优势
C.对外贸易发达 D.成为国民政府的移驻地
26.(2023八上·江城期末)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一次震惊中外的“事变”,该“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该“事变”是(  )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皖南事变 D.西安事变
27.(2023八上·江城期末)下表反映了大生纱厂发展最迅速的“黄金时段”的情况。大生纱厂在这一时期得到如此空前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  )
1912年以后大生两厂经营概况表
——卫春回《状元实业家:张謇》
A.社会上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
B.张謇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28.(2023八上·江城期末)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祭文反映出(  )
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危机
B.日本侵华加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方力量抗日
29.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绘的一幅简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转战陕北、战略防御 B.御敌于外、自卫反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30.(2022·邵阳)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下列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能体现出自由平等新风尚的是(  )
A.见长辈要跪拜 B.女子缠足
C.称呼“老爷”“大人” D.行鞠躬、握手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 小题17分,第32小题13分,第33小题10分,共40分。
31.(2023八上·江城期末)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部民族抗争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说它胜利,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而还有那么多人主张复辟,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出现的“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是什么。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2.(2023八上·江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帮助国民党完成改组,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部分流行歌曲名称
材料三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中共七大为争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指出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中的歌曲名称,简述1931-1945年间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举一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3.(2023八上·江城期末)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始终把民族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出英明的决策,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了革命胜利和国家富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进行简要论述。(提示:结合表格中时间和地点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并任选其中三个事例,围绕“英明决策”这一核心主题进行阐述。要求:阐述论题必须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 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由此步入近代社会。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曾经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大清帝国一夜之间被英国人打得颜面扫地,这掀开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此后,百年时间里,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故D符合题意;
ABD都是传统课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明确鸦片战争的影响即可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林则徐在广州城南靖海门东炮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销烟……使广州‘公开的烟馆一个也没有了’”,结合所学可知,靖海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故选D项。
根据所学可知,列强在中大量走私鸦片,造成了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局面,不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鸦片前后,正当的中外贸易,中国处于顺差地位,B项错误,排除。
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清廷战败,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禁烟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禁烟运动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至西安,故选C项。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未打进北京,太后、皇帝未曾逃亡,排除A项。
材料中情形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与甲午中日战争,排除B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太后、皇帝逃亡承德避署山庄,不是西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彻底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是辛亥革命的贡献,排除A;
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的是义和团,排除B;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意图富国强兵,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最张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而破产,所以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虚有其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故选D项。
洋务运动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定的人才,排除A项。
单纯引进西方技术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
资金匮乏不是洋务运动破产,“虚有其表”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可知,洋务运动时代,清政府每年都会从财政税收中提取专项经费筹建海军,以加强海防,表明清政府重视海防建设,故D项正确;
根据强调清政府提取专项经济,加强海防建设,没有体现控制白银外流、筹划制度改革、注重经济发展等信息,故ABC排除;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能力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筹划海防,巩固海疆。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理解能力。答题关键要牢记洋务运动的海防建设,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7.【答案】C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A: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与图片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与图片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China”被撕裂》”可知,图片反映了中国被多个国家宰割瓜分,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为爆发,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C项符合题意;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分析解读,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得列强在中国获得投资办厂的权利,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选A项。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追求“自强”“求富”,是中国自办企业,不属于外资投资,排除C项。
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推动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不是外国资本,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9.【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据材料“1920年,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文化运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心,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故选C项。
毛泽东个人创办文化书社,政府不可能支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能代表百姓知识水平提升,排除B项。
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相关历史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据材料“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活动”,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派通过建立学堂、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故选C项。
维新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戊戌变法没有真正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排除A项。
洋务运动强调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维新运动突出强调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
新文化运动抨击了封建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新道德,倡导民主科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维新变法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据材料“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所属境内,如有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结合所学,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由此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变为“洋人朝廷”,故选D项。
《南京条约》:涉及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等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排除B项。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丑条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辛丑条约》的相关历史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一位伟人为中国民主革会做出的部分贡献”,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领导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907,年领导发动广西镇南关起义,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故选B项。
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组织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成立保国会,排除A项。
李大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干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排除C项。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干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A.张勋复辟,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人冠冕”“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这是指袁世凯复辟帝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蒋介石任总统 ,不符合题意;
D. 溥仪称帝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陈独秀《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中的‘种种之思想’”,结合所学分析:
A: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举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开启近代化,排除A项。
B:戊戌变法,倡导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图强,排除B项。
C:实业救国,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国当时社会两大主要思潮之一,排除C
D: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的旗号,答题题意,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战争形势图”可知,该战争进军路线由珠江流域延伸到长江流域,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举行北伐,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沉重打击了列强和军阀,故选D项。
1915年,新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与科学,大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排除A项。
1927年,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排除B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伐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据材料“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主力走向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D项。
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A项。
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B项。
1927年,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革命失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秋收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秋收起义的相关历史知识。
17.【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37—1940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共产党员”、“人民军队”、“根据地”、“根据地人口”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力量的快速发展,故答案选D;
工农革命军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B;
材料仅能体现根据地抗日力量的发展,不能说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以及意义。
18.【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1915-1918年‘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 34次”“1919-1922年,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292次”,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青年》的思想宣传由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逐渐以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故选A项。
1924-1927年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1915-1922年”不符,排除B项。
十月革命后,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 选择了社会主义救中国,而不政府,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宣传思想的转变,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9.【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结合所学分析;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与群众运动无关,排除A项。
B:五四运动后期,学界、工界、商界群众纷纷参与到爱国斗争中,形成了罢课、罢工、罢市三罢斗争,体现了运动的群众性,故选B项。
C: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反映了五四影响范围扩大,与“群众运动”这一特点无关,排除C项。
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表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与“群众运动”这一特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1933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包括农民、知识分子和工人等;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不仅包括农民、知识分子、工人,还包括地主和中小商人等,说明中国共产党得到不同阶层的热烈拥护。其原因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C项正确;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在1936年,那时全民族抗战还没开始,党员成分还比较单纯,排除A项;
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那时全民族抗战还没开始,党员成分还比较单纯,排除B项;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它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同时,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政策,提高了贫苦农民的斗志,开始打破了农村基层政权由地主、富农霸占的局面,D项与“主要原因”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组成成分的变化以及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1.【答案】A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据材料“1946年6月至10月,我军位于胶东的主力部队奋起自卫还击,发起胶济路阻击战”,结合所学知识,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发起胶济路阻击战,共歼敌1万余人,意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故选A项。
据所学可知,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华东解放军发起,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整编74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C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歼敌52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22.【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A. 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不符合题意;
D.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23.【答案】A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据材料“长征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红军长征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新棋局”中的一步好棋,故选A项。
避敌主力进军贵州,并未扭转长征的被动不利局面,无法体现“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排除B项。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与材料中“将长征比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不符,排除C项。
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春,国民党正面战争取得台儿庄大捷,与材料中“将长征比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24.【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由材料“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可知,《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共御外侮,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有关知识。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是解答此类题的难点所在。解题时,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25.【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据材料“抗战时期重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变化示意图”,材料柱状图数据表明,从1937至1942年,向重庆政府登记的商号,重庆的百货业、重庆的工厂数量都呈现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促使重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急剧增加,故选D项。
抗战时期,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重庆成为战时陪都,与水陆交通便利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工业企业内迁,无法体现出注重发挥经济传统优势,排除B项。
材料反映抗战时期重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的变化,没有涉及到对外对外贸易,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经济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柱状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26.【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事变”,结合所学分析:
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排除A项。
B: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局部侵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排除B项。
C:皖南事变,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反共高潮事件,破坏统一抗战,排除C项。
D: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在共产党等多方努力下,实现和平解放,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安事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
27.【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12年以后大生两厂经营概况”可知,1912年-1920年,大生纱厂利润大幅增长,经营状况非常,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1920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正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故选C项。
据所学可知,实业救国思潮是民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
张謇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个人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
中华民国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是推动民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华民国初期民族企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28.【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据材料“1937年4月5日”“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追承绩散,群情同懈;我族类,先灵攸赖”,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战争不断深入,国共两党同仇敌恺,携手抗战,所以祭文反映了日本侵华加剧,民族认同感增强,故选B项。
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民族危机加剧,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排除A项。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厂发表谈话,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蒋介石政府与共产党实现合作抗战,并不等于放弃了反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9.【答案】D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项正确;
转战陕北、自卫反击以及战略决战不符合示意图的内容,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
30.【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这些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选项D是能体现出自由平等新风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故D符合题意;选项ABC为愚昧落后的习俗,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国生活特色开始出现;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妇女也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开始提高。
31.【答案】(1)文化危机:文化自信缺失;重大历史活动: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
(2)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失败:许多人主张复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
(1)文化危机:据材料一“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可知,材料表明晚清出现的“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是文化自信的缺失。
历史活动:据材料一“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前期中国社会“重建文化自信心”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开展洋和运动;制度层面上,资产阶级先后发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精神层面上,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启导人民的觉悟。
(2)据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既有成果,又有局限。
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失败:许多人主张复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变化:据材料三“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材料表明,中国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据材料三“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工人运动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新变化。
故答案为:
(1)文化危机:文化自信缺失;重大历史活动: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
(2)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
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2.【答案】(1)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成果:创办黄埔军校;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或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掀起国民大革命、打响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变化:国内主要矛盾由以阶级矛盾为主转变为以民族矛盾为主;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初步形成到正式建立;等等。
(3)背景:抗战即将取得胜利。
举例: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建立;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
(1)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成果:结合所学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创办黄埔军校;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或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掀起国民大革命、打响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据材料二歌曲名“《十送红军》《小渡赤水出奇兵》”反映了国共对峙,阶级矛盾尖锐;“《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反映了日本侵略深入,民族危机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综上可知,1931-1945年间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内主要矛盾由以阶级矛盾为主转变为以民族矛盾为主;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初步形成到正式建立;等等。
(3)背景:据材料三“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全国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共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举例: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故答案为:
(1)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成果:创办黄埔军校;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或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掀起国民大革命、打响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变化:国内主要矛盾由以阶级矛盾为主转变为以民族矛盾为主;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初步形成到正式建立;等等。
(3)背景:抗战即将取得胜利。举例: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1931-1945年间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七大,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共七大的相关史实。
33.【答案】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
论述:1927年,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8月1日,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决定上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红军长征初期,受“左”的错误领导,红军损失惨重。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左”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45年8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总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出英明的决策,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了革命胜利和国家富强。
【知识点】红军长征;国民大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解题应结合表格中时间和地点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并任选其中三个事例,围绕“英明决策”这一核心主题进行阐述,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据“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这一主旨内容,结合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从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分别进行概括说明。要注意各事件间的联系,围绕设问中的主题进行联系总结。
论述:1927年,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8月1日,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决定上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由于,左”倾错误领导,革命遭受挫折,红军被迫长征,损失惨重,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左倾错误领导,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成为了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最后再总结,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出英明的决策,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了革命胜利和国家富强。
故答案为:
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论述:1927年,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8月1日,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决定上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红军长征初期,受“左”的错误领导,红军损失惨重。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左”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45年8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总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出英明的决策,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了革命胜利和国家富强。
【点评】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应结合表格中时间和地点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并任选其中三个事例,围绕“英明决策”这一核心主题进行阐述,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