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解析)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2024河北唐山调研)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而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诸吕。由此可见,汉初分封诸侯(  )
A.顺应了中央集权的历史潮流
B.维护了刘氏政权
C.造成了外戚专权的政治局面
D.消除了割据隐患
2.(2024江苏苏州期中)初立的汉王朝由于秦朝暴政的剥削以及连年的战争,面临的是一片荒凉的社会景象——人口稀少,物资残缺,粮食生产极度萎缩。正如史书记载的那样“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经过几十年的恢复,汉朝出现了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是(  )               
A.秦末战乱,田地荒芜   B.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C.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D.尊崇儒术,统一思想
3.(2022广东梅州期末)汉初萧何任丞相,治事省约宽缓,“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其继任者曹参“举事无所更改,一遵萧何约束”。二人的治国之策(  )
A.反映了汉朝丞相权力的膨胀
B.反映了汉初的因循守旧之风
C.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民本思想
D.适应了汉初恢复经济的需要
题组二 西汉的强盛
4.(2024河北张家口调研)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由此可知,设立刺史旨在 (  )
A.协助管理州县事务
B.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D.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5.(2024湖北黄冈期中)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政府,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  )
A.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
B.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
C.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
6.(2024河南洛阳期中)下表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这表明汉代(  )
时间 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顺帝阳嘉元年 “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
A.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选才标准更加规范   D.选官制度的日趋公正
7.(2024山东淄博质检)在西汉前期的社会权势体系中,富商大贾亦占有一席之地。正如李埏先生所说的“雄厚的财力必然带来雄厚的势力”。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了推恩令   B.设立中朝
C.实行盐铁官营   D.改革币制
8.(2024福建福州八县联考)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为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经学特殊地位的确立,显示儒学的官方化得以确立,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工具。据此可知,汉代经学(  )
A.完全取代了其他学说
B.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成为科举制度的依据
D.背离了传统儒学经典
9.(2024山西太原调研)汉初,除王国的太傅、相国、中尉由朝廷派遣外,其余官员,诸侯王均有权任免。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将诸侯王的管理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左官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这一变化(  )
A.完善了官僚政治   B.淡化了宗法观念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奠定了盛世基础
10.(2024安徽蚌埠统考)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在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有利于丝路贸易的发展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疆政治稳定
题组三 东汉的兴衰
11.(2024重庆南开中学月考)《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1 000万,然而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超过2 100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的是,东汉初期(  )
A.释放奴婢取得成效   B.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C.政府威信大大提高   D.官民关系显著改善
12.(2024广东湛江调研)《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二千石”“世为二千石”的话语,这在记载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B.门阀士族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专制皇权
题组四 两汉的文化
13.(2024山西临汾期中)司马迁在《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写公孙弘,既写“弘为人恢奇多闻”,又写“弘为人意忌”,也就是说公孙弘为人宽宏奇伟,知识很广博,但对人多有积怨,外宽内深。如此书写历史人物,体现了司马迁(  )
A.治史中的实录精神   B.爱憎分明的价值观
C.上下尊卑的伦理观   D.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14.(2023山东临沂一中月考)汉乐府诗内容丰富,有表现民众生活悲苦的《病妇行》,有控诉战争残酷的《战城南》,有追求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有所思》,还有鞭挞统治阶层荒淫与贪婪的《相逢行》。由此可见,汉代乐府诗 (  )
A.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
B.完全反映了汉朝的历史状况
C.缓和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
D.是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15.(2024辽宁辽阳期中)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中提出了中药“四气五味”说。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八纲”在《伤寒杂病论》中已现雏形。这反映出汉代(  )
A.有效防范了疫病传播   B.大众健康得到了保障
C.医药学已经领先世界   D.医药理论取得了发展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两汉时期的政治
1.(2024河南洛阳质检)汉初,尚书仅是少府的属官。汉武帝时,任用宦者担任尚书,除主管文书之外,还可以省阅奏章,传达诏令,地位逐渐重要,此后的大臣都要领尚书事才算掌握实权。这反映了(  )
A.宦官专权局面开始出现
B.决策系统内部完成重构
C.中枢权力出现转移趋势
D.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2024安徽滁州调研)下表内容是东汉部分刺史治所与所在郡国的治所情况。这样的安排(  )
刺史 豫州刺史 扬州刺史 凉州刺史
所在郡国 沛国 九江郡 汉阳郡
郡国治所 相 阴陵 冀
刺史治所 谯 历阳 陇
A.意在保障有效监察
B.造成了社会政治的混乱
C.强化了郡国的实力
D.说明更重视对郡的防范
3.(2024江苏盐城期中,)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以察举天下非法……乘车奏事,居靡定处”,通过听、问、看、访、测、察等方式获取问题线索,了解地方郡国守相的治政情况,但不干预他们的事务,更没有罢黜的处置权。汉武帝的上述措施(  )
               
A.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B.完善了中央监察体系
C.保证了地方吏治清明   
D.强化了中央政府权威
4.(2024广东江门期中)汉代良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对严刑峻法、大肆株连,如西汉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东汉秦彭“吏有过咎,罢遣而已,不加耻辱。百姓怀爱,莫有欺犯”。这一司法实践(  )
A.促成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特征
C.适应了治国理念的调整D.反映了监察制度的缺失
5.(2024湖北武汉调研)东汉官吏诈病现象是东汉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诈病期间官吏们拥有一种“病人”身份,在行政程序上他们能够合理地拒绝进入或退出官僚队伍。下表内容是有记录的东汉“诈病官员”人数统计。这体现了(  )
地方 中央
东汉前期 30 44
东汉后期 91 84
(注:部分官员任中央官与地方官期间均出现诈病现象)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己势力
C.儒家学者的消极避世
D.黄老之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题组二 两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6.(2024河北保定调研)汉武帝时期大司农桑弘羊认为,富国只有重农的思想是片面的,工商同农业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又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治国必须守重,要加强粮食、盐、铁、酒等物资的积累。这一认识(  )
A.导致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促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改变了国家与民争利的局面
D.标志着无为而治政策的改变
7.(2024湖南怀化期中)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这些措施表明(  )
A.经济专制源于政治专制
B.小农经济面临深刻危机
C.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强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主流
8.(2024山东德州质检)《史记·天官书》是我国最早叙述星官的著作,书中司马迁将星宿命名为星官,认为天人相通、相类,天上的星辰有官职之分,有尊卑之别;他还将星空分为五宫,北极周围的天区为中宫,象征以天帝为代表的中央朝廷。由此可见,西汉天文学(  )
A.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B.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C.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D.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题组三 思维训练
9.(2024江苏扬州期中)“会景帝不好辞赋”,汉赋发展缓慢。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因《子虚赋》和《上林赋》颇得赏识。《汉书》载武帝时期“(枚皋)善之。拜为郎……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汉赋前后地位变化的本质是(  )
A.统治者的好恶   B.创作者才华
C.汉王朝的更替   D.时代的需求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0.(2024辽宁名校联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记》是一部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追汉武帝时代的中国通史,以人物纪、传为主,辅以表、书,合编年、纪事诸史书文体之长。《史记》所创造的纪传体体裁,成为此后两千年王朝正史编纂形式的规范。在司马迁笔下,游侠的侠义精神受到赞美,酷吏的残暴行径有所揭露,项羽和秦始皇、汉高祖一同列入本纪,农民军首领陈胜和诸侯一同列入世家。司马迁在颂扬汉武帝功绩的同时,又斥责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由于这种背离传统的历史态度,《史记》曾经被称为“谤书”。
《汉书》记载的历史上起汉高祖时代,下迄王莽初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于汉武帝中期以前的历史,《汉书》基本承袭了《史记》的记载。《汉书》的《古今人表》《百官公卿表》《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是《史记》之后的创新。《汉书》的体例,对后来的纪传体正史影响很大。但是,班固生活在儒学确立了文化统治地位的东汉时期,历史观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以致《汉书》的历史批判精神较《史记》进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记》与《汉书》的不同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史记》《汉书》为例,分析史学经典著作所具备的基本要素。(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B 3.D 4.D 5.D 6.C 7.C 8.B
9.C 10.B 11.A 12.A 13.A 14.A 15.D
1.B 汉初诸吕叛乱时,同姓诸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从而维护了刘氏政权,B项正确。
2.B 材料反映汉初人口稀少,文帝、景帝时人口增长,根据所学可知,文帝和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生产,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加,B项正确。
3.D 汉初萧何与曹参作为丞相都顺应民意,采取“治事省约宽缓”的政策,休养生息,这适应了汉初恢复经济的需要,故选D项。
4.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刺史虽然级别不高,但是代表中央巡查地方,具有“以小制大”“位卑权重”的特点,D项正确。
5.D 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政府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秦汉时期政府经济政策是有所加强,排除A项;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夸大了“平贾”政策的作用,排除B项;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主要是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
6.C 材料反映出汉代察举制度在举孝廉的标准上更趋严格、规范,对所举孝廉在年龄、文化素养上有明确的规定,以防选才上的漏洞,C项正确;察举制度是推荐人才为官,而非考试,排除A项;阶层流动性增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汉代特别是东汉察举官员的权力被士家大族掌握,选才制度日趋公正的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7.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C项正确。
8.B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的是读书同做官相结合,说明汉代经学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C项排除;汉代经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D项排除。
9.C 据材料“将诸侯王的管理任免权收归中央”“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可知,从汉景帝到汉武帝,政府实行各种措施来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10.B 河西走廊和西域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汉朝政府加强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丝路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西汉埋下地方割据隐患的是郡国并行制,材料体现的是西汉加强对西北的治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根据西域的特点进行治理,看不出因地制宜,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11.A 据“东汉初期”可知此时东汉政权刚刚建立,刘秀采取了释放奴婢等举措,从而使大量奴婢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控制的户籍人口,故选A项。东汉刚刚建立,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排除B项。C、D两项均不是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
12.A “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二千石”“世为二千石”等都包含了“家世”,说明东汉豪强势力兴起,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的“家世”并非门阀士族,门阀士族形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成为割据势力”,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专制皇权受到制约,排除D项。
13.A 司马迁对公孙弘的描写既有正面的评价,也有负面评价,说明司马迁对人物的认识比较客观,体现了司马迁治史中的实录精神,A项正确。
14.A 根据材料可知,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一些诗歌反映、批判社会现实,因此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故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汉乐府诗缓和了阶级矛盾的结论,排除C项。汉乐府诗能反映民情,但不是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排除D项。
15.D 据材料“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提出了中药‘四气五味’说”“中医理论体系……已现雏形”,可知汉代医药理论取得了发展,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A 3.D 4.C 5.A 6.B 7.C 8.C 9.D
1.C 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导致三公逐渐成为虚职,说明中枢权力出现转移趋势,C项正确;宦官专权局面出现于东汉后期,排除A项;三公制度并未被废除,决策者始终为皇帝,决策系统没有进行重构,排除B项;D项夸大了中外朝制度的作用,排除。
2.A 据材料可知,刺史治所与郡国治所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刺史干预地方事务,另一方面有利于防范郡国干扰监察,A项正确;监察制度的有效施行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排除B项;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不会强化郡国的实力,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政府更重视对郡的防范,排除D项。
3.D 据材料“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以察举天下非法……居靡定处’……了解地方郡国守相的治政情况”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并非“诸侯王”,排除A项;刺史的设置,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4.C 汉代吸取秦朝因严刑峻法而亡国的教训,注意减轻刑罚,汉代良吏反对严刑峻法、大肆株连,这适应了治国理念的调整,C项正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促成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A项;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而材料所述内容还涉及东汉,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体现监察制度,排除D项。
5.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面对此种社会现实,部分官吏借助“患病”离开政治舞台,故东汉后期“诈病官员”人数激增,反映了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东汉官吏“诈病”现象增多是缘于统治者清除政治上的异己势力,排除B项;儒家讲究的是入世,排除C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D项。
6.B 汉武帝在桑弘羊的建议下加强对商业的干预,实行盐铁官营,这表明桑弘羊的认识促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恰恰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并未导致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排除A项;桑弘羊的认识体现了国家与民争利,排除C项;桑弘羊的认识并不是无为而治政策改变的标志,排除D项。
7.C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从而增加了收入,稳定了物价,这说明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强,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看不出其根源,排除A项;材料所述措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小农经济,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C 据材料“认为天人相通、相类,天上的星辰有官职之分,有尊卑之别;他还将星空分为五宫,北极周围的天区为中宫,象征以天帝为代表的中央朝廷”可知,司马迁的这些天文学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尊卑等级观念,明显受到了儒学影响,C项正确;此时天文学并没有形成完整科学体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论述天文学与农业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天文学发展的对比,排除D项。
9.D 联系思维是指运用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努力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在分离中看到渗透,寻求新的历史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本题需要联系西汉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去理解文化的发展。
10.答案 (1)不同点:通史和断代史的不同;《汉书》一些《表》《志》涉及的领域有创新;历史批判精神的不同,《汉书》历史观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更大。(6分)
(2)基本要素:追求客观真实,理性记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6分)
解析 (1)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材料 结论
《史记》是一部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追汉武帝时代的中国通史 《汉书》记载的历史上起汉高祖时代,下迄王莽初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通史和断代史的不同
《汉书》的《古今人表》《百官公卿表》《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是《史记》之后的创新 《汉书》一些《表》《志》涉及的领域有创新
《史记》:背离传统的历史态度 《汉书》:历史观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以致《汉书》的历史批判精神较《史记》进步 历史批判精神的不同,《汉书》历史观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更大
(2)经典史学著作一般都具有以下基本要素,即追求客观真实,具有创新精神,饱含家国情怀,具有开阔的视野等。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