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2023山东德州调研)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密奏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从决策程序上保证了皇帝对重大事务的独断地位,也从信息控制上防止了臣僚结党与皇权抗衡。由此可知密折制度( )
A.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B.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
C.取代了军机处职能 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2.(2024浙江温州期中)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最大的特点可以归结为“简、速、密”三个字。“简”指机构人员简单;“速”指办事效率高;“密”指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该机构( )
A.设立于明成祖在位期间
B.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C.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
D.是中枢秘书机构,起草处理机要文书
3.(2024河南开封质检)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A.君主专制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题组二 疆域的奠定
4.(2023安徽亳州期末)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郑成功乘机进兵台湾,荷兰人乞和。郑成功认为,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荷兰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这反映了郑成功进兵台湾的主观因素是( )
A.顺治帝驾崩带来机遇B.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C.郑成功对台湾归属的认知D.荷兰人战败请求乞和
5.(2024江苏泰州中学月考)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它为整顿西藏吏治、治理西藏政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驻藏大臣职权、官吏制度、军事防务、外事交涉、宗教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该章程的颁行( )
A.确立了驻藏大臣在西藏的独尊地位
B.形成了较独特的灵童转世的继承方式
C.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以法律形式落实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题组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
6.(2024江苏苏州期中)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据表可知清朝前期( )
清代皇帝纪年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万顷)
乾隆十八年 1753年 1.84 677.58
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2.86 700.94
嘉庆十七年 1812年 3.34 727.08
A.高产农作物传入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繁荣局面下隐藏着不稳定因素
D.边疆地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7.(2024河南郑州模拟)清顺治三年(1646年)颁行的《大清律例》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人等,如有私自出洋经商或移居外洋海岛者,应照交通反叛律处斩立决。”这一举措( )
A.阻碍了新经济因素成长
B.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C.保证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断绝了对外贸易活动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24山西调研)军机处成立后,雍正皇帝三令五申告诫属下如果说话不缜密,就会失去性命,并规定军机处由护军在外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监宫女都严禁私自进入,就连服务人员都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这一规定旨在( )
A.强化君主专制 B.提高决策效率
C.严守军事机密 D.制约内阁权力
2.(2023山西太原期中)清初,地方官员入京面见皇帝的较少。清中期,乾隆皇帝分批调各地现任提督与总兵前来觐见,后将觐见范围扩大到道府官员、参将和部分知县。对各地官员的各种考核,皇帝亲自过问。这些措施有利于( )
A.杜绝官吏失职、渎职B.削弱军机处的权力
C.严密控制思想文化D.增强对地方的控制
3.(2023湖北襄阳期末)康熙四十五年,河务官奏请在泗州之西开河。内阁九卿奏请皇帝“亲临河上,指授方略”,遭拒绝。此后,内阁九卿多次奏请皇帝亲行查勘。康熙帝最终决定南巡,并在发现工程选址极为不当后,彻底中断该项工程。这一事件主要体现了当时( )
A.集体议决的合理性 B.监察制度的完备性
C.中枢决策的务实性 D.君主权力的随意性
4.(2024福建部分达标学校期中检测)康熙帝曾说:“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而清朝皇帝一贯的理念是褒扬君主、压抑臣下。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意在( )
A.维护历史的客观性 B.构建专制的历史观
C.掀起严厉的文字狱 D.整肃朝纲、打压群臣
题组二 清朝疆域版图的奠定与统治危机
5.(2024湖北重点高中联盟)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曾出现两个大循环:第一个大循环是从秦汉的统一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再到隋唐的统一;第二个大循环是从隋唐的统一到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再到元明清的统一。在这两个大循环中,中原地区的汉族深入少数民族所居住的边疆,而边疆民族也流入中原地区。由此可见,清朝疆域的奠定( )
A.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民族交融
B.是中原王朝不断完善边疆治理的结果
C.源于汉族对边疆的长期开发
D.取决于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周期演变
6.(2024江苏镇江期中)清朝在地方行政区划上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思想,将毗邻四川的汉中地区划归陕西省。此外,清朝还将岭南分为广西和广东两省,并把与两广文化、地理接近的文山地区划给云南。清朝这些做法旨在( )
A.推动区域平衡 B.强化政治认同
C.维护地方稳定 D.促进边疆发展
7.(2024山东泰安期末)“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经济史上特有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一段苦难与艰难的历程,是一段血汗与泪水交织的历史回忆。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人身依附关系的日益强化
B.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下降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8.(2024河南名校质检)清朝设置“十三行”后,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质茶叶、丝绸、土布等仍大受青睐,其中茶叶的出口量位居第一。18世纪初,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十三行”制度被废除
B.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
D.闭关并未断绝对外交往
题组三 思维训练
9.(2024山西忻州联考)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俄罗斯遣使入贡,康熙即谕大学士曰:“鄂(俄)罗斯国人材颇健,但其性偏执,论理亦多胶滞,从古未通中国。其国距京师甚远,然从陆路可直达彼处。”该史料可用以说明( )
A.清朝前期“丝绸之路”的拓展
B.雅克萨之战的历史背景
C.康熙帝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D.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初显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0.(2024安徽芜湖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大量任用儒家人士作为国家治理的栋梁的同时,下令把《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译为蒙古文。忽必烈用大一统的思想指导正史修撰,把《宋史》《辽史》《金史》同列为正史,不去强调“华夷之辨”,这蕴含着“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忽必烈还继承了多民族中国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的历史传统,专门组织编撰了《农桑辑要》,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为劝农官,并将中华民族历史传说人物和杰出人物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之中。
——摘编自王文光、马宜果《元朝的大一统
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先秦以后,在“华夷之辨”上的衡量标准是血缘、地缘和礼仪,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一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袭扰和灾难时占据主流。清军入关后,康熙帝强调“无分内外,视同一体”,雍正帝说“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清帝所主“大一统”,改变了“中国”的疆域定位: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即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皆涵盖在“中国”之内。
——根据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大一统实践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大一统”思想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D 3.B 4.C 5.D 6.C 7.A
1.D 据材料“从决策程序上保证了皇帝对重大事务的独断地位,也从信息控制上防止了臣僚结党与皇权抗衡”可知,密折制度不仅保证了皇帝独断重大事务,而且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
2.D 据材料“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简、速、密”可知,该机构是清朝的军机处,是中枢秘书机构,负责起草处理机要文书,故选D项;军机处设立于雍正时期,明成祖在位期间设立内阁,排除A项;明代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排除B项;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是元代的中书省,排除C项。
3.B 我国古代的文字狱以清代最为残酷暴虐,清代皇帝频繁制造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B项正确。
4.C 紧扣“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可知,郑成功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荷兰应当将其归还中国,对台湾归属的认知是郑成功进兵台湾的主观因素,故C项正确。
5.D 根据“对驻藏大臣职权、官吏制度、军事防务、外事交涉、宗教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可知,这为西藏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D项正确;驻藏大臣并没有确立在西藏的独尊地位,排除A项;该章程的颁行和灵童转世的继承方式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该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并不是密切西藏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
6.C 清朝中期人口数量急剧上升,而耕地面积增加速度较慢,这使得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资源危机日益显露,说明经济繁荣局面下隐藏着统治危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高产农作物传入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开发边疆土地资源,排除D项。
7.A 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导致海外贸易渐趋萎缩,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A项正确;此举不能从根本上禁绝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排除B项;C项中“保证了”、D项中“断绝了”的表述均过于绝对,排除。
能力提升练
1.A 2.D 3.C 4.B 5.A 6.C 7.B 8.D 9.C
1.A 清代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体现,也是皇帝驾驭群臣的手段,因此其特别重视保密,目的是加强皇权,强化专制,A项正确;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不是提高决策效率,排除B项;军机处官员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严守军事机密”不能全面概括军机处的职能,排除C项;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不是制约内阁权力,排除D项。
2.D 据材料“乾隆皇帝分批调各地现任提督与总兵前来觐见,后将觐见范围扩大到道府官员、参将和部分知县”可得出清代皇帝通过让各地官员进京述职的方式,了解地方情况,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而且军机处没有实权,排除B项。材料与思想文化控制关系不大,排除C项。
3.C 面对疑难河务,清朝内阁九卿官员一再奏请皇帝亲临现场查勘,康熙帝最终接受南巡建议,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这体现了此时清朝中枢决策程序具有一定的务实性,故C项正确。清朝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并非集体议决,排除A项。内阁九卿并非监察机构,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4.B 据材料“朕披览史册……全无公是公非”“褒扬君主、压抑臣下”可知,康熙帝认为书生只知道对前代帝王横加指摘,没有公正客观的态度,侧面反映了他反对书生对帝王功过进行任意评价,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刻意构建专制的历史观,故选B项;康熙帝强调君主的地位,无法维护历史的客观性,排除A项;掀起文字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整肃朝纲、打压群臣,并非清朝统治者的最终目的,排除D项。
5.A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从长时段的历史角度来审视清朝疆域的奠定,民族不断交融促进中国封建王朝疆域的奠定,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疆治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历史周期演变,而是王朝演进中的民族交融,排除D项。
6.C 据“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思想,将毗邻四川的汉中地区划归陕西省”可知,清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思想,在地方行政规划上打破了地理界限,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出现,从而维护地方稳定,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行政区划与强化政治认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促进边疆发展属于影响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7.B 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中原地区土地承载能力有限,导致“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人口迁徙现象频发,中原地区人口向周边地区迁徙,B项正确;人口的迁徙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A项;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没有持续下降,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
8.D 据“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可知,虽然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中国出口贸易仍然有较大发展,说明闭关并没有断绝对外交往,D项正确;对外贸易发展并不能说明“十三行”制度被废除,排除A项;当时,清朝的对外政策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C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
9.C 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历史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得出新认识。
材料只涉及康熙帝对俄罗斯的看法,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A项;雅克萨之战发生在1685年至1688年,与材料时间“1693年”不符,排除B项;康乾盛世后期,清政府统治危机初显,排除D项。
10.答案 (1)意义: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继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化。(8分)
(2)新变化:从“华夷之辨”到“华夷一家”;扩大了“中国”的范围。(或答疆域定位从传统的长城内扩展到长城以外及边疆地区)(2分)
历史价值: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2分)
解析 (1)根据材料“这蕴含着‘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根据“忽必烈还继承了多民族中国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的历史传统”可知,促进农耕文明发展;根据“把《宋史》《辽史》《金史》同列为正史,不去强调‘华夷之辨’”可知,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化;根据材料“将中华民族历史传说人物和杰出人物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可知,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新变化”需要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分析如下:
材料 结论
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康熙帝强调“无分内外,视同一体”,雍正帝说“天下一统,华夷一家” 从“华夷之辨”到“华夷一家”
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 扩大了“中国”的范围
“历史价值”根据所学清朝版图奠定的意义进行概括即可。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