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答案)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判断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分,共4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分)登录浙江省博物馆“越地长歌”数字展厅网页,我们可以看到距今约七千年前河姆渡居民曾使用过的磨制石器、种植的粟,以及他们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复原场景。×   (判断对错)
2.(1分)《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长江流域人们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判断对错)
3.(1分)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中心是北京大学,其前身是创办于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    (判断对错)
4.(1分)小明同学选择“纳米比亚独立纪念邮票”“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截止1990年)”两则材料,来研究“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这一主题。    (判断对错)
二、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5.(2分)《东京梦华录》(卷之二东角楼街巷)记述:“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望之森然,每一交易,骇人闻见。”这一记述反映了北宋(  )
A.东京商业空前发达 B.城市规模超越前代
C.经商时间不受限制 D.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6.(2分)请归纳下面思维导图的主题。元朝(  )
A.创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C.因地制宜地治理辽阔疆域
D.限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7.(2分)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
①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闭关锁国的程度
③成就了洋务派求强求富的梦想
④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分)复旦大学李剑鸣教授说:“历史的想象类似‘带着镣铐跳舞’,绝不等于任情发挥和随意立论。”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社会发展状况的历史想象,符合史实的是(  )
①街道上行驶着双层有轨电车
②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
③军警在街道上强令男子剪辫
④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学生爱国运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分)“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  )
A.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0.(2分)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共同之处在于(  )
①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分)据学者研究,在中世纪的欧洲,除了饥荒时期之外;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等等的地方性市场,也是很少的。对这些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日耳曼人的入侵 B.封建制度的建立
C.庄园经济的盛行 D.新兴城市的发展
12.(2分)1917年初,俄国曾散发这样的传单:“长久等待的时刻已经到来!人民正在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革命已经开始……士兵同志们和工人同志们!选出代表,工人代表苏维埃组织!”该传单体现了当时俄国(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将要被推翻
B.沙皇专制统治正在不断增强
C.工人阶级为十月革命做好准备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爆发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30分)
13.(12分)工业革命既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1)阅读材料一,根据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将其按照历史发展进程排序。再结合所学知识,写成一篇150﹣20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材料二: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血流成河。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作答)
材料三:天宫、蛟龙、北斗、天眼、墨子、大飞机……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熊争艳、王希、于佳欣、高敬、王雨萧《从十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3)阅读材料三,从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14.(18分)腹有诗书气自华,跟着诗词去旅行,感受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某班同学开展主题为“品读古诗传承中华文脉”的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读诗 探地
材料一: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
(1)材料一诗中描述了哪一地理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任务二:读诗 知史
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2)材料二诗中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试分析出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
(3)从诗句推测作者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并分析杜甫诗作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任务三:读诗 明理
材料三: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戚继光《凯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马上作》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戚继光《端阳奉邀藩臬诸司观龙舟有作》
(4)材料三中的诗句表现了戚继光怎样的战斗意志?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怀与抱负?
任务四:诵诗 创诗
材料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5)请围绕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题,拟定一个“传世经典诗词诵读”的宣讲提纲。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分,共4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2.×; 3.×; 4.√;
二、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5.A; 6.C; 7.B; 8.A; 9.B; 10.B; 11.C; 12.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30分)
13.(1)图3、图1、图2。题目:创新推动国家发展。论述: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使英国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说明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期间出现了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火车和轮船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这说明技术的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因而说创新推动国家发展。
(2)经济方面,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开始卷入整个世界市场;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等近代工业开始出现。政治方面,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新思想和维新变法思想等。
(3)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重大成果。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不断提高。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4.(1)地理现象:我国南方和北方在气候上存在显著差异。原因: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北纬度跨度大,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方气温差异明显,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2)事件: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身兼三地节度使,势力膨胀等。
(3)历史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史价值: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诗歌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战斗意志:表达了戚继光同仇敌忾、不扫除倭寇誓不罢休的决心,以及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情怀:抒发了他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5)宣讲提纲:传世经典诗词诵读。
引言:简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本次宣讲的主题:“传世经典诗词诵读”。
第一部分:经典诗词的文化价值:历史深度:经典诗词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教育意义: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部分:经典诗词的诵读方法:深入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朗诵,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背景。情感投入:在诵读过程中注入情感,使诗词的情感得到释放,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部分:经典诗词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复兴:经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和传承经典诗词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创新融合: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元素,创新形式,让经典诗词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结语:强调经典诗词诵读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呼吁大家积极参与经典诗词的诵读,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