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单选题专项训练)(含解析)--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2025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单选题)
1.饕餮是商人信仰图腾,商代青铜器多有饕餮纹;“凤鸟”则是周人信仰的图腾,西周建立后,凤鸟纹样开始流行。商人重酒,周人禁酒,周公颁布禁酒令《酒浩》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商周两代青铜器的变化说明( )
A.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 B.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
C.商周时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 D.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
2.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内底所铸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何尊是研究西周政治的( )
A.图像史料 B.文献史料 C.实物史料 D.口述史料
3.《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B.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下而无所制也
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周王衰微井田制瓦解
4.2022年6月1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成果。从“裹裙坎肩大背头”的立人像,到青铜和玉材质的“月光宝盒”。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充满中国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可以实证( )
A.三星堆遗址文明已超越中原文明 B.三星堆遗址文明独立自成体系
C.三星堆遗址文明来源于商周文明 D.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性丰富性
5.如表是商代甲骨卜辞中出现的农作物次数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商朝( )
农作物名称 黍 稷 麦(含米、麦) 菽 秜
次数 44 21 21 16 1
A.重视对农业的管理 B.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C.神权保障农业生产 D.农事活动有序运行
6.西周时期,早先那种布满神秘纹饰、长角兽耳的青铜人物形象不再出现,人物姿态更加生动,面部、衣着更加写实、细微。这一转变反映了西周时期( )
A.理性对待天人关系 B.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忽视宗教祭祀活动 D.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7.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属于周天子 B.土地实际上为奴隶所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土地兼并现象
8.有学者研究,西周时期的炬伯用十块田换取裘卫价值八十朋的谨璋(一种玉器)是属于宗族之间的土地交换行为,而不属于以土地私有为条件的商品买卖。你认为该研究( )
A.有道理,反映了西周井田制走向瓦解
B.有道理,符合当时的土地所有制现象
C.无道理,体现不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
D.无道理,该学者研究历史问题以偏概全
9.晚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出现了丝、帛等字,“糸”字旁的字有一百多个。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墓葬出土了平纹和提花丝织品、刺绣印痕。西周、东周之际的虢国墓地出土有玉蚕和蚕形串饰。这可以印证商周时期( )
A.玉器加工业的兴盛 B.丝织业的发展
C.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D.工商业的繁荣
10.《国语》载“宣王(前828—前782年)即位,不籍千亩。”“籍”意为民力耕“公田”,“不籍千亩”即宣王拒绝执行天子耕籍田的祭祀之礼。这说明当时社会( )
A.礼乐制度崩溃 B.井田出现变化
C.农本思想动摇 D.儒家地位下降
11.商周工匠中的“工隶臣”属各级世袭封君,封君可凭个人意志主宰他们;秦朝则规定“工隶臣”为国家所有,只能依据法律和其他制度处置“工隶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匠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B.工商食官制度趋于严密
C.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12.商周时期,甲骨文的内容涉及祭祀、求雨、王命、征伐、狩猎、迁徙、生育、灾害、死亡等种种自然和社会现象,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则集中于对制器者受天子册命、贽见等活动的记载。这反映了( )
A.社会礼乐秩序逐步建立 B.书法从文字中独立出来
C.青铜器的审美表现力强 D.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
13.《诗经》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黍稷稻聚,农夫之庆”“漉池北流,浸彼稻田”。当时最重要的产粮区位于( )
A.关中地区 B.黄河下游地区
C.江淮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14.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积累了丰富经验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 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15.商朝和西周的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用玉石、石头、骨头等材料制成的仿制贝。这些仿制贝中只有一小部分被用作装饰品,如玉贝、骨贝等,绝大部分被用作货贝的替代品。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B.手工业技术水平有所提
C.中央集权有待进一步加强 D.社会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16.《诗经》中《卷耳》、《采薇》等篇描述了西周时期妇女们采集荇菜、卷耳、野麦、野桃、野李等的情景与心情;在《野有死磨》、《兔爰》等篇中记述了西周时期猎人们捕获獐、鹿、雉、鹑、兔、獾,渔夫们设网捕获鳣、鲔等的情况。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仍存在着渔猎采集的经济生活 B.农畜牧业尚未形成独立的经济形态
C.农畜牧业的出现促进文化传播 D.人们怀念原始社会集体劳作的快乐
17.《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周人始祖后稷长于种植;周公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周成王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这表明( )
A.周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快 B.周代统治者延续了重农传统
C.农耕经济是以周代商的保障 D.重农抑商是周代的基本国策
18.传统观点认为,西周时期的秦人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在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村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在其居住遗址中发现有灰坑、残房基地面等;出土陶器形态与西周陶器形态基本相似,有、盆、豆、罐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B.农业文明影响扩大
C.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D.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19.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20.周厉王时有两件铜器,一个是鬲攸从鼎,另一个是鬲从盨。前者叙述鬲攸从分田地给攸卫牧,而攸卫牧没给报酬,遂成讼事;后者叙述章氏用八邑去向鬲换田,又有良氏用五邑换,结果都顺利成交。这一记载说明( )
A.诸侯权威遭到挑战 B.分封体制瓦解
C.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D.井田制度松动
21.西周末年,郑桓公与商人订立盟约,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强买或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经营。后来,当晋国人韩宣子向郑国一位珠宝商人购买玉环时,该商人要求必须报告给政府。这反映出当时郑国( )
A.商人与政府间联系密切 B.重农抑商观念日趋淡化
C.简化了商业经营的手续 D.政府严格控制商业经营
22.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铜罍(盛酒礼器)在中原地区盛行。春秋战国时期,该礼器在内蒙古、山东、安徽、湖南、广西、四川等华夏边缘地区的政权中广泛存在,并成为一些族群的标志。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礼乐制度日益崩坏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周朝统治范围扩大 D.青铜文化趋向成熟
23.三星堆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先后出土了大量青铜容器,这些青铜器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与中原青铜容器相同的铸造法“泥模块铸法”,在一些纹饰与装饰性图案上更与长江中游湖北、湖南等地青铜器相似。由此可( )
A.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明同源
B.华夏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新石器时代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D.中原文明的影响辐射范围广泛
24.史书记载,周代实行土地国有的“田里不鬻”政策,但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多有土地交换的记载,如九年卫鼎就记载了周共王九年(公元前914年)裘卫用一辆车子及车马器具、皮革等换取了矩的一片林地。这说明( )
A.井田制度没有切实执行 B.出土实物可以补史之阙
C.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可信 D.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5.西周绷国(今山西省绛县)墓地发掘出土的一个铜簋中保存有大量的炭化物,考古学者分析了样品的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推测铜簋内曾盛有煮熟的大米及肉类——“羹”,这一与文献记载相悖的结论,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这表明( )
A.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记载必须得到出土文物印证 D.科技考古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答案:
1.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伴随商周朝代更迭,青铜器纹和青铜器的数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政权更迭影响了文化生活,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青铜器的盛酒功能,没有对比,因此无法得出祭祀是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A项;“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的数量和铸造工艺等方面,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及其与制度更新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存中所保存的具体物质,例如文物、器物、建筑等。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属于实物史料,C项正确;图像史料主要是指历史时期所拍摄的照片、绘画等,排除A项;文献史料是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排除B项;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传说、民间故事、采访等方式获得的史料,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是土地国有;而“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私有土地的出现,从土地国有到出现土地私有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出现,C项正确;本题设问为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是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由于诸侯王的鼓励,排除B项;周王衰微井田制瓦解是这一变化的表现,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从‘裹裙坎肩大背头’的立人像,到青铜和玉材质的‘月光宝盒’。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充满中国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知,三星堆遗址发掘出的文物特色鲜明,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征,体现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性丰富性,D项正确;据材料“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可知,材料本意是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与其他地区相比有相似性但又有明显不同,而非强调三星堆遗址文明更先进,排除A项;文明包括多方面内容,仅凭出土立人像和“月光宝盒”不能断定文明自成体系。三星堆遗址文明与其他文明存在联系,而非完全是独立的,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三星堆遗址文明的起源,三星堆遗址文明与商周文明存在联系,而非来源于商周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北方主要为粟麦种植区,材料中根据已有甲骨文的记载,统计出殷商时期中原地区的“五谷”种植,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并以黍、稷、麦为主,B项正确;在甲骨卜辞中出现农作物的名称,并不能直接推知商朝对农业管理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商朝借助神权保障农业生产,排除C项;古代农事活动的有序进行体现在不误农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早先那种布满神秘纹饰、长角兽耳的青铜人物形象不再出现,人物姿态更加生动,面部、衣着更加写实、细微”可知,西周时期,人们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理性对待天人关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百姓的重视,排除B项;西周时期,国家重视宗教祭祀活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王权和神权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周时期规定土地都归君主所有,诸侯不能占有,由此说明西周时期土地在名义上属于天子,A项正确;西周时期的土地不可能归奴隶所有,排除B项;根据“诸侯不得专地也”可知,诸侯贵族不能将公田据为己有,排除C项;西周时期规定土地都归天子所有,因此不能说明井田制下土地兼并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由材料“是宗族之间的土地交换行为,不是以土地私有为条件的商品买卖”可知西周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国家,宗族间的土地交换行为不属于土地私有下的商品买卖,说明当时依然属于井田制下的土地国有制,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学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排除C项;学者对土地现象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并没有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晚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出现了丝、帛等字”“西周中期慕葬出土了平纹和提花丝织品、刺绣印痕”“西周、东周之际的虢国墓地出土有玉蚕和蚕形串饰”,均可以反映商周时期养蚕以及丝织业的发展状况,B项正确;材料凸显的是丝织业而非玉器加工业,排除A项;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与商周时期“工商食官”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交易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前828—前78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天子不执行耕籍田的祭祀之礼,这表明传统的井田制下的“公田”制度受到挑战,说明当时井田制出现了变化,B项正确;“崩溃”表述过于绝对,仅凭这一件事不能得出礼乐制度崩溃,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井田制的变化,而非农本思想动摇,排除C项;此时还是西周时期,儒家思想还没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在商周时期工匠属于各级世袭封君,封君可凭个人意志对他们进行主宰,而到了秦朝,“工隶臣”则为国家所有,只能依据法律和制度进行处置,这表明,在秦朝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放松,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匠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时期官府控制手工业和商业的一种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工匠控制的变化,没有涉及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呈现了当时的历史,这反映了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D项正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与社会礼乐秩序的建立无关,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文字是实用性的文字,书法没有从文字中独立出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未涉及青铜器的审美表现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诗经》主要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一些诗歌,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当时关中平原水资源比较丰沛,成为水稻、黍稷等重要的粮食产地,A项正确;在当时,黄河下游地区的粮食产量不如关中地区,排除B项;“江淮地区”在当时经济水平有限,产量不如关中地区,排除C项;东南沿海地区在先秦时期,生产力发展不如关中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甲骨文中关于商代耕垦、种植和畜牧的具体时间,说明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只能反映材料中耕垦方面的内容,无法反映种植和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这些仿制贝中只有一小部分被用作装饰品,如玉贝、骨贝等,绝大部分被用作货贝的替代品”可知,这些仿制贝被用作货贝的替代品,说明当时对货贝的需求量比较大,是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仿制贝被用作货贝的替代品,无法体现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商周时期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妇女采集”、“猎人们捕获”、“渔夫们设网捕获”等信息可知,西周时期的民众仍然存在渔猎采集行为,A项正确;农畜业在西周之前就已经形成独立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经济形态内容,而不是农畜牧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经济形态,并不能体现人们的心态,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人始祖后稷长于种植”“周成王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可知周人始祖擅长农业,周朝后面的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农业,周代统治者延续了重农传统,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周代农业生产技术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周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快,排除A项;农耕经济是以周代商的保障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是周代的基本国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的秦人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居住遗址中发现有灰坑、残房基地面等”“出土陶器形态与西周陶器形态基本相似”及所学可知,从西周时期开始,秦人已经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考古发现的陶器形态反映出秦人饮食生活的内容,以农作物的粮食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体现了农业文明影响扩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文化与西周文化的发展进程存在明显差异,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甲骨文中有许多与“农业”相关的记载,说明农业发展在当时备受重视,C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铁犁牛耕得到应用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在井田制下,土地不允许买卖,但周厉王时期的两件青铜器却记载了诸侯之间用“报酬”“换田”的土地买卖情况,反映了井田制的松动,D项正确;井田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之间私自进行土地买卖,挑战的是天子的权威,排除A项;西周时期分封制没有瓦解,排除B项;仅通过两例贵族间买卖土地的情况,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排除C项。故选D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中“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该商人要求必须报告给政府”可知,当时的商业活动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商人与政府间联系密切,A项正确;重农抑商观念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经营的手续,排除C项;材料中政府并未严格控制商业经营,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晚期至西周中期(中国)。根据材料“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铜罍(盛酒礼器)在中原地区盛行。春秋战国时期,该礼器在内蒙古、山东、安徽、湖南、广西、四川等华夏边缘地区的政权中广泛存在,并成为一些族群的标志。”可知,青铜罍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可见当时不同民族间存在交流,民族交融不断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出现僭越的现象,无法得出礼乐制度日益崩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周朝的统治区域,无法得出周朝统治范围不断扩大,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青铜礼器的传播,不能直接等同于青铜文化趋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采用了与中原青铜容器相同的铸造法”“在一些纹饰与装饰性图案上更与长江中游湖北、湖南等地青铜器相似”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青铜器在铸造方法等方面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反映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三星堆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并不能说明文明同源,排除A项;春秋石器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三星堆青铜器,看不出“影响辐射范围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史料记载周代实行土地国有的“田里不鬻”政策,但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多有土地交换的记载,说明出土实物可以补史之阙,B项正确;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虽然规定“田里不鬻”,但局部的交换或买卖是存在的,这并不能说明井田制度没有得到切实执行,排除A项;史书上的记载可能存在错误,但整体上是可信的,排除C项;材料现象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考古学者分析了样品的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推测铜簋内曾盛有煮熟的大米及肉类——‘羹’,这一与文献记载相悖的结论,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考古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帮助人们探索历史的真实面貌,D项正确;西周绷国(今山西省绛县)墓地位于黄河流域,不是长江流域,排除A项;文献价值需要考古发现的印证,不是依赖于当代学者阐释,排除B项;“文献记载必须得到出土文物印证”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单选题专项训练)(含解析)--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