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教师版 学生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曾经这样形容大运河“3+4+5=1(一条完整的大运河)”,其中“3”寓意大运河的三个端点,“4”寓意大运河的四段,关于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涿郡、余杭、长安是其三个端点
B.至北往南的四段分别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在隋文帝时期开始修建
D.修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关于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选项D,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2.实物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如图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证唐朝(  )
女子骑马雕塑 《弈棋仕女图》(局部)
A.民族习俗交融,尚武风气盛行 B.文化生活丰富,社会开放进取
C.制瓷技术高超,陶俑造型精美 D.封建伦理瓦解,男女地位平等
【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
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文化生活丰富,B符合题意;
题干中女子骑马和弈棋仕女仅是文化生活丰富的一个体现,无法说明当时尚武风气盛行,排除A;
《奔棋仕女图》无法反映唐朝制瓷技术高超,排除C;
从题干所给的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生活丰富,无法表明封建伦理瓦解,男女地位平等,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增长……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
A.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 B.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小
C.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D.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根据题干“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可知,这一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代,根据题干“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增长……”可知,政权分立中有统一的因素,C符合题意;
政权更选社会动荡不安表述不完善,没有体现题干中的统一因素增长的信息,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小的信息,排除B;
题干叙述是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统一因素,与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五代十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澶渊之盟中,订立和议的双方是(  )
A.宋和西夏 B.辽和西夏 C.宋和辽 D.宋和金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澶渊之盟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第一子目澶渊之盟中的内容:“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义: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娟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可知,澶渊之盟中,订立和议的双方是宋和辽,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澶渊之盟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澶渊之盟的背景、时间、结果和影响。
5. 如图反映的是唐朝至南宋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情况。下列对于南方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B.交通发达便于人口流动
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A:唐末至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A项不符合题意;
B:交通发达便于人口流动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唐朝至南宋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情况”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人口增加,C项符合题意;
D: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读图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6. 据史书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部”,“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虞集(1272-1348)总结说:“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以上所述的制度开始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A:隋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为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C项符合题意;
D:明朝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巩固统一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元朝创立行省制加强对全国的管理。
7.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自中国人将其发明的指南针奉献给全世界以来,“中国”一词再次与“导航”连在一起。下列成就和“指南针”出现在同时代的有(  )
①造纸术②火药制成的火器③活字印刷术④交子
A.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出现在宋朝,这一时期,活字印刷术出现,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造纸术出现于汉朝,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出指南针出现在宋朝,再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识记题肢回答。
8.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渤泥、苏禄、满刺加等国的国王甚至亲自率领庞大的使团访问中国。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炫耀了大明国威 B.加强了对各国的控制
C.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D.发展了对外贸易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A:炫耀了大明国威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加强了对各国的控制,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渤泥、苏禄、满刺加等国的国王甚至亲自率领庞大的使团访问中国。”和结合所学可知,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发展了对外贸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9.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
A.三顾茅庐——《三国志通俗演义》 B.大闹天宫——《西游记》
C.武松打虎——《聊斋志异》 D.黛玉葬花——《红楼梦》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涌现出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表达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意愿的作品。《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由明代文学家施耐庵所著。书中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塑造许多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形象,歌颂了农民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武松打虎出自《水浒传》,选项C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理解和识记相关史实才是答题的关键。
10.“万历(明神宗年号)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  )
A.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
C.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D.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万历(明神宗年号)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 ”“ 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 ”,可以看出, 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1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
A.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人近代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 由材料中时间信息"1571-1821年间"可知,此时处于中国的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大部分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中国,这说明这一贸易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排除B;
西汉时期已有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根据题干时间信息能够判断出是明清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居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描述的节日应该是(  )
A.元宵节 B.冬至 C.寒食节 D.春节
【答案】D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居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描述的节日应该是春节。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过节前要打扫庭院,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等。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材料三 节度使割据一方,极具独立性。当时全国军队57万余,而镇兵竟达49万人,占全国兵员总数的85%以上。其中猛将精兵又主要集中在东北与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领兵力,就达15万人之多。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镇之间的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
(1)创造材料一中盛世局面的统治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4分)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唐朝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哪一事件的爆发?(4分)
(3)“知史明智”,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变化及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4分)
【答案】(1)统治者:唐玄宗
措施: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注重文教等
(2)问题: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任人唯亲,政治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力量失去力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格局。
事件:安史之乱
(3)借鉴:当政者要真正从现实出发,做出顺应历史的决策和措施,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统治者要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关心百姓等。
【知识点】“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解析】(1)本题考查开元盛世。根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体现的是开元盛世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局面,因而统治者是唐玄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重用姚崇宋景等贤相,励精图治,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注重文教等,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将唐王朝推向鼎盛时期。
(2)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知,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朝政,任人唯亲,导致政治腐败;根据“节度使割据一方,极具独立性。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镇之间的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可知,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力量失去力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格局。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任人唯亲,政治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力量失去力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格局。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联合发动叛乱,即“安史之乱”。
(3)本题考查唐玄宗统治的借鉴意义。根据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与后期贪图享乐,任人唯亲导致安史之乱进行对比,则可以得知统治者与朝代的兴衰息息相关,当政者要真正从现实出发,做出顺应历史的决策和措施,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统治者要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关心百姓等。
故答案为:
(1)统治者:唐玄宗。措施: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注重文教等
(2)问题: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任人唯亲,政治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力量失去力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格局。事件:安史之乱。
(3)借鉴:当政者要真正从现实出发,做出顺应历史的决策和措施,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统治者要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关心百姓等。
【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及唐玄宗统治的借鉴意义。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判断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4.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A: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B:“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材料二:(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三: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1)A、B两则材料评价对象是什么?哪则材料对此对象的评价持肯定态度?(填序号即可)(4分)
(2)结合材料二,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原因是什么?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赵普给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措施?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隋朝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案】(1)大运河;材料A
(2)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藩镇割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3)科举制;从注重门第出身到注重能力的变化。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 两则材料评价对象是隋朝大运河;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因此材料A“北通涿郡之渔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 , 其为利也博哉 ”,肯定了大运河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原因是: 方镇太重 , 君弱臣强 ( 藩镇割据 );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 , 赵普给宋太祖提出的解决措施是: 稍夺其权 , 制其钱谷 , 收其精兵 ;
(3)依据材料三信息“ 改用考试的方法 , 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就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行,使得 选拔官员从注重门第出身到注重能力的变化 ;
故答案为:(1)大运河;材料A
(2)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藩镇割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3)科举制; 从注重门第出身到注重能力的变化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材料是文言文,要读懂其含义;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和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进行分析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只要细心读材料,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5. 盛世繁华下的隐患与危机。
材料一:
1795年四川还是一个空旷而广阔的地方,人口只有900万。之后20年里美洲作物扩散到山脊和高地,它的人口增加至2500万……番薯和玉蜀黍可以在中国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
——摘编自查尔斯 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1) 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四川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4分)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敲半天了,不给开”与大清国实施的哪一政策有关?并据材料二,判断西方国家送来的都是“好东西”吗?请说明理由。(4分)
(3)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变化和政策分别给中国带来怎样的隐患与危机。(4分)
【答案】(1)四川人口增加。种植了番薯和玉蜀黍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2)判断:不是。理由:材料表明西方国家送来的有侵略,所以不都是好东西。
(3)人口增加带来:人口数量的大幅快速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或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给社会造成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闭关锁国带来: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或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1)根据材料一“1795年四川还是一个空旷而广阔的地方,人口只有900万。之后20年里美洲作物扩散到山脊和高地,它的人口增加至2500万”可知,四川人口增加。根据材料一“番薯和玉蜀黍可.以在中国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高地上的森林”和结合所学可知,人口增长的原因有种植了番薯和玉蜀黍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2)根据材料二漫画和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二漫画可知,西方国家送来的有侵略,所以西方国家送来的不都是好东西。
(3)根据所学可知,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故答案为:
(1)变化:人口增加(类似表述即可)。原因:种植了番薯和玉蜀黍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2)政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判断:不是。理由:材料表明西方国家送来的有侵略,所以不都是好东西。
(3)人口增加带来:人口数量的大幅快速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或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给社会造成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闭关锁国带来: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或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点评】本题以两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清朝人口增长、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曾经这样形容大运河“3+4+5=1(一条完整的大运河)”,其中“3”寓意大运河的三个端点,“4”寓意大运河的四段,关于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涿郡、余杭、长安是其三个端点
B.至北往南的四段分别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在隋文帝时期开始修建
D.修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实物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如图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证唐朝(  )
女子骑马雕塑 《弈棋仕女图》(局部)
A.民族习俗交融,尚武风气盛行 B.文化生活丰富,社会开放进取
C.制瓷技术高超,陶俑造型精美 D.封建伦理瓦解,男女地位平等
3.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增长……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
A.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 B.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小
C.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D.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4.澶渊之盟中,订立和议的双方是(  )
A.宋和西夏 B.辽和西夏 C.宋和辽 D.宋和金
5. 如图反映的是唐朝至南宋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情况。下列对于南方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B.交通发达便于人口流动
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6. 据史书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部”,“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虞集(1272-1348)总结说:“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以上所述的制度开始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7.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自中国人将其发明的指南针奉献给全世界以来,“中国”一词再次与“导航”连在一起。下列成就和“指南针”出现在同时代的有(  )
①造纸术②火药制成的火器③活字印刷术④交子
A.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8.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渤泥、苏禄、满刺加等国的国王甚至亲自率领庞大的使团访问中国。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炫耀了大明国威 B.加强了对各国的控制
C.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D.发展了对外贸易
9.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
A.三顾茅庐——《三国志通俗演义》 B.大闹天宫——《西游记》
C.武松打虎——《聊斋志异》 D.黛玉葬花——《红楼梦》
10.“万历(明神宗年号)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  )
A.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
C.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D.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11.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1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
A.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人近代
12.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居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描述的节日应该是(  )
A.元宵节 B.冬至 C.寒食节 D.春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材料三 节度使割据一方,极具独立性。当时全国军队57万余,而镇兵竟达49万人,占全国兵员总数的85%以上。其中猛将精兵又主要集中在东北与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领兵力,就达15万人之多。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镇之间的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
(1)创造材料一中盛世局面的统治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4分)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唐朝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哪一事件的爆发?(4分)
(3)“知史明智”,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变化及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4分)
14.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A: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B:“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材料二:(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三: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1)A、B两则材料评价对象是什么?哪则材料对此对象的评价持肯定态度?(填序号即可)(4分)
(2)结合材料二,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原因是什么?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赵普给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措施?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隋朝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15. 盛世繁华下的隐患与危机。
材料一:
1795年四川还是一个空旷而广阔的地方,人口只有900万。之后20年里美洲作物扩散到山脊和高地,它的人口增加至2500万……番薯和玉蜀黍可以在中国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
——摘编自查尔斯 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1) 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四川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4分)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敲半天了,不给开”与大清国实施的哪一政策有关?并据材料二,判断西方国家送来的都是“好东西”吗?请说明理由。(4分)
(3)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变化和政策分别给中国带来怎样的隐患与危机。(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一)(教师版 学生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