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后期, 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从隋朝开始,实行了科举取士,普通读书人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改变个人命运,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 唐太宗没有打击官僚贵族,还善于纳谏,不符合题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完善三省六部制与普通人家人士做官员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
D. 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大力整顿吏治与普通人家人士做官员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2.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同学将隋朝与秦朝比较后的结论,以下内容还能补充进去的是( )
A.科技发达 B.开创制度 C.轻徭薄赋 D.缔造盛世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朝与秦朝的共同点,除了对外用兵、兴修水利工程、二世而亡之外,它们都开创了新的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科举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科技发达,秦朝和隋朝没有出现科技发达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C. 轻徭薄赋 ,秦朝和隋朝都是统治残暴,没有轻徭薄赋 ,不符合题意;
D. 缔造盛世 ,秦朝没有缔造盛世,隋朝开皇年间出现了开皇盛世,隋炀帝残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共同点”,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3.下列内容之间的关联能够体现因果关系的是( )
①“尊王攘夷”,改革内政—齐桓公称霸 ②休养生息政策一文景之治
③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贞观之治 ④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元盛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A: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③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西汉建立之初,荒凉残破,汉初统治者采纳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和宋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①②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C:③因果关系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③因果关系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相关基础知识。
4.孙机在《中国古典服论丛》写到:“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前期,人们喜爱胡服胡装,这和备选项诗句“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是一致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诗句表达宴席的贵重,不符合题意;
B.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诗句表现的是越窑瓷器的精美,不符合题意;
D.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句表现的是唐朝经济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读懂诗句的含义,细心辨别识记回答。
5.“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今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大阪都市圈的组成部分)。”“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这两首诗句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戚继光、鉴真 B.鉴真、玄奘
C.鉴真、戚继光 D.玄奘、鉴真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频繁,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和中国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戚继光、鉴真,戚继光抗倭,不符合题意;
C.鉴真、戚继光,戚继光抗倭,不符合题意;
D.玄奘、鉴真,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6.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玄宗后期,边境兵力远远高于中央兵力,这反映了当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题干中没有提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不符合题意;
C.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题干中没有显示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不符合题意;
D. 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题干中没有显示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曰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腹心之患”,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创设三省六部制度 B.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C.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D.设锦衣卫监视百官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曰腹心之患,即禁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匡胤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创设三省六部制度 , 创设三省六部制度是在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
C.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是对地方经济的控制,不符合题意;
D. 设锦衣卫监视百官 , 设锦衣卫监视百官是在明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腹心之患即禁军,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8.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
A.靖康之难 B.陈桥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黄巢起义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这就是陈桥兵变,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靖康之难,靖康之变是金国公斤开封,北宋灭亡,不符合题意;
C.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杀死其兄李建成,夺取皇位,不符合题意;
D.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是唐朝后期的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黄色”“政变”,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9.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于1005年缔结的盟约。该盟约( )
A.使辽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B.完全消除了宋辽之间的民族隔阂
C.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D.促进了汉族与党项族的友好往来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根据题干“澶渊之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C符合题意;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给辽岁币,所以没有“使辽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排除A;
澶渊之盟的签订并没有完全消除了宋辽之间的民族隔阂,排除B;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签订,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与北宋的和战。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澶渊之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下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 )
A.中华文明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西夏、辽并立,后来又出现了南宋、西夏、金并立,最后元朝实现了统一,这表明宋元时期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中华文明起源 ,题干中没有显示中华文明起源,不符合题意;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是在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1.“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 B.基因改良的需求
C.社会繁荣开放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进入南宋的少数民族,社会习俗发生变化, 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这些少数民族进入南宋后,长期与南宋人民生活在一起,民族交融使得他们生活习俗变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基因改良的需求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社会繁荣开放 , 社会繁荣开放与少数民族汉化无关,不符合题意;
D.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与少数民族汉化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回答。
12.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不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北宋出现纸币“交子”
B.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
C.宋朝重视科举考试
D.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 ,但是宋朝重视科举考试不属于经济,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属于商业兴盛,不符合题意;
B. 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 ,属于商业兴盛,不符合题意;
D.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属于商业兴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是宋代经济,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是“不能够”字样。
1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
A.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元朝
C.灭南宋,统一全国 D.创立行省制
【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为成吉思汗,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建立元朝,改国号为元的是忽必烈,不符合题意;
C. 灭南宋,统一全国 , 灭南宋,统一全国是忽必烈,不符合题意;
D.创立行省制,创立行省制是元世祖忽必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元史 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都)不逮(及)元。”为管理台湾地区,元朝设置了( )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府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汉朝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不符合题意;
B. 北庭都元帅府 , 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不符合题意;
D.台湾府,台湾府是清朝时期设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娱乐生活得到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 瓦子出现的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在城市市民阶层形成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他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就日益形成规模。本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瓦子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瓦子的出现,丰富了民众生活,推动了文化发展,瓦子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也是出题的重点,希望同学们用心识记。
16.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哪一选项体现宋朝是一个“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
A.改进造纸术 B.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C.编写《天工开物》 D.发明活字印刷术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A: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A项不符合题意;
B: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B项不符合题意;
C:明朝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将胶泥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明成祖朱棣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
【解析】 明朝时期,为加强君主权力,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重点掌握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1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扮演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与史实不符的选项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元世祖:“我创立了行省制,实行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
C.明太祖:“我迁都北京,设东厂,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D.雍正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归我掌控!”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应天府指的是今江苏南京。
A: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说法正确,排除;
B:元世祖:“我创立了行省制,实行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说法正确,排除;
C:明太祖:“我迁都北京,设东厂,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雍正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归我掌控!”,说法正确,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朱元璋建立明朝,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19.“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次数多、范围广
B.展现了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
C.以对外扩张为主要目的
D.打通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上航线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
根据材料“自永乐三年(1405 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
涉沧溟十万余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是历时长、次数
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故 A 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是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没有展现了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排除 B;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威望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以对外扩张为主要目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20.设计、建造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的是( )
A.李春 B.李冰 C.郑板桥 D.赵普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赵州桥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1.“杀牛羊,备酒浆,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描述的是老百姓对“闯王”的欢迎、支持,明朝百姓要“开了城门迎闯王”的原因是( )
①提出了“均田免粮”和“平买平卖”的口号 ②打开官府的粮仓金库,放粮发钱,救济饥民 ③与吴三桂在山海关交战 ④“闯王”参加了高迎祥的起义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老百姓对李自成的爱戴,①②反映的内容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③④体现的是李自成起义的发展过程,与材料内容无关,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老百姓对李自成的爱戴。
22.数十年来,十四世达赖一直企图分裂中国、谋求西藏独立。以下能驳斥达赖的反动言行,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是( )
①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②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①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②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都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有关措施;选项D正确;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是清朝前期对新疆采取的管辖措施,故排除含④的选项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注意区分掌握历代政府对西藏、新疆的不同措施
23.如表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 )
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A.出现了颇具规模的工商业市镇 B.手工业的行业齐全和技术先进
C.改变了以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D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手工业状况,排除B项;
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帮的认识。
24.“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据此史料可以总结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 )
①清政府物产丰盈,不需要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至侵犯
③清朝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清政府为了抵御倭寇的进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据此史料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①清政府物产丰盈,不需要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③清朝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在题干中没有体现,④清政府为了抵御倭寇的进攻说法错误,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闭关政策的影响。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
25. 明代长篇小说兴起:
《水浒传》讲的是①____朝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
《三国演义》讲的是②____末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故事;
《西游记》讲述了③____代时期一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之旅,途中还有一只神勇广大的猴子护送……
上述序号分别为( )
A.宋、唐、汉 B.汉、唐、宋 C.宋、汉、唐 D.唐、宋、汉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依据已学可知,明代长篇小说兴起,《水浒传》讲的是宋朝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三国演义》讲的是汉末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故事,《西游记》讲述了唐代时期一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之旅,途中还有一只神勇广大的猴子护送,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进口题干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区分析归纳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3分)
(2)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请说出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和用途?(3分)
(3)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境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3分)
(4)材料四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材料四中的“他”是谁?他东渡日本传播了哪一宗教文化?请举一例印证唐与天竺的友好往来。(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归纳大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或重视教育
(2)图1:曲辕犁——耕地;
图2:筒车——灌溉;
(3)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4)鉴真:佛教;玄奘西行。
(5)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中外交往交流,科技发达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有: 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图1是曲辕犁,作用是耕地,图2是筒车,作用是灌溉;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有: 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等;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的是鉴真,他到日本去传播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5)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大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中外交往交流,科技发达等;
故答案为:(1)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或重视教育
(2) 图1:曲辕犁——耕地;
图2:筒车——灌溉
(3) 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4) 鉴真:佛教;玄奘西行。
(5) 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中外交往交流,科技发达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共同点进行分析回答;
(2)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回答;
(4)本题考察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人物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看看这些材料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显示回答,注意从多方面分析概括。
2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唐至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她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再举一例体现唐太宗奉行此政策的史实。(3分)
(2)材料二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辽宋议和”订立的盟约叫什么?结合材料分析,盟约的订立有何意义?(3分)
(3)材料三“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逐渐变得相同)”。
——(明)方孝孺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3分)
(4)材料四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中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被中国化的游牧部族。(3分)
(5)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3分)
【答案】(1)开明或平等;
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2)澶渊之盟;议和使此后的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3)历史现象:民族交融。
(4)特点:统一和连续
民族:契丹;党项;蒙古;鲜卑;
(5)认识:唐至宋元时期,各民族间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处理好民族关系;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民族有冲突,但和平相处、民族交融是主流。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比较宽容,表明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之间在澶州城下订立的盟约被称为澶渊之盟;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 议和使此后的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到了元朝时期,全国的起居、饮食等逐渐相同,这反映出元朝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现象;
(4)依据材料四信息“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可以看出, 材料四中作者认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统一和连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长期的民族融合, 被中国化的游牧部族有: 契丹;党项;蒙古;鲜卑等;
(5)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唐至宋元时期,各民族间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处理好民族关系;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民族有冲突,但和平相处、民族交融是主流;
故答案为:(1) 开明或平等;
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2) 澶渊之盟;议和使此后的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3) 历史现象:民族交融。
(4) 特点:统一和连续
民族:契丹;党项;蒙古;鲜卑;
(5)认识: 唐至宋元时期,各民族间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处理好民族关系;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民族有冲突,但和平相处、民族交融是主流。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紧贴材料信息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5)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8.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时空观念】
材料一:如图
右图反映的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中A、B两处的地名,并简要回答该运河开通后的积极作用。(3分)
(2)【史料实证】
材料二:如图
①(焉耆)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糜、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 ——玄奘《大唐西域记》 ② 《步辇图》 ③ 开元通宝
④ 《雨中耕作图》 ⑤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⑥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主要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简牍等,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遗迹等,主要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等。据此判断以上史料的类型(填写序号即可)。
属于文献史料的有: 属于实物史料的有: 属于图像史料的有: 从材料一中选择一则史料(写出序号),说明唐朝的经济状况。(3分)
(3)【历史解释】 材料三: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地区 朝代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材料三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分)
(4)【家国情怀】
材料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词向来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从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民族气节是?(2分)
【答案】(1)A洛阳:B涿郡;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属于文献史料的有①⑥;属于实物史料的有③⑤;属于图像史料的有②④。选择史料②唐朝货币开元通宝,反映了唐朝货币的流通或商业的发展;选择史料④《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朝农业的发展状况;选择史料⑤唐朝的秘色瓷,反映了唐代手工业或制瓷业的发展。
(3)南方人口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人口;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北方人口逐渐减少政治因素:南方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宋朝政治中心南移;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并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4)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爱国。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大运河的开通;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隋朝大运河,其中的A处是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B处是大运河的北端,是涿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大唐西域记》,⑥是王建的《 凉州行 》,它们都属于文献史料;③是文物开元通宝,⑤是文物瓷器,它们都属于实物史料;②是画作《步辇图》,④是画作《 雨中耕作图 》,它们属于图像史料 ;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选择史料②唐朝货币开元通宝,反映了唐朝货币的流通或商业的发展;选择史料④《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朝农业的发展状况;选择史料⑤唐朝的秘色瓷,反映了唐代手工业或制瓷业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南方人口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人口;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北方人口逐渐减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政治因素:南方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宋朝政治中心南移;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并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等;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文天祥诗句中让我们感受到 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爱国 等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1) A洛阳:B涿郡;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
第1空、属于文献史料的有①⑥
第2空、属于实物史料的有③⑤
第3空、属于图像史料的有②④。选择史料②唐朝货币开元通宝,反映了唐朝货币的流通或商业的发展;选择史料④《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朝农业的发展状况;选择史料⑤唐朝的秘色瓷,反映了唐代手工业或制瓷业的发展。
(3) 南方人口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人口;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北方人口逐渐减少政治因素:南方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宋朝政治中心南移;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并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
(4) 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爱国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隋朝大运河,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史料类型的理解来分析材料信息即图片,细心分析辨别,找到相应的史料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自己的掌握情况来说明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9.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不断革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封建专制时代的中国,只有这一制度刻意显示了公平公正。这一制度淘汰了陈规陋习,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质量,对维护封建政治统治十分有利。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先生称这一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习驿《中国历史的教训》
材料二: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材料三: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不敢细想的真正大悲剧啊……最说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人……他们大半搞不清自己的案情。
——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
(1) 材料一中“这一制度”是指什么制度?归纳这一制度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 (2分)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举措。(2分)
(4) 造成“文人……一夜之间成为犯人”是因为清朝实行的哪一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2分)
(5)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对上述政策和制度发展变化的认识。(2分)
【答案】(1)制度:科举制。意义:有利于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的质量,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2)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举措: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锦衣卫
(4)政策:文字狱。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推残了人才,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认识:皇权集权逐渐加强。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1)根据材料“ 在封建专制时代的中国,只有这一制度刻意显示了公平公正。这一制度淘汰了陈规陋习,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质量,对维护封建政治统治十分有利 ”和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 有利于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的质量,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2)根据材料“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可概括其作用为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根据材料“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和所学可知,朱元璋在中央,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4)根据材料“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不敢细想的真正大悲剧啊……最说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人……他们大半搞不清自己的案情”和所学可知,其实行文字狱。 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推残了人才,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规律可知, 皇权集权逐渐加强。
故答案为:
(1)度:科举制。意义:有利于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的质量,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2) 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举措: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锦衣卫。
(4)政策:文字狱。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推残了人才,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 认识:皇权集权逐渐加强。
【点评】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需要学生熟记科举制、行省制度、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文字狱相关知识,对君主专制制度有一个深刻认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2.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同学将隋朝与秦朝比较后的结论,以下内容还能补充进去的是( )
A.科技发达 B.开创制度 C.轻徭薄赋 D.缔造盛世
3.下列内容之间的关联能够体现因果关系的是( )
①“尊王攘夷”,改革内政—齐桓公称霸 ②休养生息政策一文景之治
③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贞观之治 ④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元盛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孙机在《中国古典服论丛》写到:“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5.“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今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大阪都市圈的组成部分)。”“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这两首诗句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戚继光、鉴真 B.鉴真、玄奘
C.鉴真、戚继光 D.玄奘、鉴真
6.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7.“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曰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腹心之患”,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创设三省六部制度 B.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C.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D.设锦衣卫监视百官
8.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
A.靖康之难 B.陈桥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黄巢起义
9.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于1005年缔结的盟约。该盟约( )
A.使辽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B.完全消除了宋辽之间的民族隔阂
C.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D.促进了汉族与党项族的友好往来
10.下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 )
A.中华文明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11.“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 B.基因改良的需求
C.社会繁荣开放 D.经济重心南移
12.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不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北宋出现纸币“交子”
B.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
C.宋朝重视科举考试
D.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
1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
A.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元朝
C.灭南宋,统一全国 D.创立行省制
14.《元史 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都)不逮(及)元。”为管理台湾地区,元朝设置了( )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府
15.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6.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哪一选项体现宋朝是一个“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
A.改进造纸术 B.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C.编写《天工开物》 D.发明活字印刷术
17.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明成祖朱棣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1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扮演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与史实不符的选项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元世祖:“我创立了行省制,实行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
C.明太祖:“我迁都北京,设东厂,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D.雍正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归我掌控!”
19.“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次数多、范围广
B.展现了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
C.以对外扩张为主要目的
D.打通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上航线
20.设计、建造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的是( )
A.李春 B.李冰 C.郑板桥 D.赵普
21.“杀牛羊,备酒浆,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描述的是老百姓对“闯王”的欢迎、支持,明朝百姓要“开了城门迎闯王”的原因是( )
①提出了“均田免粮”和“平买平卖”的口号 ②打开官府的粮仓金库,放粮发钱,救济饥民 ③与吴三桂在山海关交战 ④“闯王”参加了高迎祥的起义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2.数十年来,十四世达赖一直企图分裂中国、谋求西藏独立。以下能驳斥达赖的反动言行,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是( )
①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②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3.如表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 )
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A.出现了颇具规模的工商业市镇 B.手工业的行业齐全和技术先进
C.改变了以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24.“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据此史料可以总结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 )
①清政府物产丰盈,不需要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至侵犯
③清朝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清政府为了抵御倭寇的进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5. 明代长篇小说兴起:
《水浒传》讲的是①____朝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
《三国演义》讲的是②____末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故事;
《西游记》讲述了③____代时期一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之旅,途中还有一只神勇广大的猴子护送……
上述序号分别为( )
A.宋、唐、汉 B.汉、唐、宋 C.宋、汉、唐 D.唐、宋、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3分)
(2)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请说出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和用途?(3分)
(3)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境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3分)
(4)材料四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材料四中的“他”是谁?他东渡日本传播了哪一宗教文化?请举一例印证唐与天竺的友好往来。(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归纳大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3分)
2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唐至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她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再举一例体现唐太宗奉行此政策的史实。(3分)
(2)材料二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辽宋议和”订立的盟约叫什么?结合材料分析,盟约的订立有何意义?(3分)
(3)材料三“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逐渐变得相同)”。
——(明)方孝孺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3分)
(4)材料四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中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被中国化的游牧部族。(3分)
(5)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3分)
28.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时空观念】
材料一:如图
右图反映的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中A、B两处的地名,并简要回答该运河开通后的积极作用。(3分)
(2)【史料实证】
材料二:如图
①(焉耆)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糜、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 ——玄奘《大唐西域记》 ② 《步辇图》 ③ 开元通宝
④ 《雨中耕作图》 ⑤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⑥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主要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简牍等,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遗迹等,主要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等。据此判断以上史料的类型(填写序号即可)。
属于文献史料的有: 属于实物史料的有: 属于图像史料的有: 从材料一中选择一则史料(写出序号),说明唐朝的经济状况。(3分)
(3)【历史解释】 材料三: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地区 朝代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材料三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分)
(4)【家国情怀】
材料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词向来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从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民族气节是?(2分)
29.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不断革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封建专制时代的中国,只有这一制度刻意显示了公平公正。这一制度淘汰了陈规陋习,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质量,对维护封建政治统治十分有利。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先生称这一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习驿《中国历史的教训》
材料二: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材料三: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不敢细想的真正大悲剧啊……最说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人……他们大半搞不清自己的案情。
——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
(1) 材料一中“这一制度”是指什么制度?归纳这一制度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 (2分)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举措。(2分)
(4) 造成“文人……一夜之间成为犯人”是因为清朝实行的哪一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2分)
(5)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对上述政策和制度发展变化的认识。(2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