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
A.洛阳、涿郡 B.洛阳、大都 C.余杭、涿郡 D.余杭、洛阳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A项洛阳、涿郡不是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不符合题意;
B项洛阳、大都不是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不符合题意;
C项余杭、涿郡分别是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符合题意;
D项余杭、洛阳不是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C.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D.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根据题干“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可知表述的是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A项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题干观念,符合题意;
B项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的是唐玄宗,不符合题意;
C项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的是唐玄宗,不符合题意;
D项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的是唐玄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3.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你认为方框内“③”表示的“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朱温建国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受,任人唯亲,朝廷日益腐败,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黄河中下游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不少州县化为废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A项安史之乱应该是方框内“③”表示的“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B项藩镇割据进一步削弱 了唐朝国力,不符合题意;
C项黄巢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唐腐朽统治,不符合题意;
D项朱温建国,唐朝灭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为依托,考查安史之乱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准确识记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4.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隋朝和元朝都结束大分裂,完成全国统一。
B.与唐朝交流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0多个。
C.宋朝时开始在海港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D.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教育发展,但也削弱宋朝军事上的战斗力量。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据此分析,D项是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作用的认识或评判,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
A项是有关隋朝和元朝完成统一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
B项是有关唐朝对外交往的历史事实,排除B项;
C项是有关宋朝海外贸易的历史事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认识。
5.下列四幅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初期,出现了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1125年,金灭辽,出现了金、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建立,出现了金、西夏和南宋并存的局面。所以南宋和辽不可能并存,D项示意图错误。
ABC三项示意图都正确,符合题意;
D项示意图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列的相关史实。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6.宋朝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宋朝的粮食亩产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亩产量达到了两至三石,也基本上是唐朝的两倍多。由此可见( )
A.唐朝藩镇割据导致粮食减产 B.宋朝的生产力有显著进步
C.唐宋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 D.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宋朝的人口和粮食亩产量都比盛唐有了极大的提高,表明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促进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A项唐朝藩镇割据导致粮食减产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B项宋朝的生产力有显著进步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唐宋的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的说法错误,唐宋的经济部]还包括手工业、商业,不符合题意;
D项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
②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③山东、山西、江西、辽阳称作“腹里”,直属中书省
④元朝建立后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②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③元朝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中书省,④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巩固统一的措施,再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8.历史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因果联系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其作品被誉为“诗史”
B.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受损——王安石变法失败
C.宋代的商业贸易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D.北庭都元帅府的设置——巩固了我国的东北边疆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在西北地区,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A项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其作品被誉为“诗史”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受损——王安石变法失败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宋代的商业贸易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北庭都元帅府的设置——巩固了我国的东北边疆对应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9.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宋代交子的使用 B.活字印刷术发明
C.市民阶层的出现 D.蔡伦改进造纸术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结合所学可知,沈括描述的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印刷出版的改进影响,表明了活字印刷术可以加快书籍的印刷出版,B项正确;
宋代交子的使用便利了商业贸易,市民阶层的出现催生了市井文化的繁荣,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两项;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沈括是北宋时期的人,材料描述的也不是造纸术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活字印刷术的认识。
10. 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以更好地实现同类知识的对比,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八股取士 B.厂卫制度 C.设立三司 D.废丞相制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反映的是国家对地方的管理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C符合题意;
八股取士是科举知识,排除A;
厂卫制度是特务机构,排除B;
废丞相制是中央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统治。难度适中,理解图片信息,掌握明朝的统治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人们最早用这一谚语是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古人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节气:根据天气的变化,在一年中定出24个点,每一个点叫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
12. 下表为七年级(1)班同学收集的学习资料,表中的内容可以说明( )
时期 措施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元朝 设北庭都元帅府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
A.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发展边疆经济
B.上述朝代都重视东北边疆的巩固
C.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根据题干“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管理新疆地区的措施,其中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由此可见,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符合题意;
古代边疆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题干设置边疆机构无关,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对地方的统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新疆地区的管辖。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即可作答。
如图所示为清朝前期的人口数量与人均耕地变化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②人均耕地的数量减少
③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促进了人口增长
④中原长期战乱导致人均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据图片看出,从1661年到1812年人口数量从不足0.5亿迅速增长到3亿多,人均耕地面积则从近30亩/人下降到不足5亩/人,从图中看不出中原长期战乱导致人均耕地数量不断减少,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 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
A.文化专制 B.文化保护 C.文化开放 D.文化自由
【答案】A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文化专制。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A项文化专制是题干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符合题意;
BCD三项在题干做法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字狱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5.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称为谷雨;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的时期称作芒种……由此可知节气的划分源于( )
A.农业水利工程不断完善 B.劳动人民实践经验总结
C.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D.民众对娱乐生活的需求
【答案】B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A:农业水利工程不断完善,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称为谷雨;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的时期称作芒种”可知,节气的划分源于劳动人民实践经验总结,B项符合题意;
C: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民众对娱乐生活的需求,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关键信息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法度)备定,珍国(文明发达)也,常须达(应该经常去看看)。”
——《日本书纪》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四:“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描绘了唐朝开元年间一种怎样的社会情景?(2分)
(2)材料二中日本人认为大唐是个“常须达”的国家,那么,日本派到唐朝来的使节叫什么?他们回国后对日本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影响?(2分)
(3)材料三说明唐太宗执行了一种怎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民族政策使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民族尊奉为什么?(2分)
(4)材料四中说“唐风洋溢奈良城”,你能试举一例来证明这一点吗?(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具有一种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
【答案】(1)经济繁荣。
(2)遣唐使;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字、文化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4)日本都城的建筑规划、文字、货币、服饰、茶道、节日等。
(5)繁荣、开放。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遣唐使
【解析】⑴根据材料一“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绘了唐朝开元年间“开元盛世”,经济繁荣。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派到唐朝来的使节叫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字、文化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⑶根据材料三“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唐太宗执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这种民族政策使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⑷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了唐朝时,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的某些风尚。
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具有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故答案为:(1)经济繁荣;(2)遣唐使;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字、文化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4)日本都城的建筑规划、文字、货币、服饰、茶道、节日等;(5)繁荣、开放。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的内容。唐朝社会历来繁荣昌盛,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映射出繁荣的景象,需要学生掌握。
17.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加速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探究回答问题:
【赵宋之世】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请回答: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政……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材料三 辽宋夏金时期,随着北方人口不断南迁,福建人口由唐朝安史之乱以前的几十万人口,至南宋上升到四百多万,福建形成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再加上福建优越的地理位置,海外贸易兴盛,时人评价福建“昔瓯越(注:指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古民族)险远之地,今为东南全盛之邦”,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地区之一。
——摘编自刘晓平等《论宋代福建经济文化发展在历史上的地位》
【大哉乾元】
(1)材料一中政权①名称是什么?建立者是谁?(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为“制钱谷”在地方设置的机构。(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2分)
(4)宋朝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列举一位推动该文学形式发展的女性代表人物。(2分)
(5)将该时期山东、山西和河北所属的行省名称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2分)
(6)根据《元朝形势图》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论述。(2分)
【答案】(1)政权:北宋。 建立者:宋太祖或者赵匡胤。
(2)转运使。
(3)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宋词。李清照。
(5)左边空白处填中书省。
(6)观点: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实: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疆域辽阔,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②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元朝设置宣政院(或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表明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④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表明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行使行政管辖。
观点:元朝在边疆管理上形式多样。
史实:①元朝在地方设置10个行省,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腹里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③元朝设置宣政院(或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表明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影响:巩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开封),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材料三“辽宋夏金时期,随着北方人口不断南迁,福建人口由唐朝安史之乱以前的几十万人口,至南宋上升到四百多万,福建形成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再加上福建优越的地理位置,海外贸易兴盛,时人评价福建‘昔瓯越(注:指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古民族)险远之地,今为东南全盛之邦’,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地区之一”反映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应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5)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应填在左边空白处。
(6)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政权:北宋。 建立者:宋太祖或者赵匡胤。
(2)转运使。
(3)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宋词。李清照。
(5)左边空白处填中书省。
(6)观点: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实: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疆域辽阔,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②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元朝设置宣政院(或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表明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④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表明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行使行政管辖。
观点:元朝在边疆管理上形式多样。
史实:①元朝在地方设置10个行省,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腹里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③元朝设置宣政院(或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表明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影响:巩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建立的史实,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经济重心南移,宋词,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宋建立的史实,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经济重心南移,宋词,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如图)
材料二: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材料三:“郑和是中国也是世界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先生
材料四: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 从《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中①②③中任选其二,列出唐朝与其相互友好交往的史实。(3分)
(2) 依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一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3分)
(3) 材料三中所说他“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最远到达的“天地”是哪里?(2分)
(4) 材料四认为清朝对外政策是什么?材料四认为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5) 综合上述材料,通过比较我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分)
【答案】(1)交往:①玄奘西行天竺取经;②新罗使者来华、新罗留学生来华、商人互贸频繁、文化制度影响深远;③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华、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华。
(2)原因: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条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最远: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启示:开放则国兴,封闭则国衰;坚持对外开放,吸纳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等。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1)《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中①反映的是玄奘西行天竺取经;②反映的是新罗使者来华、新罗留学生来华、商人互贸频繁、文化制度影响深远;③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华、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华。
(2)依据材料二“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可知,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有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材料四“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材料四认为清朝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材料四认为该政策产生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可知,通过比较我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我认为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有开放则国兴,封闭则国衰;坚持对外开放,吸纳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等。
故答案为:(1)交往:①玄奘西行天竺取经;②新罗使者来华、新罗留学生来华、商人互贸频繁、文化制度影响深远;③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华、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华。
(2)原因: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条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最远: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启示:开放则国兴,封闭则国衰;坚持对外开放,吸纳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宋代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等知识,侧重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
A.洛阳、涿郡 B.洛阳、大都 C.余杭、涿郡 D.余杭、洛阳
2.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C.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D.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3.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你认为方框内“③”表示的“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朱温建国
4.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隋朝和元朝都结束大分裂,完成全国统一。
B.与唐朝交流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0多个。
C.宋朝时开始在海港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D.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教育发展,但也削弱宋朝军事上的战斗力量。
5.下列四幅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
A. B.
C. D.
6.宋朝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宋朝的粮食亩产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亩产量达到了两至三石,也基本上是唐朝的两倍多。由此可见( )
A.唐朝藩镇割据导致粮食减产 B.宋朝的生产力有显著进步
C.唐宋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 D.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
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
②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③山东、山西、江西、辽阳称作“腹里”,直属中书省
④元朝建立后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历史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因果联系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其作品被誉为“诗史”
B.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受损——王安石变法失败
C.宋代的商业贸易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D.北庭都元帅府的设置——巩固了我国的东北边疆
9.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宋代交子的使用 B.活字印刷术发明
C.市民阶层的出现 D.蔡伦改进造纸术
10. 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以更好地实现同类知识的对比,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八股取士 B.厂卫制度 C.设立三司 D.废丞相制
1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人们最早用这一谚语是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2. 下表为七年级(1)班同学收集的学习资料,表中的内容可以说明( )
时期 措施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元朝 设北庭都元帅府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
A.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发展边疆经济
B.上述朝代都重视东北边疆的巩固
C.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如图所示为清朝前期的人口数量与人均耕地变化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②人均耕地的数量减少
③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促进了人口增长
④中原长期战乱导致人均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 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
A.文化专制 B.文化保护 C.文化开放 D.文化自由
15.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称为谷雨;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的时期称作芒种……由此可知节气的划分源于( )
A.农业水利工程不断完善 B.劳动人民实践经验总结
C.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D.民众对娱乐生活的需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法度)备定,珍国(文明发达)也,常须达(应该经常去看看)。”
——《日本书纪》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四:“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描绘了唐朝开元年间一种怎样的社会情景?(2分)
(2)材料二中日本人认为大唐是个“常须达”的国家,那么,日本派到唐朝来的使节叫什么?他们回国后对日本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影响?(2分)
(3)材料三说明唐太宗执行了一种怎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民族政策使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民族尊奉为什么?(2分)
(4)材料四中说“唐风洋溢奈良城”,你能试举一例来证明这一点吗?(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具有一种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
17.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加速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探究回答问题:
【赵宋之世】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请回答: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政……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材料三 辽宋夏金时期,随着北方人口不断南迁,福建人口由唐朝安史之乱以前的几十万人口,至南宋上升到四百多万,福建形成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再加上福建优越的地理位置,海外贸易兴盛,时人评价福建“昔瓯越(注:指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古民族)险远之地,今为东南全盛之邦”,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地区之一。
——摘编自刘晓平等《论宋代福建经济文化发展在历史上的地位》
【大哉乾元】
(1)材料一中政权①名称是什么?建立者是谁?(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为“制钱谷”在地方设置的机构。(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2分)
(4)宋朝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列举一位推动该文学形式发展的女性代表人物。(2分)
(5)将该时期山东、山西和河北所属的行省名称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2分)
(6)根据《元朝形势图》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论述。(2分)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如图)
材料二: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材料三:“郑和是中国也是世界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先生
材料四: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 从《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中①②③中任选其二,列出唐朝与其相互友好交往的史实。(3分)
(2) 依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一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3分)
(3) 材料三中所说他“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最远到达的“天地”是哪里?(2分)
(4) 材料四认为清朝对外政策是什么?材料四认为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5) 综合上述材料,通过比较我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