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八年级历史
2024.06
本卷由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与探究题组成,共28题,满分50分,调研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学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调研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3.学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1949年我国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颁布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八年级某班同学准备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以下最有史料价值的资料是
A.抗美援朝战争的档案文献 B.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C.战争故事影片《上甘岭》 D.战争亲历者晚年撰写的回忆录
3.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其中确立土地公有制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B.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民领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4.在1953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中,江苏一些农民表示选人“就像开汽车,开的好到社会主义,开的不好下泥塘。普选搞好了,生产更有了保证。”这一现象
A.推动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完善 B.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证
C.反映大规模经济建设尚未开展 D.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5.数据分析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八字方针的提出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凭“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仅用三年时间拿下大油田。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C.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7.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通过流行语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时代的变迁(如下表所示)。下列流行语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有
建国初期 “人大”“政协”“三大改造”
探索时期 “大跃进”“放卫星”“原子弹”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大包干”“经济特区”“下海”
①“红卫兵” ②“走资派” ③“上山下乡” ④“中国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该讲话为当年中共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9.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
B.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C.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
10.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11.1992年1月,珠海市负责人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时说:改革开放以前,不少人流向香港、澳门,后来珠海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逐步过上了富裕日子,那些珠海人也陆续回来了。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设立经济特区 C.香港澳门回归 D.加入世贸组织
12.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这个新的时代是指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13.某省纪委、监委组织省级机关党员干部到廉政教育馆接受纪律教育。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依法治国
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些阐述的思想理论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5.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16.如图为香港《大公报》1997年某一天的版面。“回归了开新篇”的大字设计是为了强调
A.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C.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D.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17.2015年11月,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会晤。会谈中,习近平指出: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的“核心意涵”是指
A.“一个中国”原则 B.经济相互促进
C.两岸直接“三通” D.经济互补互利
18.20世纪50年代,在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的积极倡导下,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异”方针 D.全方位、多层次外交
19.1971年10月25日,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坦桑尼亚代表穿着“毛制服”与非洲兄弟们跳起了桑巴舞。这一历史画而的出现是因为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签署《联合公报》
20.今年是一位新中国模范人物诞辰100周年。据下表所示简历判断,他的姓名应是
姓名 ▲
生卒年月 1924~1986
身份 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元勋”
荣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成就 领导设计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评价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A.焦裕禄 B.邓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
21.古代某一文明区域,既有森严的种姓制度,也是佛教的发源地。这一文明区域位于
A. B.
C. D.
22.公元前3世纪,旅行家安提帕特将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和亚历山大灯塔七座宏伟的建筑和雕塑称为“世界七大奇迹”。这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的特征是
A.欧洲中心 B.分布集中 C.多姿多彩 D.联系广泛
23.读下列两张图片,两部法律的共同之处是
A.刻在完全相同的材质上 B.都是成文法典
C.均产生于欧洲的中世纪 D.使用相同文字
24.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控制西亚、北非等地,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751年(玄宗天宝十年),它与当时中国的哪一王朝发生了军事冲突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二、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4题,其中第25题7分,第26题6分,第27题7分,第28题6分,共26分。
25.(7分)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两大历史时期,分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70年来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向世界性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摘编自黄群慧《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材料二 毛泽东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在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开拓阶段,中国工业化建设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实施“一化三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2)将农业现代化摆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首位,注重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发展。(3)发展沿海工业的同时,促进内地工业发展,注重平衡工业布局。
——摘编自徐坤、王智《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经济体制、经济国情两方面的重大转变。(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编制的国民经济建设规划,并举例说明在此规划期间交通运输领域取得的具体成就。(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3分)
26.(6分)全国唯一连任13届的人大代表申纪兰始终情系“三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申纪兰组织妇女穿新衣、扭秧歌,欢庆新中国成立。1954年,她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京参会。这一年,她带领西沟农业合作社里的妇女开展劳动竞赛。
材料二 申纪兰在80年代说,不让群众富起来,我就不是人民代表。1983年,她上省里找钱,创办利润丰厚的钛合金厂。因污染而被环保部门下令关停时,她在老百姓的哭声中给钛合金厂贴上封条,并说:“咱西沟人要听党话,跟党走。”后来,西沟陆续建起了香菇大棚,引进了光伏发电。
——以上材料摘编自葛水平《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追忆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
(1)据材料一,指出申纪兰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经济活动。(2分)
(2)据材料二,概括申纪兰为“让群众富起来”而奋斗的事迹。(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申纪兰为什么被称为“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1分)
27.(7分)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9月“北方谈话”)“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材料二 (1992年初“南方谈话”)“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锟《从“北方谈话”到“南方谈话”: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历程》等
材料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概述邓小平“北方谈话”中“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3分)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路。(2分)
28.(6分)国家利益是国家调整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三大根本转型: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与苏联结成同盟关系,转变为60年代同时反对美苏两大霸权;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一个以革命为导向的国家转变为美国的准盟友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积极融入世界、以外交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务实主义外交时期。
——摘编自李承红《当代中国外交的根本转型与分期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中国外交的“三大根本转型”。(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