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八年级 历史
答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闭卷考试。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答选择题时使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号的选项字母涂满、涂黑。如需修改,请用绘图橡皮轻擦干净再选涂其他选项。
4.答非选择题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注意不要答错位置,也不要超界。
5.本试卷为满分100分,请注意分配答题时间。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题,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下面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1.“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一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材料中“这个划时代的会议”()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推动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C.充分讨论了新型国家的框架 D.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一九四九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并不只是一个政权代替了另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力封 量代替了另一种政治力量,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材料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逐渐成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到“人民银行”“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A.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B.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D.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民心
4.有学者指出:“它的确使中国在世界上恢复了一个大国和强国的形象,中国以弱抗强,与美国代表平起平坐地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不能不令世人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人民真正可以自豪地呼喊“从此站起来了'”。该学者评述的史事()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C.推动了我国工业发展 D.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5.王桧林的《中国现代史》一书中某一章节提到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整顿、土地改革、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等内容。据此可知,这一章节内容的主旨是()
A.国民经济亟待恢复 B.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实现中国统一大业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6.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出现这样一段话:“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我国为实现“理想”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土地改革 B.实施“一五”计划
C.进行三大改造 D.实行包产到户
7.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写道:“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关于这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材料叙述的史实与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三大改造”有关
B.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私营企业的“集体消亡”是通过走合作化道路实现的
D.这次“国进民退”实质就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8.人民英雄身上的定力和韧劲,时代楷模身上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共同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列精神中,属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有()
A.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 B.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
C.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
9.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大家有效复习历史,下列选项与下图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土地改革②政治协商制度③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④“两个凡是”
B.①三大改造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④文化大革命
C.①土地改革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④文化大革命
D.①三大改造②政治协商制度③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④“两个凡是”
10.有学者说:“家庭承包经营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不能把它与集体统一经营割裂开来。”该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
C.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动D.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11.在改革开放之前国营企业的资金,国家对其实行“统收统支”,即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企业需要花钱由国家拨给。从1984年后,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进入到制度创新,
大型国营企业按利润55%税率缴纳所得税,中小型国企实行超额累进税率,企业缴税留有一定利润,自负盈亏。据材料得知,这项改革()
A.改变了国营企业属性 B.实现市场经济体制
C.推动国营企业融入世界 D.扩大了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12.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建立了经济特区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两者最重要的相同点是()
A.坚持走群众路线 B.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C.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14.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5.如图中,我国进入21世纪后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
A.建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城市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实施西部大开发
16.流行语是民众的“口头禅”,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强国有我、5G、垃圾分类、人工智能、ChatGPT、新质生产力……”以上流行语出现在()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17.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制定核安全、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成功举办了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等。这说明当今中国()
A.是推动联合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已然是亚太诸国最大贸易伙伴 D.主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8.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这一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的文件是()
A.《中华人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2024年“两会”期间,解放军空军和海军高级将领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先后表态,中国的轰20、第4艘航母没有技术瓶颈,很快亮相。据此我们可以解读出的信息是()
A.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巨大B.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我国已经实现国防现代化D.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
20.照片作为一种图像史料,在史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原子能工业有发展 B.医疗技术显著提升
C.航天工业从无到有 D.科学技术成就非凡
二、材料分析题(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10分,24题10分)
21.历史的车轮走过“万马齐喑”的近代,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2分)
材料二: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牛、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一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革有何历史意义?(2分)
材料三: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
(3)根据材料三分析,“社会主义革命”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1分)并依据材料三概述材料中这一历史事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2分)
材料四: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意义。(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了历史经验,通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小岗破冰,深圳探路,浦东闯关,前海开发,雄安启航,海南弄潮……一次次观念裂变、一轮轮探索突破、一场场攻坚克难,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富民之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摘编自钟华论《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坚如磐石的中流砥柱》
材料三: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除旧布新力度,改革在不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摘编自邵梦妹《与苏联东欧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四:1978-200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连度达到了14%,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6%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阶段,年增长速度保持了25%以上。……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无论出口商品结构还是进口商品结构都经历了一个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快速转变的过程。-一摘编自李坤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评述》
(1)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与哪次会议有关?(1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的事业新局面”的具体表现。(1分)
(2)材料二中的“深圳探路”指哪一历史事件?(1分)请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对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2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1分)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1分)
(5)综上所述材料,你能从发展中获得什么感悟?(1分)
23.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凡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作为根本目标。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于2021年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面对美国对中国内政的无端干涉,杨洁篪表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的同我们讲话!”这一强硬的回击,一定会在中国的外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外交的特点(2分),并举一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史实予以说明。(1分)
(2)材料二图一漫画“眼疾”中站着的医生说:“难道你连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看不见吗?”坐着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回答:“我看不见。我只能看见蒋介石。”这说明美国对新中国持什么态度?(1分)基于此,美对华实行了什么外交政策?(1分)图三可以看出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3)材料二中图二事件对新中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敢于在国际舞台上“强硬”回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2分)
24.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政策(部分)。
时间 政策
1952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作了全面规定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9年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2015年 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在学前教育阶段基本普及两年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双语教育
2017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部署实施边境地区就地就近脱贫专项行动
材料二: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摘编自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 的讲话》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亚洲发生了两大事件。一件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一件以东南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新中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两个事件。一个是战争方式,其结果是东北仍然是中国人的,未受侵犯,中国的国际威信由此大为提高。一个是会议协商,它促使亚洲和非洲的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
--摘编自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至少两个(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民族政策实施的重要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二,说出仪式的时间(1分)。依据文字材料,概括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回归祖国有何重要意义。(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第二件大事件”名称(1分)。依据材料三,分别概括这个“大事件”的影响。(2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题,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下面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1B A B IB C D IB C D A C D C C B B A D
二、材料题(21题10分 22题10分 23题10分 24题10分 共40分)
21 题答案(10分)
(1)国内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2分)
(2)土地改革(1分);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写到两点得2分)
(3)三大改造(1分);促进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为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写到两点得2分)
(4)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提高粮食产量,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道路(写到两点得2分)
22 题答案(10分)
(1)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表现: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分)
(2)事件: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1分)
意义: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展进步;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写到两点得2分)
(3)成效: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提高了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写到两点得2分)
(4)发展趋势:对外贸易增长迅速,高于同期世界贸易的平均速度;进出口商品得到明显改善。(写到1点得1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中国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受到广大国家的欢迎等。(写出1点得1分)
(4)感悟: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要相信党,跟着党走等。(言之有理写出1点得1分)
23题答案(10分)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分)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举一例即可得1分)
(2)美国政府对华是敌对、敌视或者反共的态度(1分)。基于此,美对华实行了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遏制、封锁、包围。(1分)由敌对变为开始走向正常化。(或由敌对走向缓和)(1分)
(3)为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写出两点得2分)
(4)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1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1分)
24 题答案(10分)
(1)措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等。(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意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强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2)1997.7.1(1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任写一点得1分)洗血了百年国耻,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重要一步(1分)
(3)万隆会议(1分),万隆会议对中国所起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使亚洲和非洲的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写出两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