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必刷卷】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3(答案)


【必刷卷】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3
(含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和在《中国早期国家史话》中说: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据此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  )
A.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雏形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力管理
C.打破了商周的贵族血缘政治 D.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2.汉初,王国国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七国之乱后,景帝“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至成帝时“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这反映了(  )
A.专制皇权持续强化 B.郡国并行制已彻底结束
C.中枢权力机构调整 D.中央对诸侯国控制加强
3.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除西北丝绸之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和东北丝绸之路。唐朝始设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宋初设市舶司时,明确规定出海商舶须申领“公凭”,上报引目,这引目相当于今天的进出口货物报税清单。从汉朝到唐宋对外贸易的发展说明了(  )
A.对外贸易趋向规范化管理 B.古代朝贡贸易蓬勃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严格执行 D.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4.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推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源于人口的快速增长
C.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D.推动北方农耕技术南传
5.下表是17世纪我国某科技著作的部分篇章内容。该科技著作最有可能是(  )
篇章 概况
《乃粒》《粹精》 专讲谷物的栽培、农产品的加工
《乃服》 棉麻丝毛纺织,兼论养蚕和织机
《彰施》 叙述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
《作咸》《甘嗜》《商液》 分别介绍各种食盐、食糖和食油等副食品的制造
《冶铸》《锤锻》《五金》 专门言及金属冶炼、加工及诸金属器物与合金的制造
A.《农政全书》 B.《农书》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6.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郑观应阅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甲午战前,郑观应感叹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该思想变化说明郑观应(  )
A.主张借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B.认识到民众思想启蒙重要性
C.强调学习西方通过变法图强 D.反思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观
7.有学者指出,到抗战前夕南京国民政府控制了全国25%的人口和66%的地区;而其普通党员人数到1937年才不过52万余。因此,南京政府一方面只能将政治触角局限于上层和城市;另一方面大量吸纳北洋旧官僚,导致其旧习在新政权中延续。这可用于说明(  )
A.北洋政府统治遗毒深远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合理性
C.坚持持久抗战的必要性 D.国民政府的统治潜藏危机
8.1937年7月至12月,边区进行了第一次民主选举。在选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培训;二是审查选民资格,进行选民登记并张榜公布;三是检查政府工作,评议政府工作人员,提名候选人,出榜公布;四是先行试点,再行推广。以上准备工作(  )
A.旨在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 B.体现了中共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9.1954年,毛泽东就中国外交及有关工作提出了11条意见,其中包括“争取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开始建立东南亚和平区域,建立合作并发展它,订立互不侵犯条约或集体和平公约”“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在联合国框架履行大国责任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以东南亚为对外政策的重心 D.积极改善国内发展的外部环境
10.如图为“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主场外交活动坐标轴”。据此可知,中国(  )
A.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B.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D.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11.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唐代商人石染典买马契,契约明确记载了买卖双方的个人信息、商品状况、交易细节、违约责任及3位保人做证情况。古巴比伦王国时期,订立商业契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说明古代社会(  )
A.经济生活中商业活动十分频繁 B.商业活动中契约关系较为普遍
C.契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 D.都形成了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12.“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帝国开展的一场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绝大部分著述都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并在此后滋养着欧洲的文化土壤。这反映了(  )
A.阿拉伯学者引领世界学术潮流 B.中世纪欧洲陷入文化停滞局面
C.古希腊哲人善于接纳其他文明 D.伊斯兰文明助力西方历史传承
13.法国律师热尔比耶在1789年评论道:“是谁激起了这一场疯狂的骚动?是一群小职员,是一些不知名的作家,还有常常上顿不接下顿的蹩脚文人,他们游走于俱乐部和咖啡馆,煽动大众的情绪。”热尔比耶的评论(  )
A.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 B.批判了革命目标的简单化
C.肯定了人民群众的自发性 D.提供了审视启蒙的新视角
14.近现代世界技术成果的地域分布比例(%)
蒸汽时代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他
39.4 16.8 9.2 24.3 10.3
电气时代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他
15.8 9.1 17.7 40.4 17
电子时代 英国 法国 苏联 美国 其他
12.7 3.9 5.5 65.2 12.7
信息时代 英国 法国 日本 美国 其他
4.3 4 10 64.3 174
依据表可知(  )
A.政府在科技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 B.科技是决定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
C.欧洲大陆始终占据世界科技顶峰 D.大国竞争推动世界科技不断进步
15.二战后,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得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快速增长。但至70年代,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失业率达到影响社会安定的高点,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也呈持续性。80年代,里根总统认为:凡是私人部门能承担的,应当留给个人负责;政府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应当仅仅限于私人无法承担的职能,例如国防方面等。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
A.二战后美国经济“滞胀”的影响 B.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C.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16.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在亚投行的股权超过40%,这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担当。亚投行不仅愿意与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也愿意向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开放,目的是全球的繁荣与发展。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的目的是(  )
A.挑战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 B.以便于调整国际收支平衡
C.推进亚洲国家经济一体化 D.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明末清初儒学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末年,四度落第,绝意科场,至70岁去世均无功名。明亡后,因参与反清斗争与家族财产争端,数次流亡,甚至遭逢牢狱之灾,晚年变卖家产北上游历,才逐渐著书立说。他披阅各种地方志书多达一千余部,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为其主要地志著作。顾炎武认为政治的腐败和独裁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倡导广泛的民主参与……他还创办了一些书院和学堂,推广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总之,顾炎武作为清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思想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周可真《论顾炎武的“众治”思想》
材料二
明清之际,存在多位声名卓著的理学大儒,如身在江南的刘宗周、黄道周等。相较之下,顾炎武由于终身心向明朝,不与清廷进行任何合作,学术声望颇有不如。然而有清一代,顾炎武地位逐步抬升,晚清曾国藩评价“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亵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嘉庆时期,名臣阮元已把顾炎武评价为“国朝第一大儒”,光绪三十四年从祀孔庙,得到古代儒生的最高礼遇。
——摘编自王汛森《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顾炎武的的学术成就,并分析其思想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顾炎武地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世官制、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五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尤以科举制最具制度理性。在封建社会,科举制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封建王朝吸引人才充实政权的主要方式。随着中华文化圈的不断扩大,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西方国家和地区。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仍有科举制度的影子。
——摘编自李双壁《入仕之途—中西选官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官制度正是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形式上,依据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客观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双方的历史背景的不同,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也存在差异。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考试方式总体上来讲比较简单,规则和程序也较简单;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般要分为笔试与口试两种,通过笔试可以达到测验个人文字、分析、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西方文官制度,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科举制度下的官员考核和晋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被个人的好恶、人情关系所替代,而不是以被考核者的能力评定的。文官制度对文官的考核、晋升也大多有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如考试晋升、考核晋升等方式。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古代先进的科举选官制度于近代落伍,及至清末废除。
——摘编自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科举制相较于前四个阶段最具制度理性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中东西方两种制度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于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6分)
19.【中外城市化对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现代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受国家各方面政策的影响,城市化发展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以“非典型的小城镇”和“典型的大规模城市”“两条腿”式走路,城市化的发展更多从城镇化开始,推动中国城市化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城乡二元化体制以及户籍体制的逐步放松,农村过剩的人力资本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迁移,但农民并不是“一次性全部进城”,他们会合理安排家庭的发展策略,既要实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也要规避风险。农民进城的策略愈发具有弹性,它表现为农民在城乡之间的往返流动:一是季节性往返。农忙返乡,农闲进城或春节返乡,节后进城;二是周期性往返。年轻进城,年老返乡。三是突发性往返。在城市遭遇个人、家庭或宏观经济形势的重大变故,就业无门时可随时返回农村。形成了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城乡流动模式。
——摘编自王德福《走好“接力式进城”城市化道路》
材料二
二战后,伴随着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拉美各国的发展成就辉煌。作为一种半封闭的内向经济和发展模式,初期带来的较快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拉丁美洲大量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以爆炸性速度流入城市,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发展。由于放任自流的人口政策,市政缺乏规划,且城市工业的发展无法吸收所有劳动力就业,无法为迁移人口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的生活条件,随即出现了大批了贫民窟,造成城市化过程的混乱。1953年,学者将其归纳为“过度城市化”,其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但最直接、最根本的还在于其历史遗留的土地制度、人口政策、产业发展……从而引发大量社会问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摘编自王瑞民《过度与不足:拉美与中国城市化的比较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特征。(5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和拉美不同城市化模式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后续城市化发展的启示。(9分)
20.下列材料改编自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第三部分:《现代化的专题讨论》中第六章《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的目录。(12分)
第三部分 现代化的专题讨论
第一章……
第六章 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 近代以前,世界上也曾有过“强国”,但那时的“强国”都是地区性的,只发挥地区的影响,一般不具备世界意义。“世界强国”则是在世界进入一个共同体即“世界体系”之后才出现的,这个“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这里,我们将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探讨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
第一节 早期重商主义时期。
第二节 鼎盛重商主义时期。
第三节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第四节 危险的选择:军国主义道路
第五节 当代资本主义集大成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目录中任选其中两节,并分别以某个国家的历史进行阐释。(要求:节序名称、国家与阐释的内容搭配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12分)
参考答案示例
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相较于夏商的方国联盟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力管理,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中央集权政治的雏形,排除A项;西周依然是贵族血缘政治,排除C项;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力管理,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所述,从汉初王国国相拥有类似中央的官僚体系,到七国之乱后景帝限制诸侯王治国权限,再到成帝时令相如同郡太守直接治理民众,这一系列措施显示了中央政府逐步加强对诸侯国的管理和控制,旨在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强化中央集权,故选D项;题干更为直接的反映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而专制皇权加强主要体现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A项;“更令相治民”说明当时地方的国相依然存在,客观上说明郡国并行制并未完全废除,排除B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中央对诸侯国管理方式的变化,而非中央政府内部权力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
3.
【答案】A
【解析】从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到唐朝设市舶使,再到宋初规定出海商舶须申领“公凭”、上报引目等,这些都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贸易在管理上越来越规范,从较为松散到有专门的机构和明确的规定、程序等,体现了趋向规范化管理,故选A项;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为基础所进行的贸易,选项的内容不属于朝贡贸易的范畴,排除B项;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有利于外贸的健康发展,不是抑商政策,排除C项;加强对外贸的管理并不是加强对整个社会的控制,选项以偏概全,排除D项。
4.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南宋时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可知,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更加重视因地制宜,土地利用形式多样,两熟制得以推广,以有机肥改良土壤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多种经营经验,促进了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主要反映南宋精耕细作模式的推广,没有涉及人口快速增长的史实,排除B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主要表现农民从种植用于自给的粮食作物逐渐转向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广泛种植,题干的农业仍以粮食生产为主,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南宋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提高,与北方农耕技术南传无关,排除D项。
5.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工艺技术方面的内容,而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收录了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选D项;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主要记载的是农业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农书》记载的也是农业的内容,排除B项;《梦溪笔谈》是一部由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著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排除C项。
6.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郑观应在从1864年认为中国应该加入国际法体系,到甲午战前认识到只有国家实力强大才会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话语权,说明这是其对《万国公法》效果的不断思考,也是对《万国公法》代表的西方国际秩序观的反思,故选D项;A选项只涵盖了郑观应早期的观点,没有反映出他后来的反思和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郑观应对国际法态度的变化,没有涉及民众思想启蒙问题,排除B项;郑观应不是强调学习西方,而是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话语权,排除C项。
7.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由于控制全国的人口有限及其普通党员人数数量不够多,故其政治触角局限于上层和城市,且旧习在新政权中延续,这必然使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统治潜伏着危机,故选D项;虽然南京国民政府大量吸纳北洋旧官僚,但并不能说明“北洋政府统治遗毒深远”,A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材料与“工农武装割据”无关,排除B项;“坚持持久抗战的必要性”与材料“到抗战前夕”时间不符,且材料不是在强调持久抗战,排除C项。
8.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边区政府举行第一次民主选举,在选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一系列工作都是在边区进行的民主政治的探索,故选B项;提高民众政治觉悟是材料中部分措施的作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建立,而材料中的时间最早是1937年7月,因此,这些准备工作不是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排除C项;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党和国家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不能通过民主选举得到扩大,排除D项。
9.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争取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建立东南亚和平区域”“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及所学可知,1954年我国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材料中毛泽东的建议围绕“和平”问题展开,体现了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外交与联合国的关系,排除A项;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互不侵犯条约或集体安全公约对孤立美国是有利的,可见仍未摆脱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排除B项;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外交战略,其核心是通过对亚洲国家进行增信释疑的工作,避免这些国家加入美国组建的军事同盟体系,为中国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材料描述的并非是以东南亚为对外政策的重心,当时我国外交的重心在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项。
10.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选必一第14课所学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通过主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故选D项;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与非洲在南南合作范畴之内的集体对话机制,与“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不符,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中的阿根廷、美国、英国等国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是大洋洲国家,加拿大、美国是美洲国家,排除C项。
11.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分别列举了古埃及人转让重要财产要达成书面契约并登记备案,唐代有详细的买马契,古巴比伦王国时期订立商业契约成为普遍现象,这都表明在古代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商业活动中,契约关系是较为普遍存在的,故选B项;契约的签订是维护双方权益的手段,契约关系的普遍存在不能推断商业活动的频繁程度,排除A项;契约有助于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有效保护”的说法夸大了契约的作用,排除C项;“都形成了”的说法绝对,契约关系的出现是不遵守契约的预防,排除D项。
12.
【答案】D
【解析】题干描述了阿拉伯帝国(其文化与伊斯兰文明紧密相关)如何保存了古希腊的著述,并滋养了欧洲的文化土壤。这体现了伊斯兰文明在助力西方历史传承方面的作用,故选D项;题干描述了阿拉伯帝国进行了“百年翻译运动”并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的著述,但并未表明阿拉伯学者在此时期引领了世界的学术潮流。且这一时期并非阿拉伯学者独自引领学术潮流,排除A项;题干明确指出,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古希腊著述滋养了欧洲的文化土壤,这意味着欧洲的文化并非停滞,而是受到了其他文明的影响和滋养,排除B项;“古希腊哲人善于接纳其他文明”这一选项的主体是古希腊哲人,而题干描述的主体是阿拉伯帝国的“百年翻译运动”和其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
13.
【答案】D
【解析】材料提及热尔比耶认为小职员、不知名作家、蹩脚文人等社会下层群体在公共场所煽动起了革命情绪,说明热尔比耶从社会下层来分析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而非仅对当时著名作家影响的关注,为研究启蒙运动提供了新视角,故选D项;“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不合题意,与热尔比耶在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的主观条件相悖,排除A项;“批判了革命目标的简单化”不合题意,与材料在分析“是谁激起了这一场疯狂的骚动?”的原因相悖,排除B项;“自发性”不合题意,与材料小职员等“游走于俱乐部和咖啡馆,煽动大众的情绪”相悖,排除C项。
14.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近现代世界技术成果的地域分布比例”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时代的英国,电气、电子、信息时代的美国在世界技术成果中的占比与其综合国力和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力呈正相关,蒸汽时代英国是“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因此可以得出科技是决定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世界技术成果的地域分布,仅凭借材料无法得出“政府”发挥的作用,排除A项;表格数据显示美国在电气时代之后一直占据世界科技顶峰,排除C项;表格只能显示世界技术成果的地域分布,无法体现“大国竞争”对科技的推动,排除D项。
15.
【答案】C
【解析】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快速增长,但到了70年代,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80年代里根总统提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本质上属于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一种调整,故选C项;A项只描述了70年代的经济状况,并没有涵盖题干所述全部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只是描述了里根总统的政策方向,没有反映出这种政策背后的深层次实质问题,排除B项;D项与80年代里根总统的政策方向相反,所以上述变化不能反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排除D项。
16.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亚投行……目的是全球的繁荣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占主导的亚投行成立目的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互联、互通建设,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力度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故选D项;中国成立的亚投行,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有利于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和促进各方实现互利共赢,而不是挑战当今的国际金融体系,排除A项;亚投行不是商业银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不是调整国际收支平衡,排除B项;亚投行对促进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确实有重要意义,但题干主旨强调全球的繁荣与发展而不仅仅亚洲,排除C项。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答案】
(1)学术成就:文化上:致力于整理和编纂古典文献,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地志著作;(2分)
教育上:创办了书院和学堂,推广教育和文化事业;
学风上:提倡“经世致用”的严谨务实学风。
背景: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黑暗、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社会: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势力增强,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
思想: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士人思想;
个人经历:明末清初王朝更迭和流亡经历提升思想认知。(6分)
(2)地位变化:从地位一般到清朝儒宗。(2分)
原因:剖析了宋明理学的弊端;“经世致用”思想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清朝的现实需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4分)
18.【答案】
(1)表现:打破门第限制;选才更加公平,范围广;提升官员素质;带动社会阶层流动;选才依据更加的客观。(6分)
(2)原因:考试内容单一,人才缺乏综合能力;欠缺相应的法律法规;人才晋升和考核受专制因素影响;不适应中国近代化进程。(6分)
19.【答案】
(1)特征:阶段性;城镇化和城市化并举;政府主导;受经济政治等政策影响;弹性发展模式。(5分)
(2)成因(各答3点,共6分)
中国: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满足农民就业的需求;城乡二元户籍政策的逐渐放松;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延缓过度城市化。
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吸引农民就业;独立后受高度集中的大地产制影响,农民少地、无地,贫富悬殊;放任自流的人口政策;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吸收过量劳动力;市政规划不合理。
启示:深化改革开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合理控制人口流动;小城镇与大中型城市协调发展;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等。(3分)
20.【答案】
示例
第一节 早期重商主义时期
国家:西班牙
阐释:15世纪末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先锋;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行与奴隶贸易。强大的封建势力是国家发展的障碍;掠夺的财富主要用来购买奢侈品,原始资本流失。
第二节 鼎盛重商主义时期
国家:荷兰
阐释: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行(“海上马车”和“海上马车夫”);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尼德兰革命,商业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或海军力量的发展在国家崛起中尤其重要。
第三节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国家:英国
阐释: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与海外贸易(奴隶贸易);1688年“光荣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打败竞争对手(西、荷、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忽略技术更新,逐渐落后于美德;工业资本战胜商业资本;重视海军发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英国成功的秘诀;殖民帝国主义;殖民地对英国的盛衰意义重大。
国家:法国
阐释:紧随英国进行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两次工业革命;高利贷盛行,资本流失;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第四节 危险的选择:军国主义道路
国家:德国
阐释:1871年以三次王朝战争的形式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也带有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两次工业革命一次性完成,经济迅速发展;发动或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失败;军国主义和封建残余成为发动世界大战的根源;武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做法注定失败。
国家:日本
阐释: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武士道精神);第二次工业革命;向德国学习;统制主义经济模式;发动侵华战争,最后失败;军国主义和封建残余成为发动世界大战的根源;武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做法注定失败。
第五节 当代资本主义集大成
国家:美国
阐释:1783年赢得独立和1787年宪法颁布;西进运动;1861一1865年内战,北方工业资本主义胜利;国家和市场的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和市场的巧妙结合(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二战胜利奠定了其国际上的领导地位;托拉斯帝国主义;美国式资本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集大成者。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必刷卷】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3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和在《中国早期国家史话》中说: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据此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  )
A.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雏形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力管理
C.打破了商周的贵族血缘政治 D.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2.汉初,王国国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七国之乱后,景帝“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至成帝时“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这反映了(  )
A.专制皇权持续强化 B.郡国并行制已彻底结束
C.中枢权力机构调整 D.中央对诸侯国控制加强
3.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除西北丝绸之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和东北丝绸之路。唐朝始设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宋初设市舶司时,明确规定出海商舶须申领“公凭”,上报引目,这引目相当于今天的进出口货物报税清单。从汉朝到唐宋对外贸易的发展说明了(  )
A.对外贸易趋向规范化管理 B.古代朝贡贸易蓬勃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严格执行 D.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4.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推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源于人口的快速增长
C.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D.推动北方农耕技术南传
5.下表是17世纪我国某科技著作的部分篇章内容。该科技著作最有可能是(  )
篇章 概况
《乃粒》《粹精》 专讲谷物的栽培、农产品的加工
《乃服》 棉麻丝毛纺织,兼论养蚕和织机
《彰施》 叙述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
《作咸》《甘嗜》《商液》 分别介绍各种食盐、食糖和食油等副食品的制造
《冶铸》《锤锻》《五金》 专门言及金属冶炼、加工及诸金属器物与合金的制造
A.《农政全书》 B.《农书》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6.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郑观应阅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甲午战前,郑观应感叹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该思想变化说明郑观应(  )
A.主张借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B.认识到民众思想启蒙重要性
C.强调学习西方通过变法图强 D.反思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观
7.有学者指出,到抗战前夕南京国民政府控制了全国25%的人口和66%的地区;而其普通党员人数到1937年才不过52万余。因此,南京政府一方面只能将政治触角局限于上层和城市;另一方面大量吸纳北洋旧官僚,导致其旧习在新政权中延续。这可用于说明(  )
A.北洋政府统治遗毒深远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合理性
C.坚持持久抗战的必要性 D.国民政府的统治潜藏危机
8.1937年7月至12月,边区进行了第一次民主选举。在选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培训;二是审查选民资格,进行选民登记并张榜公布;三是检查政府工作,评议政府工作人员,提名候选人,出榜公布;四是先行试点,再行推广。以上准备工作(  )
A.旨在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 B.体现了中共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9.1954年,毛泽东就中国外交及有关工作提出了11条意见,其中包括“争取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开始建立东南亚和平区域,建立合作并发展它,订立互不侵犯条约或集体和平公约”“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在联合国框架履行大国责任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以东南亚为对外政策的重心 D.积极改善国内发展的外部环境
10.如图为“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主场外交活动坐标轴”。据此可知,中国(  )
A.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B.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D.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11.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唐代商人石染典买马契,契约明确记载了买卖双方的个人信息、商品状况、交易细节、违约责任及3位保人做证情况。古巴比伦王国时期,订立商业契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说明古代社会(  )
A.经济生活中商业活动十分频繁 B.商业活动中契约关系较为普遍
C.契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 D.都形成了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12.“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帝国开展的一场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绝大部分著述都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并在此后滋养着欧洲的文化土壤。这反映了(  )
A.阿拉伯学者引领世界学术潮流 B.中世纪欧洲陷入文化停滞局面
C.古希腊哲人善于接纳其他文明 D.伊斯兰文明助力西方历史传承
13.法国律师热尔比耶在1789年评论道:“是谁激起了这一场疯狂的骚动?是一群小职员,是一些不知名的作家,还有常常上顿不接下顿的蹩脚文人,他们游走于俱乐部和咖啡馆,煽动大众的情绪。”热尔比耶的评论(  )
A.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 B.批判了革命目标的简单化
C.肯定了人民群众的自发性 D.提供了审视启蒙的新视角
14.近现代世界技术成果的地域分布比例(%)
蒸汽时代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他
39.4 16.8 9.2 24.3 10.3
电气时代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他
15.8 9.1 17.7 40.4 17
电子时代 英国 法国 苏联 美国 其他
12.7 3.9 5.5 65.2 12.7
信息时代 英国 法国 日本 美国 其他
4.3 4 10 64.3 174
依据表可知(  )
A.政府在科技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 B.科技是决定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
C.欧洲大陆始终占据世界科技顶峰 D.大国竞争推动世界科技不断进步
15.二战后,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得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快速增长。但至70年代,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失业率达到影响社会安定的高点,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也呈持续性。80年代,里根总统认为:凡是私人部门能承担的,应当留给个人负责;政府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应当仅仅限于私人无法承担的职能,例如国防方面等。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
A.二战后美国经济“滞胀”的影响 B.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C.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16.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在亚投行的股权超过40%,这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担当。亚投行不仅愿意与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也愿意向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开放,目的是全球的繁荣与发展。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的目的是(  )
A.挑战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 B.以便于调整国际收支平衡
C.推进亚洲国家经济一体化 D.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明末清初儒学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末年,四度落第,绝意科场,至70岁去世均无功名。明亡后,因参与反清斗争与家族财产争端,数次流亡,甚至遭逢牢狱之灾,晚年变卖家产北上游历,才逐渐著书立说。他披阅各种地方志书多达一千余部,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为其主要地志著作。顾炎武认为政治的腐败和独裁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倡导广泛的民主参与……他还创办了一些书院和学堂,推广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总之,顾炎武作为清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思想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周可真《论顾炎武的“众治”思想》
材料二
明清之际,存在多位声名卓著的理学大儒,如身在江南的刘宗周、黄道周等。相较之下,顾炎武由于终身心向明朝,不与清廷进行任何合作,学术声望颇有不如。然而有清一代,顾炎武地位逐步抬升,晚清曾国藩评价“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亵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嘉庆时期,名臣阮元已把顾炎武评价为“国朝第一大儒”,光绪三十四年从祀孔庙,得到古代儒生的最高礼遇。
——摘编自王汛森《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顾炎武的的学术成就,并分析其思想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顾炎武地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世官制、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五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尤以科举制最具制度理性。在封建社会,科举制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封建王朝吸引人才充实政权的主要方式。随着中华文化圈的不断扩大,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西方国家和地区。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仍有科举制度的影子。
——摘编自李双壁《入仕之途—中西选官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官制度正是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形式上,依据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客观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双方的历史背景的不同,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也存在差异。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考试方式总体上来讲比较简单,规则和程序也较简单;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般要分为笔试与口试两种,通过笔试可以达到测验个人文字、分析、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西方文官制度,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科举制度下的官员考核和晋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被个人的好恶、人情关系所替代,而不是以被考核者的能力评定的。文官制度对文官的考核、晋升也大多有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如考试晋升、考核晋升等方式。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古代先进的科举选官制度于近代落伍,及至清末废除。
——摘编自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科举制相较于前四个阶段最具制度理性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中东西方两种制度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于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6分)
19.【中外城市化对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现代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受国家各方面政策的影响,城市化发展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以“非典型的小城镇”和“典型的大规模城市”“两条腿”式走路,城市化的发展更多从城镇化开始,推动中国城市化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城乡二元化体制以及户籍体制的逐步放松,农村过剩的人力资本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迁移,但农民并不是“一次性全部进城”,他们会合理安排家庭的发展策略,既要实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也要规避风险。农民进城的策略愈发具有弹性,它表现为农民在城乡之间的往返流动:一是季节性往返。农忙返乡,农闲进城或春节返乡,节后进城;二是周期性往返。年轻进城,年老返乡。三是突发性往返。在城市遭遇个人、家庭或宏观经济形势的重大变故,就业无门时可随时返回农村。形成了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城乡流动模式。
——摘编自王德福《走好“接力式进城”城市化道路》
材料二
二战后,伴随着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拉美各国的发展成就辉煌。作为一种半封闭的内向经济和发展模式,初期带来的较快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拉丁美洲大量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以爆炸性速度流入城市,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发展。由于放任自流的人口政策,市政缺乏规划,且城市工业的发展无法吸收所有劳动力就业,无法为迁移人口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的生活条件,随即出现了大批了贫民窟,造成城市化过程的混乱。1953年,学者将其归纳为“过度城市化”,其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但最直接、最根本的还在于其历史遗留的土地制度、人口政策、产业发展……从而引发大量社会问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摘编自王瑞民《过度与不足:拉美与中国城市化的比较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特征。(5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和拉美不同城市化模式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后续城市化发展的启示。(9分)
20.下列材料改编自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第三部分:《现代化的专题讨论》中第六章《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的目录。(12分)
第三部分 现代化的专题讨论
第一章……
第六章 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 近代以前,世界上也曾有过“强国”,但那时的“强国”都是地区性的,只发挥地区的影响,一般不具备世界意义。“世界强国”则是在世界进入一个共同体即“世界体系”之后才出现的,这个“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这里,我们将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探讨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
第一节 早期重商主义时期。
第二节 鼎盛重商主义时期。
第三节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第四节 危险的选择:军国主义道路
第五节 当代资本主义集大成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目录中任选其中两节,并分别以某个国家的历史进行阐释。(要求:节序名称、国家与阐释的内容搭配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12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必刷卷】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3(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