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流传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下列选项不属于神话传说的是( )
A.盘古开天 B.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
C.神农尝草 D.精卫填海
2.半坡居民烧制的陶器绘有人面、鱼、三角形等多种图案形式,他们还用骨、陶等制成装饰品。这表明半坡居民( )
A.使用磨制石器 B.具有审美意识 C.种植水稻 D.住半地穴式房屋
3.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请根据提示语“距今约170万年”、“门齿化石、”“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判断描述的人类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4.深圳咸头岭遗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出土了大量的白陶、彩陶、石器等文物,印证了当时的祖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证据是( )
A.口耳相传 B.考古发掘 C.音像资料 D.想象推理
5.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夏朝灭亡;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以上历史事件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
A.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B.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农民阶级的不断壮大
6.“栉风沐雨”形容的是人经常在外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它最初指的是我国古代一位传奇人物,“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请问,这个成语故事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传说( )
A.炎帝的传说 B.黄帝的传说 C.禅让的传说 D.大禹治水的传说
7.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狄、戎、夷等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材料主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存在民族交融 B.争霸战争频繁 C.唯有华夏民族 D.少数民族彪悍
8.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上述材料说明甲骨文( )
A.内容十分丰富 B.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
C.记录了夏朝的历史 D.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
9.战国时期的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这反映出( )
A.依据实际,施展智慧治国理政 B.治理国家,只能采取改革的方法
C.治理国家,只能依靠法治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0.阅读某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格处应该是( )
A.商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11.中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治世、盛世局面,他们具备的共同历史条件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民族交往密切,海外贸易发达
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D.君主专制加强,科举制度完善
12.下图是《汉代讲学图》,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 )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兵家学说 D.墨家学说
13.这是一次有周密计划、有长期准备、有明确目标的农民起义,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农民起义本身的弱点,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这次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这次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起义 C.黄巾起义 D.国人暴动
14.都护统辖南道和北道各国,督察乌孙、康居诸国动静,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有权发兵征讨。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臣属关系,至此完全确定,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A.漠北战役的打击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立 D.蒙恬北击匈奴
15.据史书记载,东汉最后30年,共有大小瘟疫12次,持续时间长的一次有15年。能为东汉末年人们战胜瘟疫提供中医治疗方法的是( )
A.张角的太平道 B.《伤寒杂病论》 C.华佗的“麻沸散” D.佛教的传播
16.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7.下面对于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描述,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选正确的这一项( )
项目 描述
A 造纸术 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 医学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被称为医圣
C 史学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宗教 道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佛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
A.A B.B C.C D.D
18.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打败对手袁绍“统一中国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19.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20.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疑。”这说明“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
A.连年不断混战局面 B.西晋采取分封制弊端
C.晋惠帝昏庸无能 D.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22.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混乱,引起了北方人民的外迁。他们或走辽西,或走陇右,但是最大量的还是渡江南徙。这种现象( )
A.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B.缓和了西晋的社会矛盾
C.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D.增强了南方的军事实力
23.“……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以上材料反映了北魏迁都的( )
A.巨大困难 B.有利条件 C.主要原因 D.重要影响
24.习近平主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C.“书圣”王羲之独创楷书书法 D.《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直接关系的有( )
①纸上谈兵
②风声鹤唳
③草木皆兵
④退避三舍
⑤投鞭断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二、材料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材料一: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公元前221年)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文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是哪国发动的?“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第一位皇帝是谁?
(2)读材料二、请指出图一所说的“最早的文章”是什么文字;图二是秦朝皇帝采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这一措施有哪些历史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什么措施?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司马迁《史记》记述:(汉代)长江以南的楚、越等地区,地域辽阔但人烟稀少,老百姓主要以稻谷和鱼类为食物,有的地方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状态。……人们没有多少积蓄,贫困者较多。
材料二:据南朝《宋书》记载:(东晋之后)江南地区成为国家最富庶的地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百姓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一年中只要部分地方收成丰盈,则很多郡县就会无饥饿之忧……丝绸布帛之富饶,足够为天下人做衣物。
材料三: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材料四:经过从汉末至隋朝统一约四百年的开发,昔日地广人稀的穷乡僻壤,焕然呈现出“连宇高叠,阡陌如绣”的繁荣景象,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江南基本经济区。它标志着我国古代经济区域由北向南扩展,为隋唐以后整个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从汉代到南朝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江南地区的变化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改变的重要影响。
(4)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君”是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君”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改革对秦国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位皇帝是谁;
材料三: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3)概括材料三中的皇帝采取了哪两项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上两次改革(变法)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29.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思想学术组:
中国古代所崇拜的对象,到后世,都合并起来,而被收容于道教之中。然所谓道教,除了牵合道家之学之外,尚有一个元素,那便是神仙家。中国社会,迷信宗教,是不甚深的,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另一世界之故。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1)说出“道家之学”的创始人。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第二组:科学技术组: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主要科技成就展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贾思勰的《齐民要术》③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④祖冲之和圆周率⑤华佗和麻沸散
(2)请你依据主题:A:帮助第二组归类,医学成就:农学成就:
B:据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第三组:文学艺术组:
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贾思勰(A),他的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开凿许多石窟。山西大同(B)的龙门石窟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石窟。
东晋的祖冲之(C)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上面第三组的总结有ABC(如图所示,字母前下划线部分为错误的人名或地名)三处错误,请你帮他们改正。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考古学者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其重要研究证据是古人类化石,B符合题意;盘古开天、神农尝草和精卫填海都是古代神话传说,排除ACD。故选:B。
2.答案:B
解析:
3.答案:A
解析:
4.答案:B
解析:据“出土了大量的白陶、彩陶、石器等文物,印证了当时的祖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可知,白陶、彩陶、石器等文物属于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证据。B项正确;出土的白陶、彩陶、石器等文物属于考古发掘,不属于口耳相传,不属于音像资料,也不属于想象推理,排除ACD项。故选:B。
5.答案:B
解析:A.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根据所学可知,夏朝最后一个王桀在位时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最终在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灭。商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使用酷刑,残害人民。最终被周武王所灭。西周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最终被犬戎族所灭。因此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B符合题意。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农民阶级的不断壮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
6.答案:D
解析:据题干“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可知,反映的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上古时期,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造福了人类。故选:D。
7.答案:A
解析:根据“打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可知华夏民族与四周少数民族的战争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仅能说明存在民族交融,不能体现“频繁”和少数民族彪悍,排除BD项;根据“四方还有狄、戎、夷等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可知C项错误。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看出,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职、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说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排除B项;题干“….…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可得出甲骨文记录的是商朝的历史,排除C项;题干“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可知,出土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故“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分别阐述了庄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思想,一个提倡“无为而治”,一个提倡法治,这都是根据不同的国情采取不同的治国智慧,A项正确;“只能采取改革的方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只能依靠法治”说法太过绝对,正确的应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排除C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题目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治世、盛世局面,这些盛世景象的共同特点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故选:C。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的基本史实。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立太学,主要教材是儒家的五经,综合以上分析,选择A。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时期的医学成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6.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后来出现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后西晋统一全国,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C符合题意;ABD没有整体反映材料的信息,排除。故选:C。
1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C符合题意;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非发明造纸术,故A不符合题意;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的张仲景,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因此他被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故B不符合题意;佛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答案:D
解析: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故选:D。
19.答案:C
解析:
20.答案:B
解析:
2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族的杂居,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交流,故C项正确;游牧民族内迁属于民族融合,不是外来文明,故A项错误;游牧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并不能消除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与民族融合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2.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晋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之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C项正确;316年匈奴的前赵灭亡西晋,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方动乱,人口南迁,无法得出是否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不一定增强南方的军事实力,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C
解析:据题干“……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表达了北魏迁都的原因。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C。
2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选项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淝水之战的了解。①项,“纸上谈兵”指战国时赵国赵括,精通兵法,却不知变通,最终在长平之战被秦军大败。故①项错误。②项,“风声鹤唳”指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战败,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故②项正确。③项,晋太元八年(383年),东晋谢玄于安徽淝水以少量精兵大败前秦苻坚率领的百万大军,战后,苻坚登寿阳城时,见八公山上草木连绵,以为山上布满了晋兵,惊惶败逃,“草木皆兵”源出于此。故③项正确。④项,“退避三舍”指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重耳许诺若晋楚大战,晋将在中原退让九十里(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故④项错误。⑤项,“投鞭断流”是淝水之战前苻坚对强盛兵力自负的认识,认为本国兵力强盛,意思是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故⑤项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⑤正确,①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6.答案:(1)秦国;秦始皇(嬴政)。
(2)甲骨文;统一文字为小篆;使政令在全国得以推行;促进各地区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3)颁布“推恩令”。
解析:(1)国家:根据材料一中的“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秦国发动的统一战争。
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
(2)文字:根据材料二“图一我国最早的文字”可知是甲骨文。
措施:根据图二可知是秦朝皇帝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措施:根据材料三图示是实行“推恩令”。
27.答案:(1)变化:从贫穷落后变得富足丰饶。
(2)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政府的扶持与鼓励;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3)影响:使我国古代经济区域由北向南扩展;为隋唐以后整个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启示: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吸引人才;必须重视发展生产力。
解析:
28.答案:(1)商鞅;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特权;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
(3)北魏孝文帝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的措施;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表,改汉姓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趋势;改革要与时俱进;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先进民族和国家的文明成果等。
解析:(1)商鞅。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特权;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
(3)穿汉服、改汉姓;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9.答案:(1)老子。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
(2)A:医学成就:③⑤;农学成就:②;B: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3)A;将贾思勰改为王羲之;B:将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C:将祖冲之改为顾恺之。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道家治学”的创始人是老子。根据“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别一世界之故”可知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
(2)结合所学内容和所学可知,A:医学成就包括③⑤;农学成就包括②;B: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是创制《大明历》。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所以应该将贾思勰改为王羲之;将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将祖冲之改为顾恺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