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世界不同的区域出现的文明取得了不同的成就——文字各异,建筑、政治、文化等也各有特色,说明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故选A项;材料看不出各地之间的交流,更谈不上交流频繁,排除B项;古代欧洲、亚洲和非洲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并不是缺乏联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落后表现,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成文法典,相比于习惯法,其法律条文成文化和条文化,故选A项;“皆是因为平民的抗争”不合史实,《汉谟拉比法典》与平民的抗争无关,排除B项;“人类历史最早的”不合史实,《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且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人类历史最早的成文法典的是《乌尔纳姆法典》,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推动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的是万民法,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制度是指封君封臣制度。欧洲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主要是基于土地分封和军事义务的关系,而不是基于宗法或血缘关系。封臣为封君提供军事服务,而封君则提供土地和保护。这与基于血缘的宗法制度有明显的区别,故C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故A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在中世纪,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和频繁的战争,大地主需要武装的支持者来保护自己,而这些人则通过为地主提供军事服务来换取土地和保护,这就是封君封臣制度的起源。同时,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基础,故B项不正确正确,不符合题意;在封君封臣制度下,不同的封君和封臣之间确实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关系。这种等级不仅体现在社会地位上,还体现在经济和军事义务上,故D项正确,符合题意。
4.【答案】D【解析】据材料“‘三角贸易’示意图”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船只从本国出发装载盐、纺织品、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贵金属(金银)属于“归程”物品,故①错;黑奴属于“中程”物品,故②错误;烟草是被运回欧洲的美洲作物,属于“归程”物品,故③错误;纺织品属于从欧洲出去的“出程”物品,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5.【答案】D【解析】据所学,英国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之后长时间的议会改革,最终确立和完善了君主立宪制,从此英国政局进入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所以①处为英国;美国是通过独立战争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实践了启蒙运动民主共和的理论,所以②处是美国,法国通过暴力革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后确立了共和制度,所以③处为法国;故选D项。
6.【答案】B【解析】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根据所学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可知,日本的工业化要晚于美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世纪后期的明治维新,所以③应是日本;英国城市化起步最早,第一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发展缓慢,所以①应是英国,;美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其城市化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在初期要落后于英国,所以②应是美国,而不是日本,应选B项;巴西和印度城市化较晚,特别是印度应开始于二战结束后、实现民族独立之后才开始,所以④是印度,而不是日本,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①“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出自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②“社会主义……取得胜利” 出自列宁在1915年所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③“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是关于巴黎公社的描述,出自1871年马克思所著的《法兰西内战》; ④“要求立刻……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描述的是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建立。据上可知,按时间先后顺序为①④③②,选择B项符合题意。
8.【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等会议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会议中,大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对战败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并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英等大国通过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在这一体系中,大国通过条约和协定划分了势力范围,并建立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然而,这一体系同样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故选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建立的,它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惩罚和防止其再次出现的措施,因此不能说它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的产物,排除A项;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中,往往是由大国主导和决定的,小国和弱国的声音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排除B项;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中,虽然通过条约和协定试图解决一些国家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有时甚至会加剧,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1923—1924年苏联社会经济成分中小商品经济占比最大,其次是社会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修改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C项;这个时期是利用市场作用来恢复经济,不是走市场经济道路,排除B项;国家计划一直存在,排除A项;“余粮收集制度”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次明显变化的时段大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国际局势紧张,造成全球货船航运费率急剧上涨,故选C项;科技创新通常会导致货船航运费率下降,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A项;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客观上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与两次波动的货船航运费率变化情况不符,排除B项;全球贸易网在20初已经最终形成,且这两次波动期间国际局势紧张,全球贸易受到发展受到冲击,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据题干时间(1959年)可知其所述史实出现于“冷战”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林肯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成为自由、正义的象征,据此可知,美国在1959年之所以大力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林肯纪念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宣传美国的新形象,以赢得冷战宣传的优势地位,故选B项;题干述及了美国在1959年大力宣传林肯,这仅是问题的表象所在,而不是其“目的”,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美国大力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林肯,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其“文化霸权主义”,排除C项;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林肯纪念活动是美国宣传其形象的手段,而不是要“助推全球新闻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帕克斯”“马丁·路德·金”“‘全国妇女协会’……游行”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根源,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帕克斯”“马丁·路德·金”是黑人民权运动的代表,“‘全国妇女协会’……游行”是妇女运动的表现,故选A项;二战后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包括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和“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与题干图片不符,排除B项;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而材料图片涉及的是“社会运动”,排除C项;材料前两张图片涉及黑人民权运动,但第三张图片涉及的是妇女运动,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略
14.【答案】A【解析】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时间是1956年4月28日;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故探索时序正确的是①②③④,选择A项符合题意。
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0年代人口迁移总量上升,尤其是1995—2000年这个时间段增长特别迅速,主要是由于此时改革开放在不断扩大与深化,故选C项;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较多,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战略出现于21世纪,排除B项;城市改革的全面启动是在1984年,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中国的这些行动显示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寻求更积极的角色,旨在通过参与和塑造国际规则来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通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同时亚投行的成立旨在支持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中国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机制中发挥领导作用,推动了这些区域组织的合作与发展,进一步表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中国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不仅仅是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一带一路”“上合组织”等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排除C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目前尚未实现,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共52分)
17.【答案】
(1)标志:城市;社会阶级分化;国家的产生;文字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前提: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或者答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类开始定居)。(4分)
(2)表现:政治上分裂动荡,战争不断;经济上农奴制盛行.农奴无人权;思想领域基督教天主教会的教权统治、思想束缚;游牧民族的入侵;疫病的传播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文明:城市兴起中工商经济发展,新的市场意识和进取精神出现;市民阶级在城市中壮大;大学兴起,推动文化世俗化与思想解放;王权扩大为国家统一和民族意识的增强提供了条件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文明产生的标志,据材料一“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可得出社会阶级分化;“在新的设防城市……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可得出城市和国家的产生;“(野蛮时代随着)拼音文字的发明……到文明时代”可得出文字的出现。第二小问文明产生的前提,结合纲要下第1课人类文明的产生的相关史实可知,文明出现的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出现。
(2)第一小问表现,结合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社会的相关史实可知,中世纪欧洲在政治上是封君封臣制度,政治分裂,战争不断;人身关系上,农奴制的存续,农奴无人权;思想上,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的教权统治;对外关系上,中世纪欧洲游牧民族的入侵;以及医学疫病上,中世纪欧洲黑死病的传播。第二小问因素,结合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王权、教会与城市的相关史实可知,中世纪晚期西欧呈现出转型的特征,经济上城市兴起中,工商经济发展,新的市场意识和进取精神出现;社会阶层上,市民阶级在城市中壮大;文化思想上,大学兴起,推动文化世俗化与思想解放;政治层面上,王权扩大为国家统一和民族意识的增强提供了条件等。
18.【答案】
(1)特点:速度快;规模大;伴随工业化而来;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社会问题多。(任答4点)
原因:政治角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或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角度: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任答4点)
【解析】
(1)据材料一“北朝很早就建立了户口管理制度”可得建立户籍管理制度;据材料一“‘五家立一邻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掌握户口、交纳赋役等工作”可得出推行“三长制”,征发赋役;据材料一“村落中依然存在乡里编制……推行教化”可得推行“乡里”编制,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据材料一“自都城到郡县均设刑场于‘市’……感受到朝廷官府的赫赫威力”可得公开行刑(或设刑场于“市”),显示朝廷威力。
(2)第一小问英国城市化的特点,据材料二“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1851年,英国已有……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可得速度快、规模大;据材料二“英国的近代城市化无先例可循”可得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据材料二“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得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社会问题多;最后据材料二“1750年”“1851年”结合纲要下第10课工业革命的影响可知,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而展开。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此时的英国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可得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据材料二“1750年”“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可得经济上,圈地运动的开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据材料二“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可得交通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可得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通;据材料三“西方一些先进工业文明……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得出工业文明的传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经验,据材料三“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可得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据材料三“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的综合治理”可得出,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据材料三“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可得出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据材料三“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问题”可得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最后根据选必修2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史实可知,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
19.【答案】
示例一:
论题: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分)
阐述:14~17世纪发生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天主教神学权威,解放了长期压抑的人性,促进了思想解放;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他猛烈地抨击封建社会和教会,以自由、平等为公正社会的秩序原则,主张人的自由,主张共和制,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大资产阶级的思想特征。孟德斯鸠和卢梭更是主张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与民主等思想。法国大革命的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就分别受到启蒙思想中的自由派和民主派思想的影响,指导并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最终在法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8分)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从文艺复兴运动到欧洲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产生,从宗教改革到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启蒙运动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西欧近代这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2分)
示例二:
论题:启蒙思想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欧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2分)
阐述:思想启蒙是代表新生产力的思想。启蒙思想家们打破传统束缚并提出了新思想,继而促进社会理论的发展。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既包括科学思想也包括社会思想,它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同时发展,进而促使科学革命的产生。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紧密联系的,于是在18世纪中期的英国爆发了技术性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了生产组织、社会分工、产业结构的变革,推动了英国以及欧洲社会生产力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8分)
总之,思想启蒙带动科学进步,从而引发技术革命,进而促进社会发展。(2分)
(以上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社会的迅速发展都是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如果没有思想解放运动作为先导……其结果只能是改朝换代”、“而单纯的暴力,则只能对社会造成破坏,无益于社会的进步”并结合所学,可以拟定论题“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或者“启蒙思想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欧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其次,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展开阐述。就示例一,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行阐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推动欧洲思想解放;欧洲启蒙运动推动法国大革命等;就示例二,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行阐述:思想启蒙是代表新生产力的思想;启蒙思想促使科学革命的产生;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紧密联系的;英国工业革命概况及其影响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拟定的论题,如从文艺复兴运动到欧洲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产生,从宗教改革到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启蒙运动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西欧近代这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或者思想启蒙带动科学进步,从而引发技术革命,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等。 【考试时间:2024年6月】
绵阳南山中学2024年春季高2023级期末统考
热身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7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成就。综合表中信息体现了古代文明
发源地 主要成就
西亚两河流域 城市国家、楔形文字、法典、洪水方舟传说
东北非尼罗河地区 政教合一、象形文字、金字塔、太阳历
爱琴海地区 城邦国家、神话、悲剧、喜剧
东亚黄河、长江 城市祭台、礼器、彩陶、南稻北粟
A.多元性 B.包容性 C.封闭性 D.落后性
2.以下是两则古代法律形成的资料:
资料甲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是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所制定的法律条文集,包含了各种法律规定和制度,涉及民事、商业、家庭、犯罪等方面,成为古巴比伦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
资料乙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经过平民长期抗争,罗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会决议,整理罗马法律,刻在铜板上,公诸社会,是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以明文规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相关权利,也限制贵族的若干权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都体现了法律的成文化与透明化
B.都是因为平民抗争推动法律改革
C.《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最早的成文法典
D.罗马的法律改革,推动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3.关于下图所示欧洲中世纪的一项重要制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西欧奴隶社会基本特征之一 B.是社会动荡和商品经济的产物
C.以宗法等级和血缘关系为纽带 D.各阶层间存在严格的等级限制
4.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贸易中,欧洲人开辟出多条航线和众多沿海港口,出现了罪恶的“三角贸易”。如“三角贸易”示意图,下面所列物品属于“出程”的是
①贵金属 ②黑奴 ③烟草 ④纺织品
A.①
B.②
C.③
D.④
5.在学习“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有同学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进行了以下整理。表中“典型国家”栏中①、②、③处应该填写的是
模式 特点 典型国家
模式1 渐进改革,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①
模式2 争取独立,民主共和理论实践 ②
模式3 暴力革命,政体演变循环反复 ③
A.英国、美国、德国 B.英国、日本、法国
C.法国、美国、德国 D.英国、美国、法国
6.下图所示为19世纪以来日本、巴西、印度、美国、英国五国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其中,美国对应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文献摘录或观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准确的是
①“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②“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一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
③“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④“要求立刻把各个分散的运动联合起来……鉴于上述理由,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A.③①④②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8.一战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相同点是
A.帝国主义争霸产物 B.体现各国共同意志
C.体现强权政治色彩 D.解决国际社会矛盾
9.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A.计划经济完全取消 B.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政策局部调整 D.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10.观察右图,造成两次巨大波动的共同因素是
A.交通技术创新
B.国际组织协调
C.世界局势巨变
D.全球贸易发展
11.1959年,美国新闻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林肯纪念活动,活动的宣传材料包括由30余位杰出的传记作家撰写的文章、图片和宣传手册,三套关于林肯生平与影响的相集、一幅描述林肯生活哲学的彩色卡通手册,林肯的图书亦被译成多国语言。美国举办上述活动主要目的是
A.号召世界学习林肯 B.争取文化对抗优势
C.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D.推动新闻事业发展
12.某班同学在开展美国史研究性学习时展示了以下三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学习主题是
A.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B.社会阶级结构变化
C.福利国家受到抵制 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13.图中波音飞机的部件来源体现了
A.贸易自由化
B.资本全球化
C.区域集团化
D.生产国际化
14.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以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序正确的是
①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②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③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④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②④
15.如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82—2000年人口迁移总量与流向比较(单位:万人)
年份 迁移总量 迁入城市 迁入城镇
1982—1985 3044.0 546.0 428.0
1985—1991 3384.0 629.0 637.0
1990—1995 3323.0 1027.0 311.0
1995—2000 14439.1 4543.4 1429.4
A.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 B.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城市改革的全面启动
16.面对新的世界形势变化,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积极介入地区和多边事务,不断进行经验积累和形式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出“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机制和平台,积极推动和引领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全球和区域机制建设,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这些举措反映出中国
A.构建起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D.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已基本实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野蛮时代随着)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正如群婚之于蒙昧时代,专制之于文明时代。”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欧洲的中古时期也被称为中世纪,在西方文明史上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的欧洲历史。欧洲的中世纪表面上看是板着面孔的、非常严肃的、阴森森的一千年,但实际上却是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中世纪后期。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明产生的标志及前提。(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中世纪“阴森森的”表现以及孕育了哪些近代文明因素。(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社会的迅速发展都是在思维活跃的时候。社会发展有突进和渐进两种形式,突进表现为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暴力革命。这时,思维活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表现得尤为明显,形成不可遏止的思想解放运动;渐进则是政治上的改良和生产力的改进,此时,思想则呈现出比较活跃的状态。而一切暴力,如果没有思想解放运动作为先导,只是按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出一些纲领或改革措施,其结果只能是改朝换代,而单纯的暴力,则只能对社会造成破坏,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赵立、史云谋《思想解放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12分)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