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七年级(下)素质教育期末检测卷
历 史
温馨提示: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等;
6.本学科:共两道大题,19道小题,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不懈的追求。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能够体现平等、公正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隋朝时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传输”。由此可知大运河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治 B.加速了中外经贸往来
C.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3.识读地图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右图主要反映的是
A.唐朝玄奘西行取经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鉴真东渡弘扬佛法 D.日本的遣唐使来华
4.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历史学习有着独特的价值。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子目时绘制的思维导图,“▲”处应填的关键词是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
5.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选项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B.统一了黄河流域
C.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D.与辽国互通使节
6.下图为汉、唐、宋经济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从汉代到宋代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始终重合 B.中原王朝疆域持续扩大
C.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 D.经济重心逐步完成南移
7.辽人自称“炎黄子孙”,以“中国”自居,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亦自称“中国”,也没有把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人、金人“中国观”反映了
A.中原文化的吸引力 B.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趋同
C.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D.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
8.下表的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观点 观点来源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东坡应诏集》卷一策略二,作者为北宋中期文学家、高级官员苏轼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历史事件并没有确切定论 B.学者水平决定了历史评价
C.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9.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B.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C.体现了宋代轻视农业生产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10.元朝时,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是急递铺,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些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说明元朝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
C.边疆地区战事不断 D.对外交流畅通无阻
11.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表明元朝
A.加强边疆治理 B.重视对外贸易
C.实现民族平等 D.强化行省制度
12.郑和时代的中国,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由此可以判断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
A.增加明朝政府财政收入 B.炫耀自己国力强盛
C.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 D.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13.右边菜单中的食材在中国可能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4.《石匮书后集》一书记载了明朝末年流行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生动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李自成起义军的欢迎和拥护,最重要的原因是李自成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规定了严明的军纪
C.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大顺” D.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5.某历史读物中提到了“达赖金印和班禅金印”“《平定准噶尔图卷》”“伊犁将军府”的内容,上述内容中的民族交往方式不包括
A.平定民族叛乱 B.设置管理机构 C.和亲 D.册封
16.右图是中国邮政1980年发行的脸谱邮票。“生角”、“旦角”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角”与“丑角”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角,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从邮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中国艺术是
A.昆曲 B.京剧 C.黄梅戏 D.花鼓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17题16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8分,共52分)
17.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长期领先世界,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自信来源。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相关问题。(16分)
(1)【文学之美】中国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6分)
体裁 作者作品 反映的社会风貌
唐诗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王建《凉州行》 ①
②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岳飞《满江红》 反映了宋金之间的战和关系
元曲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关汉卿《窦娥冤》 反映了元朝的政治腐败和民间疾苦,鞭 挞了黑暗势力
明清 小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 痴,谁解其中味? ——③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
(2)【科技之光】中国古代的科技不仅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简述图一、图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历史进程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图一、图二到图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变化。(6分)
(3)【建筑之魂】中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享誉世界。观察下列图片,分析下列建筑(群)的特点。(4分)
18.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政策调整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 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朱元璋》
(1)材料一中大臣“从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与明代的哪些措施有关?(4分)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赦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并简述其职能。(4分)
材料三 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3)根据材料三,写出清朝前期实行的对外政策,并分析该政策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的发展趋势。(4分)
19.农业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家政权稳固和人民生活安定的基本保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为“使百姓衣食有余”在经济方面采取的对策。(2分)
材料二 生产工具的革新,如图
(2)请写出材料中图一、图二生产工具的名称。(4分)
材料三 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统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的原因。(4分)
(4)综上所述,结合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统治者关注民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物种的引进丰富了社会经济生活”中选择一个观点,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事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2024 年七年级(下)素质教育期末检测卷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DABA 6—10 DDCBB 11—16 ACDACB
二、综合题
17.(16分)
(1)①反映了唐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反映了唐代少数民族受汉族的影响。(任一点2分)②宋词。(2分)③曹雪芹《红楼梦》。(2分)
(2)图一: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2分)
图二: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分)
变化:由创新到总结。(2分)
(3)规模宏大;中轴对称;均衡布局;功能齐全;突出了皇权的地位。(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4分)
18.(18分)
(1)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权进一步集中;分散兵权,设五军都督府,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4分)
(2)原因:皇帝需要助手起草政令;避开亲王,巩固皇权;提高工作效率。(2分)
职能:与皇帝共商国是,提对策建议、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根据皇帝的旨意起草谕旨。(2分)
(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2分)
影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各答一点得2分,共4分)
(4)君主专制日益强化;(2分)对外政策日趋保守。(2分)
19.(18分)
(1)对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或轻徭薄赋)。(2分)
(2)曲辕犁、筒车;(4分)
(3)原因:早熟品种的引进;水利工程的修建;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扩大。(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4分)
(4)要求:观点明确2分,两个及以上史事按照时序排列,史论结合4分,结论照应观点2分。
【示例一】
观点:统治者关注民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论述: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我国古代历朝统治者所关注与重视。西汉建立之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景时期,经济发展,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唐太宗关注民生,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其统治时期,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4分)
综上所述,统治者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2分)
【示例二】
观点: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2分)
论述:唐朝时期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轻巧灵便、适合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经济发展。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秧马,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4分)
综上所述,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发展。(2分)
【示例三】
观点:物种的引进丰富了社会经济生活。(2分)
论述: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百姓的社会生活。宋朝时期,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期推广到东南地区,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明朝时期,玉米和甘薯引入中国,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利社会的稳定和繁荣。(4分)
综上所述,物种的引进,丰富了百姓生活,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