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3-2024下学期高二年级6月份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真实地反映了 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它的发现动摇了中华远古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元论,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下列关于河姆渡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骨耜作为稻作的工具
②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
③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④为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记官而不记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即“以官存司”;两唐书《百官志》则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即“以司存官”。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汉唐官僚制度已初步建立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C. 政府机构法律地位明确化
D. 行政机关职能分工日趋明确
3. “之”字是天师道徒的标志,东晋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故祖孙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之”字。除此之外,带有宗教性质的“道”“僧”“菩萨”等,也逐渐成为起名的热字。这一现象( )
A. 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响
B. 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
C. 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D. 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
4.《宋史·薛奎传》载:永州“岁调兵三百人采铁,而岁人不偿费。奎奏听民自采,而所输辄倍之”。《宋史·梁适传》载:“莱芜冶铁为民病,当役者率破产以偿。适募人为之,自是民不忧冶户,而铁岁溢。”这反映了宋代( )
A.官员财政自主性的提升
B.冶铁技术有了重大改进
C.政府调整了矿冶业经营结构
D.民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
5.明修元史时,记载东北、西南各民族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逐步将该地区纳入大一统政权之下的有关史事。清修明史,尤为重视考察在明朝时诸土司区、藏区、新疆和蒙古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这表明明清时期( )
A.史学研究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
B.新的政权继承了前朝版图
C.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加强
D.对边疆地区治理逐步强化
6.晚清自引入电报后,泄密问题亦时有发生。甲午中日战争开战前,日方已经获取“高升”号开船日期这一重要情报;在马关议和期间又破译了李鸿章与总署往来的所有22件密电。由此可见当时( )
A.保密意识和技术有待提高
B.泄密导致清政府战争失败
C.电报传递消息的弊大于利
D.日本不择手段地窃取信息
7.7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发行了金币索里得,正面图案是皇帝与其长子的并排胸像,前者居左,后者较小。该类型金币深受突厥统治者的欢迎,被大量仿制。在仿制时,拜占庭钱币上的人物形象得以保留,但其形象已改用大宽脸,一大一小两个人物也调换了左右位置。这反映了(  )
拜占庭文化的开放包容性

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
希腊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丝绸之路促进地区贸易
有学者指出,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地震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下列史实,不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出现

传染病的传播造成原有社会解体
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帝国主义在世界扩张与争夺加剧
9.17、18世纪,荷兰商人在葡属巴西租地,承包给当地庄园主经营甘蔗种植园;在法属安的列斯群岛租地,大面积损毁热带森林,建起甘蔗种植园,主要依靠从牙买加买来的奴隶耕种。荷兰商人的行为(  )
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

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
C.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

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10.有学者在论及《资本论》的价值时,谈到了以下几个问题:市场经济的效率性、劳资关系及其处理、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危机。由此可见,其目的是
A.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B.发现资本主义产生的规律
C.号召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
D.揭示资本和劳动关系真相
11.下图为该帝国鼎盛时期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 据记载:“(帝国)从印度河到多瑙河,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面到撒哈拉沙漠。无论从规模和持久性上来说,还是从展现和维持权力的能力上来说……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该帝国
A.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税收体系
B.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C.任用马其顿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D.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12.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并鼓励苦行避世的生活方式。彼特拉克鄙视无用的哲学思考和跟人类毫无关系的知识。他还嘲笑经院学者,称他们可以告诉你“狮子的鬃毛共有几根……却不知道或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祈求你告诉我,这一切有何用处?”这段话意在表明
A.彼特拉克更加关注到人本身的问题
B.基督教伦理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C.基督教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统一
D.文艺复兴有助于破除对教会的迷信
13.1834年,在普鲁士推动下,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包括18个邦,占德意志领土的2/3,同盟内部禁止设立关卡,实行免税贸易,采用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意志
A.市场统一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B.自由主义潮流占据主导地位
C.工业革命要求克服分裂状态
D.实力增强推动海外殖民扩张
14.1918年底,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原则。在该原则之下,波兰复国,波罗的海国家朝独立迈进,捷克与斯洛伐克也拼在一起,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形成联盟。由此可见,“民族自决”原则
A.完善了国际协商制度
B.保证了弱小民族权益
C.重构了欧洲政治秩序
D.强化了美国主导地位
15.20世纪60年,美国重点发展空间技术,制定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美国从1961年开始组织实施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历时约11年。政府拨款250亿美元,共有120所大学、2万家企业、400万人参加。据此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
A.主要依靠政府规划和投资
B.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化
C.科学与技术开始走向结合
D.体现了企业的生产需求
16.1997年,泰国受当时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金融风暴,导致东南亚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成就毁于一旦。在亚洲如日本、新加坡国家经济萧条, 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出现政局混乱的局面,打断了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势不可挡
B.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C.全球化导致世界动荡不安
D.经济全球化中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非选择题
17.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均田制”推行的历史时段,并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寻找现代化出路的前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把反帝反封建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创设新的国家政权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大多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留学日本、英国、法国、俄国(苏联)等一国或者多国的背景,这对于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使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术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1944年5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和职工代表会议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提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向党的七大提交的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摘编自范希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
材料三
在1964年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强调“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摘编自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
材料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现代化内涵更加科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形成了党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历史经验。
——摘编自李宗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独特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进行现代化探索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解释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认识不同的原因。
(3)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外交官群体
古代 古代中国使节只是一种临时执行外交任务的特使,他们不属于职业外交官。各国均无专门的外交主管领导部门。
晚清 晚清的外交人员分两类:一类是总理衙门章京与大臣,他们熟读儒家经典,依靠科举考试获得入仕资格;另一类是驻外公使及其下属,他们经由大员保举、请托等途径上任。1901年外务部设立后,选官逐渐注重外国语言、交涉经历,外务部接收大量经由举贡考试、留学生廷试而入选的人员,官员结构有了巨大变化。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首任外交总长陆征祥被认为是职业外交家的代表。他毕业于京师同文馆,精通外文,有二十年从事外交事务的丰富经验。陆征祥改革外交部,吸纳了大量法律出身、通晓国际法、拥有专业外交知识和技术、精通外交礼制等的职业外交人才。中国职业外交官时代到来。
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对培养“新式”外交官颇为重视。国民政府外交部于1942年初,要求中国驻外使领人员按批次回国,参加培训课程。这催生了中国新一代外交官。
——据金正昆《外交学》等整理
围绕材料,自选角度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B A C D B C B D C C C D D B A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措施: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授田给百姓。
影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打击了贵族特权(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促进了秦国富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时段:北魏(北朝)至唐中叶。
分析:是租庸调的基础,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兵源,支持了府兵制(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土地不允许买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
18.【答案】
(1)有利条件: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明确了革命的主要目标;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多数共产党人有留学经历。
(2)原因:历史阶段不同: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64年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任务不同: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已经独立,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国防并发展生产力。
(3)依据:农村经济改革中建立并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不断推进对外开放;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9.【答案】
论题:近代中国外交官群体逐渐形成并走向专业化。
阐述: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步入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清政府先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总理衙门等,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外交官也逐渐走向专业化。外交官从原来科举出身的熟读儒家经典的清末大臣转向新式学堂毕业的精通外语与对外交往制度的新式人才。如陆征祥吸纳了大量职业外交人才,中国职业外交官时代到来;蒋介石注重对外交官的专业培训,催生新一代外交官。外交官的专业化提升了中国外交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使中国外交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
总之,近代中国外交官的专业化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也可以从中国外交官群体的形成;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外交机构的近代化;从传统外交走向近代外交等角度论述。)
20.【答案】(1)具体表现: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社会出现“商业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推动了议会改革;无产阶级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工人运动兴起。
(2)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
积极影响:为世界各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特点: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