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禹王台区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一、选择题(共20分)
1.(本题1分)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到:“(他)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魏晋以来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这位杰出的帝王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宋太祖
2.(本题1分)庙号一般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已去世的皇帝“祖”或“宗”的称号。李渊被后世尊庙号为“高祖”,主要是因为他( )
A.领导隋末农民起义 B.消灭割据势力
C.建立了唐朝 D.杀死附炀帝而定天下
3.(本题1分)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
4.(本题1分)“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姓不闻乐”。这首唐诗主要反映了( )
A.唐朝前期高度繁荣的景象 B.唐朝后期的统治腐朽、享乐成风
C.唐酒文化的盛行和酿酒业的兴旺 D.唐朝音乐舞蹈流行的情景
5.(本题1分)如图所示金币印证了唐朝的( )
A.中外交流 B.民族交融 C.尚武风气 D.文化成就
6.(本题1分)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7.(本题1分)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中央集权 B.重农抑商 C.削弱相权 D.重文轻武
8.(本题1分)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9.(本题1分)《满江红·怒发冲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以下与他有关的内容是( )
①统率“岳家军”北伐 ②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③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④被后人称为“民族英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本题1分)从“秦半两钱”到“唐开元通宝”,再到“北宋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都市生活的繁华
C.造纸技术的成熟 D.冶铸工艺的进步
11.(本题1分)《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一书中写道:“北京和杭州两方的皇帝当然都认为自己是君临中国的正统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体现了( )
A.辽与北宋并立 B.宋与西夏并立 C.北宋与金并立 D.南宋与元并立
12.(本题1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3.(本题1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强调,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北宋时的一部史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此后历代帝王都以此书为“历史教科书”。这部史书是( )
A.《资治通鉴》 B.《宋史》
C.《史记》 D.《通鉴纪事本末》
14.(本题1分)《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的意思是元朝( )
A.地广人稀 B.商业繁荣 C.交通发达 D.战争频繁
15.(本题1分)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王朝刚建立,政务很繁忙 B.官员工作效率低下
C.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 D.朱元璋个人能力强
16.(本题1分)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东南沿海抗倭十余年,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他是( )
A.岳飞 B.郑和 C.文天祥 D.戚继光
17.(本题1分)小明同学在复习历史过程中,收集了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发现了他们取得成就的共同领域是( )
A.文学 B.史学 C.医学 D.化学
18.(本题1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其表述的是明末农民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19.(本题1分)清朝疆域辽阔,为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设立了专门的管辖机构。其在西北边疆设立的管辖机构是( )
A.设伊犁将军 B.设驻藏大臣 C.设台湾府 D.设西域都护
20.(本题1分)相比于宋朝的手工业,清朝手工业表现出的新特点是( )
A.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部门 B.出现了纸币的流通
C.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手工业产品全部用于出口
二、综合题(共30分)
21.(本题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
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要.比战费来
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注:原文中1004年为农历,公历为1005年。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1004年的协定”的评价。
22.(本题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一反映了唐与吐蕃交往的哪一史实?这一史实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元朝十分重视民族地区和边疆治理,通过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将广袤的民族地区和边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控,忽必烈派皇子宗王统兵出镇西北、西南,执行军事镇戍和军政监督任务。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元朝以大都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全国的驿道。为维护边疆稳 定,在西北,忽必烈派皇子那木罕镇守西域地区,调遣大批蒙古、汉军进驻别十八里、曲先、翰端、可失合儿等地屯守戍边。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23.(本题6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唐宋元明清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文学、艺术各个方面成就卓然。
材料一 (科技著作)
材料二 (古典文学)
材料三 (科技成就)
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科技著作是传承科技的媒介,请写出材料一中这两本科技著作的作者。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萍洲可谈》
结合材料二、说说北宋文学家苏轼对哪种文学形式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窦娥冤》的作者是谁? (3)材料三中所述分别指的是我国古代四大(科技)发明中的哪两大发明?
(4)综合以上,围绕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说说你的建议或感悟
24.(本题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一例唐朝发明并推广的生产工具及产生的功效。指出既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
化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的名称。
材料二 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的发展,茶树、棉花在南方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南宋时期,出现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之势。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南宋时出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之势,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面对明朝末年社会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朝前期,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大片土地得以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得到了开发。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清政府还注重改进种植技术,引进高产农作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阅读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指出“人口快速
增长”和“大片土地得以开垦”带来的影响。
25.(本题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设立州、县学。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种科目,可由县学的生徒“升进于朝”,进行考试;也可由诸州把人才举送中央,考试录用。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根据材料一、依次写出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选才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选官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指出材料二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请写出这一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材料三 乾隆初年的裁设,说明其作用仅限于军事方面。乾隆帝复设军机处,是因为西、北两路的军务尚未全竣,而他当政的时期,又恰恰是军务繁兴的时期。……从乾隆十九年(1754)用兵准噶尔部开始,到乾隆五十年(1789)撤兵安南,其间军事不断,军国大计在皇帝的“万机”中压倒一切。军机处也就从参与军机,而逐渐成为全面辅佐皇帝治国理民的中枢机构。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4卷)
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职能有什么变化。请回答军机处的设立为什么强化了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