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你认为的正确答案序号使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1.(2023七下·潜江期末)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朝,使国家再次走向统一。这一年可以表述为( )
A.公元5世纪初 B.公元5世纪末 C.公元6世纪初 D.公元6世纪末
2.(2023七下·潜江期末)唐朝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通过阅读《汴河怀古》,我们可以了解( )
A.大运河开凿的原因 B.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C.大运河开凿的经过 D.大运河开凿的条件
3.(2023七下·潜江期末)下表所列史实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民族交融 B.国家统一 C.文化交流 D.中外交往
4.(2023七下·潜江期末)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对玄奘西行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贞观初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B.玄奘从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C.《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中亚各国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D.此行促进了中印交流,为研究中外交流史提供珍贵文献
5.(2023七下·潜江期末)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唐朝兴亡示意图,按照相应时间节点,示意图中( ? )处应该填( )
A.五代十国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6.(2023七下·潜江期末)“十年春,北汉结契丹人冠,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一记载最可能出自( )
A.《隋书·刑法志》 B.《宋史·太祖传》
C.《元史·诸王表》 D.《明史·成祖本纪》
7.(2023七下·潜江期末)宋太祖在位17年,科举取士347人;宋太宗在位22年,通过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1457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录取人数相当于整个唐朝取士的总和。宋朝提高科举录取人数的影响是( )
A.使世家大族控制了中央政权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C.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 D.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
8.(2023七下·潜江期末)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样的俗语。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文轻武 D.重农抑商
9.(2023七下·潜江期末)下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选项中最合适做卡片主题的是( )
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 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0.(2023七下·潜江期末)制作卡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政权建立时间:1206年
首领:铁木真
重要事件:灭亡西夏和金政权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蒙古崛起 D.明朝建立
11.(2023七下·和平期末)他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和美食家,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飘逸,一生屡遭贬谪,但依然热爱生活,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流传千古的名句。以上叙述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杜甫 B.白居易 C.苏轼 D.李清照
12.(2023七下·潜江期末)右图对联所引典故出自( )
公 孔
瑾 明
赤 空
壁 城
败 戏
曹 司
操 马
A.《牡丹亭》 B.《西游记》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13.(2020·三水模拟)“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14.(2022七下·普宁期末)“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首词饱含岳飞( )
A.卧薪尝胆,越甲吞吴之心 B.破釜沉舟,灭秦复楚之志
C.精忠报国,收复河山之念 D.大义凛然,肃清倭患之愿
15.(2023七下·潜江期末)下面文本框是同学们在探究学习时总结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唐朝的农业 B.宋朝的商业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16.(2023七下·潜江期末)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是小史同学比较元朝与清朝后得出的结论,还可补充的内容是( )
元朝与清朝的共同点。
①由少数民族建立的
②统一的王朝。
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A.疆域辽阔 B.民族平等 C.学术进步 D.政治清明
17.(2023七下·潜江期末)《本草纲目》是由明代李时珍通过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群书编成的。书中对安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这些体现了该著作( )
A.注重继承 B.宣扬迷信 C.科学严谨 D.求变创新
18.(2022七下·普宁期末)《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下面关于它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是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B.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D.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19.(2023七下·潜江期末)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20.(2022七下·普宁期末)故宫在明清时期又叫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垣,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共有恒星15颗,这组恒星代表“运于中央,临制四方”的天帝所居住的宫殿,即“紫宫”,“禁”是指禁地。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21小题8分,22小题12分,23小题20分,共40分)
21.(2023七下·潜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先后出现过3次公认度最高的“盛世”,即西汉初盛世,唐初盛世,以及“康雍乾”的清朝盛世。其实,有些浸有出现过所谓封建盛世的朝代,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样巨大,比如秦朝、隋朝和元朝,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开创性。
——摘编自岑大利《再论中国古代的盛世》
材料二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赋查则民愁,民愁则国危。
——摘编自《唐太宗论止盗》
材料三
——据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整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和元朝“带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管辖图中①处的机构名称,简述清朝治边措施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归纳影响国家兴盛的因素有哪些?
22.(2023七下·潜江期末)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谷物种子和农耕技术,促进了中原农业技术在吐蕃的发展,帮助吐蕃提高了生产力。
——摘编自靳坤《浅析中原文化在吐蕃的传播影响——以文成公主和亲为例》
材料二
史实 结论
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交融在一起。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另举一例唐朝民族关系友好的史实。
(2) 根据材料二表中的史实推理一个合理的结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
23.(2023七下·潜江期末)习近平的全方位外交首推“亲、诚、惠、容”理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进行对外交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抵达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海岸。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则,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在贸易活动中,采取议价成交方式和厚往薄来的做法,以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与当地人平等交易。同时,郑和船队还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赢得了沿海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
——摘编自《郑和下西洋论文集》
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列举出两个唐朝对外交往的事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该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公元5世纪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5世纪末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6世纪初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 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朝,使国家再次走向统一 ”和结合所学可知,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世纪的计算方法为:用年数除以100,然后商取整数加1,得到世纪数,公元589年是公元6世纪;以公元元年为界,公元前,相对数越大,距今越远,反之越近,所以公元589年是公元6世纪末,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时间和世纪的换算方法。
2.【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大运河开凿的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大运河至今发挥着沟通南北的作用,通过阅读《汴河怀古》,我们可以了解大运河开凿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大运河开凿的经过,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大运河开凿的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积极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关键信息“至今千里赖通波”,结合基础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方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许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蔬菜种子、茶叶、丝绸等物品。”可知,体现的共同主题是民族交融,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国家统一,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文化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中外交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4.【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贞观初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属于历史事实,A项不符合题意;
B:玄奘从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属于历史事实,B项不符合题意;
C:《大唐西域记》记载中亚各国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属于历史事实,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此行促进中印交流,为研究中外交流史提供珍贵文献是对玄奘西行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解释和历史事实,难度不大。
5.【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唐朝兴亡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B项符合题意;
C: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不符合题意;
D:安史之乱后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唐朝”“转折点”,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6.【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隋书· 刑法志》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而建立了北宋王朝,赵匡胤是为宋太祖。这一记载应出自《宋史· 太祖传》,B项符合题意;
C:《元史· 诸王表》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明史· 成祖本纪》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北宋建立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陈桥驿”,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7.【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使世家大族控制了中央政权,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宋太祖在位17年,科举取士347人;宋太宗在位22年,通过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1457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录取人数相当于整个唐朝取士的总和。”和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C项符合题意;
D: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熟练记忆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8.【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等级森严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商业繁荣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和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统治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打压武将的权利,重视文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社会上习文之风盛起,“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就是典型的社会现实的写照,C项符合题意;
D:重农抑商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熟练记忆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9.【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卡片可知,唐朝中后期到宋朝时期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A项符合题意;
B: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中心南移,B项不符合题意;
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与题干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中未体现社会生活,D项不符合题;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卡片上“苏湖熟,天下足”等关键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10.【答案】C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A: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B: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崛起,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1234年蒙古灭金,C项符合题意;
D: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1.【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创了宋词的新时代,不愧为宋代文学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据题干关键信息“改进了词的创作,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飘逸”并结合所学,题干叙述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苏轼。
AB两项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朝诗人,不符合题意;
C项苏轼是题干叙述所描述的历史人物,符合题意;
D项李清照是两宋之交的著名婉约派女词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苏轼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苏轼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A:《牡丹亭》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期,作者吴承恩,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B项不符合题意;
C:《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的武装斗争,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孔明空城戏司马、公瑾赤壁败曹操”和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三国史实为基础,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对联所引典故出自《三国演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3.【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明清的八股取士。由材料中“读书人”“三句承题,两句破题”,依据所学可知指的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整段材料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正确解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据材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可知是岳飞的《满江红》,结合所学可知,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岳飞抗击金军的精忠报国,收复河山之念。C符合题意;
卧薪尝胆,越甲吞吴之心,与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勾践有关,排除A;
破釜沉舟,灭秦复楚之志,与项羽有关,排除B;
大义凛然,肃清倭患之愿,与戚继光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岳飞的主要事迹。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唐朝的农业,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宋朝的商业,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的外贸,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景德镇市全国的制瓷中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可知,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时期民营手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即商帮,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明朝的经济,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经济,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准确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元朝与清朝共同点”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与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性的王朝,疆域都辽阔,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A项符合题意;
B:元朝实行四等人制,B项不符合题意;
C:清朝的学术与世界相比较落后,C项不符合题意;
D:清朝后期政治较腐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与清朝的共同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准确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注重继承,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宣扬迷信,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书中对安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可知,《本草纲目》科学严谨,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求变创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本草纲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18.【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关于它的评价正确的是“是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A符合题意;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排除B;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排除C;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项符合题意;
C: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项不符合题意;
D:辽宋元时期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可知,体现了天帝的权威和对四方的控制,说明以天帝的权威象征人间皇帝的权力,实际上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实质,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紫禁城的建筑设计理念为切入点考查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1.【答案】(1)科举制或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2)以民为本或“轻据薄赋”
(3)驻藏大臣;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奠定了我国疆域版图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4)因素:①制度创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家统一;④边疆稳固。
【知识点】“贞观之治”;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有些没有出现过所谓封建盛世的朝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样巨大,比如秦朝、隋朝和元朝,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开创性。”和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和元朝“带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有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
(2)根据材料二“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轻徭薄赋。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①是西藏地区,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朝治边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奠定了我国疆域版图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度创新、关注民生、国家统一、边疆稳固。
故答案为:
(1)名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2)治国理念:以民为本;“轻徭薄赋”。
(3)机构名称:驻藏大臣;意义: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奠定了我国疆域版图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4)因素:制度创新、关注民生、国家统一、边疆稳固。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隋朝和元朝“带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清朝治边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答案】(1)影响: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中原农业技术在吐蕃的发展,帮助吐蕃提高了生产力;史实:封回纥族首领为怀人可汗;封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族首领为云南王;金城公主入藏等。
(2)结论: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主要方式:武力平叛、册封宗教领袖、设置管理机构等;
作用: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谷物种子和农耕技术,促进了中原农业技术在吐蕃的发展,帮助吐蕃提高了生产力。”和结合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书籍、种子、工艺品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原农业技术在吐蕃的发展,帮助吐蕃提高了生产力。唐朝民族关系友好的史实有唐中宗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封回纥族首领为怀人可汗等。
(2)根据材料二“史实: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交融在一起。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可知,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根据材料三“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可知,册封宗教领袖。根据“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可知,武力平叛。根据“设置驻藏大臣”、“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可知,设置管理机构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影响: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中原农业技术在吐蕃的发展,帮助吐蕃提高了生产力。史实:封回纥族首领为怀人可汗;封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族首领为云南王;金城公主入藏等。
(2)结论: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主要方式:武力平叛、册封宗教领袖、设置管理机构等;作用: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元朝、清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答案】(1)唐朝经济、文化先进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唐文化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中外交通发达。
举例: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范围广;和平外交;平等贸易;友好交流。(任意两点得4分)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推动了亚非许多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3)闭关锁国;有一定自卫作用;但造成中国闭塞落后(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4)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对外开放使国家富强,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经济、文化先进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唐文化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中外交通发达。唐朝对外交往的事件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2)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是曾多次抵达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海岸。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在贸易活动中,采取议价成交方式和厚往薄来的做法,以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与当地人平等交易。同时,郑和船队还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范围广、和平外交、平等贸易、友好交流。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和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只准在广东一地进行贸易,且有严格的规定。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根据以上材料可知,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对外开放使国家富强,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故答案为:
(1)原因:唐朝经济、文化先进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唐文化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中外交通发达。事件: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主要特点:范围广;和平外交;平等贸易;友好交流。影响: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影响:①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但是,清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变化: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启示:对外开放使国家富强,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对外开放、郑和下西洋、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湖北省潜江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你认为的正确答案序号使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1.(2023七下·潜江期末)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朝,使国家再次走向统一。这一年可以表述为( )
A.公元5世纪初 B.公元5世纪末 C.公元6世纪初 D.公元6世纪末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公元5世纪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5世纪末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6世纪初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 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朝,使国家再次走向统一 ”和结合所学可知,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世纪的计算方法为:用年数除以100,然后商取整数加1,得到世纪数,公元589年是公元6世纪;以公元元年为界,公元前,相对数越大,距今越远,反之越近,所以公元589年是公元6世纪末,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时间和世纪的换算方法。
2.(2023七下·潜江期末)唐朝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通过阅读《汴河怀古》,我们可以了解( )
A.大运河开凿的原因 B.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C.大运河开凿的经过 D.大运河开凿的条件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大运河开凿的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大运河至今发挥着沟通南北的作用,通过阅读《汴河怀古》,我们可以了解大运河开凿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大运河开凿的经过,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大运河开凿的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积极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关键信息“至今千里赖通波”,结合基础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2023七下·潜江期末)下表所列史实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民族交融 B.国家统一 C.文化交流 D.中外交往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方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许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蔬菜种子、茶叶、丝绸等物品。”可知,体现的共同主题是民族交融,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国家统一,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文化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中外交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4.(2023七下·潜江期末)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对玄奘西行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贞观初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B.玄奘从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C.《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中亚各国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D.此行促进了中印交流,为研究中外交流史提供珍贵文献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贞观初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属于历史事实,A项不符合题意;
B:玄奘从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属于历史事实,B项不符合题意;
C:《大唐西域记》记载中亚各国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属于历史事实,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此行促进中印交流,为研究中外交流史提供珍贵文献是对玄奘西行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解释和历史事实,难度不大。
5.(2023七下·潜江期末)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唐朝兴亡示意图,按照相应时间节点,示意图中( ? )处应该填( )
A.五代十国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唐朝兴亡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B项符合题意;
C: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不符合题意;
D:安史之乱后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唐朝”“转折点”,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6.(2023七下·潜江期末)“十年春,北汉结契丹人冠,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一记载最可能出自( )
A.《隋书·刑法志》 B.《宋史·太祖传》
C.《元史·诸王表》 D.《明史·成祖本纪》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隋书· 刑法志》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而建立了北宋王朝,赵匡胤是为宋太祖。这一记载应出自《宋史· 太祖传》,B项符合题意;
C:《元史· 诸王表》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明史· 成祖本纪》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北宋建立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陈桥驿”,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7.(2023七下·潜江期末)宋太祖在位17年,科举取士347人;宋太宗在位22年,通过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1457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录取人数相当于整个唐朝取士的总和。宋朝提高科举录取人数的影响是( )
A.使世家大族控制了中央政权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C.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 D.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使世家大族控制了中央政权,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宋太祖在位17年,科举取士347人;宋太宗在位22年,通过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1457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录取人数相当于整个唐朝取士的总和。”和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C项符合题意;
D: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熟练记忆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8.(2023七下·潜江期末)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样的俗语。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文轻武 D.重农抑商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等级森严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商业繁荣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和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统治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打压武将的权利,重视文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社会上习文之风盛起,“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就是典型的社会现实的写照,C项符合题意;
D:重农抑商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熟练记忆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9.(2023七下·潜江期末)下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选项中最合适做卡片主题的是( )
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 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卡片可知,唐朝中后期到宋朝时期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A项符合题意;
B: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中心南移,B项不符合题意;
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与题干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中未体现社会生活,D项不符合题;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卡片上“苏湖熟,天下足”等关键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10.(2023七下·潜江期末)制作卡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政权建立时间:1206年
首领:铁木真
重要事件:灭亡西夏和金政权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蒙古崛起 D.明朝建立
【答案】C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A: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B: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崛起,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1234年蒙古灭金,C项符合题意;
D: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1.(2023七下·和平期末)他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和美食家,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飘逸,一生屡遭贬谪,但依然热爱生活,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流传千古的名句。以上叙述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杜甫 B.白居易 C.苏轼 D.李清照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创了宋词的新时代,不愧为宋代文学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据题干关键信息“改进了词的创作,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飘逸”并结合所学,题干叙述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苏轼。
AB两项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朝诗人,不符合题意;
C项苏轼是题干叙述所描述的历史人物,符合题意;
D项李清照是两宋之交的著名婉约派女词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苏轼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苏轼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2.(2023七下·潜江期末)右图对联所引典故出自( )
公 孔
瑾 明
赤 空
壁 城
败 戏
曹 司
操 马
A.《牡丹亭》 B.《西游记》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A:《牡丹亭》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期,作者吴承恩,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B项不符合题意;
C:《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的武装斗争,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孔明空城戏司马、公瑾赤壁败曹操”和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三国史实为基础,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对联所引典故出自《三国演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3.(2020·三水模拟)“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明清的八股取士。由材料中“读书人”“三句承题,两句破题”,依据所学可知指的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整段材料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正确解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2022七下·普宁期末)“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首词饱含岳飞( )
A.卧薪尝胆,越甲吞吴之心 B.破釜沉舟,灭秦复楚之志
C.精忠报国,收复河山之念 D.大义凛然,肃清倭患之愿
【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据材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可知是岳飞的《满江红》,结合所学可知,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岳飞抗击金军的精忠报国,收复河山之念。C符合题意;
卧薪尝胆,越甲吞吴之心,与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勾践有关,排除A;
破釜沉舟,灭秦复楚之志,与项羽有关,排除B;
大义凛然,肃清倭患之愿,与戚继光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岳飞的主要事迹。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2023七下·潜江期末)下面文本框是同学们在探究学习时总结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唐朝的农业 B.宋朝的商业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唐朝的农业,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宋朝的商业,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的外贸,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景德镇市全国的制瓷中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可知,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时期民营手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即商帮,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明朝的经济,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经济,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准确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6.(2023七下·潜江期末)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是小史同学比较元朝与清朝后得出的结论,还可补充的内容是( )
元朝与清朝的共同点。
①由少数民族建立的
②统一的王朝。
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A.疆域辽阔 B.民族平等 C.学术进步 D.政治清明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元朝与清朝共同点”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与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性的王朝,疆域都辽阔,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A项符合题意;
B:元朝实行四等人制,B项不符合题意;
C:清朝的学术与世界相比较落后,C项不符合题意;
D:清朝后期政治较腐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与清朝的共同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准确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7.(2023七下·潜江期末)《本草纲目》是由明代李时珍通过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群书编成的。书中对安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这些体现了该著作( )
A.注重继承 B.宣扬迷信 C.科学严谨 D.求变创新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注重继承,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宣扬迷信,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书中对安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可知,《本草纲目》科学严谨,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求变创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本草纲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18.(2022七下·普宁期末)《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下面关于它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是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B.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D.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关于它的评价正确的是“是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A符合题意;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排除B;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排除C;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9.(2023七下·潜江期末)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项符合题意;
C: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项不符合题意;
D:辽宋元时期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022七下·普宁期末)故宫在明清时期又叫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垣,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共有恒星15颗,这组恒星代表“运于中央,临制四方”的天帝所居住的宫殿,即“紫宫”,“禁”是指禁地。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可知,体现了天帝的权威和对四方的控制,说明以天帝的权威象征人间皇帝的权力,实际上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实质,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紫禁城的建筑设计理念为切入点考查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21小题8分,22小题12分,23小题20分,共40分)
21.(2023七下·潜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先后出现过3次公认度最高的“盛世”,即西汉初盛世,唐初盛世,以及“康雍乾”的清朝盛世。其实,有些浸有出现过所谓封建盛世的朝代,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样巨大,比如秦朝、隋朝和元朝,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开创性。
——摘编自岑大利《再论中国古代的盛世》
材料二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赋查则民愁,民愁则国危。
——摘编自《唐太宗论止盗》
材料三
——据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整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和元朝“带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管辖图中①处的机构名称,简述清朝治边措施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归纳影响国家兴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科举制或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2)以民为本或“轻据薄赋”
(3)驻藏大臣;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奠定了我国疆域版图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4)因素:①制度创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家统一;④边疆稳固。
【知识点】“贞观之治”;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有些没有出现过所谓封建盛世的朝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样巨大,比如秦朝、隋朝和元朝,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开创性。”和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和元朝“带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有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
(2)根据材料二“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轻徭薄赋。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①是西藏地区,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朝治边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奠定了我国疆域版图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度创新、关注民生、国家统一、边疆稳固。
故答案为:
(1)名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2)治国理念:以民为本;“轻徭薄赋”。
(3)机构名称:驻藏大臣;意义: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奠定了我国疆域版图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4)因素:制度创新、关注民生、国家统一、边疆稳固。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隋朝和元朝“带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清朝治边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2023七下·潜江期末)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谷物种子和农耕技术,促进了中原农业技术在吐蕃的发展,帮助吐蕃提高了生产力。
——摘编自靳坤《浅析中原文化在吐蕃的传播影响——以文成公主和亲为例》
材料二
史实 结论
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交融在一起。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另举一例唐朝民族关系友好的史实。
(2) 根据材料二表中的史实推理一个合理的结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
【答案】(1)影响: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中原农业技术在吐蕃的发展,帮助吐蕃提高了生产力;史实:封回纥族首领为怀人可汗;封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族首领为云南王;金城公主入藏等。
(2)结论: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主要方式:武力平叛、册封宗教领袖、设置管理机构等;
作用: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谷物种子和农耕技术,促进了中原农业技术在吐蕃的发展,帮助吐蕃提高了生产力。”和结合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书籍、种子、工艺品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原农业技术在吐蕃的发展,帮助吐蕃提高了生产力。唐朝民族关系友好的史实有唐中宗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封回纥族首领为怀人可汗等。
(2)根据材料二“史实: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交融在一起。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可知,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根据材料三“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可知,册封宗教领袖。根据“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可知,武力平叛。根据“设置驻藏大臣”、“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可知,设置管理机构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影响: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中原农业技术在吐蕃的发展,帮助吐蕃提高了生产力。史实:封回纥族首领为怀人可汗;封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族首领为云南王;金城公主入藏等。
(2)结论: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主要方式:武力平叛、册封宗教领袖、设置管理机构等;作用: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元朝、清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2023七下·潜江期末)习近平的全方位外交首推“亲、诚、惠、容”理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进行对外交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抵达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海岸。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则,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在贸易活动中,采取议价成交方式和厚往薄来的做法,以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与当地人平等交易。同时,郑和船队还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赢得了沿海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
——摘编自《郑和下西洋论文集》
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列举出两个唐朝对外交往的事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该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唐朝经济、文化先进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唐文化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中外交通发达。
举例: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范围广;和平外交;平等贸易;友好交流。(任意两点得4分)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推动了亚非许多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3)闭关锁国;有一定自卫作用;但造成中国闭塞落后(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4)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对外开放使国家富强,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经济、文化先进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唐文化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中外交通发达。唐朝对外交往的事件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2)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是曾多次抵达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海岸。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在贸易活动中,采取议价成交方式和厚往薄来的做法,以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与当地人平等交易。同时,郑和船队还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范围广、和平外交、平等贸易、友好交流。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和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只准在广东一地进行贸易,且有严格的规定。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根据以上材料可知,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对外开放使国家富强,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故答案为:
(1)原因:唐朝经济、文化先进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唐文化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中外交通发达。事件: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主要特点:范围广;和平外交;平等贸易;友好交流。影响: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影响:①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但是,清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变化: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启示:对外开放使国家富强,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对外开放、郑和下西洋、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潜江市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