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2024七上·期末)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有多种途径。下列各项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考古发现 B.神话传说 C.影视作品 D.历史小说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人类距离今天已经非常久远,因此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存状况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其他专业方法。A项正确;
关于早期原始人类的神话传说本就很少且可信度不高,排除B项;
关于早期原始人类的影视作品本就很少且可信度不高,排除C项;
学者的推断必须建立在考古发掘和使用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否则就是主观的瞎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存状况可信度最高途径的相关史实。
2.(2024七上·期末)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结成联盟
B.炎帝和黄帝都是古代部落的首领
C.海外华人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以后,在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就是汉族的前身,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D项正确;
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结成联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炎帝和黄帝都是古代部落的首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海外华人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炎黄子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黄帝和炎帝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3.(2024七上·期末)历史课本对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描述如下:“选贤与能”“民心所向”,“其间蕴含着民主、平等的精髓”。下列制度中符合该描述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故符合“选贤与能”、“民心所向”,“其间蕴含着民主、平等的精髓”的制度是禅让制,C项正确;
世袭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分封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郡县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19·深圳模拟)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题目的关键词是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反映的是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鼎,反映的是一种等级制度,而且题目要求的是本质问题,现象不能选,A选项属于本质,且符合题意;B选项与提议无关,CD选项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5.(2024七上·期末)《中国古代简史》记载,“东周第二代天子桓王在位时,周天子与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主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周天子的地位被取代 B.周王室地位大大下降
C.西周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天子已经成为傀儡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东周第二代天子桓王在位时,周王室与同姓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王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说明东周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周天子的地位被取代,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分封制得到巩固,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周天子已经成为傀儡,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七上·期末)《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治秦,“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直接壮大了秦国经济实力
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知,材料与商鞅变法的有关。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达到富国目的,因此,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水平,直接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实力,B项正确;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A项;
商鞅变法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
7.(2024七上·期末)中国许多金融企业徽标设计(如右图)都参考了中国古钱币的造型,其设计灵感来源于(  )
A.刀币 B.布币
C.蚁鼻钱 D.圆形方孔半两钱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现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在设计微标时,都参考了内方外圆的造型,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所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微标造型与圆形方孔钱外形相似,D项正确;
刀形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排除A项;
布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排除B项;
蚁鼻钱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8.(2024七上·期末)秦统一后,“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耗费无数。据统计,仅修建皇陵和阿房宫就动用了七十余万人,其间,因劳役而死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灾害不断 B.战争频繁 C.统治残暴 D.权臣篡位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耗费无数”“因劳役而死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表明秦朝横征暴敛,引发老百姓不满,导致灭亡。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残暴。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和战争,排除AB项;
材料展示的是秦朝的暴政,与权臣篡位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残暴。
9.(2024七上·期末)黄巾起义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同时也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纲纪衰败。据此可知,黄巾起义(  )
A.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B.消除了社会矛盾
C.促使光武中兴局面出现 D.削弱了地方势力
【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纲纪衰败”可知,这些均削弱、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它走向衰亡,因此,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A项正确;
黄巾起义激化了社会矛盾,地方势力崛起,排除BD项;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初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黄巾起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10.(2024七上·期末)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他独揽朝政,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了一个皇帝。这一现象体现了东汉政治的特点之一是(  )
A.重文轻武 B.宦官乱政 C.外戚专权 D.大臣无能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他独揽朝政,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了一个皇帝。”材料反映了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
重文轻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
宦官乱政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
大臣无能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的兴衰的相关史实。
11.(2024七上·期末)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最重要历史信息是西汉时(  )
A.中原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B.已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C.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D.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在西域设置官吏,派驻军队进行戍边屯田,是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B项正确;
材料主要讲考古证明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屯田,未提及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排除A项;
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主要目的是管辖西域,不仅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C项;
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属于政治管辖而非促进民族交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西汉时说明已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12.(2024七上·期末)《大医济世:张仲景》一书记载:“张仲景看到疾病流行,百姓生活困苦。他痛下决心,潜心研究,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材料反映张仲景(  )
A.艰苦奋斗,创业兴邦 B.医德高尚,关心民生
C.立足改革,勇于创新 D.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看到疾病流行,百姓生活困苦。他痛下决心,潜心研究,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可以得出材料反映了张仲景看到百姓生活困苦,所以潜心研究,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体现了张仲景医德高尚,关心民生,B项正确;
艰苦奋斗,创业兴邦所述的“创业兴邦”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张仲景著书救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立足改革,勇于创新所述的“立足改革”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张仲景著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合作交流,促进发展所述的“合作交流”没有在题干材料中涉及,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张仲景个人行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和选项比较能力。
13.(2024七上·期末)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C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没有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记录,排除AB项;
南北朝时期不是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三国时期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史实,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4.(2024七上·期末)公元280年以后,晋武帝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大封同姓诸王据守重镇。这个政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
A.五胡乱华 B.八王之乱 C.七国之乱 D.大泽乡起义
【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中国后晋武帝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日盛,后来诸王为了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爆发“八王之乱”,从而使得西晋由盛而衰,B项正确;
“五胡乱华”是少数民族内迁导致的结果,排除A项;
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
大泽乡起义是秦朝末年爆发的陈胜吴广起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15.(2024七上·期末)涨水之战中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凑齐60余万步兵、骑兵27万,东晋兵力8万有余,却被东晋以少胜多打到仓皇溃逃。根据材料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东晋将领有勇有谋 B.东晋部队更加精锐
C.前秦战略战术不当 D.前秦苻坚不得民心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涨水之战中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凑齐60余万步兵、骑兵27万,东晋兵力8万有余,却被东晋以少胜多打到仓皇溃逃。”可知,这说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内部缺乏凝聚力,民族矛盾严重。D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涉及东晋讲述团结与否,谋略是否精妙,排除AB项;
题干材料说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内部缺乏凝聚力,不是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内部缺乏凝聚力。
16.(2024七上·期末)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和方法。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齐桓公用管仲进行改革
B.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C.东汉末年发生黄巾起义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和方法。选项D是对赤壁之战的客观分析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选项D符合题意,D项正确;
齐桓公用管仲进行改革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
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
东汉末年发生黄巾起义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
17.(2024七上·期末)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如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次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  )
A.加强了对外交往 B.形成了三国鼎立
C.加快了民族交融 D.加速了北朝衰弱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片可得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说汉语,穿汉服,通汉婚等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
材料是民族交往,加强了对外交往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B项;
加速了北朝衰弱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18.(2024七上·期末)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刘子晕的《昭君出塞图》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D.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画家顾恺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所以,材料中的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A项正确;
刘子晕的《昭君出塞图》是宋代的,排除B项;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排除C项;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的而且是外国传教士,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原作创作于东晋”“以形写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2024七上·期末)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摘自王存、胡骏杰《中国神话大全》
材料二 春秋时期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水利设施的兴建,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摘编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
材料三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四 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摘编自《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劳动工具和水利设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并指出他们统治时期出现的局面。
(4)根据材料四,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答案】(1)标志:农作物种植出现、家畜饲养的出现、氏族聚落建立、磨制石器的发展。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黄河流域:半坡居民。
(2)劳动工具:铁器;牛耕;水利设施:都江堰
(3)措施: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局面:文景之治。
(4)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政府的扶持与鼓励;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5)计策:政府要重视农业;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和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出现、家畜饲养的出现、氏族聚落建立、磨制石器的发展。原始居民:根据材料一“距今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有河姆渡居民;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有半坡居民。
(2)根据材料二“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的代表性劳动工具铁器、牛耕;水利设施:根据材料二“水利设施的兴建,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设施是李冰修筑的都江堰。
(3)根据材料二“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有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4)根据材料四“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和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政府的扶持与鼓励;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农业要发展,政府必须重视农业;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原始农业的发展、铁犁牛耕、文景之治、都江堰、等相关史实。
20.(2024七上·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汉字之源】同学们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文字的起源。
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 统一文字
【任务二 思想之光】同学们在感知的基础上,探寻文字促进社会思想的发展。
材料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摘自李定一《中华史纲》
【任务三 文史之萃】同学们分享文字记载的史学阅读信息卡。
信息卡 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
【任务四 科技之光】同学们深入探索造纸科技的进步与贡献。
材料 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纸草,不容易长期保存。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七上历史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任务五 科技与艺术】同学们再深入探寻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1)指出图1文字记录的我国历史时期。指出图2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体例。
(2)指出材料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黄金时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局面。
(3)指出信息卡中“他”的名字。并指出信息卡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
(4)有学者认为“世界受蔡侯(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请你对这一观点表明态度,并依据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5)下图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部分成就,请任选一幅,指出该作品的作者和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恩泽后世。请你说明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我们应该持的态度。
【答案】(1)时期:商(商周时期);文字:小篆。
(2)途径:创办私学;局面:百家争鸣;
(3)“他”指司马迁;巨著:《史记》。
(4)态度:赞同;理由: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保存、交流和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伟大奉献之一。
(5)《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历史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历史地位:《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成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商周时期的历史。通用文字: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故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小篆。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从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故材料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创办私学;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众多,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论,相互借鉴,都在极力宣传自己的主张见解,涌现出很多对后世有深刻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后世将这一文化现象统称为“百家争鸣”。故“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大约3000年的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信息卡和所学可知,信息卡1的“他”指的是司马迁。史学巨著:依据所学可知,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巨著是《史记》。
(4)赞成观点。依据材料“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可知,蔡侯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大大改善文化传播的条件;造纸术从中国辗转流转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蔡伦为代表的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历史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历史地位:《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小篆、《史记》、《齐民要术》、《兰亭集序》,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1.(2024七上·期末)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北师大版教材七(上)历史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
类别 措施 结果
政治 施行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②的局面,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经济 收回铸币权,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
思想 接受“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政治制度朝代和名称。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推行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指出“新皇帝”的名字。指出这位“新皇帝”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指出他为稳固边疆的统治在北方和南方分别采取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三表格中的①②内容补充完整。
(4)请根据以上材料,围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炼一个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答案】(1)朝代:周朝;制度:分封制;作用: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秦始皇;郡县制;在北方修筑长城;在南方开凿灵渠。
(3)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②大一统。
(4)【示例】观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治
论证: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对宗亲和功臣进行分封。分封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局面,不利于巩固统治。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废除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西汉时期,为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此举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综上所述,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因此国家的治理要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周天子”“诸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得出周朝;制度:根据上述分析得出分封制;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在巩固西周的政治和稳定边疆地区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作用是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根据材料“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制度:根据上述分析得出郡县制;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他又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3)①根据材料“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因此①填写“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②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②填大一统。
(4)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对地方的权力不断加强,得出观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治。论述的时候结合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的“推恩令”的意义进行阐述即可,论证: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对宗亲和功臣进行分封。分封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局面,不利于巩固统治。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废除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西汉时期,为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此举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最后结论进行升华,综上所述,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因此国家的治理要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相关史实。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2024七上·期末)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有多种途径。下列各项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考古发现 B.神话传说 C.影视作品 D.历史小说
2.(2024七上·期末)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结成联盟
B.炎帝和黄帝都是古代部落的首领
C.海外华人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3.(2024七上·期末)历史课本对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描述如下:“选贤与能”“民心所向”,“其间蕴含着民主、平等的精髓”。下列制度中符合该描述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4.(2019·深圳模拟)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5.(2024七上·期末)《中国古代简史》记载,“东周第二代天子桓王在位时,周天子与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主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周天子的地位被取代 B.周王室地位大大下降
C.西周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天子已经成为傀儡
6.(2024七上·期末)《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治秦,“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直接壮大了秦国经济实力
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7.(2024七上·期末)中国许多金融企业徽标设计(如右图)都参考了中国古钱币的造型,其设计灵感来源于(  )
A.刀币 B.布币
C.蚁鼻钱 D.圆形方孔半两钱
8.(2024七上·期末)秦统一后,“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耗费无数。据统计,仅修建皇陵和阿房宫就动用了七十余万人,其间,因劳役而死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灾害不断 B.战争频繁 C.统治残暴 D.权臣篡位
9.(2024七上·期末)黄巾起义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同时也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纲纪衰败。据此可知,黄巾起义(  )
A.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B.消除了社会矛盾
C.促使光武中兴局面出现 D.削弱了地方势力
10.(2024七上·期末)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他独揽朝政,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了一个皇帝。这一现象体现了东汉政治的特点之一是(  )
A.重文轻武 B.宦官乱政 C.外戚专权 D.大臣无能
11.(2024七上·期末)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最重要历史信息是西汉时(  )
A.中原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B.已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C.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D.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12.(2024七上·期末)《大医济世:张仲景》一书记载:“张仲景看到疾病流行,百姓生活困苦。他痛下决心,潜心研究,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材料反映张仲景(  )
A.艰苦奋斗,创业兴邦 B.医德高尚,关心民生
C.立足改革,勇于创新 D.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13.(2024七上·期末)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14.(2024七上·期末)公元280年以后,晋武帝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大封同姓诸王据守重镇。这个政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
A.五胡乱华 B.八王之乱 C.七国之乱 D.大泽乡起义
15.(2024七上·期末)涨水之战中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凑齐60余万步兵、骑兵27万,东晋兵力8万有余,却被东晋以少胜多打到仓皇溃逃。根据材料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东晋将领有勇有谋 B.东晋部队更加精锐
C.前秦战略战术不当 D.前秦苻坚不得民心
16.(2024七上·期末)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和方法。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齐桓公用管仲进行改革
B.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C.东汉末年发生黄巾起义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17.(2024七上·期末)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如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次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  )
A.加强了对外交往 B.形成了三国鼎立
C.加快了民族交融 D.加速了北朝衰弱
18.(2024七上·期末)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刘子晕的《昭君出塞图》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D.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2024七上·期末)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摘自王存、胡骏杰《中国神话大全》
材料二 春秋时期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水利设施的兴建,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摘编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
材料三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四 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摘编自《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劳动工具和水利设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并指出他们统治时期出现的局面。
(4)根据材料四,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20.(2024七上·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汉字之源】同学们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文字的起源。
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 统一文字
【任务二 思想之光】同学们在感知的基础上,探寻文字促进社会思想的发展。
材料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摘自李定一《中华史纲》
【任务三 文史之萃】同学们分享文字记载的史学阅读信息卡。
信息卡 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
【任务四 科技之光】同学们深入探索造纸科技的进步与贡献。
材料 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纸草,不容易长期保存。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七上历史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任务五 科技与艺术】同学们再深入探寻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1)指出图1文字记录的我国历史时期。指出图2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体例。
(2)指出材料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黄金时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局面。
(3)指出信息卡中“他”的名字。并指出信息卡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
(4)有学者认为“世界受蔡侯(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请你对这一观点表明态度,并依据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5)下图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部分成就,请任选一幅,指出该作品的作者和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恩泽后世。请你说明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我们应该持的态度。
21.(2024七上·期末)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北师大版教材七(上)历史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
类别 措施 结果
政治 施行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②的局面,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经济 收回铸币权,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
思想 接受“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政治制度朝代和名称。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推行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指出“新皇帝”的名字。指出这位“新皇帝”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指出他为稳固边疆的统治在北方和南方分别采取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三表格中的①②内容补充完整。
(4)请根据以上材料,围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炼一个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人类距离今天已经非常久远,因此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存状况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其他专业方法。A项正确;
关于早期原始人类的神话传说本就很少且可信度不高,排除B项;
关于早期原始人类的影视作品本就很少且可信度不高,排除C项;
学者的推断必须建立在考古发掘和使用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否则就是主观的瞎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存状况可信度最高途径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以后,在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就是汉族的前身,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D项正确;
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结成联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炎帝和黄帝都是古代部落的首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海外华人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炎黄子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黄帝和炎帝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故符合“选贤与能”、“民心所向”,“其间蕴含着民主、平等的精髓”的制度是禅让制,C项正确;
世袭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分封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郡县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题目的关键词是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反映的是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鼎,反映的是一种等级制度,而且题目要求的是本质问题,现象不能选,A选项属于本质,且符合题意;B选项与提议无关,CD选项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东周第二代天子桓王在位时,周王室与同姓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王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说明东周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周天子的地位被取代,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分封制得到巩固,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周天子已经成为傀儡,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知,材料与商鞅变法的有关。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达到富国目的,因此,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水平,直接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实力,B项正确;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A项;
商鞅变法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现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在设计微标时,都参考了内方外圆的造型,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所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微标造型与圆形方孔钱外形相似,D项正确;
刀形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排除A项;
布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排除B项;
蚁鼻钱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8.【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耗费无数”“因劳役而死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表明秦朝横征暴敛,引发老百姓不满,导致灭亡。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残暴。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和战争,排除AB项;
材料展示的是秦朝的暴政,与权臣篡位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残暴。
9.【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纲纪衰败”可知,这些均削弱、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它走向衰亡,因此,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A项正确;
黄巾起义激化了社会矛盾,地方势力崛起,排除BD项;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初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黄巾起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10.【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他独揽朝政,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了一个皇帝。”材料反映了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
重文轻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
宦官乱政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
大臣无能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的兴衰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在西域设置官吏,派驻军队进行戍边屯田,是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B项正确;
材料主要讲考古证明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屯田,未提及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排除A项;
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主要目的是管辖西域,不仅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C项;
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属于政治管辖而非促进民族交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西汉时说明已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12.【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看到疾病流行,百姓生活困苦。他痛下决心,潜心研究,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可以得出材料反映了张仲景看到百姓生活困苦,所以潜心研究,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体现了张仲景医德高尚,关心民生,B项正确;
艰苦奋斗,创业兴邦所述的“创业兴邦”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张仲景著书救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立足改革,勇于创新所述的“立足改革”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张仲景著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合作交流,促进发展所述的“合作交流”没有在题干材料中涉及,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张仲景个人行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和选项比较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C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没有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记录,排除AB项;
南北朝时期不是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三国时期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史实,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4.【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中国后晋武帝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日盛,后来诸王为了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爆发“八王之乱”,从而使得西晋由盛而衰,B项正确;
“五胡乱华”是少数民族内迁导致的结果,排除A项;
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
大泽乡起义是秦朝末年爆发的陈胜吴广起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涨水之战中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凑齐60余万步兵、骑兵27万,东晋兵力8万有余,却被东晋以少胜多打到仓皇溃逃。”可知,这说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内部缺乏凝聚力,民族矛盾严重。D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涉及东晋讲述团结与否,谋略是否精妙,排除AB项;
题干材料说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内部缺乏凝聚力,不是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内部缺乏凝聚力。
16.【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和方法。选项D是对赤壁之战的客观分析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选项D符合题意,D项正确;
齐桓公用管仲进行改革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
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
东汉末年发生黄巾起义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片可得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说汉语,穿汉服,通汉婚等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
材料是民族交往,加强了对外交往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B项;
加速了北朝衰弱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18.【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画家顾恺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所以,材料中的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A项正确;
刘子晕的《昭君出塞图》是宋代的,排除B项;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排除C项;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的而且是外国传教士,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原作创作于东晋”“以形写神”。
19.【答案】(1)标志:农作物种植出现、家畜饲养的出现、氏族聚落建立、磨制石器的发展。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黄河流域:半坡居民。
(2)劳动工具:铁器;牛耕;水利设施:都江堰
(3)措施: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局面:文景之治。
(4)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政府的扶持与鼓励;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5)计策:政府要重视农业;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和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出现、家畜饲养的出现、氏族聚落建立、磨制石器的发展。原始居民:根据材料一“距今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有河姆渡居民;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有半坡居民。
(2)根据材料二“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的代表性劳动工具铁器、牛耕;水利设施:根据材料二“水利设施的兴建,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设施是李冰修筑的都江堰。
(3)根据材料二“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有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4)根据材料四“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和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政府的扶持与鼓励;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农业要发展,政府必须重视农业;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原始农业的发展、铁犁牛耕、文景之治、都江堰、等相关史实。
20.【答案】(1)时期:商(商周时期);文字:小篆。
(2)途径:创办私学;局面:百家争鸣;
(3)“他”指司马迁;巨著:《史记》。
(4)态度:赞同;理由: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保存、交流和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伟大奉献之一。
(5)《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历史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历史地位:《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成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商周时期的历史。通用文字: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故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小篆。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从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故材料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创办私学;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众多,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论,相互借鉴,都在极力宣传自己的主张见解,涌现出很多对后世有深刻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后世将这一文化现象统称为“百家争鸣”。故“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大约3000年的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信息卡和所学可知,信息卡1的“他”指的是司马迁。史学巨著:依据所学可知,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巨著是《史记》。
(4)赞成观点。依据材料“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可知,蔡侯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大大改善文化传播的条件;造纸术从中国辗转流转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蔡伦为代表的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历史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历史地位:《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小篆、《史记》、《齐民要术》、《兰亭集序》,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1.【答案】(1)朝代:周朝;制度:分封制;作用: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秦始皇;郡县制;在北方修筑长城;在南方开凿灵渠。
(3)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②大一统。
(4)【示例】观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治
论证: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对宗亲和功臣进行分封。分封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局面,不利于巩固统治。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废除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西汉时期,为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此举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综上所述,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因此国家的治理要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周天子”“诸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得出周朝;制度:根据上述分析得出分封制;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在巩固西周的政治和稳定边疆地区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作用是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根据材料“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制度:根据上述分析得出郡县制;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他又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3)①根据材料“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因此①填写“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②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②填大一统。
(4)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对地方的权力不断加强,得出观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治。论述的时候结合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的“推恩令”的意义进行阐述即可,论证: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对宗亲和功臣进行分封。分封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局面,不利于巩固统治。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废除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西汉时期,为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此举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最后结论进行升华,综上所述,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因此国家的治理要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相关史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