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请用铅笔把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答卷前将答题卡上的项目填涂清楚。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0分)
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用铅笔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在试卷上不给分)
1.从605年起,为连通全国南北大河,建立庞大水路交通网,隋炀帝下令开凿了
A. 黄河 B.大运河 C. 长江 D. 珠江
2.有人评论说: “历史上说魏征善谏,我以为魏征幸运遇到太宗,如果魏征遇到喜欢阿谀奉承的皇帝,未必就不转谏为谀 (谄媚奉承)也。”这个人的观点
A.强调太宗优秀政治品质 B.批评了太宗用人政策
C.认为魏征喜欢阿谀奉承 D.肯定了魏征敢于直言
3.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A.西夏 B.辽 C. 金 D. 吐蕃
4.在对于唐朝的探究学习中,下面这两个工具的搜集反应了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民族政策开明 B.社会风气开放 C.农业经济发展 D.商业繁荣
5.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这说明了鉴真东渡
A.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 B.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C.促进了中华民族交融 D.缓和了中日民族矛盾
七年级历史 第 1 页 (共6页)
6.下面是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趋势是
《忆昔》 《无家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 世乱各东西。
A.分裂到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封闭到开放 D.由繁荣转衰落
7.宋朝流行有这样的谚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些谚语共同反映了当时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
A.科举考试 B.设置转运使 C.重文轻武 D.杯酒释兵权
8.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时占据中原的政权是
A.金 B.辽 C. 西夏 D. 突厥
9.右面图片中“E”处政权的名称应该是
A. 南宋
B. 北宋
C. 东晋
D.蒙古
10.下表为汉至南宋北方农户数目统计表(单位:万户),这个材料可以用来探究
西汉 西晋 唐代 宋代
北方 965 149 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发展
C.城市经济活跃 D.君主专制强化
11.管理图中 A 地区的中央政府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锦衣卫 D.澎湖巡检司
七年级历史 第2页 (共6页)
12.学校举办的历史文化展览中,都出现了与马可·波罗有关的主题。这些主题旨在反映
A.马可·波罗对中国的影响 B.元朝开明民族政策
C.当时科技文化的发展 D.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13.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的视频有“瓦子” “蹴鞠” “勾栏” “杂剧”等内容,推测同学们正在学习下列哪一个时期的历史
A.隋唐时期 B.五代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4.历史社团搜集如下图片对宋元时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泥活字板
A.科技发展 B.商业繁荣 C.民族交融 D.政权并立
15.朱元璋封了25个藩王在外领兵抵御外敌,严令藩王不得进京;清朝册封的王爷是礼仪性的,必须居住在京城,王爷无兵且不得出京。明清对藩王的管制主要目的是
A.藩王在威胁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保护皇室家族安全 D .提高藩王地位
16.历史课上,四位同学分别扮演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市民,在集市上哪位同学正在酣吃下面菜单中的食物
A.唐朝市民
B.宋朝市民
C.元朝市民
D.明朝市民
17.“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此副对联评论的是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康熙帝
18.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 B.女性地位提高 C.作者个人喜好 D.君主专制衰落
七年级历史 第3页 (共6页)
19.右下图是雍正皇帝颁发给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金印, 印文由满、蒙古、藏汉四种文字组成,现藏于西藏拉萨罗布林卡。该文物可以见证
A.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B.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C.明朝抗击倭寇侵扰
D.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
20.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 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A.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考试中榜后 “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材料二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材料三 有人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 “……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 乐舞、绘画, 竞事纷泊……”
(1)科举考试创始于哪一个朝代 宋朝时科举考试有什么发展变化 (2分)
(2)材料二中提到了唐朝的哪几个皇帝 (2分)
(3)从上述三则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走向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三条即可) (2分)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年级历史 第 4页 (共6页)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 (宁波)泉州、番禺 (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 而且也运输瓷器、糖、 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 宝石等进口货物。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 48000 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 宗教, 又涉及亲情、友谊、 怀古、山水、 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请你说出材料一中的农业工具名称和其功能 (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诗繁荣有哪些表现 (2分)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说明“当时唐朝能享誉世界”的原因有哪些 (2分)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至太宗时。 江南统一,再平北汉。 而终于不能打倒契丹,这是宋室唯一主要的弱征……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 而内部又终年闹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 (达到顶峰)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材料三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 “商业革命”。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概括说明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什么方面怎样评价宋朝的 (3分)
(2)请你为上述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分别找一个史实证据 (3分)
七年级历史 第5页 (共6页)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 由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行中书省,权分三司。
材料二 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1)上述两则材料描述了不同朝代国家管理机构的变化,它们分别发生在哪两位皇帝统治时期。 (2分)
(2)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改变这些国家政权机构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分)
(3)请分别说出这两个朝代为加强思想控制所采取的文化专制措施。 (2分)
25.(6分)梦回唐宋元明清!
假设你梦回到上述某一个王朝,请你写一段文字为同学们讲述你的所见所闻(要求:要有时间和空间说明,要有至少三个以上有关该朝代重大历史事实,还要有你的评价。譬如1004年在澶州我看到了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了持久和平局面。所写内容符合朝代史实,逻辑条理,史论结合,80—120字之间)
七年级历史 第6页(共6页)
2024年七年级历史期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 BADCB 6—10 DCABA 11—15 BDCAB 16—20 DCADB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30分)
21.(6分)
(1)隋朝;大幅增加了科举考试名额,提高了进士地位(2分)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2分, 写出1条不给分,写出2条得1分,写出3条得2分)
(3)科举考试选拔了人才,皇帝勤政,政治清明,开明民族政策,对外开放等(符合史实三条即可)(2分,写出1条不给分,写出2条得1分,写出3条得2分)
22.(6分)
(1)筒车,灌溉(2分)
(2)作品多,内容广泛,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诗人众多,名家辈出(2分,写出2点即可)
(3)国家统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对外开放(2分,写出2点即可)
23.(6分)
(1)钱穆认为宋朝“积贫积弱”;陈寅恪认为宋朝文化达到“古代中国顶峰”;费正清认为宋朝商业繁荣,出现“商业革命”。(3分)
(2)材料一证据:多次对辽西夏用兵失败;北宋被被金灭亡,南宋偏安江南,被元灭亡(任一史实均可)(1分)
材料二证据:宋词繁荣顶峰,发明活字印刷术等(其他符合史实一项均可)(1分)
材料三证据:出现世界最早纸币,《清明上河图》,鼓励对外贸易,出现世界闻名港口(其他任一史实均可)(1分)
24.(6分)
(1)明朝:明太祖 清朝:雍正帝(2分)
(2)加强君主专制权力(2分)。
(3)明朝:八股取士 清朝:文字狱(2分)
25.(6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