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卷I(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从如表的这些评论中可以认定,隋朝大运河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A.直接导致隋朝的灭亡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实现了隋朝的大一统 D.加快了中外经贸往来
2.他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还经常劝戒他要居安思危,戒骄戒奢。文中“他”在位期间出现了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2024年2月5日河北省人事考试局发布公告:2024河北公务员考试笔试时间为3月16日,面试时间为4月下旬。追溯历史,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的皇帝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4.如图中的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为唐穆宗时唐朝与某一少数民族会盟的遗物。该少数民族是
A.靺羁 B.突厥 C.吐蕃 D.回纥
5.唐朝时期的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这说明当时的唐朝
A.社会风气开放 B.社会风气保守 C.尚武风气盛行 D.男女平等
6.诗歌能真实地反映时代。下列诗歌能反映安史之乱影响的是
A.“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B.“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
7.历史学家统计:北宋时期,一共有85人担任过主管军事的枢密使,其中63个是文官,22个是武将。这反映出的宋朝治国策略是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重文轻武 D.民贵君轻
8.与关键词“宋神宗”、“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灭陈,统一全国 B.王安石变法 C.宋金对峙 D.贞观之治
9.宋辽边界“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见干戈”。材料说明
A.重文轻武国策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澶渊之盟维持了宋辽边界的和平
C.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
D.北民南迁促进了宋辽人口的增长
10.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人的意图是
A.赞美杭州的繁华 B.讽刺金朝统治者醉生梦死
C.咏叹了西湖秀色 D.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
11.《东京梦华录》记载:南市街到北市街一带人流如织,店铺林立,出现了大约109个店铺招幌,幌子上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这反映宋朝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多彩 C.奢靡之风盛行 D.社会阶层分化
12.张帆在《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中写道:元朝以前的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元朝之前没有统一的王朝
B.元朝时期中华民族相互交融达到新高度
C.元朝之前所有朝代力量薄弱
D.元朝时期各个少数民族已经被汉族同化
1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岳飞、文天祥在各自的词中表达的共同情感是
A.浓郁的思乡之情 B.豪迈的报国之情 C.飘逸的山水之情 D.凄婉的惜别之情
14.《新元史·琉球》记载:“其地(澎湖)属泉州晋泉县。士人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采鱼虾为食。至元初,设巡检司,东为琉球,与澎湖相对。”这表明元朝
A.商品经济发展 B.政治中心南移 C.加强西藏管理 D.有效管辖台湾
15.(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瓦舍”指的是
A.娱乐兼经营商业的场所 B.农村的瓦房屋
C.城市的瓦匠手工业者 D.城市居民的房屋样式
16.在剿倭战争中,他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与材料中的“他”有关的诗句是
A.凝神只待出征去,剿灭俄熊夜色开
B.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C.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D.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17.1650年,杨素卿在其刊本中为某部明代著作作了一段广告语:“内载耕织造作炼采金宝,一切生财备用秘传要诀。”符合这段广告词的著作是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几何原本》
18.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治理边疆是清朝统治者的重大治国策略。为了对西藏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政府建立了册封藏传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并设置了监督西藏地方政务的机构。该“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
19.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到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A.手工业的部门齐全、技术先进
B.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C.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改变
20.康熙十九年,湖广名医朱方旦发现了人的思想中枢是“脑”而非传统医学认定的“心”。此说引发了医界的震动和朝廷恐慌,结果以“妖言惑众”罪将其处斩,所有著作一律焚毁。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古代医学在清朝有了飞跃性发展
B.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清朝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D.闭关锁国使国家发展落后于世界
卷Ⅱ(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斑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手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的“在下有”和“在上有”分别指什么制度 (4分)“在下有”这一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哪两个地方官职之间的权力互相制衡 (2分)在此基础上宋朝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1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在中央所采取的政治方面措施。(2分)
(4)据材料四,归纳军机处创立的目的。(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1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宋元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明清初期都曾采取鼓励垦荒的措施。同时,朝廷重视水利事业,注重各地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和运河河道的疏浚。传统的粮食作物中生产发展最为突出的是水稻,如清代在北京培育出的“京西稻”,在南方普遍推广的双季稻等。此外,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并在各地广泛种植,使得原先许多无法种稻麦的旱地和山地得到利用,增加了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而且这两种粮食作物的单产比稻麦高得多,从而增加了全国的粮食产量。
——摘编自赵晓玲《论中国古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1)据材料一,概述三幅图中生产工具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同作用。(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西汉至南宋人口变化的表现是什么 (2分)它折射出唐以后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3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宋朝很重视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在北宋都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政府在这些城市都设立了市舶司。市舶岁入多达约110万缗。中国出口的物品有丝、绢、锦等纺织品以及陶瓷、金银产品等,输入的物品有珍宝、象牙、犀角、钻石等。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摘自刘炜等主编《中国文明传真·第三卷》
材料三: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2分)简述这一政策带来的响。(2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奂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摘自《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摘自连横《台湾通史》
材料三: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并概括其对外交往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说出“贵国”所指的国家。(2分)与材料有关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分)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 (2分)谈判的结果是签订了哪一条约 (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它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古代通史辑要》
材料二: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的三项,在宋朝有了划时代的突破。……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摘编)
材料三: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材料四:它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它作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材料一介绍的是哪一部通史巨著 (2分)它的作者是谁 (1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任选三项发明中的一项,说明其对世界发展的贡献。(4分)
(3)据材料三写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的任意两个。(4分)
(4)材料四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哪两项著名的建筑 (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