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内蒙古专用)中考历史真题汇编: 综合材料题- 5年(2020-2024)中考真题+1年模拟真题汇编

(内蒙古专用)中考历史真题汇编: 综合材料题- 5年(2020-2024)中考真题 1年模拟真题汇编
1.(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冉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抗倭战争】
材料一 嘉靖中叶,侵患已蔓延东南数省,烧杀抢掠,造成巨大损失,戚继光奉调至东南平倭,在浙江招募农民、矿夫等组成一支新军,严加训练,时称“戚家军”。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近代——抗日战争】
材料二 据统计,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战绩:毙伤日军520463人,毙伤伪军490130人;俘虏日军6213人,俘虏伪军512933人;投降反正的日军为746人,伪军为183632人;与日、伪军作战总次数为125165次,中国共产党不仅成为中国长期抗战最重要的因素,也为世界反法面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名家史学精讲——中国共产党历史》
【现代——抗援朝战争】
材料三 正当全国人民集中力量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时候,新中国又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影响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抗倭战争的性质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抗日战争与抗倭战争在性质上的不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战争相同的国际影响。
2.(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交通工具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乎千家万户的日需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中某时期苏州年画。
材料二 中国交通工具发展情况简表
时期 陆路 水路
古代中国 人们出行主要依靠畜力、如驴、骆驼、骡、马以及驴车、骡车、牛车、马午等 以帆船竹为主要的水珞交通工具
近代中国 一些新式交通工具传入。方便了人们约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洋务系向国外购买舰船、蒸汽机用于航海事业,轮船成为帆船的重要补充
现代中国 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传统的文通工具如人力车、畜拉车等是人们短途出行的工具。到了80年代,自行车、三轮车、拖拉机等成为农民短途出行的工具,尤其是自行车的数量增长迅速,特别是近年来,机动车辆数量快步增长,飞机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提倡绿色出行,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交通工具涌现出来,绿色交通工具还包括各地电气化交通工具,如无轨电车、轻轨、地铁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航运交通发展出现了巨大飞跃,豪华游轮等相继出现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如识》
(1)请从交通工具革新的视角,将材料一归入到材料二中某个时期,并说明依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交通工具与经济发展”“交通工具与科技进步”“交通工具与人民生活”中任意一个为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3.(2023·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但世界并不太平,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与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次战争中,双方军人死亡共1300万人,两倍于1910—1913年所有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受伤、失踪者达2000多万;群众因战乱死亡的人数远超过军队。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这次战争”指的是哪次战争?这次战争中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的战役是哪次战役?
材料二 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2)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什么?请列举其中一个“联合”的典型事例。
材料三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美]伊利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材料四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他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1953年《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4)“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4.(2023·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2023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结束240周年,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实施160周年,也是罗斯福新政实施9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一位伟人带领美利坚人民取得了胜利。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的“独立和自由”在哪一法律文献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法律文献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美国宣布独立的时候,奴隶制在全部13个州都是合法的。到1804年,至少北方各州都已经开始着手废除奴隶制。1858年,林肯宣称“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状态”。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适用于10个叛乱州的奴隶。
——[英]安德鲁·玛尔《世界史》
(2)“半奴隶半自由状态”指的是什么?简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罗斯福就职后的国会特别会议持续了100天。这次国会通过的立法比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相应的时期都要多得多,这就是新政的开始。通过新政,美国不仅恢复了它的经济实力——工业生产力和农业实力,而且恢复了美国巨大的内在活力和创造力。
——[英]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
(3)材料三所提到的“新政”有何特点?罗斯福新政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社会的矛盾?为什么?
5.(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对照历史材料,认识历史形势。
材料一 下面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左)和普通高中教科书(右)“马克思主义诞生”一课的篇目结构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 二、《共产党宣言》 三、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列出左框中一、二子目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关系,从两框内容中找出并说明工人运动发展进步的表现。
材料二 苏俄退出一战后,协约国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进行武装干涉。为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起来,苏俄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武装干涉。巴黎和会将苏俄排斥在外,先以消灭为目的,继而以孤立为目标,凡尔赛体系成为反苏的工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绝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下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西方国家与苏俄(苏联)关系的变化,简析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6.(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进入历史时空,回答历史问题。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啊,长江!啊,长江!
——胡宏伟《长江之歌》(节选)
【时空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早在七八千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河姆渡遗址最具典型,这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时空二: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途经长江时创作的诗。他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时空三: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是一座美丽的、英雄的强大的城市,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革命斗争历程的艰辛、建设发展成就的辉煌。
(1)时空一:简要介绍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情况。
(2)时空二:归纳李白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以及由此体现的社会风貌。
(3)时空三:在“美丽、英雄、强大”三个词汇中任选一个,结合上海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相关史事予以说明。
7.(2021·内蒙古·中考真题)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材料一 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到1830年,工业收入已经超过农业收入。到1850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英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革命还促成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英国地理面貌。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也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1860~1900年主要国家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表(单位:%)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写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首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制造业产量占比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回答,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8.(2021·内蒙古·中考真题)19世纪中期起,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材料一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各一例。你认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只能“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的原因是什么?
(2)“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中的“民”指什么人?
(3)你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还有哪些“未竟之功”?
(4)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他还有哪些贡献?
9.(2020·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纵观古今中外各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始终与之相依相伴,每一次改革都发人深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材料一中“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我国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各举一项措施。并根据内容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4)综合上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0.(2020·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近代化是人类文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进程。其具体表现为:政治上追求民主和法制;经济上追求工业化和大机器生产;思想文化上追求民主、科学、平等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865年由曾国藩规划、李鸿章督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原材料加工购买了美国旗记铁厂的设备,核心制造机器是花了6万8千两白银从美国买的新型“制器之器”,工匠几乎全是西方工程师……
——部分选自《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成立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该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材料二:辛亥革命宣告了自秦统一以来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
——《历史教学用书》八年级上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辛亥革命迈向近代化的两大重要成果。
材料三: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美国1787年宪法
(3)上述材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什么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积极影响。
11.(2024·内蒙古兴安盟·模拟预测)【小钱币,大历史】
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古代钱币的发展情况(部分)
夏朝贝币 商朝铜贝币 秦统一货币 汉五铢钱
夏朝时期,因劳动剩余中的产品需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但商品价值不同,无法完成等价交换,所以出现了贝币。 殷商时期,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出现铜贝,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转变。 战国时期,各国自铸货币,出现了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 汉初,沿用秦半两钱,这一时期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材料二 货币承担着民族间、国家间交流的角色。
材料三 钱币见证了“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
(2)材料二中图1、图2货币的相似见证了什么?图1与图3货币相似度很高,图4货币出土于唐朝墓葬,这分别反映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解读材料三中图5和图6反映的“货币统一”背景及“秦货币”“欧元”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小货币大历史”的理解。
12.(2024·内蒙古呼伦贝尔·模拟预测)改革和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手段。王老师以“改革与革命”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释读绘画——对比改革路径】
任务二【解析史料——理解革命之智】
革命是失败了。通过革命这一剧烈的阵痛,没有能产生预期的独立和民主,但是这场阵痛并不是白白地度过了的。把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推翻,在中国的国土上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这不是一件小事情。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图片分别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明治维新的哪一项内容?这两场改革有哪些相同影响?
(2)作者为什么认为“这场阵痛并不是白白地度过了的”?
(3)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请你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两个,以“改革促发展”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鲜明、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彼得一世改革 戊戌变法 罗斯福新政 新中国土地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3.(2024·内蒙古兴安盟·一模)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就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背景 改革内容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②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 迁都 迁都洛阳
措施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注:少数民族),联独爱之如一。”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物。
——摘编自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四 第一百一十二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改革名称。分析此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唐朝民族交往的事件。
(3)材料三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体现的民族政策。写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14.(2024·内蒙古鄂尔多斯·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世界形成一个贸易三角:英国的工业产品被运往非洲换取黑九,非洲黑奴被运往美洲参与蔗糖生产,美洲蔗糖又放销往英国。……据统计,1699-1701年间,英国政府在蔗糖进口上征收的税额价值达28万英镑。
材料二 摘编自比尔·劳斯《孜变历史进程的50种拉物》5世纪的英国,糖是财富和特权的象征。工业革命后,榨汁机、蒸煮机等刃期工业机器被引入美洲种植园,世界糖业走向工业化,糖价进一步下降。1850年以后,在糖的最大消费群体是穷人,糖是家庭烹任、烘培、保存水果和食物的重要物品。20世纪中期,对甜的追求风靡世界。
——摘编自西敏司《甜与权力》等
材料三 可口可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蔗糖为关键原料),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拉进全球化扩张计划,逐渐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和分销网络。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销售超过500个品牌、4300种软饮料产品。
——摘编自马克《可口可乐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蔗糖对世界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蔗糖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蔗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15.(2024·内蒙古包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经济格局、贸易文化交流的变迁
古代世界 近代世界 现代世界
自古以来,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和海 上路线, 大部分均在阿 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 内,阿拉伯商人是主要 的亚欧贸易的中介商。 公元1500 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 揭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从那时起, 分散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也随之最终确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1995年成立的④促进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也在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事件: ①_________ 事件: ② ___________ 事件: ③______________ 事件: ④ 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趋势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局面 世界格局: ①_________________中国外交政策及国际地位:
以“美苏”为中心的世界局面 世界格局: ②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外交政策及国际地位:
“一超多强”的世界局面 示例: 世界格局③_多极化趋势____中国外交政策及国际地位: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外交布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材料三 环顾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远远超过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团结,分裂 和平,冲突 合作,对抗 各国人民都需要作出重要抉择。
——摘编自《学习强国》
(1)根据材料一提示写出对应影响世界经济格局、贸易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和示例写出①②世界格局的名称,并对①②世界格局演变下中国外交政策及国际地位变化进行描述。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世界百年变局的主要因素。
16.(2024·内蒙古通辽·一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元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有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摘自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
材料二
历史时期 存续时间 民族 时代特征
① 公元前221~220年(440年) 汉族、匈奴、西域各族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西晋时期 266~316年(50年) 汉族、鲜卑、氐、羯、羌等 短暂统一
三国东晋南北朝时期 220~280年、317~589年(332年) 汉族、鲜卑、氐、羯、羌等
隋唐时期 589~907年(368年) 汉族、突厥、吐蕃、回纥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开放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蒙古时期 907~1271年(364年) 汉族、契开、党项、女真、蒙古族等 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元明清时期 1279~1912年(631年) 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藏族等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与巩固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众多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中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补充完整。
(3)请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种)并分别列举史实加以说明。
(4)有学者概括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点时说: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统一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你同意此观点吗?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7.(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屈辱自强之梦】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摘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列举中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及其活动。
【火热年代工业之梦】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
——摘自王树思《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等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峥嵘岁月扬帆之梦】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价邓小平和他的理论。
【新时乐章复兴之梦】
材料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历程
(4)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中第三阶段“新的活力的体制”指的是何体制?写出第四阶段理论创新的成果。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历程的特点。
18.(2024·内蒙古通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以来,统治者为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经常招引或强制边疆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同时由于我国天气有了逐渐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逐渐南下。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胡汉共政”的局面也逐渐确立,许多少数民族上层极力推崇汉化,安排贵族子弟学习汉语和儒学。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清朝在辽阔的疆土上对东北诸民族与满族多采取八旗制形式,蒙古族则用盟旗制,维吾尔族仍沿袭伯克制,西藏则以噶厦治政,西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等。不仅如此,清朝统治者还对各民族的头领人物都竭力加以优待,同时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加以防范。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有学者评价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汲取了传统中国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意义。
(2)列举一例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措施,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
(4)结合所学从中国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角度谈谈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依据:倭寇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损失。
(2)不同:抗日战争是一场反帝的民族解放战争,抗倭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作用: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影响:维护了世界的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1)时期:近代中国;说明: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2)原因: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接受交通工具的革新。
(3)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改变了人民的生活
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鸦片战争以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并获较快发展,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铁路诞生,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修建多条铁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并随后在各大城市出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很快,交通工具更加多样,运输更加高效,人们的出行更为便捷;中国铁路、公路运营里程居世界前列;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方便人们出行、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之,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即可)
3.(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役;凡尔登战役。
(2)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联合: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答出一点即可)
(3)国际意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4)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认识: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应重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综合国力;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4.(1)
法律文献:《独立宣言》;历史意义: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2)
“半奴隶半自由状态”:南北方不同经济形式并存(或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两种经济类型)。
历史作用: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3)
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能否:不能(或否)。原因: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5.(1)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共产党宣言》发表是其诞生的标志。
表现: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成立了推动联合的国际组织、开始了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2)变化:由敌对、孤立转为建立同盟、合作。
因素: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等。
6.(1)情况:定居生活,建造干栏式房屋、木结构水井,栽培水稻,使用骨制农具、陶器,掌握雕刻技术,使用天然漆等。
(2)内容: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特点:富有浪漫主义情怀(想象力和感染力);社会风貌:体现出盛唐时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
(3)美丽城市的体现,在不断发展的对外开放中,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英雄城市的体现,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强大城市的体现,五四运动无产阶级作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
说明:本题提供选择并具有一定开放性,诸如,近代化企业,《青年杂志》创办,中共一大、二大,邓小平南方谈话等与上海相关史事,能够说明其作用或意义,观点明确,根据表达清晰准确程度赋分。
7.(1)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十月革命
(3)特点是增长迅速。原因: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美国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4)高铁技术的进步,使出行更为便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科技的发展也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危机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8.(1)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没有改变封建落后的政治制度。
(2)指资产阶级。
(3)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专制独裁统治;真正实现三民主义。
(4)科学与人权;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倡白话文。
9.(1)事件:三大改造。
(2)原因:①打破了“左”倾错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措施:复兴:①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②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恢复工业生产(或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③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救济:①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②推行“以工代赈”,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或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改革:①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②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特点:国家(或政府)对经济干预和指导。
(4)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要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循序渐进;改革的本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等等。
10.(1)事件:洋务运动。原因: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成果: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或中华民国建立或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3)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影响: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11.(1)趋势:由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由形制多样到形制统一;从地方铸币发展到中央统一铸币。
(2)图1与图2见证了民族交融(党项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图1与图3反映了日本学习唐朝文化。图4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3)图5背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图6背景:1993年欧盟成立。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的经济交流;等等。
(4)货币的不同形制和图案,浓缩着国家历史和主流文化,记录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变迁;货币变迁是时代变迁的缩影;货币演进的历史折射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等。
12.(1)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相同影响: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都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或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示例一:改革促发展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实践,也是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创新发展,我们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彼得一世即位后,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历史证明,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不断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才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
示例二:改革促发展促进人类进步的因素很多,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在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由此可见,改革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3.(1)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事件:文成公主入藏等。
(3)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名称: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任选其一)
(5)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4.(1)影响:近代糖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使南美洲种植园经济的畸形发展,给黑人带来巨大苦难;改变了英国饮食结构风尚;激化了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推动北美独立进程;适应了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阶级的消费需求。
(2)变化 :由奢侈品变为一般消费品。原因:中世纪的欧洲不能种植甘蔗,而新航路开辟后,引入美洲的甘蔗在种植园大量种植。 工业革命的开展的影响。
(3)特点:贸易遍及全球;成为原料;趋势:全球化;措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产业更新;等
15.(1)①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阿拉伯人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②新航路的开辟 ③两次工业革命 ④世界贸易组织
(2)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两极格局
屈辱的外交政策。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处于西方列强的控制之下, 任人宰割, 国际地位低下, 弱国无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 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为国家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中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
(3)根本因素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的对比;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的消长;国家利益的驱动;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国家战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等等
16.(1)原因:地域辽阔,产生自然因素的差异与不平衡,产生众多民族,各地区、各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多元文化;各民族之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所以要进行交往与交流
(2)填空:①秦汉时期、②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3)主要方式:设置机构,战争,和亲政策,通过册封与设专职官员管理等;
史实:文成公主入吐蕃(西藏);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与驻藏大臣共管西藏。
(4)同意此观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的时间,统一时间将近1500年,分裂时间600多年,统一是主流,秦到清朝前期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奠定了中国版图年基础;统一王朝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越来越巩固。
17.(1)企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活动: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
(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3)评价: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果: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分阶段有步骤的推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18.(1)原因:受统治者的政策的影响;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或气候的寒冷的影响);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感(或吸引力)。
意义:“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2)措施:设置伊犁将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任选一个即可)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边疆治理方式多种多样;恩威并重、刚柔并济;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
(3)名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认识: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加强了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效的边疆治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奠定了中国疆域和版图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继承与传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内蒙古专用)中考历史真题汇编: 综合材料题- 5年(2020-2024)中考真题+1年模拟真题汇编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