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2.[2023·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一般适用于同族和亲戚;春秋时期,社会伦理关系不仅适用于宗族和亲戚,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的“道路之人”。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 )
A.社会人员可自由流动
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
D.国家的地域化治理
3.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
B.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
C.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民主
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
4.[2023·山东临沂月考]下表是有关清朝时期赋役制度变化的情况,这一制度的变化( )
时期 内容
清朝建立之初 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年间 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A.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加强
B.彻底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现象
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农村出现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5.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礼”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
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
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6.[2023·德州高三联考]下表为隋代五刑的内容。《隋书·刑法志》记载:“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轘裂之法,其流徒之罪皆减从轻”。这反映出隋朝刑罚制度的特点是( )
死刑 绞、斩
流刑 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
徒刑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杖刑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笞刑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A.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B.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C.宽严适中,明德慎刑
D.立法宽简,疏而不失
7.[2023·湛江市高考模拟测试一]德政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西周时期,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宏伟德业和美好德行,宣称其“德”为上帝所赐予,后人要以先祖与周王之德为楷模。据此可知,西周统治者( )
A.竭力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注重构建伦理政治
C.已摈弃天命的神秘权威
D.积极践行民本理念
8.[2023·张家口高三高考模拟考试]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时,大量发布“告谕”,制订“乡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据此可知,王阳明意在( )
A.倡导道德自觉风尚
B.继承儒家伦理规范
C.遵循传统宗法观念
D.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9.[2023·威海市高三二模]西汉时,有一陈姓寡妇,养婆母28年,汉文帝感其孝行,给予“孝妇”称号。东汉初年,临淄人江革以孝母闻名乡里,光武帝赐其“巨孝”称号,赐谷千斛。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 )
A.加强儒学独尊地位 B.推进以礼入法
C.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D.创新基层教化
10.[2023·枣庄市二模]雍正朝,有记录的(皇帝)引见文官数量共计5 750名,这些官员去向如表中信息表明( )
雍正朝引见文官去向统计表
项目 单向任职 双向任职
京官 地方官 由地方官 到京官 由京官到 地方官 多次双 向流动
人数 374 4 346 171 780 59
A.京官文化素质更高
B.皇帝重视地方治理
C.官员流动性较缺乏
D.注重官员基层经历
11.[2023·临沂市高三二模]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 )
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
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
12.[2023·江苏省高三押题卷]何炳棣认为,朱元璋派人前往浙西等地监督编纂鱼鳞图册,只是逐块检查田地,登记业主,确定税额,画为图册,并未对土地进行实地测量。由此可知,明初编纂鱼鳞图册意在( )
A.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B.严格地限制土地兼并
C.加速土地市场化步伐
D.有效澄清地方的吏治
二、非选择题
13.[2023·武汉市高三三月质量检测]宋初以后,儒学提倡教化、以乡约家训教化乡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氏规范》部分内容节选:
第十一条 朔望,家长率众参谒柯堂毕……令子弟一人喝云: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益其兄。
第十三条 家长总治一家大小之务,凡事令子弟分掌,然须谨守礼法以制其下。其下有事,亦须咨禀而后行,不得私假,不得私与。
第四十二条 佃人用钱货折租者,新管当逐项收贮,别。附于簿,每日纳诸家长。
第八十七条 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
第九十七条 里党或有缺食,裁量出谷借之,后催元谷归还,勿收其息。
——节选自《郑氏规范》
材料二 郑氏义居始于南宋,元朝时被官府旌表为孝义门,这一时期是郑氏义门宗族制度化的重要时期。……郑氏义门经济属集体所有,同居家庭的维持一般要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其经济基础,元代的浦江郑氏有“腴田二千亩”。……明洪武朝讨论乡治时涉及《郑氏规范》的推广问题。解缙曾向朱元璋建议:“世家大族,率先以劝,旌之复之,为民表率,将见作新于变,至于比屋可封不难矣。”——摘编自常建华《元明时期义门郑氏
及其规范的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郑氏规范》所体现的儒家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郑氏规范》和郑氏义门对研究宋元明时期历史的重要价值。(8分)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法律对亲情关系的重视,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法律与公德的融合,而是将儒家伦理融入法律,故B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不能说明血缘亲情逐渐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等级秩序日趋固化,故D项错误。
2.[2023·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一般适用于同族和亲戚;春秋时期,社会伦理关系不仅适用于宗族和亲戚,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的“道路之人”。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 )
A.社会人员可自由流动
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
D.国家的地域化治理
解析:根据材料“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的‘道路之人’”,可见过去氏族聚居所形成的宗族生活格局,慢慢被邻里乡党的地理分布所取代,凸显了国家的地域化治理,故选D项;中国古代限制人口自由流动,排除A项;从材料“社会伦理关系不仅适用于宗族和亲戚”,可见宗法观念一直延续,排除B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建立,受社会环境影响,影响力有限,排除C项。
3.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
B.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
C.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民主
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
解析:据材料“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可知,乡约下的民众聚会有特定的时间和内容,并且“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具有教化功能,说明了乡约作为基层行为规范得到了区域内部民众的普遍认同和主动接受,体现了民间自治的契约精神,故选B项;乡约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而非政府对基层的直接管理,排除A项;乡约主要通过教化达到维护地方和谐发展的目的,而非真正的基层民众权利得到保护,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4.[2023·山东临沂月考]下表是有关清朝时期赋役制度变化的情况,这一制度的变化( )
时期 内容
清朝建立之初 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年间 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A.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加强
B.彻底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现象
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农村出现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解析:“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是政府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从康熙年间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减轻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百姓可离开土地,从事手工业或商业,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摊丁入亩减弱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A项;摊丁入亩只是将丁税平摊至田赋中,而赋役还包括除丁税外的其他项目,因此摊丁入亩不能解决赋役不均问题,故排除B项;摊丁入亩后不再征收丁税,农民没有必要隐瞒人口,故排除D项。
5.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礼”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
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
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解析:乡饮酒礼的内容要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为民读律”,说明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和使民众遵守法令,即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故选D项;材料是宣讲而不是辩论,是礼法结合而不是探讨孰优孰劣,排除A项;宣讲不等于总结;“为民读律”不等于编制法典,排除B项;扶贫济困与“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为民读律”无关,排除C项。
6.[2023·德州高三联考]下表为隋代五刑的内容。《隋书·刑法志》记载:“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轘裂之法,其流徒之罪皆减从轻”。这反映出隋朝刑罚制度的特点是( )
死刑 绞、斩
流刑 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
徒刑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杖刑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笞刑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A.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B.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C.宽严适中,明德慎刑
D.立法宽简,疏而不失
解析:据材料“蠲除前代鞭刑,流徒之罪皆减从轻”可知,隋代废除前朝一些严刑峻法,刑罚从宽从简,故选D项;依所学可知,秦朝法律具有“细密严苛,轻罪重刑”的特点,而隋代“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轘裂之法”减轻了惩罚,排除A项;材料中“其流徒之罪皆减从轻”,说明隋代刑罚减轻,未体现出“儒家礼制观念”,排除B项;明德慎刑是指慎用刑罚,材料中“流徒之罪皆减从轻”,强调减轻刑罚,排除C项。
7.[2023·湛江市高考模拟测试一]德政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西周时期,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宏伟德业和美好德行,宣称其“德”为上帝所赐予,后人要以先祖与周王之德为楷模。据此可知,西周统治者( )
A.竭力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注重构建伦理政治
C.已摈弃天命的神秘权威
D.积极践行民本理念
解析:据材料“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宏伟德业和美好德行”可知,西周统治者注重德政构建,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德政思想,没有等级秩序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天命的神秘权威依然存在,排除C项;据材料“内容主要是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宏伟德业和美好德行”可知,西周德政主要是宣传祖先而非民本,排除D项。
8.[2023·张家口高三高考模拟考试]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时,大量发布“告谕”,制订“乡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据此可知,王阳明意在( )
A.倡导道德自觉风尚
B.继承儒家伦理规范
C.遵循传统宗法观念
D.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解析:据材料“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反映出王阳明倡导道德自觉风尚,故选A项;据材料“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意为统治者要“抚辑”百姓,被统治者要遵守法律,与儒家伦理规范无关,排除B项;材料倡导官民的道德自觉,没有涉及传统宗法观念,排除C项;据材料“制订‘乡约’……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可知,其目的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无关,排除D项。
9.[2023·威海市高三二模]西汉时,有一陈姓寡妇,养婆母28年,汉文帝感其孝行,给予“孝妇”称号。东汉初年,临淄人江革以孝母闻名乡里,光武帝赐其“巨孝”称号,赐谷千斛。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 )
A.加强儒学独尊地位 B.推进以礼入法
C.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D.创新基层教化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汉文帝之所以给予陈姓寡妇“孝妇”称号,是因为其“养婆母28年”,光武帝之所以赐临淄人江革“巨孝”称号,是因为其“以孝母闻名乡里”,二人的行为都与“孝行”有关,这与汉朝时期“以孝治天下”的理念相一致,而“孝”不仅仅体现在家庭伦理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社会伦理方面,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伦理秩序,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文帝统治时期,倡导道家的“无为而治”,而不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孝”属于“礼”的范畴,并没有涉及“入法”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统治者推广“孝行”并不属于“地方治理”范畴,排除D项。
10.[2023·枣庄市二模]雍正朝,有记录的(皇帝)引见文官数量共计5 750名,这些官员去向如表中信息表明( )
雍正朝引见文官去向统计表
项目 单向任职 双向任职
京官 地方官 由地方官 到京官 由京官到 地方官 多次双 向流动
人数 374 4 346 171 780 59
A.京官文化素质更高
B.皇帝重视地方治理
C.官员流动性较缺乏
D.注重官员基层经历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雍正朝统治时期,在“单向任职”方面,地方官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京官,在“双向任职”方面,“由京官到地方官”的数量最多,据此可知,在雍正统治时期,他比较重视对地方的治理,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京官和地方官的任职数量情况,数量并不等于素质,并且在题干表格内容中,所引见的“地方官”或者是“由京官到地方官”的数量都比较多,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雍正皇帝所引见的官员数量及其去向,并没有涉及官员的“流动性”问题,排除C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表现出雍正皇帝比较重视引见地方官员,但是并不能说明其比较重视“基层经历”,排除D项。
11.[2023·临沂市高三二模]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 )
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
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宋朝时期,“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之后,“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并且还可以“置田以为主户”,说明“客户”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主户”,据此可知,在该时期,土地的产权并不固定,可以自由流动,故选B项;题干内容中“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说明政府对户籍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不是“懈怠”,排除A项;“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社会成员身份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排除C项;既然“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客户对主户的依附性并不强,排除D项。
12.[2023·江苏省高三押题卷]何炳棣认为,朱元璋派人前往浙西等地监督编纂鱼鳞图册,只是逐块检查田地,登记业主,确定税额,画为图册,并未对土地进行实地测量。由此可知,明初编纂鱼鳞图册意在( )
A.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B.严格地限制土地兼并
C.加速土地市场化步伐
D.有效澄清地方的吏治
解析:由材料“只是逐块检查田地,登记业主,确定税额”可知明初编纂鱼鳞图册是为了登记业主,确定税额收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明初编纂鱼鳞图册的本意在于保障国家税收,而非限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土地市场化是土地作为商品自由买卖,不符合明初鱼鳞图册的目的,排除C项;“有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武汉市高三三月质量检测]宋初以后,儒学提倡教化、以乡约家训教化乡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氏规范》部分内容节选:
第十一条 朔望,家长率众参谒柯堂毕……令子弟一人喝云: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益其兄。
第十三条 家长总治一家大小之务,凡事令子弟分掌,然须谨守礼法以制其下。其下有事,亦须咨禀而后行,不得私假,不得私与。
第四十二条 佃人用钱货折租者,新管当逐项收贮,别。附于簿,每日纳诸家长。
第八十七条 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
第九十七条 里党或有缺食,裁量出谷借之,后催元谷归还,勿收其息。
——节选自《郑氏规范》
材料二 郑氏义居始于南宋,元朝时被官府旌表为孝义门,这一时期是郑氏义门宗族制度化的重要时期。……郑氏义门经济属集体所有,同居家庭的维持一般要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其经济基础,元代的浦江郑氏有“腴田二千亩”。……明洪武朝讨论乡治时涉及《郑氏规范》的推广问题。解缙曾向朱元璋建议:“世家大族,率先以劝,旌之复之,为民表率,将见作新于变,至于比屋可封不难矣。”——摘编自常建华《元明时期义门郑氏
及其规范的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郑氏规范》所体现的儒家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郑氏规范》和郑氏义门对研究宋元明时期历史的重要价值。(8分)
答案:(1)思想:三纲五常;谨守礼法,存天理灭人欲;仁者爱人。(6分,任答三点即可。如果学生回答“贵贱有序”“忠孝节饰”“援礼入法”“修齐治平”等,可酌情给分)
(2)政治:重视乡约家训对乡治的作用;重视宗族的制度化建设;重视家国同构。经济: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制度的变革。思想:重视道德教化;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其价值。(8分,任答四点即可,其他合理表述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