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元朝的蒋祈在《陶记略》中写道:“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这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
A.海外贸易繁荣 B.矿冶业兴盛
C.娱乐活动丰富 D.制瓷业发达
2.唐宋时期,商业繁荣,客观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之相匹配,而唐朝以来的钱荒问题一直延续到宋朝,且北宋民间藏币行为蔚然成风,更加剧了钱荒的严重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 B.商人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C.纸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D.江南市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3.《元史·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这反映出元朝( )
A.北方粮食产量降低 B.南北交通运输线路少
C.江南经济地位凸显 D.燕地经济发展较缓慢
4.对于宋代社会的变化,时人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了( )
A.社会成员政治地位实现平等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最终实现 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淡化
5.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宋真宗时期,因为“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朝廷派人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
A.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推动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C.体现了宋初的重农思想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6.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贿。”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
A.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 B.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7.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统计,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墨学成为官方学说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民主意识的萌发
8.宋代,在栽种方面,出现了减轻农民拔秧劳动强度的秧马;在灌溉方面,帮助劳动人民战胜干旱的水车使用普遍;在粮食加工方面,提高劳动效率的水磨也相当普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得益于( )
A.重农抑商的实行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生产分工的细化
9.北宋时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交子的出现(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减缓了贫富分化的趋势
10.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大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这反映出宋代( )
A.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 B.门阀贵族势力的衰落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中央集权制趋向衰落
11.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被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12.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宋朝南方手工业进步
C.宋朝南方商业繁荣,出现了交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3.宋朝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同时,每个地区参加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朝部分地区参试情况。这可以用于说明宋朝( )
地区 时间 参加解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 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 400 62 55∶1
淳熙十年 15 000 62 242∶1
A.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14.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南宋时期的古沉船,后命名为“南海1号”。在已出水的文物中,有一些“喇叭口”大瓷碗,还有一些首饰盒等,造型及风格都与国内同类物品相异,显然是为外国客户专门制作的。这一现象说明宋朝( )
A.瓷器的国内市场狭小 B.外贸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海外商运业的发展 D.处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转型时期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孔孟没,学绝道丧千有余年,处士横议,异端间作,若浮屠(佛教徒或佛塔)、老子之书,天下共传……从而信其书,宗其道,天下靡然同风,无敢置疑于其间。
——范育《正蒙序》
材料二: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摘编自[美]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宋初期儒学“面临困境和挑战”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对日后中国社会的消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据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等整理
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培育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材料“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反映了元朝景德镇制瓷业规模大,技术高超,故选D项。
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流通的货币量较小,且有民间收藏钱币的情况存在,加大货币流通量与减少民间藏币现象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纸币应运而生,故选C项。
3.C 解析:材料“无不仰给于江南”反映出江南的经济地位突出,故选C项。
4.D 解析:材料“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反映了宋代社会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淡化,故D项正确。
5.C 解析:材料“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体现了北宋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C项正确。
6.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高宗认为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宋朝并没有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招徕外商,而不是鼓励商人出海贸易,故D项错误。
7.B 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朱熹将维护君主统治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解释为“天理”,要求士大夫忠君守节。因此,材料现象的发生与南宋理学思想的盛行有关,故选B项。
8.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秧马、水车、水磨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
9.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纸币的出现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缓解贫富分化,排除C、D两项。
1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反映的宋代选择儿媳标准变化的原因是门阀贵族势力的衰落,故B项正确。
11.D 解析:材料“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开始被打破”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而不是北移,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南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信息,C项错误。
12.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可知当时朝廷的财政收入依赖东南地区,故D项正确;A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进步,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南方商业繁荣及出现交子的问题,故C项错误。
13.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录取比例越来越低,这反映出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故D项正确;表格信息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发展,排除A项;名额分配不能保证社会公平公正,排除B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出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
14.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南宋的外贸情况,没有涉及国内贸易的情况,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提及外贸税收以及其在国家财政中的比例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南宋时期的古沉船……显然是为外国客户专门制作的”说明当时外贸得到发展,海外商运业比较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前后变化情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1)主要因素:学绝道丧、处士横议、异端间作、佛道冲击。
(2)新发展: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以一切知识去证实儒家伦理道德。
消极作用:为专制皇权服务;以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中国近代法制建设。
(3)表现: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6.答案:
(1)特点: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2)变化: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训练)(附答案)—2024-2025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