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沈阳)鸦片战争前,英国本土报刊《泰晤士报》对中英鸦片贸易的报道常常呈现出“愚昧”与“知识”“无序”与“法制”的二元对立,在此过程中,英国常被赋予“文明”“现代”的标签,而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由此可见( )
A.社会舆论左右英国对华政策
B.中国将面临英国更多的挑衅
C.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先进
D.清廷意图和平解决中英争端
2.(2023·广东揭阳)《南京条约》签订后,不少知识分子对战争的失利进行探讨,他们认为战争失利的责任在于奸臣误国,假如当时是林则徐主持军务,运筹帷幄,中国就会赢得战争的胜利。这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 )
A.肯定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B.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
C.痛恨政治腐败导致国家衰落
D.没有正确认识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
3.(2023·广东肇庆)冯友兰先生提出:古代中国人十分强调中国与夷狄之分,所着重的分野在于文化而非种族。近代中国人尽管在和欧洲人的征战中,屡战屡败,但是,并没有对欧洲人十分在意。一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才开始重视起来。该学者旨在强调近代中国人( )
A.重视战争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B.民族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C.普遍地认可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
D.初步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4.(2023·河北沧县)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记载,林则徐曾奏言:“自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此时,但固守藩篱,即足使之自困。”由此可知,林则徐( )
A.奏言缓解了清廷当时困境
B.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
C.认识到贸易逆差的危害性
D.已有“师夷制夷”的海防思想
5.1835年,林则徐在奏报处理英国船只北上并沿途要求贸易一事时提出:“天朝定例,夷船只准在广东贸易,他处皆不许进口。”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时,义律的禀帖中有“使两国彼此相安”之语,对此,林则徐予以严厉驳斥。这表明林则徐( )
A.意在发展贸易同西方进行商战
B.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
C.认识到了主权丧失的重大危害
D.从西方视角否定封建制度
6.(2023·重庆期末)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禁烟的主要方式是要求烟商完全把鸦片交出来,烟商不听令就撤退“十三行”的仆役,断绝接济,派兵封围“十三行”,广东几百年来“驭夷”的方法就是这样。清政府的禁烟举措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政策持续影响中国社会变革
B.传统思维影响晚清官员行为模式
C.清朝政府大力支持国内禁烟运动
D.“天朝上国”观念持续影响国人思想
7.(2023·福建福州)下表为1821—1834年中英棉纺织品进出口数据表。由此可知,当时( )
年份 英国输入中国棉纺织品价值 中国输入英国棉纺织品价值
1821 13 621银元 1 317 626银元
1831 246 189两 386 364两
1834 451 567两 16 304两
A.英国加紧武力侵华
B.英国机器生产优势凸显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中国社会经济日渐凋敝
8.(2023·广东模拟)编译《四洲志》时,林则徐有意调换了原书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同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由此可知,林则徐( )
A.彻底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B.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和器物
C.缺乏对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
D.率先迈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9.1793年,马戛尔尼带着大批“奇异之物”来到中国,要求“驻使”“通商”,自由往来等。但乾隆皇帝和大臣,仍把英国看作是“蛮夷之邦”,用“驾御外藩之道”应对。最终,中英双方最初的接触不欢而散。这体现了清王朝(  )
A.海防意识的强化
B.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
C.朝贡外交的僵化
D.统治阶层有先见之明
10.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
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
C.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D.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11.[2023·陕西西安高一检测]“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这段向英王的报告的根本意图是(  )
A.发泄访华失败的怒气
B.为武力入侵寻找根据
C.贬低清朝的内政外交
D.炫耀英国的工业文明
12.[2023·江苏无锡高一期末]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B.传统朝贡体系受到冲击
C.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
D.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西朔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条约》中文原件中,对中国的称呼包括“大清”“清”“中国”“华”等几种,而英文原件中一律是“China”。《南京条约》中文原件将鸦片战争归结为“不和之端”,签订条约的目的是停止不和。在英文原件中,把战争原因归结为“误解”,交代了签约的具体目的:为停止中英双方的误解和由此引发的战争。作为战争被动者的中国却没有指出这种漏洞,反而用更模糊的语言对战争的原因一带而过,不但使自己处于谈判的不利地位,更为日后西方人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留下了口实。——摘编自王晓晴《对比研究中英文〈南京条约〉
原件看晚清中西方观念的碰撞》
材料二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尽管鸦片已变成“洋药”可以公开交易,进口税率只需5%,但因鸦片贸易量太大,鸦片走私仍相当普遍。在1869年,到达香港的鸦片约为8.8万箱,报税入关的仅5万箱,中国政府因此损失的税银就达40万至50万两。随着鸦片进口数量增大,当时的中国还产生了不少鸦片转运中心,北方的天津就是其一。《天津条约》之后,号称“皇家四大行”的怡和、仁记、太古、新泰兴洋行,依仗租界的庇护及种种特权,很快使鸦片进口量在天津进口货物中占据第一位。——摘编自苏智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鸦片输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条约》中英文表述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沈阳)鸦片战争前,英国本土报刊《泰晤士报》对中英鸦片贸易的报道常常呈现出“愚昧”与“知识”“无序”与“法制”的二元对立,在此过程中,英国常被赋予“文明”“现代”的标签,而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由此可见( )
A.社会舆论左右英国对华政策
B.中国将面临英国更多的挑衅
C.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先进
D.清廷意图和平解决中英争端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常被赋予‘文明’‘现代’的标签,而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可知,英国打着“文明”“现代”的幌子进行鸦片贸易,中国处于“失语”状态可能导致英国对中国的不断挑衅,B项正确;“社会舆论左右英国对华政策”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先进,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的立场,而非清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广东揭阳)《南京条约》签订后,不少知识分子对战争的失利进行探讨,他们认为战争失利的责任在于奸臣误国,假如当时是林则徐主持军务,运筹帷幄,中国就会赢得战争的胜利。这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 )
A.肯定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B.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
C.痛恨政治腐败导致国家衰落
D.没有正确认识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
[解析] 根据材料“不少知识分子对战争的失利进行探讨,他们认为战争失利的责任在于奸臣误国,假如当时是林则徐主持军务,运筹帷幄,中国就会赢得战争的胜利”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战胜先进的工业文明,故没有正确认识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材料没有涉及肯定该主张,排除A项;B、C两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故选D项。
3.(2023·广东肇庆)冯友兰先生提出:古代中国人十分强调中国与夷狄之分,所着重的分野在于文化而非种族。近代中国人尽管在和欧洲人的征战中,屡战屡败,但是,并没有对欧洲人十分在意。一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才开始重视起来。该学者旨在强调近代中国人( )
A.重视战争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B.民族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C.普遍地认可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
D.初步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解析]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并不是由于在军事上败于对方,而是看到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不相上下,才开始重视,仍然是带有以文化色彩划分族群的观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作用,排除A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不是主旨,排除。故选B项。
4.(2023·河北沧县)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记载,林则徐曾奏言:“自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此时,但固守藩篱,即足使之自困。”由此可知,林则徐( )
A.奏言缓解了清廷当时困境
B.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
C.认识到贸易逆差的危害性
D.已有“师夷制夷”的海防思想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采取的“造船铸炮”“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之策以“使之自困”,这是其“师夷制夷”的海防思想的体现,D项正确;林则徐的奏言并未缓解清统治困境,之后列强侵略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林则徐针对中国近代化的反思,排除B项;材料中虽提到“各国洋船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但这是林则徐海防思想提出的背景,并未涉及贸易顺差还是逆差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5.1835年,林则徐在奏报处理英国船只北上并沿途要求贸易一事时提出:“天朝定例,夷船只准在广东贸易,他处皆不许进口。”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时,义律的禀帖中有“使两国彼此相安”之语,对此,林则徐予以严厉驳斥。这表明林则徐( )
A.意在发展贸易同西方进行商战
B.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
C.认识到了主权丧失的重大危害
D.从西方视角否定封建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天朝定例,夷船只准在广东贸易,他处皆不许进口。’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之时,义律的禀帖中有‘使两国彼此相安’”,但遭到林则徐的严厉斥责可知,在林则徐的认识中,中国之外的国家,是在臣服者之列,不能享有与中国平等的地位,这表明他秉持“天朝上国”的传统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对中国丧失主权危害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B项。
6.(2023·重庆期末)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禁烟的主要方式是要求烟商完全把鸦片交出来,烟商不听令就撤退“十三行”的仆役,断绝接济,派兵封围“十三行”,广东几百年来“驭夷”的方法就是这样。清政府的禁烟举措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政策持续影响中国社会变革
B.传统思维影响晚清官员行为模式
C.清朝政府大力支持国内禁烟运动
D.“天朝上国”观念持续影响国人思想
[解析] 题干“清政府禁烟的主要方式是要求烟商完全把鸦片交出来,烟商不听令就撤退‘十三行’的仆役,断绝接济,派兵封围‘十三’行,广东几百年来‘驭夷’的方法就是这样”说明官员的禁烟方式仍受传统思想影响,B项正确;题干不涉及“海禁”政策,排除A项;从题干无法得出清政府大力支持,排除C项;材料与“天朝上国”观念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福建福州)下表为1821—1834年中英棉纺织品进出口数据表。由此可知,当时( )
年份 英国输入中国棉纺织品价值 中国输入英国棉纺织品价值
1821 13 621银元 1 317 626银元
1831 246 189两 386 364两
1834 451 567两 16 304两
A.英国加紧武力侵华
B.英国机器生产优势凸显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中国社会经济日渐凋敝
[解析] 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1—1834年即鸦片战争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棉纺织品价值逐年提高,中国棉纺织品价值却不断降低,到1834年中国棉纺织品贸易大大入超,英国机器生产在价值上的优势日益凸显,B项正确;中英棉纺织品进出口情况不能说明英国在加紧武力侵华,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C项;仅此一组数据不足以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渐凋敝,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广东模拟)编译《四洲志》时,林则徐有意调换了原书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同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由此可知,林则徐( )
A.彻底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B.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和器物
C.缺乏对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
D.率先迈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解析] 由材料可知,林则徐有意调换介绍国家的顺序,有重点地选择编译的内容,可见林则徐还是带有“天朝上国”的观念,而且选编的内容没有政治制度相关内容,缺乏对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C项正确;据材料,林则徐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影响,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林则徐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排除B项;材料现象强调的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并未付诸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
9.1793年,马戛尔尼带着大批“奇异之物”来到中国,要求“驻使”“通商”,自由往来等。但乾隆皇帝和大臣,仍把英国看作是“蛮夷之邦”,用“驾御外藩之道”应对。最终,中英双方最初的接触不欢而散。这体现了清王朝(  )
A.海防意识的强化
B.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
C.朝贡外交的僵化
D.统治阶层有先见之明
解析:根据材料“但乾隆皇帝和大臣,仍把英国看作是‘蛮夷之邦’,用‘驾御外藩之道’应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英国提出的自由贸易往来,清朝统治者仍停留在“天朝上国”的位置,用传统的“宗藩关系”去应对,反映了清朝朝贡外交的僵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防,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从历史发展来看,清朝统治者已固步自封,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0.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
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
C.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D.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解析:材料中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有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D项正确;“师夷长技以求富”是洋务运动后期兴办民用工业的口号,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近代国家意识是在近代随着列强入侵,人们的国家意识逐渐增强,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地理著作主要介绍了地理知识,没有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3·陕西西安高一检测]“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这段向英王的报告的根本意图是(  )
A.发泄访华失败的怒气
B.为武力入侵寻找根据
C.贬低清朝的内政外交
D.炫耀英国的工业文明
解析:根据“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可得出马戛尔尼的报告把清朝比喻成野蛮人、弱者,为其军事入侵中国提供根据,B项正确;马戛尔尼这段向英王的报告主要是为英国侵略服务的,A、C、D项都不是根本意图,排除。故选B项。
12.[2023·江苏无锡高一期末]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B.传统朝贡体系受到冲击
C.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
D.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与清政府建立近代条约关系,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外交体系,B项正确;材料体现清政府外交体系的变化,没有强调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西朔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条约》中文原件中,对中国的称呼包括“大清”“清”“中国”“华”等几种,而英文原件中一律是“China”。《南京条约》中文原件将鸦片战争归结为“不和之端”,签订条约的目的是停止不和。在英文原件中,把战争原因归结为“误解”,交代了签约的具体目的:为停止中英双方的误解和由此引发的战争。作为战争被动者的中国却没有指出这种漏洞,反而用更模糊的语言对战争的原因一带而过,不但使自己处于谈判的不利地位,更为日后西方人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留下了口实。——摘编自王晓晴《对比研究中英文〈南京条约〉
原件看晚清中西方观念的碰撞》
材料二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尽管鸦片已变成“洋药”可以公开交易,进口税率只需5%,但因鸦片贸易量太大,鸦片走私仍相当普遍。在1869年,到达香港的鸦片约为8.8万箱,报税入关的仅5万箱,中国政府因此损失的税银就达40万至50万两。随着鸦片进口数量增大,当时的中国还产生了不少鸦片转运中心,北方的天津就是其一。《天津条约》之后,号称“皇家四大行”的怡和、仁记、太古、新泰兴洋行,依仗租界的庇护及种种特权,很快使鸦片进口量在天津进口货物中占据第一位。——摘编自苏智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鸦片输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条约》中英文表述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不同之处:中文原件对中国的称呼有多个,英文原件对中国只有一种称呼;中文原件将战争原因归结为“不和之端”,英文原件将战争原因归结为“误解”;中文原件将签约目的归结为停止不和,英文原件将签约目的归结为停止双方误解。
影响:不利于中国的谈判;为西方日后解读鸦片战争留下口实。
(2)特点:鸦片走私较为普遍;产生了不少鸦片转运中心。
原因:鸦片贸易量大,有利可图;列强已经在中国取得了特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