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2.有学者认为,《卫鼎》中记载了西周时期的炬伯用十块田换取裘卫价值八十朋的谨璋(一种玉器)是宗族之间的土地交换行为,不是以土地私有为条件的商品买卖。该观点认为当时的土地制度( )
A.反映了奴隶制井田制趋于瓦解 B.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C.体现出中国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D.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上述现象( )
A.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B.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 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
4.银雀山汉墓的下葬年代在汉武帝前期,墓中出土了《孙子兵法》《相狗》《曹氏阴阳》等书籍。在汉武帝的孙子海昏侯刘贺的墓中,出土了5000多枚简牍,内容涉及儒家经传、诸子、诗赋、数术、医学等。这体现了当时(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思想文化的多样性
C.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D.郡国并行制的延续
5.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6.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 )
A.保护地主利益 B.调整赋税对象 C.强化抑商政策 D.抑制豪强大族
7.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8.明成祖统治时期,实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形成了“四夷来朝”的盛况。明成祖病逝后,继位的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明仁宗这一政策调整( )
A.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C.冲击了传统的夷夏秩序 D.导致了朝贡贸易体制崩溃
9.明万历三年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改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两处地名变更反映出( )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
C.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
10.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
11.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在各埠设立纱厂。“(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由此可知( )
A.资本输出推动了农业转型 B.耕织分离在内地日益严重
C.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 D.农业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
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政制既已一切非我之故常,其政制背后支撑之理论,亦必随之动摇,则一变而惧不能不变……故而文化革命之口号有“礼教吃人”“非孝”“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材料旨在说明( )
A.新文化运动有历史虚无主义色彩 B.向西方学习从制度转到思想
C.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得到延续 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13.1923年,孙中山对汪精卫等人说:“你们自高自大,瞧不起共产党,实际上中共是中国新兴势力……我们当年搞革命,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人,其势不可侮。”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借助中共力量改组国民党 B.推动北伐战争顺利进行
C.总结国民革命的失败教训 D.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4.20世纪60年代初,刘少奇提出了“农业可以实行个人负责制”主张,认为农业生产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包产到户、联产承包制”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陈云和邓小平赞成和支持。刘少奇这些主张( )
A.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契合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精神
C.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D.推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进程
15.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发布公告,宣布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驻兵权”,收回美、法、荷三国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及地产。同年6月和9月,天津和上海市军管会也先后收回或征用了法国的兵营地产。这些措施( )
A.埋下了矛盾冲突的隐患 B.为外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C.彰显新中国的国家意志 D.彻底洗刷中国近代的屈辱
16.我国不同阶段对于改革目标有不同表述,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最终到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变化主要反映的是( )
A.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历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过程
C.准确定位改革目标极为艰难 D.对计划经济崇拜的旧观念难以打破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原王朝统治强盛时期,货币外流的数量和范围要远大于战乱分裂时期。两宋时期虽然政治上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压制,但商品货币经济发达,铸币量大,铸造质量高,宋钱在东亚地区甚至取代当地货币成为流通的主货币。元朝由于当时版图辽阔,海路丝绸之路畅道,纸币流通范围很广,有些国家甚至仿造自己的纸币。而中国铜钱形制统一,币值较为稳定,因此能在海外长期流通且深受欢迎,有些国家为获得更多中国货币,千方百计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扩大贸易,甚至部分国家为满足国内贸易的货币需求,将中国钱币当作商品,大量运往东亚。
——摘编自李宝庆、梁思远《中国古代货币流出海外情况及其启示》
材料二 宋钱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货币,而这主要得益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赵汝适《诸番志》记载:宋代东西方海上交通,东自朝鲜、日本,西至地中海东岸和非洲东部,连接这条东西方生活经验上丝绸之路的有远东、东南亚、西亚、埃及、东非以及地中海东岸的大约五十余个国家”。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宋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大大地扩大,在这些地方均有出土过宋钱。对宋钱尤为需要的是日本,当时日本处于渡来钱时代,这些外来货币中就以宋钱为主。除此之外,宋钱流通最广的是东南亚地区,宋代的商船在这里频繁贸易,而当地缺乏铸造铜钱的能力,因此对于宋钱的需求很大。
——张亚光、王倩倩《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外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金融机构的发展。(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货币“国际化”的意义。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货币“国际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8分)
18.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二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2分)
(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三,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8分)
19.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户籍管理又与当时的政治形态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81年,明太祖对户籍立法进行改革,实行黄册制度。黄册以里为单位(每110户为1里),登载各户的人丁、财产变迁情况。同时,又编绘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所谓“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主要为民、军、匠三大类。尽管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官僚机构的衰朽,这套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但它的历史意义仍是不容低估的。
——选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时间 文件 摘要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
1964年 《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 限制户籍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
1984年 《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可以进集镇落户,同集镇居民享有一样权利
2013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材料二 1911年,清廷制定了《户籍法》,作出关于户口及其变动事项的合法登记程序及管理机关的规定,标志着具有近代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户籍原则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的产生。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移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也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自由迁徙。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重新实行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连保连坐,实质是将中国最基层单位——乡村中的居民捆绑在一起,以维护社会秩序,强迫民众承担各种义务。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三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变迁的相关文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简析其意义。(6分)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
(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参考答案:
1.C
2.D
【详解】材料中提到的宗族之间的土地交换行为,西周时期,井田制并未完全瓦解,D项正确;材料无从说明了奴隶制井田制趋于瓦解,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国早已进入农耕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诸侯王为了更好统治新占领的地区,逐渐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和县,这种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中现象与A项无关,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材料中现象指的是诸侯国在新增长的土地设立郡县,而不是分封制,所以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4.B
5.A
【详解】根据材料“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可知,三国时期的田庄命名上倾向于跟军事相关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时期,田庄在命名上多以与军事相关名称主要起到威慑作用;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可知,东晋时期田庄命名基本不再用与军事相关名称,转而用别墅,说明这一时期不需要过多用名称威慑,政局相对稳定,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强大,排除B项;田庄本质上是大土地所有制,不管是三国还是东晋南朝都一样,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不能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与商品经济发展不相关,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6.B
7.B
【详解】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
8.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明成祖时期奉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大规模的对外活动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而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明仁宗时期并未放弃与外国的交往,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并不意味着其放弃华夷秩序观念,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依然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
9.D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8年(中国)。根据材料“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并结合所学,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融,保证政令畅通,左宗棠充分信任和使用各民族、各阶层已有的各类人才,主张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推行汉语教育,提倡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汉文并行使用,把培育通晓汉、维、回文化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作为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故这一建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认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税收制度的改革,排除A项;改进教育方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B项;汉文和回字并用并非当时的社会风尚,该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的中国。钱穆主张政治制度变化后,背后的思想文化也必须改变。结合所学,钱穆指的是辛亥革命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后,封建文化也急需被改变,因而号召“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主张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延续了辛亥革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反封建斗争,C项正确;钱穆的话是在肯定新文化运动在扫荡封建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而非批评其局限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说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而非论述学习西方的深入过程,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23年,孙中山意识到了国民党内部一些人自高自大,瞧不起共产党,而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动人民群众上的巨大力量,同他们搞革命仅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孙中山想以此借助中共力量,来达到改组国名党的作用,A项正确;北伐是1926年才开始的,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此时还未进行,排除C项;孙中山的目的不是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依据材料,刘少奇提出了“农业可以实行个人负责制”主张,认为农业生产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可知,在当时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农村经济主张,体现了解放思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包产到户、联产承包制”的主张,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C项正确;拉开经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A项;刘少奇的主张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调整,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16.A
【详解】据题意可知,我国不同阶段的改革目标中都突出了对市场的重视,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高,体现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历程,A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共十二大上就已经提出了,排除B项;“极为艰难”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这些改革都是对旧观念的破除,“难以打破”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原因:国力强盛(写到“强盛”即给分);商品货币经济发达(或“商品经济”);铸币量大,铸造质量高;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古代货币币值统一,铸造规范,币值稳定;对外贸易繁荣。(任选4点给满分)发展:当铺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2)意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传播了中国古代货币文化;提升了中国货币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周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任意3点)
问题:加剧了钱荒问题
解决措施: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写出“交子”给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在中原王朝统治强盛时期,货币外流的数量和范围要远大于战乱分裂时期”可知,国力强盛(写到“强盛”即给分);根据材料“两宋时期虽然政治上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压制,但商品货币经济发达,铸币量大,铸造质量高,宋钱在东亚地区甚至取代当地货币成为流通的主货币”可知,商品货币经济发达(或“商品经济”);铸币量大,铸造质量高;根据材料“元朝由于当时版图辽阔,海路丝绸之路畅道,纸币流通范围很广,有些国家甚至仿造自己的纸币”可知,丝绸之路的畅通;根据材料“而中国铜钱形制统一,币值较为稳定,因此能在海外长期流通且深受欢迎,有些国家为获得更多中国货币,千方百计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扩大贸易,甚至部分国家为满足国内贸易的货币需求,将中国钱币当作商品,大量运往东亚”可知,中国古代货币币值统一,铸造规范,币值稳定;对外贸易繁荣。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铺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宋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大大地扩大,在这些地方均有出土过宋钱。对宋钱尤为需要的是日本,当时日本处于渡来钱时代,这些外来货币中就以宋钱为主。除此之外,宋钱流通最广的是东南亚地区,宋代的商船在这里频繁贸易,而当地缺乏铸造铜钱的能力,因此对于宋钱的需求很大”和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传播了中国古代货币文化;提升了中国货币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周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问题:根据材料“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宋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大大地扩大,在这些地方均有出土过宋钱。对宋钱尤为需要的是日本,当时日本处于渡来钱时代,这些外来货币中就以宋钱为主。除此之外,宋钱流通最广的是东南亚地区,宋代的商船在这里频繁贸易,而当地缺乏铸造铜钱的能力,因此对于宋钱的需求很大”可知,加剧了钱荒问题。解决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写出“交子”给分)
18.(1)原因:全面抗战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必须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2)史实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4年的中国。由材料一“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及所学可知,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近代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一脉相承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勾勒出了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轨迹,展现了近代仁人志士追求民族复兴而努力探索的爱国情怀,彰显了早期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迸发出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7年至1949年的中国。全面抗战时期:由材料二“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及所学可知,全面抗战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必须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由材料三“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及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3)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及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由材料四“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及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由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及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19.(1)内容:分为黄册和鱼鳞册,分别统计人口、财产及土地数目;明确户籍类型,分民、军、匠三大类。
评价: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强化了基层治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便于征发赋役;后期官员腐败,加重了百姓负担,执行力减弱,作用有限;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因素:受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不同时期政府对户籍制度的调整;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西方户籍制度的影响。
(3)趋势:城乡二元户籍制被打破,国家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放松。
意义: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社会公平公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黄册……登载各户的人丁、财产变迁情况。……编绘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得出分为黄册和鱼鳞册,分别统计人口、财产及土地数目;根据材料“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主要为民、军、匠三大类”,得出明确户籍类型,分民、军、匠三大类。评价:结合所学,黄册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强化了基层治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鱼鳞图册便于征发赋役;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由于官僚机构的衰朽,这套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得出后期官员腐败,加重了百姓负担,执行力减弱,作用有限;结合所学,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因素:根据材料“清廷制定了《户籍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移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重新实行保甲制度”,得出不同时期政府对户籍制度的调整;根据材料“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也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自由迁徙”,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根据材料“人民有居住迁移自由”,得出民主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具有近代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户籍原则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的产生”得出西方户籍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重新实行保甲制度”得出受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3)趋势:根据材料“1958年……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2014年……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得出城乡二元户籍制被打破,国家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放松。意义:结合所学,经济上,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上,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20.【参考答案】
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
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中国古代史。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主要含义,即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依据问题“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来选择一个地域和拟定观点。例如:地域可以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江南地区)、西域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等。观点表明所选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例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等方面来阐述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