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同步训练(含解析)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选择题
1.李斯在《狱中上书》说:“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 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这表明秦的统一得益于( )
A.商鞅变法的彻底 B.政策和策略的合理性
C.李斯的雄才大略 D.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
2.下列为先秦时期诸侯国分布示意图。下列项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3.下表是史书中关于秦国君主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秦国君主 记载
秦穆公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孝公 提出要“成帝王之业”
秦惠文王 张仪劝惠文王“以成伯王之名”
秦武王 “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
A.秦国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 B.秦国历代君主尚贤尊王
C.秦统一天下具有历史基础 D.秦国战略中心向西转移
4.秦朝建立伊始,从政的“儒者”甚多,依据制度,博士、诸生“掌古今”“辨然否”“典教职”,可以治学,可以参政,享有一定礼遇。每逢皇帝大宴群臣,或集议大事,都有博士、诸生参与。这反映出秦朝初期( )
A.儒学影响比较广泛 B.君主专制体制强化
C.儒学成为社会显学 D.士人地位有所提高
5.夏商周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和民心层面,而秦朝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大一统”。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 B.封建经济的日益发展
C.民族之间交流的增强 D.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动
6.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后陈胜、吴广起义,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 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权。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
A.历史评价应以成败为主要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演进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7.湖南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遗址出土部分秦代竹简,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图。这些内容可以用于研究秦代( )
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 第二栏:妻曰赚 第三栏:子小上造□ 第四栏:子小女子驼 第五栏:臣曰聚 伍长 注释: 南阳,乡名或里名; 户人,即户主; 荆,楚地,表明户人出生之地;不更,秦爵第四级; 蛮强,人名。
①监察制度②户籍制度③赋役制度④什伍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秦统一后的国家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中央—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 )
A.直接体现了儒家的大一统理念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展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征 D.有效巩固了秦王朝统治
9.下表为秦代(部分地区)县令、县丞律令行政行为与自主行政行为所占比率的对比情况(单位:件)。据表可知,秦朝( )
行政运作内容 总数 律令行政 所占比率 自主行政 所占比率
县令、县丞下达 的政令与执行 34 14 41.2% 20 58.8%
A.文书行政运行顺畅 B.地方有一定行政自主权
C.基层治理较为清明 D.中央集权体制尚未建立
10.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 )
A.职分细化,运转高效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1.秦统一后,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 )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②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③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 ④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云梦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金布律》详细规定了布帛的规格长八尺宽二尺五寸,钱十一当一布,此外还有损坏官物如何赔偿等内容;《仓律》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明确规定。这说明秦代( )
A.法律体系得以建立 B.官营经济得到了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
13.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迁移民至“桂林、象郡、南海”,“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四年(前213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这些移民活动意在( )
A.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B.改善边疆的民族关系
C.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D.扩大国家赋税的来源
14.秦朝时,儒家的政治思想对法家来说当然应予强烈谴责。可是儒家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在秦始皇统治期间似乎非常成功地与法家思想并存。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秦朝将儒法思想紧密结合 B.儒家道德观念被秦朝沿用
C.法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 D.秦朝的统治体现务实精神
15.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道路网,其中有一条“直道”从咸阳出发,纵深960千米,直抵内蒙古腹地;栈道长达800千米,这条路的很多地方需要架设石桥,或者采用加固措施,用以越过或穿过高山,还有用木柱支撑于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构道路。这( )
A.体现出秦朝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 B.有利于加强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C.稳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统治格局 D.为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
16.秦统一六国后倡导“皆为郡县”的大一统政治文化,对“六国后”采取迁徙、降其身份、转化利用等高压政策;汉初统治者则继续实行秦代迁徙六国贵族的政策,并辅之以“因俗”治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西汉政权全面继承秦朝的国家治理政策 B.战国区域政治文化的延续影响国家治理
C.社会舆论上对六国的同情影响行政决策 D.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共同影响政治判断
17.岳麓秦简《行书律》中规定:传行书,署急辄(立即)行,不辄行,赀(以财物赎罪)二甲。不急者,日觱(完毕)。留三日,赀一盾;四日以上,赀一甲。二千石官书不急者,毋以邮行。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制度的细密严酷 B.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道路交通体系覆盖全国
18.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说明古代中国( )
A.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不会建立起横暴权力
B.乡土社会不在中央集权的控制下
C.乡土社会不为封建国家承担赋税
D.皇权“不下乡(县)”有其经济原因
19.有学者指出,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国大一统局面只能在秦汉时期出现
B.中国封建帝国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原因
C.秦汉帝国的结构是历史发展必然结果
D.秦汉帝国的国家形态得到了历史认同
20.下表是中国古代对秦统一和秦始皇的一些看法,据材料可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看法 出处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李世民(唐)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李贽(明)《藏书》
A.郡县制的实施始于秦始皇时代 B.秦朝统一功绩基本得到认可
C.皇帝贪欲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D.历代对秦始皇评价始终如一
21.春秋时期秦楚视为蛮夷之国。战国时期秦楚却成为七雄中的强国,僻处西部的秦国更是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述变化( )
①增进了华夏认同的民族意识②展现了宗法制的影响力
③强化了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④推动了阶级分化的产生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2.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对于这些博士传世文献记载较少,今尚知名的只有十几个人,大多是儒生,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究其原因是( )
A.百家争鸣的体现 B.制约皇权的需要
C.太学教育的发展 D.治国理念的影响
23.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调( )
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 B.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
24.秦统一后,始皇帝命人在泰山刻石,其中有“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专隆教诲”,这是典型的儒家政道原则;琅琊刻石有“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即主张按四时而行事,这是阴阳家的核心思想。据此可推知,秦始皇统治时期( )
A.主流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治国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C.百家争鸣之风余韵未尽 D.儒家和阴阳家逐渐与法家合流
25.秦始皇曾五次巡游天下以昭告王权所在,并以“五德终始”说来论证秦代周的合理性,但当山东豪杰为恢复封建揭竿而起时,民间则是一呼百应。这体现了当时( )
A.秦朝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B.中央集权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C.皇帝制度受到广泛质疑 D.郡县制的社会基础比较脆弱
26.有学者在评价秦朝时说:“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 )
A.秦朝因法家思想而灭亡 B.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
C.采用黄老之学的必要性 D.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27.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却记载:“御中发徵……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水雨,除兴(注:发徵:征发徭役;淬:斥责;除:免除)。”这说明( )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C.历史研究应坚持“二重证据法” D.多元历史解释能认知历史规律
28.据云梦出土的《秦简》《秦律》记载,当时,从粮食、衣着、牲畜,到陶、木、铁器,都由官府经营,工师等“工隶臣”也为国家所有,于是出现了“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等现象。这些政策( )
A.改变了秦朝社会阶层结构 B.体现国家对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
C.表明私营手工业迅速萎缩 D.反映出“工商食官”体制趋于严密
29.如图是汉代画像石“泗水捞鼎”。史载大禹铸九鼎,代表天下九州,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以后,随着朝代兴亡,九鼎先后为商和周所得。战国时,东周灭亡,九鼎不知去向。有传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泗水。秦始皇东巡琅琊时,动用大量人力寻找打捞,但未果。对上述史实评论正确的是( )
A.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 B.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赋役
C.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 D.画像石确证了九鼎记载的真实可信
30.唐朝柳宗元云:“汉有天下,……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明末清初顾炎武亦曰:“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是( )
A.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作用各有千秋 D.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文的萌芽可追溯到文字产生的初期,而公文制度正式形成于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公文包括制、诏等空帝御用公文,官像疏奏、上书,各级官府行移公文和官府考绩、管理公文等。给皇帝的上行文书除“味死言”外,客套虚语不多,平行文书也仅书“敢言之”即可,而下行文书往往径言“告某某”,直我了当。能够“坐治文书”,“辨解薄书”也成为每个文吏必备的基本技能。公文需还级下达和上呈,一般不越级。公文的主发和签署制度十分完备,公文由官府长官主发;如果长官不在署,则以兼行长官职权者主发文书,但是兼行者只能用自己的印主发文书,是表明兼行者对所发文书负有责任,公文结尾照例有经手属吏签名。大部分公文是由邮驿传送的,邮驿分段管理,各段负责传送的人均有完整的收发文记录,以便发生问题时查证。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与三公直接处理,九卿在其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独立处理公文,地方行政机构有相应的公文处理权,大量的公文在郡一级就完成了。随着文书的不断发布,“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缘饰文字,巧言丑诋”、“诣阙上书,书久不报”、“上计薄,具文而已,务为欺没,以避其课”等现象并非罕见。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公文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汉公文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分封制与郡县制第一次大的争论发生在秦统一后。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大多数官僚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独驳众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秦始皇不顾群臣的反对,坚决支持李斯的主张。这次争论的结果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在全国范围内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汉武帝以后至东汉末,尽管郡国并行的双轨制格局被保留,但分封制的性质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分封制在政治上已不起任何作用,形式上存在的王国和侯国已形同郡县。唐初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几乎是一边倒,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北宋建立不到几十年就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最后被北方游牧民族灭掉。南宋偏安江南,又为蒙古族所灭。庞大的明帝国竟被满族推翻。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反思。因此,至明末清初,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又掀起第三次高潮。多数人在肯定郡县制的前提下,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病。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这说明这个时期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分权与集权的高度去认识分封制与郡县制。
——摘编自冯辉等《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柳宗元、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分封和郡县之争的本质,并予以评价。
3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乘马服牛禀,过二月弗禀、弗致者,皆止,勿禀、致。”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整理
(注: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专家考证这些竹简写于战国晚期至秦朝初期)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加强经济控制、维持经济秩序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睡虎地秦墓竹简对研究秦朝经济历史的价值。
答案
1.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可知,秦之所以得以统一,得益于在政治、策略、军事训练、品轶爵禄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合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商鞅变法,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排除A项;李斯的《狱中上书》提到了自己的功劳,但并未认为自己雄才大略,排除C项;秦朝统一之后建立了专制集权制度,因此D项不构成秦统一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图①中可以看到长城,以及赵国、燕国等诸侯国,结合所学,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且在此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只剩下几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故图①的时期为战国时期;图②中有“镐京”“周”可知图②是西周时期;图③中,秦始皇利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军事战略,已经吞并了韩国、赵国、魏国,剩下楚国、燕国和齐国,且图③中已不见洛阳,结合所学,战国时期洛阳先属于东周的首都,后来被秦国吞并,秦国以洛阳地区设立三川郡,此时秦国即将完成大一统,图③是战国后期;图④的都城在洛邑,还有“齐”“郑”等诸侯国,结合所学,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的几十年中,发生了郑庄公崛起、齐桓公即位以及宋襄公争霸等,图④处于春秋时期。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为②④①③,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材料“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帝王之业”“以成伯王之名”“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及所学可知,秦国统治者重视开疆拓土,重用人才,实行有效的改革,意图取代周王室建立新的帝王事业,这说明秦统一天下存在一定的历史基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灭亡东方六国的具体信息,无法得出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秦国的部分君主建立霸业的信息,无法得出历代君主尚贤尊王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秦国的战略中心是逐渐东移,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初期从政的儒者很多,且“掌古今”“辨然否”“典教职”,每遇国家大事“都有博士、诸生参与”,说明这一时期儒学影响广泛,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秦朝初期儒学影响比较广泛,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秦朝初期儒学影响比较广泛,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无法得出儒学成为社会显学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此时士人的地位,无法得出士人地位有所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至秦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秦朝国家大一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B项正确;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强和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动等是秦朝大一统的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秦朝的制度变革、汉朝的“七国之乱”,还是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演变,都受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D项正确;历史评价不能仅仅以成败为依据,还需要考虑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排除A项;并非所有制度设立之初都存在明显弊端,排除B项;中央与地方矛盾可能导致社会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根据材料“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与“户人,即户主”可知,这反映了秦朝时期的户籍制度,②正确;根据材料“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而“子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编户齐民”政策,通过将民众编入到严格的户籍中,为之后的赋税征收做基础,而户籍中的“子小”的小、大,为课役身份的标志,这也为研究秦朝的赋役制度提供资料,③正确;根据材料“伍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实行“什伍制度”,而材料中的户主“蛮强”是伍长,这为研究什伍制度提供资料,④正确;秦朝的监察制度涉及中央的御史大夫,地方的都御史等,但是材料没有涉及这些信息,①错误。由此可知,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统一后国家结构是“中央—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构成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C项正确;郡县制体现的是法家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排除A项;古代地方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郡县制下,地方自主行政的比重相对较大,说明地方有一定行政自主权,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方按律令行政的执行状况,无法说明文书行政运行不畅,排除A项;材料属于地方行政管理,不属于基层管理,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统一后(中国)。依据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可知,李斯认为禁止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廷,结合所学可知,李斯提出了"焚书坑儒"的建议,这有利于加强专制统治和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也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①②③正确,A 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思想专制,与中央与地方矛盾的缓和无关,④排除,BCD三项错误。故本题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可知,秦律中有比较多的内容涉及农牧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立法的重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秦律主要涉及农牧业、商业等经济活动,没有体现法律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看出官营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是商鞅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桂林、象郡、南海”可知,这是往南越地区移民,“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可知,这是往北方戎人居住区移民,属于边疆地区等,“筑长城及南越地”可知也是发生在边疆地区,联系秦南征岭南,北击匈奴等知识,可知这是为了稳定新统治区,巩固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改善民族关系不是目的,而是影响,排除B项;在实行南征岭南,北击匈奴前,秦已经在六国区域推行郡县制了,排除C项;扩大赋税来源不是主要目的,上述地区并非主要农耕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虽然推崇法家思想,但是在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方面却兼用儒家思想,这说明秦朝的统治具有务实的特点,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秦朝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某方面并存,而不是儒法紧密结合,排除A项;“儒家道德观念被秦朝沿用”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法家思想是秦朝的官方意识形态,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朝这些道路的修建极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的交通,无论是政治信息的传递,还是商业贸易的往来,都得到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加强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B项正确;交通网的形成体现了秦朝雄厚的物质实力和修筑道路的能力,而国家治理更侧重的是政治方面,排除A项;秦朝二世而亡,并未因为交通网的形成而巩固统治,排除C项;这些道路是在设立郡、县之前还是之后修筑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秦汉这一处理方式是秦汉之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对战国时期六国各自形成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的削弱。秦汉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后,统治者倡导“皆为郡县”的大一统政治文化,但战国以来列国分立的区域政治文化威胁了“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所以遭到打压,B项正确;全面继承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排除C项;材料中的政治决策主要是基于维护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不能得出受到何种思想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简《行书律》规定是秦代关于文书传递的法律规定,要求及时高效的传递国家行政文书,反映出国家行政体制的规范有序运作,B项正确;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但没有反映法律制度的严酷,排除A项;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根据“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可得出,因为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因此不能支撑皇权,所以导致皇权“不下乡(县)”,说明皇权“不下乡(县)”是有其经济原因的,D项正确;材料反映提乡土经济与皇权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横暴权力”的产生,排除A项;乡土社会仍然处于中央集权控制之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可知秦汉帝国的结构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而来的,说明秦汉帝国的结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选C;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隋唐和明清时期也出现过,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秦汉帝国结构的由来是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经过长期的试错而来的,而非具有特殊原因,排除B;“得到了历史认同”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不同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存在差异,但都承认秦始皇统一全国的作用,说明秦朝统一功绩基本得到认可,B项正确;战国时期县制已经出现,秦国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排除A项;秦灭亡的原因是暴政,排除C项;“始终如一”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春秋时期秦楚视为蛮夷之国。战国时期秦楚却成为七雄中的强国,僻处西部的秦国更是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知,秦楚在春秋时期,地处偏僻,被视为蛮夷之国,但是到战国时期,秦楚成为七雄中的强国,说明华夏认同的民族意识发展,同时又强化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观念,①③正确;宗法分封制在西周后期逐渐瓦解,②错误;材料并未提及阶级分化的信息,④错误;据结论可知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本题选A项。
2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儒生所秉持的儒家思想与秦朝的治国理念不太相符,所以这些博士虽然有一定职责,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这主要是受到秦朝治国理念的影响,D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实行思想专制,百家争鸣基本结束,排除A项;秦朝的博士制度并非是为了制约皇权,排除B项;太学是汉代才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对原六国百姓采取了不对等的做法,虽然受到关中百姓欢迎,但法律制度却遭到东方各地的排斥,这说明秦朝的统治蕴含着一定危机,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律存在的缺陷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秦国的二十等爵与东方各国的爵制,无法得出其更加优越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统一后,始皇帝命人在泰山刻石,这是典型的儒家政道原则”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有儒家思想,据材料“琅琊刻石主张按四时而行事,这是阴阳家的核心思想。”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也有阴阳家思想,虽然秦朝推行法家思想治国,但为了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也有儒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B项正确;主流治国理念依然是法家思想,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推行法家思想,百家争鸣之风余韵未尽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儒家和阴阳家逐渐与法家合流的论断,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巡游天下昭告王权所在,目的是为了宣扬自身政治的合法性以维护统治,但秦末山东豪杰的反抗以及天下一呼百应,说明秦朝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并未获得有效认同,郡县制的社会基础薄弱,D项正确;秦统一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排除A项;秦的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秦的统治缺乏认同,而非皇帝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材料“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可以看出帝国没有根据实际的国情调整统治的策略,导致其统治基础的削弱,反映了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秦朝不是因为法家思想而亡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治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治国策略的转变,未涉及黄老之学,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史记陈涉世家》中所记录的是“失期,法皆斩”,而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却则记录的是“失期三日到五日,谇”,二者记录的内容并不一样,反映出有关《秦律》的史实还有待考证,历史研究应坚持“二重证据法”,C项正确;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不是难以统一的关系,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历史事实是可以确证的,排除B项;历史规律与多元历史解释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从粮食、衣着、牲畜,到陶、木、铁器,都由官府经营,工师等‘工隶臣’也为国家所有,于是出现了‘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和所学可知,政府通过掌控商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体现国家对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B项正确。秦朝社会阶层结构主要是地主和农民或者是士农工商,这些政策并未改变了秦朝的社会阶层结构,排除A项;虽然从粮食、衣着、牲畜,到陶、木、铁器,都由官府经营,但私营手工业依然在发展,排除C项;工商食官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以及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了工商食官制的衰落,至战国后期,彻底终结,但是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2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大禹所铸的九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此后历代都将找寻九鼎视为重要的事情,反映了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C项正确;材料强调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未体现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排除A项;材料强调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未涉及秦始皇巡游天下的影响,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柳宗元的意思是汉朝统一全国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事实证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即使是圣人治理也会实行郡县制。两人都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项正确;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不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31.(1)特点:种类多;格式简洁;责任明确;运行程序严密(主发和签署完备、运行有序、收发完备);传递有保障;高效。成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封建官僚制度确立);文字统一;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全国性道路网;政务繁杂。
(2)
评价:是秦汉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一;提升了官吏的素养(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但后期出现公文繁多、内容虚假、运转迟滞等等不良状况。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秦汉时期的公文包括制、诏等空帝御用公文,官像疏奏、上书,各级官府行移公文和官府考绩、管理公文等。”可得出种类多;据材料“给皇帝的上行文书除‘味死言’外,客套虚语不多,平行文书也仅书‘敢言之’即可”可得出格式简洁;据材料“坐治文书”“辨解薄书”可得出责任明确;据材料“公文需还级下达和上呈,一般不越级。公文的主发和签署制度十分完备,公文由官府长官主发;如果长官不在署,则以兼行长官职权者主发文书,但是兼行者只能用自己的印主发文书,是表明兼行者对所发文书负有责任,公文结尾照例有经手属吏签名。”可得出运行程序严密(主发和签署完备、运行有序、收发完备);据材料“大部分公文是由邮驿传送的,邮驿分段管理,各段负责传送的人均有完整的收发文记录,以便发生问题时查证。”可得出传递有保障;据材料“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与三公直接处理,九卿在其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独立处理公文,地方行政机构有相应的公文处理权,大量的公文在郡一级就完成了”可得出高效。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与三公直接处理,九卿在其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独立处理公文,地方行政机构有相应的公文处理权,大量的公文在郡一级就完成了。”及所学可得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封建官僚制度确立);据材料“大部分公文是由邮驿传送的,邮驿分段管理”可得出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据材料“给皇帝的上行文书除‘味死言’外,客套虚语不多,平行文书也仅书‘敢言之’即可”及所学可得出政务繁杂;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文字统一;全国性道路网。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秦汉时期的公文包括制、诏等空帝御用公文,官像疏奏、上书,各级官府行移公文和官府考绩、管理公文等。”可得出是秦汉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为中国古代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与三公直接处理,九卿在其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独立处理公文,地方行政机构有相应的公文处理权,大量的公文在郡一级就完成了。”及所学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一;据材料“公文的主发和签署制度十分完备,公文由官府长官主发”及所学可得出提升了官吏的素养(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据材料“随着文书的不断发布,‘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缘饰文字,巧言丑诋’、‘诣阙上书,书久不报’、‘上计薄,具文而已,务为欺没,以避其课’等现象并非罕见。”及所学可得出后期出现公文繁多、内容虚假、运转迟滞等等不良状况。
32.(1)李斯认为周朝分封子弟导致诸侯割据,秦朝应该废除分封、施行郡县制,这样国家才能统一安宁;李斯力争推行郡县制的行为符合秦朝统一初期维护国家稳定、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现实政治需求。柳宗元认为秦朝没有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政治方面,而不在于郡县制本身;柳宗元竭力为郡县制辩护,指出秦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的问题而是统治者行暴政,郡县制是符合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需要的。顾炎武认为要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二者之长,使其并存互补,加强地方政府权力,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顾炎武实际上从限制君主专制的角度出发,主张扩大地方权力,这样既可限制过分膨胀的君主权力,又可以防止封建割据之害。
(2)本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根本目的是巩固专制集权。评价: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各有利弊,不能绝对地判定孰优孰劣;在君主专制政治统治下,根本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跳出“家天下”的圈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发展中需要面对各种新情况,适度调整,实事求是。
【详解】(1)看法: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李斯: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认为周朝分封子弟导致诸侯割据,秦朝应该废除分封、施行郡县制,这样国家才能统一安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力争推行郡县制的行为符合秦朝统一初期维护国家稳定、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现实政治需求;柳宗元:根据材料“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没有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政治方面,而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柳宗元竭力为郡县制辩护,指出秦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的问题而是统治者行暴政,郡县制是符合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需要的;顾炎武: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认为要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二者之长,使其并存互补,加强地方政府权力,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顾炎武实际上从限制君主专制的角度出发,主张扩大地方权力,这样既可限制过分膨胀的君主权力,又可以防止封建割据之害
(2)本质: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和郡县之争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根本目的是巩固专制集权。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宏观分析,首先指出这两个制度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其次是封建专制体制的原因,最后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等因素导致的。
33.(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措施:经济立法;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以钱、布为流通货币(或以金、布、钱为流通货币)商品买卖明码标价;设立上计制度。价值:为研究秦朝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或实物)资料。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环节,据材料一中“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等信息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分别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民族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中“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可知,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中“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可知,经济立法;根据“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可知,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根据“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可知,以钱、布为流通货币(或以金、布、钱为流通货币);根据“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可知,商品买卖明码标价;根据“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可知,设立上计制度。
第二问价值,综合材料二中信息和注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研究秦朝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或实物)资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同步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