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武邑县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武邑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殷墟第三期墓葬中,仅有小贵族随葬劣质铜明器。到第四期,中、小贵族墓葬则普遍存在劣质铜明器和仿铜陶礼器,而高级贵族随葬品始终有成套优质铜明器。该现象说明商代晚期
A.墓葬规制遭到破坏 B.社会等级发生了变化
C.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D.贵族间贫富差距拉大
2.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讨论“大一统”后治理天下的方案,如《禹贡》依据山川地形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职方氏》依据战国时七国疆域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提出以天子为最高统治者、以王畿为政治中心的设想。这种划分方式与设想反映了当时
A.恢复西周礼制社会诉求 B.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D.中央集权政治已经形成
3.西晋初年,晋武帝惩曹魏孤立之弊,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这一做法
A.壮大了门阀士族的力量 B.实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
C.改变了刺史的原有职能 D.埋下了宗室动乱的隐患
4.表1为宋神宗元丰年间丝织品(万匹)和丝绵(万两)租税额和上供额的数据(部分)据此可知,当时表1
类别 黄河流城 长江流城
其中两浙路
租税额 绢 37.39 48.48 23.28
紬 38.06 50.42 25.01
丝锦 35.55 52.64 21.71
上供额 绢 27.11 72.16 30.79
紬 18.32 81.21 26.46
丝锦 5.12 94.88 68.17
丝绵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B.丝织业重心呈现南移的态势
南方纺织技术水平超越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蓬勃发展
5.明代“贸易瓷”是为了外销而烧制的,常见伊斯兰纹饰或欧风花样。当今红海岸上福斯塔特的中国“贸易瓷”残片,都是由海道起岸转驳陆路时留下的废品;且近来打捞的南海沉船,亦常见数万件明瓷。这表明
A.官窑瓷器备受外国人青睐 B.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兴起
手工业生产具有市场意识 D.瓷器占据外贸商品主导
6.下图1为我国明朝各时期朝贡贸易的统计图。据此可知,明朝
图1
A.朝贡政策与世界动荡不安有关 B.朝贡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朝贡政策体现了中国地位下降 D.朝贡政策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
7.下图老照片中的建筑物为北京的“公理战胜碑”,竖立于1918年11月;其前身为1901年竖立的“克林德碑”(克林德为1899年后的德国驻华公使)。其碑名的变迁历程反映出
A.清廷卖国求荣的实质 B.晚清综合国力的增强
C.国人民族精神的成长 D.西方观念逐步中国化
8.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主要基于
抗日战争的需要 B.国民革命的形势
工作重心的转移 D.武装斗争的环境
9.1939年12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召开作战会议,特别强调“今后华北治安的致命祸患,就是共军。只有打破这个立足于军、政、党、民的有机结合的抗战组织,才是现阶段治安肃正的根本”。该会议从侧面反映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华北地区成为抗战主战场
敌后战场受到日军巨大破坏 D.全面抗战方针的成就卓著
10.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工厂搬迁至新疆,短时间内在新疆培养起一批技术骨干;20世纪90年代以来,19个省市先后开展了“对口援疆”工作。新疆的经济总量也从1952年的7.9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77万亿元。新疆的发展成就
A.表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 B.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C.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改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格局
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英国学者布勒德在《英国宪政史谭》描述说:“无论如何,自1086年以后,所有佃户,不问其所领之土地系直接得之于王者,或间接得之于贵族地主者,其对于王均属直接之人民。姑无论其间接属之于贵族地主也,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 B.实行的是贵族民主制
C.强化了封建君主权力 D.移植法国的封臣制度
13.1463年,寻找通往东方道路的葡萄牙人抵达利比里亚的蒙罗维亚一带。在这里,葡萄牙人发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胡椒,于是把这里命名为胡椒海岸。从胡椒海岸往东,葡萄牙人相继发现了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和奴隶海岸。这次航行
A.源于西欧对非洲胡椒等香料的需求 B.促使葡萄牙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具有浓厚的早期殖民色彩 D.推动列强对非洲进行全面殖民入侵
14.地方自治是北美殖民地时代较为盛行的一种体制。特别是在新英格兰地区,年满21周岁的白人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市镇大会有权力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等。由此可知,北美的地方自治
A.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 B.抵消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弊端
C.成为美国联邦制的制度基础 D.充分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15.1853年,日本幕府解除了始自1635年的“大船建造禁止令”,称“观当今之形势,知大船之必要。故自今日始,诸大名可造大船。然制造工法、使用目的及制造数量等尚需奏请”。这说明当时日本
A.明确对外扩张的战略意图 B.尝试改变传统的锁国体制
C.回应变法自强的时代诉求 D.欲融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6.1923~1927年间,因粮食收购价格低,苏联商品粮的平均收购量还远低于战前。要刺激农民多交商品粮,当时最有效的办法是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业品,然而落后的工业生产能力无法完成这一任务。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开展工业化;但相对薄弱的农业基础,对工业化形成一定程度的掣肘。全面了解苏联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可认识到
A.固定的建设模式影响了工农业的协调 B.经济目标的实现基于对客观规律尊重
C.国家调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 D.特殊的国情需要探索特殊的发展道路教学园地(www.zx1s.com
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第三子杨俊性好奢侈,因为在并州总管任上“盛治宫室,穷极侈丽”,所建屋顶被告发“违犯制度”,后被文帝罢官召还京师软禁。面对大臣们减轻处罚的求情,文帝坚持“安能亏法乎?”结果,杨俊郁郁而死。魏征等唐代史家评价文帝此举是“父子之道,遂灭于天性”,其他杨秀、杨谅等宗亲藩王窥伺险地、轻动甲兵,正根源于此,“后之有国有家者,可不深戒哉!”——据[唐]魏征等《隋书·文四子传》整理
材料二
古代法律是从不承认“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明朝时,朝廷颁布了很多教化基层的案例材料,其中有藩王皇亲违法乱纪“初犯免罪……四犯与庶人同罪”等语句。这虽是为了表明贵族有减免罪责几次的特权,却容易被民间误解为“庶民同罪”是普遍性法律。到明末,朝廷已无力维持文化专制政策,日益繁荣的小说创作中遂正式出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条谚语。
——摘编自柳立言主编《中国史新论·法律史分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征对隋文帝惩罚杨俊给予负面评价的出发点。
指出材料二中“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体现的法律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谚语产生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人告诉我各种职员曾采用了如此不正当的手段,以至于下班时用走得最快的钟来计算,而且在他们下班时间到来前就打铃,上班时则让钟走得很慢而铃在他们上班时间过去后才响。那两个黑心的内奸福韦尔和斯凯乐恩故意允许这样做。有鉴于此,这里命令:除了告诫员的钟,任何人因此之故不得以其他的钟、铃、表或日晷来计算时间:除了管钟人,这个钟指的时间决不允许任何人变动……”
——18世纪英国克劳利铁厂制订的《手则读本·监察员守则》
材料二
“我在布雷德先生的工厂里工作……在那儿,夏天我们得干到天黑得看不见的时候。我说不出我们是在几点钟停止工作的。除了主人和他的儿子,谁都没有表,所以我们不知道时间。有一个人有表……但被人拿走了交给主人保管,因为他曾把白天的时间告诉其他工人……”
——18世纪一个英国工人的证词
材料三
“字林报云,江海关新装大钟,业已校拨准确,定于元旦子正为始,正式报时。从此上海一埠对于沿海区标准时刻,复得有所准则,中外人士同蒙利口,该钟计时非常准确,制造者保证每月耐差不逾十五秒,即每日不逾半秒,而其鸣声亦殊宏亮,若在静夜,几可闻于全埠,所以海关税务司深望本埠各公共处所时钟,威能以该钟为标准,使全埠时刻得以划一,不爽分秒云。”
——《海关大钟今晨校准》,《申报》1928年1月1日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时间问题上有何分歧?请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这一分歧产生的社会根源。(8分)
(2)根据以上材料,以“从传统到现代”为角度说明1928年扛海关新装大钟的历史意义。(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明出现之后,它既要向外传播,也要输入借鉴,不可能拒绝、排斥其他文明而独立存在、独自发展。它要么吸收外来文明使自己得以演化,要么融入其他文明使自己得以延续。实际上,一种文明都是在不断向外传播和吸收外来文明基础上新生的文明。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往往能够做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生共存,本土文明不仅能够为外来文明留下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且能够同外来文明融合,促进本土文明的演化。任何文明都不是最初的文明形态,而是融入了大量其他文明因素的新生文明。
—一摘编自聂珍钊《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建构和谐世界》
阅读材料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C D C B B D C D A B A B D A A
二、非选择题
17.(1)强调儒家主张的父子伦理关系;认为文帝的举动激化了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利于治国治家,属于后世的反面案例;抨击隋朝的统治,突出唐朝统治的合法性。
(2)内涵:法律具有公平性。原因:民间对朝廷教化材料的误解;专制统治的松动;小说创作的繁荣;市民力量的壮大;民众对法律公正性的追求。
18.(1)分歧:材料一的工厂主认为,必须由工厂统一计时标准,以防工人偷懒(或时间应该由工厂主掌控。);
材料二的工人认为,工厂垄断时间管理,剥夺工人的时间知情权,从而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或时间应该由工人来掌控)。(2)社会根源:18世纪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普遍推行,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进行压榨,以获取剩余价值;厂普遍使用自由劳动力,采用计时薪酬制;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矛盾激化;工厂制产生,对时间、效率与生产纪律的要求提高;现代计时工具尚未完全普及,时间掌控在少部分人手上等。
统一了时间标准,使普通民众获得了时间知情权,促进了社会公平;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的管治能力;适应了工业生产和管理的客观需要;使时间管理更为精准和科学,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民众的社会生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促进人的时间观念和思想观念现代化;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接轨等。
19.论题:古代亚欧文明互鉴共生。论证: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古代希腊文明与古代波斯文明互鉴,推动希腊化时代的到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欧大陆商业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中华文化更多地走向世界,推动世界进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商人把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数字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总之,亚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亚欧文化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武邑县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