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历史试题(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装饰品向晚期祭祀用品与首领饰物的转变,其大小、形制在晚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大型玉器以及大量随葬的玉器组合。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教祭祀主宰生活 B.公共权力渐趋集中
C.玉器使用逐步普及 D.手工技术日益提升
2.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认为人性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二者都( )
A.重视统治者德行规范 B.适应诸侯争霸需要
C.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 D.体现以民为本理念
3.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示意图。农牧分界线的变化折射出( )
图1 图2
A.政局变动影响经济格局 B.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
C.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 D.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
4.据《新唐书》记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例如,贞元年间,唐德宗欲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唐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唐代“涂归”这一做法( )
A.体现政治决策的民主趋势 B.表现了权力制衡体制的构建
C.表明权臣擅权现象的出现 D..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5.下表为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政府财税收入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462.7 23.3
盐、茶、酒税 2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舶 54 0.9
金、银、铜税 397.3 6.3
总计 6269.7 100
A.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B.范仲淹改革成效显著
C.工商税收成为重要税源 D.“冗费”现象得到缓解
6.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在南京开办书铺,从事戏曲、传奇写作的同时,开展印刻、销售业务。他还组成了“家班女戏”,自编自导剧本在各地巡演,其文名才情“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该事例最适合研究的主题是( )
A.政治变革与阶层流动 B.戏曲艺术与国民素质
C.商品经济与社会观念 D.世俗文化与主流思想
7.1884年,郑观应在《南游日记》中说:“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这一言论意在( )
A.强调西方富强之本 B.反思洋务运动不足
C.摧毁封建统治根基 D.唤醒民众救亡意识
8.清末以来持续十余年之久的“革命”与“改良”之争因辛亥革命而告终。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几乎同时发起,竟相高举“革命”大旗,且均以“革命党”自居。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形成正确的革命道路 B.革命手段为广大民众认同
C.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深入 D.阶级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
9.1913—1921年,中国对外贸易状况(+表示出超,-表示入超)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最能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10.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没有贫农阶级,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贫农,因为最革命,所以他们取得了农会的领导权。”毛泽东的这一认识( )
A.强调农民是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 B.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为新革命道路开辟提供支撑
11.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广州等中高等学校聚集的城市里,学生救国联合会纷纷成立,声援北平学生;上海文化界名人联合发表救国宣言,呼吁国民政府倾听学生呼声;华北文化协会提出停止内战、动员全国民众抗日等主张。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
A.九一八事变后民族救亡运动高涨 B.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卢沟桥事变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D.国共合作成为民众的强烈呼声
12.1938年8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随之公布了八大施政纲领。其中第七条明确提出:“普遍组织民众于战委会、农会、工会、妇女会、学生会、商会、自卫队等抗日救国团体之内。”这表明( )
A.人民革命政权建设取得成效 B.“三三制”原则得到贯彻执行
C.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落实 D.群众成为敌后抗战中坚力量
13.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的胜利很容易被视作是昙花一现,但他所带来的影响绝不是转瞬即逝的:它们翻开了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这片地域的历史新篇章”。对亚历山大远征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帝国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
C.缺乏强有力的凝聚核心 D.开启了东西方的商业贸易往来
14.英国小说《司号长》以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建立广阔帝国并可能进攻英国本土为背景,英国民众面对战争的心态是“当国家召唤时,人们必须服从,否则他就不是男子汉”。由此可推知,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影响是( )
A.民主思潮逐渐成为普遍诉求 B.促进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觉醒
C.客观上推动了民族意识高涨 D.推翻封建制度以建立理性王国
15.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D.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第Ⅱ卷(非选择题 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7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定服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平民不得服皂、服紫。及至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庶人通许服皂”。太宗至道元年,“复许庶人服紫”,“以时俗所好,冒法者众,故除其禁。”南宋绍兴四年五月,官员赵彦卫上奏指出:“至渡江,方着紫衫,号为穿衫尺巾,公卿皂隶,下至闾阎贱夫,皆一律矣。”
宋初政府也大力提倡简朴,禁止百姓佩戴销金、泥金等装饰服饰。而1117年,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璀指出:“今闾阎(平民)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未合古制。”到南宋末年,“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新式服装竞相出现,民间形成了突破服装旧格调、旧样式的新高潮。
——摘自刘复生《宋代“衣服变古”及其时代特征》
结合材料及所学,对宋代服饰的变化进行简要说明。(1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赵五贞事件”舆论风波
材料 1919年11月,湖南长沙青年女子赵五贞经“父母之命”被迫嫁给古董商吴凤林做续弦,出嫁路上在花轿内以剃刀自刎身亡。原因众说纷纭,包括曾经许配,拒绝改嫁等。事发后湖南《大公报》辟出专栏对这一包办婚姻案进行讨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至12月2日共发表近40篇文章,关注焦点并不是追究赵五贞自杀真相,而是对这一事件在当时的社会意义进行剖析、评论。以下是讨论热潮中的部分代表性观点。
“近今侈自由,俗教廉耻亡…一死完清操,千载有余芳。敬告采风者,树此贞女坊。”
——《赵贞女诗》
“他生平喜欢看一些韩湘子化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一类的书,终身持斋不肉食,这话如果确实,也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完全由旧式社会养成出来的人,新近的解放学说,梦也不曾梦到。”
——殷柏《我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感想》
“赵女士而竟求死了,是环境逼着他求死的…是三面铁网(社会,母家,夫家)坚重围着,求生不能,至于求死的。这事件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
——毛泽东《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
“吾人于此,应主张与社会奋斗,争回所失的希望。奋斗而死,则是‘被杀’,不是‘自杀’。”即使“截肠决战,玉碎而亡”,也在所不惜,这才是“天下之至刚勇”。
——毛泽东《非自杀》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赵五贞事件”引发的讨论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
1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凡教历史者,示以今日西方东侵东方诸国之危局……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奏定中学堂章程》(1903年)
材料二 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其重要事迹。外国历史授以世界大势之变迁,著名各国之兴亡,及与本国有关系之事迹。
——《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12年)
材料三 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6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课程)目标进行简要阐释。(17分)
19.(12分)“三兔共耳”纹,即三只兔子只有三只耳朵,两两共用一耳,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奔跑、相互追逐却又无法超越,动感十足。目前考古最早发现于敦煌,类似形式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各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兔共耳”纹(莫高窟第407窟藻井图案)
材料一 中国历代纹样作品中有大量共生图案,部分与三兔共耳纹相似(如三兽纹、三雁纹等)。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三兔共耳纹是中国传统纹样设计思想的产物。隋代画师结合现实大胆创造,并将中国本土“月中有兔”的神话故事、道家星象说和佛教三世思想融合,结合中亚、南亚、西亚艺术,在“统一”这个时代精神中,形成了新的民族风格,兼具鲜明的外来性与本土性特征。
——摘编自陈振旺、彭艳萍《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莫高窟三兔共耳纹来源再议》
材料二 亚欧各国现存“三兔共耳”纹基本分布表(部分)
国家 纹样载体 时间
中国 莫高窟壁画 6世纪末-10世纪初
土库曼斯坦 陶瓷器具 12世纪中后期
伊朗 伊斯兰瓶子、蒙古铜币 13世纪初
埃及 多色陶瓷瓶 13世纪初
法国 瓷砖画、石刻 13世纪
英国 手抄本圣经、瓷砖画、镶嵌玻璃窗 13末—15世纪
德国 屋顶内外建筑构件、教堂钟表 14世纪
——摘编自林·格里夫斯《三只野兔——好奇的关注》
(注:12世纪以后,这一图案被发现在沿着蒙古、中亚、西亚到埃及、欧洲这条路径逐渐分布)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对“三兔共耳”纹的形成及对外传播加以说明。(12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B 2.C 3.A 4.D 5.C 6.C 7.B 8.C 9.A 10.D 11.B 12.C 13.B 14.C 15.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7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2分)
变化:突破服饰等级差异,追求新奇多样、奢靡的服饰风尚。(4分)
说明:宋朝政府逐步放宽了服饰限制;商品经济发展,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门第观念进一步淡化。(6分)
总之,宋代的服饰变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映。(2分)
17.(14分)
“赵五贞事件”引发的讨论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变迁。1919年新文化运动不断发展,但封建思想束缚依然严重。新闻报刊业发展为思想论争提供平台。(6分)
讨论中《赵贞女诗》将赵五贞当作贞洁烈女来赞赏,反映了部分知识分子依然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殷柏从个体角度出发,通过批评赵五贞的迷信、守旧呼吁妇女要追求个人解放和自我改造;而毛泽东从国家制度和社会层面出发,更深层次揭露“赵五贞悲剧”是由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环境造成的,主张要进行社会的根本变革。(6分)
“赵五贞事件”引发的讨论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也更坚定了此后先进人士通过革命推动社会根本变革、实现人真正解放的决心。(2分)
18.(17分)
20世纪初,清政府内忧外患,为挽救危机变革教育。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以“帝王、列圣”为首的同时增加“社会变迁与国家危局”等学习内容,反映出清政府为维护统治积极寻求变革及救亡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5分)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成立中华民国。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以“民族进化、政体沿革”为主的同时关注“各国兴亡与本国有关事迹”,反映了民国政府重视培养认同民主共和、追求民族复兴的新型国民。(5分)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以“民族演进、列强侵略、国家地位”等为主要内容,反映了激发民族复兴思想成为中学历史课程最重要目标,以服务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战建国大业。(5分)
综上,中国近代的历史教育目标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但始终都蕴含着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2分)
19.(12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神话和道教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印度佛教、中亚西亚等地文化,隋朝大一统局面确立,形成莫高窟壁画“三兔共耳”纹。(5分)
蒙古西征征服众多国家地区,陆上丝绸之路复兴,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等,“三兔共耳”纹逐渐向亚欧大陆传播,与当地伊斯兰、基督教等文化相结合,广泛出现于建筑、宗教及文化生活等载体中。(5分)
“三兔共耳”纹的形成及对外传播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