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647年,在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岛,一位游客参加了一个派对,派对盛宴上有乳猪及一种名为“Kll Devi”的饮料。"KII Devil"是由种植园中的甘蔗榨成糖后的副产品酿制而成的。这可用来说明( )
A.跨太平洋贸易的繁荣 B.物种的交流改变饮食习惯
C.美洲出现了商业革命 D.欧洲殖民者改良美洲物种
2.15世纪,牛和羊随哥伦布被引进新大陆。新大陆有大片肥沃的草场适合放牧,牛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其皮毛还给人类带来温暖。这说明物种传播(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缓解了美洲的人口压力
C.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D.拓展了东西方贸易范围
3.1492年之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交错融合。因此,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国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红辣椒。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A.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C.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D.促进了种族的交流与重新分布
4.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下列各项对现代农业的表述恰当的是( )
①以大型农场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 ②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生产
③出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 ④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5.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获得成功,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奠定基础。他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战略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路线,成为世界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这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使中国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B.中国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已逐渐落后于中国
6.1996年,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5789.2万吨,中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 )
①政策支持 ②制度创新 ③农业科技进步 ④服务贸易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有关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C.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D.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而来
8.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 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 D.茶叶有药用价值
9.下表所示为15、16世纪以来以美洲为中心的物种交流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流向 物种
从美洲传出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火鸡、羊驼、番鸭、美洲鸵等
传入美洲 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黄瓜、豌豆、甘蔗、牛、驴、骡、马、猪、羊、鸡等
A.美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新航路开辟推动美洲发展 D.物种交流刺激人口增长
10.唐太宗曾说:“凡理国者,务积于人, 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 君熟与足? ’ 但使仓库可备凶年, 此外,何烦储蓄?”这表明唐太宗( )
A.注重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主张发展经济以缓解财政困难
C.强调积蓄钱粮以满足皇室开支 D.认为仓储目的是为解决民生问题
11.希腊素有“橄榄之国”之称,自古以来,希腊人民就对橄榄树有着特别的情感,视其为智慧、和平与胜利的象征。关于古希腊的橄榄种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橄榄树多种植于土地肥沃的地区
B.橄榄是古希腊人的主要粮食作物
C.橄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希腊公民禁止奴隶参与橄榄采摘
12.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一度被视为“邪恶的植物”,十八世纪以后被称为“地下苹果”,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
A.马铃薯 B.小麦 C.水稻 D.辣椒
13.1500年以来,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但世界人口并未减少。下图是1500—1800年三百年间亚欧大陆人口变化示意图。
亚欧大陆人口变化(单位:亿)
下列选项能解释这一变化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之间物种交流 B.工业革命后传染病被消除
C.大国协调为特征的国际关系建立 D.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
14.学者卡罗琳·斯蒂尔在《食物越多越饥饿》一书中写道:“美国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牛奶来自同一个品种的奶牛,市场上百分之九十的鸡蛋来自同一个品种的蛋鸡,所以当这些品种的动植物出现疾病后,人们可能会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抵抗传染病的方法。”此观点意在说明( )
A.人类食物多样性走向衰落 B.工业化生产提高了粮食供应量
C.现代农业隐含着安全问题 D.美国最先解决了食物短缺问题
15.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纹饰十分新颖别致,其中不少与鱼有关的彩陶图案,甚至族徽采用人面鱼纹。据此判断,姜寨人( )
A.手工业体系较完整 B.渔猎经济占据重要地位
C.妇女居于主导地位 D.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16.有学者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从只会攫取大自然恩赐的现成的动物或植物,即渔猎或采集,到能够凭着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资料,即游牧、养殖或种田。这一次大分工
A.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 B.促进了阶级社会的出现
C.标志着国家开始产生 D.致使人类生存能力下降
二、材料分析题
17.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邦和天下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世安)臣闻: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孝文帝)。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土,永免于凌夺矣。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请均田疏》
材料二:严如煜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对川陕楚交边山区的记述:“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包谷高至丈许,一株常二三包。山民言大米不耐饥,而包谷能果腹,蒸饭作馍,酿酒饲猪,均可取于此,与大麦之用当,故夏收视麦,秋成视包谷,以其厚薄定岁之丰歉。”……除了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叶贸易外,到了清中后期,海外贸易渐兴,西方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中国外销的大宗商品,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高潮。如湖南、湖北的红茶大量出口俄罗斯、英国等地,据同治《平江县志·物产》所云“茶,邑产颇多,有茶税。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
——摘自陈锋《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在国际粮食援助方面,美国等早期推动者更多是为了解决本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带来的剩余价值流动。而中国在从粮食受援国向粮食援助国、从净引资国向净投资国转变的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既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粮食援助,也注重向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传播粮食种植技术。中国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还通过在受援国设立跨国粮农企业,带动当地粮食经济发展。……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奉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万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自2004年来连续18年增产丰收。
——摘自林子涵《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安在农业生产领域向孝文帝所提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建议实施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在农业种植领域的新变化,并从世界市场角度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在对外援助上的不同。结合所学,从农业生产角度分析中国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的理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夏、商、西周,休闲制代替了撂荒制,出现了畎亩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铁器、牛耕逐步推广,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出现,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全方位发展;隋唐宋无伴随着南方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明清,南方还出现了塘埔圩田和桑基鱼塘等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的生态农业的雏形。古代农学用“三才”理论解释农业,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称、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把提“天时”、“地利”,掌握“物性”,开掘“人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做法。
——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三题》
材料二 18世纪时英国在推行诺克福轮裁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形成了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萌芽。二战后日本政府通过推行农业区域化政策达到集约经营的目的。1975年粮食单产比1946年增长87.1%,并于80年代一举跨入高效农业国行列。90年代联合国《登博斯宣言》《21世纪议程》等相继通过,其中都将农业集约经营作为讨论重点,认为其关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也得到应用,出现了以色列节水型农业、美国节劳型农业、日本荷兰节地型农业等新型农业。
——摘编自向晶、唐亚《集约化农业及其环境效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传统农业相比,现代集约化农业的新发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50年代至17世纪,英国食谱书出版数量增加了,食谱的内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食谱书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食谱书中出现的食物种类更加丰富,人们关于饮食与健康关联的辩论日益激烈。从16世纪50年代开始,不少食谱书作者将普通民众作为读者对象。还有些作品的主旨是“为那些普通人提供健康指引,使他们能够在需要时以极低的成本获得药物”。近代早期英国不少食谱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廉价的治疗方法。该时期食谱书的一大特点是,普遍用本国语写作,这也间接表明它们的读者对象扩大至普通民众,而非局限于接受过古典语言学习和训练的知识分子。在内容方面,从17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食谱书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联。
——冯雅琼《从食谱书看近代早期英国的饮食观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城市的初期,作为社会主义的新式干部,国家干部等公职人员的饮食生活表现得相当节俭。在饮食标准上,国家领导人也没有特殊的超级待遇。至于普通的干部们在新中国初期实行供给制,在当时国民经济还没有恢复的时候,“大部分吃粗粮”。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饮食生活也有所提高,主食极少出现粗粮,肉禽蛋等副食品逐渐增加。国家干部等公职人员的生活用粮在5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由单位统一计划、定点供应。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它脑力劳动者,每月每人定量24—29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28斤;以杂粮、面粉为主食地区的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它脑力劳动者:27—32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31斤。
——摘编自郑艳《新中国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变迁(1949~195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饮食文化变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早期英国饮食文化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公职人员饮食方面的特点。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照片是触摸时代发展、感受社会进步的媒介。围绕“现代海洋科技进步与中国社会发展”,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7年(美洲)。据本题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主要结论是:甘蔗由亚洲传入美洲,猪由欧洲移民传入美洲,物种的交流改变了饮食习惯,B项正确;据所学,西印度群岛位于欧洲和美洲之间,位于大西洋西部,排除A项;据所学,商业革命发生在欧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殖民者改良美洲物种,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5世纪(美洲)。据材料“新大陆有大片肥沃的草场适合放牧,牛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其皮毛还给人类带来温暖”,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促进了物种之间的交流,进而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未提及对美洲人口压力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东西方贸易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联系加强,物种也实现了跨洲际的交流,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国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红辣椒,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流,而非“洲际贸易”,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世界市场以欧洲为中心,排除C项;材料与“种族的交流与重新分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现代农业以大型农场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采用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出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以及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其中1973年,袁隆平研制成功了“南优2号”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饥饿问题,C项正确;1973年改革开发还未开始,排除A项;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排除B项;“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已逐渐落后于中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取得成就的原因有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服务贸易发展与粮食生产提高没有关系,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原始农业是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分别形成规模,没有先后之分,D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我国原始农业是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说法正确,A选项排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说法正确,B选项排除。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C选项排除。
8.B
【详解】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B项;A、D两项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人不吃茶叶,C项错误。故选B。
9.B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更加强频繁,由此反映出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B项正确;美洲不是世界的中心,西欧才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美洲的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人口问题,排除D。
10.D
【详解】跟题干中唐太宗认为建设粮仓储备粮食的主要目的是预备凶年时候百姓不足,即目的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排除A项;题干中主张建设粮仓储备粮食以备凶年,并未提及发展经济,排除B项;题干中强调积蓄钱粮的目的是预备凶年时百姓不足,并非满足皇室开支,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希腊地处地处地中海气候区,且多山地土地贫瘠,因而不适于发展发展粮食种植业,但是适合种植橄榄和葡萄等作物,而希腊人用橄榄和海外交换粮食和其他物品,由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希腊多山地土地贫瘠,排除A项;橄榄不是粮食作物,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希腊公民禁止奴隶参与橄榄采摘,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据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传入欧洲,16世纪末,开始作为食用作物在欧洲推广,由于部分野生马铃薯含有龙葵碱,加上直接生吃,中毒事件层出不穷,一度被成为邪恶的植物,18世纪时,帮助法国度过饥荒,人们称它为“地下苹果”,A项正确;小麦、水稻本身就在欧洲,与题意不符,排除BC项;辣椒与“地下苹果”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1800年(世界)。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之间物种交流以及人口的迁移,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世界人口处于增长状态,A项正确;工业革命后传染病被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国际关系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出现在当代,而非19世纪前,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依据材料“……所以当这些品种的动植物出现疾病后,人们可能会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抵抗传染病的方法。”,可知美国奶牛和蛋鸡品种单一,如果出现疾病,损失将会比较大,说明现代农业当中隐含着安全问题,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现代农业问题,并未涉及人类食物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化生产对于粮食供应量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美国最先解决了食物短缺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姜寨人遗址出土陶器的纹饰有不少与鱼有关的图案,甚至族徽也采用人面鱼纹,表明鱼在姜寨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姜寨人生活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农业虽然已经产生,但渔猎仍然是先民获得食物的重要途径,鱼是先民的重要食物,因此其形象才会频繁出现在陶器上,甚至成为族徽的一部分,B项正确;材料提及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表明姜寨人时期已经产生制陶业,但未提及其他手工业的情况,不能得出手工业体系较完整,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男女分工和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情况,不能得出妇女居于主导,排除C项;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姜寨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尚未产生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次大分工是指从渔猎或采集到游牧、养殖或种田,这说明从采集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生产力得到发展,有利于国家的产生,促进阶级社会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A项排除;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出现了国家机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会增强人类生存能力,而非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建议:实行均田制(土归国有,田分于民)
价值:保障民生;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任选2点)
(2)变化:美洲新农作物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南方地区农业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日益广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任选2点)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物种交流;西方商人、殖民者建立起与各地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3)不同:①目的不同:美国以盈利为目的,中国以人道主义援助为要;②境况不同:美国在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充裕情况下,对外援助;中国在自身相对落后情况下,努力援助。③方法不同:美国以粮食援助为主;中国粮食援助与传播技术并重。(任选2点)
理由:中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中国自身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第一小问建议:根据材料“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孝文帝)。”可得出实行均田制(土归国有,田分于民)。
第二小问价值:根据材料“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可得出保障民生;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所学可知,均田制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可得出美洲新农作物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根据材料“故夏收视麦,秋成视包谷,以其厚薄定岁之丰歉”“如湖南、湖北的红茶大量出口俄罗斯、英国等地”可得出南方地区农业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日益广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到了清中后期,海外贸易渐兴,西方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中国外销的大宗商品,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高潮。”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物种交流;西方商人、殖民者建立起与各地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等角度回答。
(3)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美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美国等早期推动者更多是为了解决本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带来的剩余价值流动。而中国在从粮食受援国向粮食援助国、从净引资国向净投资国转变的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既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粮食援助,也注重向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传播粮食种植技术。”可得出①目的不同:美国以盈利为目的,中国以人道主义援助为要;②境况不同:美国在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充裕情况下,对外援助;中国在自身相对落后情况下,努力援助。③方法不同:美国以粮食援助为主;中国粮食援助与传播技术并重。
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奉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万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自2004年来连续18年增产丰收。” 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中国自身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
18.(1)特点:精耕细作;不断发展完善;存在南北区域差异;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
影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中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古代很长时间里对推动技术、工具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后期没有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制约了向近现代农业转型。
(2)通过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率有质的飞跃;受到国际社会广泛高度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与高新科技相结合;出现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新型农业。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铁器、牛耕逐步推广,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出现”及所学知识可得到精耕细作;根据材料“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全方位发展;隋唐宋无伴随着南方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明清,南方还出现了塘埔圩田和桑基鱼塘等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的生态农业的雏形”可得到存在南北区域差异;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根据材料“古代农学用‘三才’理论解释农业......开掘‘人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做法”可得到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材料“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可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中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古代很长时间里对推动技术、工具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后期没有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制约了向近现代农业转型。
(2)新发展:根据材料“ 18世纪时英国在推行诺克福轮裁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1975年粮食单产比1946年增长87.1%,并于80年代一举跨入高效农业国行列......90年代联合国《登博斯宣言》《21世纪议程》等相继通过,其中都将农业集约经营作为讨论重点.....农业生产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也得到应用......出现了以色列节水型农业、美国节劳型农业、日本荷兰节地型农业等新型农业”及所学知识可得到通过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率有质的飞跃;受到国际社会广泛高度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与高新科技相结合;出现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新型农业。
19.(1)背景:①殖民扩张带来了物种大交流;②印刷术的进步降低了食谱书的价格;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文意识觉醒;④民族国家出现和民族意识增强;⑤资本主义社会早期下层民众普遍贫困。(任答3点)
(2)特点:①生活节俭;②饮食标准较低且品种较少;③呈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④饮食供应较为公平;⑤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解析】(1)
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16世纪50年代至17世纪”和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带来了物种大交流;根据材料一“不少食谱书作者将普通民众作为读者对象”“为那些普通人提供健康指引,使他们能够在需要时以极低的成本获得药物”得出印刷术的进步降低了食谱书的价格;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文意识觉醒方面概括;根据材料一“普遍用本国语写作”得出民族国家出现和民族意识增强;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社会早期下层民众普遍贫困。
(2)
根据材料二“国家干部等公职人员的饮食生活表现得相当节俭”得出生活节俭;根据材料二“在饮食标准上,国家领导人也没有特殊的超级待遇。”得出饮食标准较低且品种较少;根据材料二“普通的干部们在新中国初期实行供给制”得出呈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根据材料二“大部分吃粗粮”得出饮食供应较为公平;根据材料二“国家干部等公职人员的生活用粮在5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由单位统一计划、定点供应。”得出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20.示例一
论题:海水浇灌种植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捍卫国家粮食安全。
论述: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每年的粮食需求量巨大。我国不但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工业和城市用水的增多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灌溉用水严重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探索并引进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我国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入,利用取之不尽的海水作为灌溉水源成为科技攻关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耐盐碱的“海水稻”产量不断提高,有力缓解了我国高质量耕地总体不足的问题;人们对用海水浇灌生产蔬菜的尝试,有利于保护我国“菜篮子”的安全,丰富了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的营养结构。
示例二
论题:我国对海洋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论述: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千米的富饶领海。新中国成立以来,即使面对西方国家的孤立、包围和封锁,我们在浙江沿海地区也进行了潮汐能发电的积极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沿海地区长期作为国防战略前线,对海洋的开发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增加科技研究投入提供了物质支撑,蛟龙号、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的研制和运用,不断刷新着国人海洋探索的“深度”海上油气钻井平台的建设,提高了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率,有力维护了国家的能源安全。随着我国对海洋利用广度、深度的提升,大量的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人长期在海上“漂泊”,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我国的国防和后勤保障现代化水平也不断增强。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详解】论题:从图一的内容可得出海水浇灌种植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捍卫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根据所学可得出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每年的粮食需求量巨大。我国不但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工业和城市用水的增多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灌溉用水严重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探索并引进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结合所学可得出我国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入,利用取之不尽的海水作为灌溉水源成为科技攻关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耐盐碱的“海水稻”产量不断提高,有力缓解了我国高质量耕地总体不足的问题;人们对用海水浇灌生产蔬菜的尝试,有利于保护我国“菜篮子”的安全,丰富了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的营养结构。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