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省滨州市期末考试]《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解决了人多与地少的矛盾
D.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2.[2023·山东省滨州市期末考试]《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典型形象,他们蔑视功名富贵、权势利禄,希望过自由的生活,得到情投意合的爱情。作者意在(  )
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
B.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
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
D.凸显儒家的思想理念
3.[2023·黑龙江省龙西北地区八校联考]京剧中的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曹操、赵高、严嵩等形象在京剧表演中属于水白脸。随着京剧的流传,逐步固化了曹操、赵高、严嵩等人在民间的形象。这种现象(  )
A.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B.有利于在民间普及历史知识
C.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价值观
D.提高了京剧在戏剧中的地位
4.[2023·辽宁省锦州市期末考试]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2023·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联考]明代中后期,产生了一大批以神仙故事、历史公案、言情咏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代表作有《三宝太监下西洋》《西游记》《醉醒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B.正统思想的演变
C.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市民文化的发展
6.[2023·青岛黄岛区期中]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该材料表明(  )
A.清朝政府已经放弃海禁政策
B.宁波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
C.海关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D.清朝曾经推行过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7.[2023·辽宁省六校期中]明清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B.这些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
D.冲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8.明代万历年间,浙江嘉兴濮院镇改土机为新式纱绸机,“制造尤工,擅绝海内”,“两京、山东、山西、湖广、陕西、江南、福建等省,各以时至,至于琉球、日本,濮绸之名几遍天下”。濮院镇丝业的发展折射出当时(  )
A.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
C.重农抑商名存实亡
D.手工业专业化水平提高
9.研究者发现,某个时期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丝银对流”。“丝银对流”促进了我国(  )
A.商业资本的集聚
B.纸币的出现
C.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D.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10.(2023·浙江宁波期末)《“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中描述:“明代至清中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超越过往朝代……在这400多年中,中国经济出现了多种新现象。”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新现象”的是(  )
A.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
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南方奠定经济重心的地位
D.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
11.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
A.逐步走向大众化、世俗化
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D.逐步背离传统民本思想
12.(2023·浙江衢州期末)他的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在他看来,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及国家的责任是保障天下百姓各得其利,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公。据此可知,他是(  )
A.朱熹 B.王守仁 C.李贽 D.黄宗羲
二、非选择题
13.[2021·辽宁省辽西联合校期末](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8分)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省滨州市期末考试]《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解决了人多与地少的矛盾
D.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解析:据材料“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可知,为清代的摊丁入亩,这一政策减轻了国家对农民人身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赋役制度,与加强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清代“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不再单独征收人丁税,促进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排除C项;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与政府的税收制度关系不大,排除D项。
2.[2023·山东省滨州市期末考试]《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典型形象,他们蔑视功名富贵、权势利禄,希望过自由的生活,得到情投意合的爱情。作者意在(  )
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
B.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
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
D.凸显儒家的思想理念
解析:据材料“《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典型形象,他们蔑视功名富贵、权势利禄,希望过自由的生活,得到情投意合的爱情”可知,表达了人物个性,故选B项;《红楼梦》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排除A项;作者意在迎合市民阶层的需求,排除C项;作者是对儒家理念的反叛,排除D项。
3.[2023·黑龙江省龙西北地区八校联考]京剧中的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曹操、赵高、严嵩等形象在京剧表演中属于水白脸。随着京剧的流传,逐步固化了曹操、赵高、严嵩等人在民间的形象。这种现象(  )
A.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B.有利于在民间普及历史知识
C.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价值观
D.提高了京剧在戏剧中的地位
解析:据材料“随着京剧的流传,逐步固化了曹操、赵高、严嵩等人在民间的形象”可知,京剧脸谱对民间社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固化导向性,故选C项;京剧艺术会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呈现艺术效果,但是基本历史事实依然会遵循,排除A项;京剧艺术属于市民文化,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完全主导,排除B项;不同的戏曲艺术在不同的角度上各自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排除D项。
4.[2023·辽宁省锦州市期末考试]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属于中国传统科技的总结性科技巨著,故选B项;明朝开始,科举制下的读书人只读四书五经,不关心科技发展,所以不是科举制的发展导致科技巨著出现,排除A项;上述科技著作都是集大成的总结性著作,属于实用性科技成果的总结,而不是科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问题,排除D项。
5.[2023·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联考]明代中后期,产生了一大批以神仙故事、历史公案、言情咏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代表作有《三宝太监下西洋》《西游记》《醉醒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B.正统思想的演变
C.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市民文化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明代中后期,产生了一大批以神仙故事、历史公案、言情咏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可知,文学呈现世俗化倾向,据所学这是由于市民阶层的壮大,故选D项;明清时期民众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文学世俗化,与正统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项;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促进了文学世俗化,与资本主义萌芽迟滞无关,排除C项。
6.[2023·青岛黄岛区期中]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该材料表明(  )
A.清朝政府已经放弃海禁政策
B.宁波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
C.海关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D.清朝曾经推行过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解析: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但据文中“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表明在广州开放的基础上增加了定海关,比过去开放有增加,故选D项;文中表明开放还是限制在粤海关和定海关,排除A项;乾隆时期贸易中心是广州,宁波开放并不能表明成为贸易中心,排除B项;文中没有体现海关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排除C项。
7.[2023·辽宁省六校期中]明清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B.这些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
D.冲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压抑人性,有鉴于此,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了挑战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张,故选B项;明末清初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儒学对立”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宋明理学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完全沦丧”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虽具有初步民主色彩,但仍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冲破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
8.明代万历年间,浙江嘉兴濮院镇改土机为新式纱绸机,“制造尤工,擅绝海内”,“两京、山东、山西、湖广、陕西、江南、福建等省,各以时至,至于琉球、日本,濮绸之名几遍天下”。濮院镇丝业的发展折射出当时(  )
A.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
C.重农抑商名存实亡
D.手工业专业化水平提高
解析:据材料“明代万历年间,浙江嘉兴濮院镇改土机为新式纱绸机”可知,明代中后期私有手工业发展,采用新的生产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D项;明代实行海禁,并不鼓励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民营手工业比重,无法说明成为了主导,排除B项;近代甲午战争后重农抑商才逐渐名存实亡,排除C项。
9.研究者发现,某个时期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丝银对流”。“丝银对流”促进了我国(  )
A.商业资本的集聚
B.纸币的出现
C.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D.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解析:A 结合所学可知,从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故选A项;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北宋,排除B项;稻麦复种制的普及现象出现于宋朝,排除C项;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10.(2023·浙江宁波期末)《“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中描述:“明代至清中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超越过往朝代……在这400多年中,中国经济出现了多种新现象。”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新现象”的是(  )
A.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
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南方奠定经济重心的地位
D.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
解析: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奠定经济重心的地位是在南宋时期,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
A.逐步走向大众化、世俗化
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D.逐步背离传统民本思想
解析:A 材料中王艮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心学逐步走向大众化、世俗化,故选A项;材料仅描述了王艮的思想,未提及民众态度,排除B项;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理学体系,排除C项;据“百姓日用即道”可知,心学与传统民本思想挂钩,排除D项。
12.(2023·浙江衢州期末)他的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在他看来,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及国家的责任是保障天下百姓各得其利,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公。据此可知,他是(  )
A.朱熹 B.王守仁 C.李贽 D.黄宗羲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D项正确;朱熹生活在南宋,不是17世纪的历史人物,排除A项;王守仁、李贽都没有提出类似主张,排除B、C两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1·辽宁省辽西联合校期末](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8分)
答案:(1)特点:①种类多: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②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③以食物为主:粮食类、果蔬类、经济类、水果类、畜禽类;④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6分)
(2)原因:①新航路的开辟;②早期殖民扩张;③中国人地矛盾突出;④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积极影响:①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②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③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影响: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