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答案)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 ( http: / / )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化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观察下图,截至2020年底,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位于图中( )21·cn·jy·com
( http: / /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约有150吨白银被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 1607年,外国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对我国的几何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依赖中西科技交流
C 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 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
D 1756年,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借用中国儒家思想对当时法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 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儒家思想
A.A B.B C.C D.D
3.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指 ( http: / / )出:“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www.21-cn-jy.com
A.历史悠久 B.革故鼎新 C.幅员广阔 D.诗歌发达
4.两汉之际,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 ( http: / / )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从而形成理学;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中国近代为解决民族危机,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
A.本土性 B.民族性 C.包容性 D.连续性
5.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 ( http: / / )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 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6.下图所示现象的历史意义在于
( http: / / /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7.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 ( http: / / )瑟称赞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对于中国古代科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①在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是并行使用的
②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陆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③唐末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④清代《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丛书,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8.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 ( http: / / )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www-2-1-cnjy-com
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
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
9.河南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21cnjy.com
A.多样性 B.本土性 C.凝聚性 D.包容性
10.“儒家文化圈”不包括如图中的
( http: / / /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悉达多太子“夜半逾城”是佛教故事中的经典题材。下列图片可以用于佐证( )
( http: / / / )
A.石窟是佛教故事传播中的唯一载体 B.佛教在中原的世俗化明显
C.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 D.东西方浮雕技术高度交流
12.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 ( http: / / )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其实在16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材料表明( )21*cnjy*com
A.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中国文化 B.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
C.16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开始向外输出 D.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胜于外国文化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 ( http: / / )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2·1·c·n·j·y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认为 ( http: / / ),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出处:21教育名师】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 ( http: / / )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 http: / / )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2007年)
材料二:
隋唐时期,新罗与中国交往频繁 ( http: / / ),它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全面接受唐文化,国内迅速形成学习唐朝的热潮,政治上建设“律令制国家”,文化上以唐朝为荣,史称“唐风文化”时代。日本自主加入东亚文化圈,形成唐朝、新罗、日本为主要成员的东亚世界文化格局。以唐朝为中心,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乃至从蒙古草原到西藏高原中间地带的西北走廊地区,构成一个完整、独立、自律的“东亚世界”。在东亚世界中,各国的历史是在同中国的紧密联系中展开的,此文化圈内的各种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周邻国家的开放,通过人员、物质、文化的广泛流动,充分吸收各国之长,维持自身的先进性和活力,形成对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确保自身的中心地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简要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东亚文化格局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意义。 【来源:21cnj*y.co*m】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今杜甫像对比图
( http: / / / ) ( http: / / / )
图片说明:左图出自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历代古人像赞》。右图为1959年近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所绘。版权所有
圆腰大腹为传统国人眼中的男性之美,近代对男 ( http: / / )性形体的审美不断“瘦化”。西方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崇尚运动的西人身形矫健开始给国人带来警醒,国人逐渐认识到“身体强,则思想强;二者强,则国家强”。在近代的革命报刊中,资本家和地主在漫画中变成了肥腰大腹的形象,农民则都是瘦腰体弱的形象。21教育网
提取材料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B
6.A
7.D
8.A
9.D
10.D
11.C
12.B
13.(1)基本内涵:民本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家国情怀。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 ( http: / / );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任意三点)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2-1-c-n-j-y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 ( http: / / )源泉和精神动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任意三点)【版权所有:21教育】
14.(1)涵义:自强不息;注重道德;注重民族气节;主张和而不同;关注民生,具有民本思想;强调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特点: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独立起源,具有本土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具有延续性。21*cnjy*com
(2)成因: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政策相对开明;对东亚国家具有吸引力;古代交通相对通畅。
意义: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国先进的制度和经济文化促进东亚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3)传统文化的“仁”、“和”的思想,推动 ( http: / / )中国“亲诚惠容”外交理念的建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兼爱”“非攻”等也助推中国的大国外交的发展。
15.示例
论题:时代变迁推动人的形体审美的变化。
阐述:古代中国,由于生产力 ( http: / / )水平较低,饥饿与营养不良普遍,所以在人的形体审美上推崇丰满肥壮,圆腰大腹为男性之美。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引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西方崇尚运动的观念及矫健的西人形体也给国人带来警醒,国人逐渐形成身体强而思想强,进而推动国家强的认识,对男性形体审美出现了不断“瘦化”的趋向,重视人体力量之美。中华民族危机也推动社会对女子审美的变化,古代社会推崇女子小脚,维新派为了“强国保种”,大力倡导“天足”,放足之美的理念逐渐传播开来。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艺术作品对人的形体审美标准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体魄相结合。
总结: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产物,透过不同时期社会对人的形体审美观念的变化,可以了解到时代的变迁。
其它论题
近现代救亡图存运动推动中国男性形体审美的变化。
政治立场影响艺术品中人的形体审美理念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