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第一部分----基础夯实
1.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格物致知出自《大学》,知行出自《论语》,心性出自《孟子》,道心人心出于《尚书》,天理人欲出于《礼记》,已发未发出于《中庸》,这些经典问题经过不同诠释获得了新的意义。这反映了( )
A.传统儒学受到新挑战 B.理学是道家的新阶段
C.乡约教化渗透到基层 D.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
2.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3.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
4.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5.明清之际的儒家更多地强调“外王”倾向,注重担当实践。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赍乎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儒学( )
A.批判君主专制 B.注重士人和臣子的历史责任
C.提倡工商皆本 D.强化了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7.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每当荔枝、龙眼成熟的季节,龙眼、荔枝堆积‘若丘阜’”,“为栲箱者、打包者各数百家,舟子、车夫皆以荔枝、龙眼瞻口”。这反映了该地区 (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C.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D.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8.中国饮茶起于汉代,巴蜀是最早的产茶区之一。水稻精耕细作,产量不断提高,巴蜀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巴蜀地区手工业高度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尤以盐业、矿冶业、纺织业、漆器和金银器制造最为著名。由此可知( )
A.巴蜀成为全国最发达地区 B.区域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C.巴蜀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边疆地区治理难度较大
9.在明末清初,四川因为长期战乱,人口大量流徙死亡,全省人口仅有62万。康熙年间开始施行“湖广填四川政策”,到了嘉庆十七年(1812年),四川人口达到了2070万人。清政府此举( )
A.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C.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D.平衡了南北方人口结构
10.明朝前期,朱元璋倡导下,官方大规模刻书,尤以四书五经、律令典籍为盛。中后期民间刻书却空前繁荣起来,大藏书家为了保存宋元典籍而制版刻书;书坊只要是大众所需,无论是儒、医、佛、道,还是科技书籍、通俗读物,无不印刷。这些变化( )
A.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削弱 B.受商品经济繁荣的影响
C.冲击了阳明心学的地位 D.源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11.明代服饰全部采用交领右社的汉服形制,体现“以右为尊”;中缝位于服饰正面、反面的正中间,象征为人正直中庸的君子之美、君子之道,“系带隐扣”是明制汉服的重要特征,体现尊重和谐。明朝服饰在形制、颜色、纹样等诸多方面体现着(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出身等级决定衣食住行
C.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12.王守仁对“良知”概念的阐释是,“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
A.注重阐释经书字句 B.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C.隐含了一定的平等色彩 D.成为明朝科举的考试内容
13.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岂若真学一复,户有经济,使乾坤中永享治安之泽乎!”其言论( )
A.肯定了儒士品质 B.开启了实学之风
C.重塑了儒家思想 D.体现了经世致用
14.黄宗羲曾评述说:“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僻,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其意在( )
A.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B.强调回归“小国寡民”
C.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D.坚持社会契约至上
15.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依照道德要求,规范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饮食等日常习惯。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告谕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由此可见,他们都( )
A.强调个性自由 B.主张格物致知
C.倡导工商皆本 D.注重教化百姓
16.下表是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据此可知,他们都( )
言论 出处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顾炎武《日知录》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治乱非他人所能为也,君也。小人乱天下,用小人者谁也 唐甄《潜书》
A.倡导民贵君轻 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C.推崇民主共和 D.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17.明清之际,“泰州学派”王艮创立“百姓日用之学”,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本末论,顾炎武也从同样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出圣人“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的思想。上述认识的共同点在于( )
A.重视功利主义的经济伦理 B.提倡个性自由的鲜明倾向
C.蔑视权威教条的叛逆色彩 D.反对重农抑商的进步理念
18.某思想家曾说:“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为良民而不修其身,尔一念而恶,即恶人矣;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据此,该思想家强调( )
A.“去人欲”是“得天理”的前提 B.“发明本心”是善的关键
C.“善”是每个人固有的品质 D.外在探求不如内在反省
19.百家争鸣是中国传统学术领域的基本精神,儒学因特殊的学术地位而常常受到诘责。韩非子就对儒学的源流提出质疑:“孔子、墨子俱道尧舜,皆自谓真尧舜。而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尧舜之诚乎”。清代学者章学诚也对日益教条化的汉学和宋学进行批判,并提出“六经皆史”的论断,强调六经实际上是三代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而非圣人为重教立言而作。据此可知( )
A.孔子儒学重视汲取历史经验 B.传统儒学地位高于普通史学
C.中国古代学术政策开明包容 D.儒家思想日益脱离社会实际
20.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但明中后期以后,阳明心学“其教大行”,致使“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动可以说明( )
A.儒家的价值取向得以重构 B.心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理学遭到知识分子的摈弃 D.思想意识顺应社会发展
21.清代小说《玉娇梨》主要描写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卢梦梨三人之间历尽磨难、几经周折而最终大团圆的爱情故事。此书是明未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表现了婚姻自主的主题,为以后才子佳人小说创作开一代风气。据此可知当时( )
A.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B.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清文化突出代表
C.反封建的意识显现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风气的开放
22.《三国演义》中刘备称“做大事业要以仁为本”;《水浒传》所塑造的主人公表现出一种舒张、自在的人性特征:《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蔑视权威、追求平等;《红楼梦》中的女子既有智慧,也有独立的情感追求。这反映明清小说( )
A.突破了礼教束缚 B.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C.蕴含了人文情怀 D.引领主流价值观念
23.明清时期涌现出很多不同题材类型的世情小说,这些小说取材于稗史或传说,故事情节曲折,主题多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这些小说多出自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这些小说( )
①发挥了一定的教化功能 ②突显出离经叛道的倾向
③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开放 ④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警世通言》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金因一表人才、手脚勤快被商人刘有才招为女婿,后宋金一病不起被刘有才抛弃荒野。宋金后来偶然发财,成为家资万贯的富商,又化身钱员外向刘家求婚,刘有才求之不得,宋金终于与妻子团圆。这反映了( )
A.文学世俗化日益明显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姻观念
C.社会价值观念的颠覆 D.市民阶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
25.南北朝时期,观音以男儿身的形象高坐佛教殿堂,大丈夫面相,洋溢着阳刚之气。宋至明清,观音日益女性化,面容越发的亲切,彼时观音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祗,而是充满了人间尘世的韵味。观音造像的变化( )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C.反映女性地位日益上升 D.受到了理学发展的影响
26.明中叶以后书院讲会活动遍地开花,风靡一时:“缙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民众可以到书院旁听,也可以在讲会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悟。这表明明代书院( )
A.教育的大众化通俗化 B.促进了官学的普及
C.催生了思想解放潮流 D.教学摆脱理学束缚
27.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概况。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
时期 发展概况
秦汉 中国古代科技的奠基时期,在天文、数学、医学、造纸等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
隋唐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时期,在农学、建筑、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方面成就突出
宋元 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时期,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在宋朝基本成熟,天文、历法、农学等方面成就突出
明清 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时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在各自的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
A.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研究领域 B.着重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且应用性强
C.研究方法注重典籍整理和科学实验 D.研究内容侧重于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28.康熙五年,清代官方颁布的历法虽然还参用西法,但已经“于历面去‘钦奉上传依西洋新法’字样”。康熙十年,历法的修订工作虽然起用了南怀仁,“尽复西洋历法”,但历面还是只写“钦天监奏准印造《时宪历》颁行天下”。这反映了,康熙年间( )
A.西学东渐进程走向终结 B.近代科技动摇中国传统秩序
C.华夷观念影响文化交流 D.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学术发展
29.《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 “他们认为天是圆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的中央。他们不喜欢我们把他们的国家推到东方一角的地理概念。”为此,利玛窦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两边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文化传播受传统思想的制约 B.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受阻
C.欧洲人用西学带动宗教传播 D.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0.明朝末期,除了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关西夫子”李二曲在开列《体用全学》必读书目时,也将《泰西水法》等西书列入其中。这说明当时( )
A.社会思想转型源于西方科学传播 B.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
C.国人传统的夷夏观念已发生剧变 D.西学东渐给社会注入一定活力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材料二 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部分)
糙米价格(每石) 棉布价格(每匹) 踹匠工资(每匹)
1665年 约400文 约30文 11文
1724年 约1000文 30—35文 约11文
18世纪末 约1500文 100—200文 约14文
(注: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瑞匠约2万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苏杭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指出当地出现的新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统计表中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加以评析。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经济作物的进一步推广使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增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禁止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也有所变化。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诏令:“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亦听取解。”这给长期以来受社会抑商观念压制、束缚的商人提供了机会,让他们有了入仕的可能和依据。除此之外,联姻也是商人入仕的一种通用方法。与此同时,商人与皇室、官吏等联姻也是一个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办法。宋朝时期还有“榜下捉婿”的风气,宰相贵戚经常选婚于考场,而不论其出身,商人子弟也被列在其中。一直以来,社会对商人的评价都是很低的,“无商不奸”的说法普遍存在。然而,宋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却有着不同的观点。范仲淹在《四民诗·商》中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他对传统的轻商、蔑商观念提出强烈抗议。
——摘编自郑泉《宋代商人地位的提高及商业弊政》
材料二:明朝中期以后,商业的发展催生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传统生活观念的反思,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都给人们对思考自身本性和自身性质提供了舆论基础和社会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从事商业的人数逐渐增加,过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转而从事商业活动,“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由于商业发展的影响,社会对商人地位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商人由原来居四民之末,逐渐变成居于士之后,甚至有人认为,商人的地位比士还要高。阳明心学的代表人物何心隐指出:“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当时的政府官员对商业的地位也给予了重视,张居正就强调“厚商而利农”。
——摘编自张立新《明清商业、消费观念与商人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商人地位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商人地位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当时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从桀、纣的亡国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和“敬德保民”,开始重视民的力量。但这时只能说是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到了春秋时期,民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显示,思想家们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民实瘦矣,君安得肥?”,并进而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黄宗羲以托古的方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民为主,君为客”。在他看来,君主统治的目的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而不是相反。在他的思想中,君主的地位开始动摇,世袭君主并不是天经地义应该做统治者的,如果君主不为人民谋福利,其权力就不再具有合法性。他不仅反对暴君专制,还认为君主与百官之间应该“平权共治”,驳斥了儒家传统所推崇的君臣父子关系。虽然君与臣所拥有的权力并不是相等的,但是君与臣之间职责是相同的,因而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民”所处的地位是一种被拖着往前走的、被照顾的、被教养的地位,而不是一种支配性的、当家作主的地位。
——摘编自李石《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变及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先秦相比,黄宗羲对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局限。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理学的理论来源于先秦儒家经典,说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挑战,理学促进了儒学的复兴,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的新阶段,而不是道家,排除B项;材料强调理学,而乡约强调教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题干“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地方仕宦出于教化需要,不断发掘有关吴妙静的传说故事,在其建造的桥上竖立了“贞女遗芳”牌坊,将其塑造为节孝双全的女性形象,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仕宦对其形象进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强化人们对王朝统治的认同感,从而将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统一的中国文化之中,可见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A项正确;社会地位是指政治、经济地位,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并未得到显著提升,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借助对吴妙静形象的塑造,加强社会教化,并非公益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官绅阶层仍然维护传统的儒家思想,其思想并非趋于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和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关于牛的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C项正确;与军事资源控制关系不大,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排除A项;土地兼并下,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可知,在当时,农民如果把自家的十亩耕地卖了,得来的钱作为押金,可以承租百亩,且成为佃户之后(不再是编户齐民),免掉了官府的田租、徭役。结合所学,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国家正式放弃了对土地的直接控制和把土地与人口紧密绑定的管理理念,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下,人地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地的市场化配置与土地租佃制度的发展是相伴随的,而土地租佃制度的发展又反映了底层农民经济及人身自主性的增强。国家对土地控制的减少、地主政治权力的削弱与市场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土地租佃市场的成长,租佃关系的盛行,个体农耕为主要的生产形式,A项正确;“遏制了”的表述太过绝对,且租佃制的发展,会扩大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农业方面的内容,未涉及商业货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清朝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以占有的土地作为课税依据,材料所述现象并非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注重担当实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赍乎 ”可知,明末清初的儒学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士人和臣子的历史责任,B项正确;批判君主专制强调对君主专制认识,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工商皆本强调工商业与农业一样重要,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而儒家思想中纲常伦理强化了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一春之计全赖西湖”“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当地人甚至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 而且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还影响了当地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比较全面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雇佣关系,也未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百姓弃农从商是个体自愿的社会行为,与户籍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业资本积聚主要代指的是商帮,材料并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广州凡矶围堤岸种荔枝、龙眼,且多种职业参与到其加工、运输、销售中,说明农业生产的市场化,C项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土地的使用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产品加工的专业化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巴蜀地区的经济地位逐渐突显,既是重要的产茶区,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手工业生产基地,体现了当时的区域经济格局有所改变,B项正确;“全国最发达地区”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技术比较,无法得出“巴蜀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突出了巴蜀地区的经济地位,未涉及边疆地区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题干中的“湖广填四川政策”使四川人口快速上升,有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题干中的“四川”不属于边疆地区,排除C项;题干中的“湖广”“四川”等地均属于南方,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藏书家有更大的经济实力,市民阶层壮大有更多的需求,都助推了民间刻书的繁荣,B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地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阳明心学重视世俗文化,与之呼应,而非冲击,排除C项;白银流入只是创造了一个条件,而非“源于”,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采用交领右社的汉服形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服饰规定交领右社,中缝位于服饰正面、反面的正中间等,以服装细节比附思想文化内涵,注重服装的象征性,强调儒家礼仪的教化功能,体现出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A项正确;“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于服饰影响,没有涉及阶层分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文化,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人人都有,自己的良知与圣人是一样的,这隐含了一定的平等色彩,C项正确;材料是对良知概念的解释,并不代表陆王心学就注重阐释经书字句,排除A项;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科举考试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颜元极力提倡实学,不赞成学习者重气节轻本领,重道德轻实用的学习观。“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就是他对宋、元以后读书人德行的概括。意思是说,这些读书人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就把手抄在袖子里谈谈心性之学,在国家危亡之时就用死也不做贰臣的方式,来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还被称为是上品的臣子。他说这还不如学点实用之学,成为经邦济世之才,使国家长治久安为好。其言论反映的正是经世致用思想,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儒士的批判而非肯定,排除A项;明朝末年,王阳明心学兴盛,张居正、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就已经开启了实学之风,排除B项;批判心学远不到重塑儒学的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题干中的材料大意为:“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这表明了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抨击,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君权”与“神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小国寡民”的理念,排除AB项;题干中的“黄宗羲”属于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与“社会契约”理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依照道德要求,……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得出,朱熹与王阳明都通过编制通俗的书籍,教化百姓要遵守相关的礼仪规范,体现出他们都强调教化百姓,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与王阳明二者并不强调个性,排除A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不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项;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的主张,不是朱熹与王阳明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末清初。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黄宗羲主张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顾炎武反对“独治”,提倡“众治”;唐甄认为君王是国家治乱的关键,必须言行举止十分谨慎。由此可见,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是批判君主专制,B项正确;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并未提出民主共和的主张,排除C项;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并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可知,这些观点都反映了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反思和批判,他们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经济活动和社会伦理,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思想家中,“提倡个性自由的鲜明倾向”主要是李贽,顾炎武等人的思想反而不具备个性自由的鲜明倾向,排除B项;“蔑视权威教条的叛逆色彩”只能体现李贽等部分思想家的思想特色,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才能体现“反对重农抑商的进步理念”,这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体现的是发明本心,这是南宋陆九渊的主张,他认为“发明本心”是善的关键,B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程朱理学的内容,排除A项;CD选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材料主旨,并不能体现“善”的关键是发明本心,排除C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清代学者章学诚也对日益教条化的汉学和宋学进行批判,并提出‘六经皆史’的论断,强调六经实际上是三代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而非圣人为重教立言而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因为不符合社会发展而遭到当时学者的质疑,到时清朝时期,章学诚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认为应研究典章制度,从中找出经验教训,这体现了他们主张学术必须经世致用的思想,也体现出儒家重视汲取历史经验并且加以改进的方式,A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传统儒学与普通史学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传统儒学地位高于普通史学”的结论,排除B项;中国古代学术政策在秦汉后,大部分时期是保守,在特殊时期其学术政策是开明包容,但是材料没有涉及古代学术政策,排除C项;“儒家思想日益脱离社会实际”与主旨“儒学重视汲取历史经验”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原有的程朱理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一定程度上强调个性解放的心学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由此可以说明思想意识顺应社会发展, D 项正确;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同属于儒学,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并未重构,排除 A 项;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推崇,心学并未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开放,因此,以婚姻自主为主题的小说备受欢迎,D项正确;清代女性社会地位没有提高,A项理解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是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例,表明清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风气的开放,不代表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清文化突出代表,排除B项;材料只是表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风气的开放,未体现反封建的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小说突出“仁”、自在个性、平等、独立情感,这凸显了人文情怀,C项正确;“以仁为本”并未突破礼教束缚,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明清小说反映现实,排除B项;明清小说并未引领主流价值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故事情节曲折,主题多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宣扬因果报应、惩恶扬善,因此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①④正确;这些小说宣扬因果报应、惩恶扬善,因此不是离经叛道,②有误;因果报应、惩恶扬善体现的是社会风气的保守,而不是社会风气的开放,③有误。故本题选择D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明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了当时婚姻观念,说明婚姻观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当时人们婚姻观念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作为个例不能体现文学世俗化日益明显,排除A项;这一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并没有被颠覆,且材料并不能体现社会价值观念的颠覆,排除C项;市民阶层在这一时期崛起但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束缚,且材料并不能体现市民阶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宋至明清,观音日益女性化,面容越发的亲切,彼时观音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祗,而是充满了人间尘世的韵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对于宗教的需求从精神层面转向了更多的情感寄托和日常生活的慰藉。女性化的观音形象更加亲切、易于亲近,能够满足市民阶层对于心灵慰藉的需求,B项正确;“三教合流”体现了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是思想发展特点,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为佛教形象的发展,排除A项;宋至明清时期,女性地位下降,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观音形象发展”,而“理学发展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明中叶以后书院讲会活动遍地开花”“民众可以到书院旁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悟”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叶以后书院讲会活动遍地开花,各种身份的人都可以参加,这说明明代书院教育的群体化世俗化,A项正确;明代书院是私人办学,材料未体现官学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明代书院催生了思想解放潮流,排除C项;明代教育推崇理学,排除D项。故选A项。
2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科技的奠基时期,在天文、数学、医学、造纸等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时期,在农学、建筑、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方面成就突出”“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时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在各自的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可知,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农学、历法等与农业相关的研究领域,A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的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排除C项;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发展,缺少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的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尽复西洋历法’,但历面还是只写‘钦天监奏准印造《时宪历》颁行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西方科学对中国历法的修订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官方发布的历法上,已经不再明确标注“依西洋新法”,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并不是全盘接受,体现华夷观念影响文化交流的表现,C项正确;题目中并没有提到西学东渐的进程走向终结,只是说在历法上不再标注“依西洋新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近代科技对于清朝社会的影响,无法得出“近代科技动摇中国传统秩序”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闭关锁国政策,更无法体现其对于学术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利玛窦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中国在世界的中央,对于正确的地理概念,中国在世界的东方,非常不满意,故而在制作《坤舆万国全图》时进行适当的改变,说明文化传播受传统思想的制约,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知识存在认知偏差,而非近代科学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地图的制定而非宗教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中国传统思想阻碍了正确文化的传播,而非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泰西水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促进了西方科学的传播,推动社会中形成重视科学的风气,为社会发展注入了一定活力,D项正确;“源于”说法有误,排除A项;中华民族危机出现始于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时期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排除B项;“剧变”说法程度较深,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1.(1)特点: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兼并问题比较严重,经济生活中存在雇佣关系,工场手工业占据重要地位。
新现象:私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根源: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2)变化趋势: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糙米和棉布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踹匠工资增长幅度却很小。
评析:原因:统一稳定的政局,休养生息的政策,封建经济的繁荣,高产作物的推广,政府赋税改革及耕地面积的扩大,使人口急剧膨胀,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踹匠竞争压力增大,从而影响了踹匠的工资。人口增长产生的资源压力,市场流通中货币过多导致的通货膨胀,致使糙米、棉布价格涨幅明显。
影响:材料现象给广大民众的经济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造成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积累,导致清前中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统治危机初显。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 “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的信息可知,自耕农和地主的占比是24%,而佃农的占比是36%,两者比重之和是60%,由此可知,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兼并问题比较严重;而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工场工人的比重是30%,工场主和商人的比重是102%,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生活中存在雇佣关系,工场手工业占据重要地位。
第二小问新现象,根据材料一“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可知,工场工人的比重是30%,其比重可与佃农的占比接近,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第三小问根源,根据材料一“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2)本题是对比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部分)”中的信息“约400文、约1500文”、“11文、约14文”可分析出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糙米和棉布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踹匠工资增长幅度却很小。
其二小问评析,可以从原因与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清朝政治方面进行分析,统一稳定的政局,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其成因之一,再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可知封建经济的繁荣,高产作物的推广,政府赋税改革及耕地面积的扩大是其成因之一,再综合以上可知,统一稳定的政局,休养生息的政策,封建经济的繁荣,高产作物的推广,政府赋税改革及耕地面积的扩大,使人口急剧膨胀,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踹匠竞争压力增大,从而影响了踹匠的工资;根据材料二“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瑞匠约2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产生的资源压力,市场流通中货币过多导致的通货膨胀,致使糙米、棉布价格涨幅明显。
从影响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瑞匠约2万人”以及“18世纪末”“糙米价格(每石):约1500文”“棉布价格(每匹):100—200文”与“踹匠工资(每匹):约14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给广大民众的经济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造成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积累,导致清前中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统治危机初显。
32.(1)表现: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被逐渐放宽;商人有多种途径入仕;贵族与商人联姻的现象增加;知识分子对商人的评价进一步改善。
(2)新变化:商人地位高于士。
原因: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冲击了旧有的抑商思想;商人群体的崛起,促使社会对商人认知的改善;心学思想的发展;部分政府官员对商业的重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时期的中国。表现:根据材料“‘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亦听取解。’这给长期以来受社会抑商观念压制、束缚的商人提供了机会,让他们有了入仕的可能和依据。”得出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被逐渐放宽;商人有多种途径入仕;根据材料“联姻也是商人入仕的一种通用方法。”得出贵族与商人联姻的现象增加;根据材料“宋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他对传统的轻商、蔑商观念提出强烈抗议。”得出知识分子对商人的评价进一步改善。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时期的中国。新变化:根据材料“商人由原来居四民之末,逐渐变成居于士之后,甚至有人认为,商人的地位比士还要高。”得出商人地位高于士。
原因:根据材料“在此背景下,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从事商业的人数逐渐增加,过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转而从事商业活动”得出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冲击了旧有的抑商思想;商人群体的崛起,促使社会对商人认知的改善;根据材料“阳明心学的代表人物何心隐指出:‘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得出心学思想的发展;根据材料“当时的政府官员对商业的地位也给予了重视”得出部分政府官员对商业的重视。
33.(1)演变:商周时期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保民”,民本思想萌芽;春秋时期,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更加强调民的重要性,民本思想得到较大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等思想,将民本思想体系化,民本思想成熟。
发展特点:起源早;具有阶段性;传承与创新并举;等等。
(2)发展:提出“民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想;主张君主服务于民;反对暴君专制;君臣职责相同,身份平等。
局限:将民置于被动地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演变:根据材料“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当时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从桀、纣的亡国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和‘敬德保民’,开始重视民的力量。”得出商周时期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保民”,民本思想萌芽;根据材料“到了春秋时期,民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显示,思想家们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民实瘦矣,君安得肥?’,并进而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得出春秋时期,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更加强调民的重要性,民本思想得到较大发展;根据材料“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得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等思想,将民本思想体系化,民本思想成熟。
发展特点:根据材料“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开始重视民的力量”“到了春秋时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得出起源早;具有阶段性;传承与创新并举;等等。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发展:根据材料“黄宗羲以托古的方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民为主,君为客’。在他看来,君主统治的目的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而不是相反。”得出提出“民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想;主张君主服务于民;根据材料“他不仅反对暴君专制,还认为君主与百官之间应该‘平权共治’,驳斥了儒家传统所推崇的君臣父子关系。虽然君与臣所拥有的权力并不是相等的,但是君与臣之间职责是相同的,因而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得出反对暴君专制;君臣职责相同,身份平等。
局限:根据材料“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民’所处的地位是一种被拖着往前走的、被照顾的、被教养的地位,而不是一种支配性的、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出将民置于被动地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训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