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训练(含解析)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商朝的“九世之乱”(即始于仲丁而至阳甲的权力争夺),是因为“兄终弟及”的王位世袭制具有很大的变数。周朝为避免王室内部对权力的争夺,在王位世袭上完全改变了商朝的“兄终弟及”的制度,推行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这说明宗法制( )
A.保证了西周统治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
C.维护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差别 D.规范了西周贵族的礼仪行为
2.周代,许多日常冠礼(男子成丁礼)、婚丧礼、宗族成员的盟誓等,均在宗庙进行,宗庙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亡父宗庙牌位)庙”,从异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缘关系由远到近,强调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的权威。由此可见,周代宗法制( )
A.维护了社会的长期稳定 B.树立起天子的绝对权威
C.确定了贵族的生活准则 D.形成了严格的家族秩序
3.商王大约只有王畿之内被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认同。而西周一是构成了以“家天下”为特征的纵向构造:二是通过“天子建国”与“诸侯立家”两个层次构成横向构造”。据此可知西周( )
A.有效控制地方诸侯 B.建立王畿绝对权威
C.国家治理能效提升 D.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4.据《国语·周语》记载,春秋时期晋惠公在接受周王室赐令时持礼器很低,拜不稽首。王室官员内史过认为,“礼,国之干也”,晋侯“不敬王命,弃其礼也”,“必无后矣”。这反映出当时( )
A.晋国成为诸侯霸主 B.礼乐观念影响至深
C.社会秩序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5.西周时期,“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礼制规定国君须与众卿集议会商政事,身为众卿的“父兄子弟”则应以各种形式“辅察其政”,此外针对“国人”,国君还应“大询于众庶”。这些规定( )
A.有利于政治秩序的平稳运行 B.折射出监察机构的权力较大
C.有效实现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D.表明原始民主制度十分完善
6.根据已发现的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中的记载,商代官员职掌大致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商代( )
官名 职掌
小臣、臣正等 宫内担任侍卫、处理杂务者
多卜、卜等 管祭祀、占卜者
宗等 管王室宗族者
多马、多射、多犬等 管田猎、马政、武器征伐者
史、乍册等 管文书档案记载等事务
宰、尹等 管理庶民及奴隶者
A.构建起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B.官僚考核制度日趋严密
C.国家上层建筑发生了变革 D.残存有原始民主的遗风
7.春秋战国时期,“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王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成为各诸侯国的共识。例如燕昭王“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秦孝公也曾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些现象( )
A.打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B.源于社会层级之间流动渐趋强化
C.促使平民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8.王和在《中国早期国家史话》中说: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据此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 )
A.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雏形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力管理
C.打破了商周的贵族血缘政治 D.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9.西周时,姓、氏为贵族所独用,而平民称名不称姓氏。姓最初源于居地或部族名,氏是姓的分支,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春秋以后,姓与氏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这一变化反映( )
A.编户齐民带来姓氏的普遍化 B.平民阶层在政治上迅速崛起
C.社会流动性增强冲击旧制度 D.贵族垄断权力的世官制消亡
10.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罗马帝 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这些工程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 )
A.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B.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C.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 D.城市兴起发展的推动
11.皇帝有两个最重要职能:一是国家主权统一的唯一象征,在法理和制度上讲,一个国家不可能有两个皇帝。二是国家法律政令的最终决策者,所有最高政令需要皇帝同意,皇帝诏令即政府最高命令。这表明自秦至清末皇帝是( )
A.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 B.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C.三省六部的最高长官 D.地方行政机构的首脑
12.有学者说,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为了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 B.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
C.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D.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
13.《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表明秦朝( )
A.形成文书行政的法律制度 B.能够将皇帝和中央的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
C.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严密性 D.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4.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是“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意在强调,秦朝推行郡县制( )
A.加速了秦朝灭亡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是地方行政创新
15.君主专制从秦到清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下列选项能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是( )
①秦统一后秦王改称皇帝,设三公  ②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③元朝确立行省制度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协助处理军政事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6.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材料意在强调( )
A.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 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特点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D.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17.有学者研究秦始皇东巡所刻制的七块碑石发现,从叙述顺序上看刻石文都有如下基本形式:一、叙述时间地点,并说明刻石缘由;二、追述秦统一的历史;三、宣扬治世盛况;四、以群臣的名义歌颂秦德,扣回开头。这一发现说明始皇石刻主要作用为( )
A.歌功颂德,满足秦始皇虚荣之心 B.树立权威,严镇各地叛乱之心
C.以功证德,宣传秦统治的合法性 D.宣扬法治,传播秦朝治国理念
18.汉代各郡、国向朝廷上计和各县、道向所属郡、国上计,其内容包括户口的多少、垦田的数量、钱谷的收支、社会治安、国有土地的四至舆图以及边防地区的戍卒财物等方面的情况。这说明汉代( )
A.郡国并行体制的局限性 B.有意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中央集权政治初步形成 D.官员监察体系走向完善
19.景德四年(1007年),各路设置主管刑狱的提点刑狱司,与转运司同为一路之行政长官,并各自向中央政府负责;熙宁二年(1069年),又于各路置提举常平司,分转运司之财权并主管赈济等事务;至乾道六年(1170年),各路主管军政、兼管民事的安抚司设置宣告完成。这说明宋代( )
A.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B.重文轻武氛围浓厚
C.沿用唐朝藩镇以加强地方控制 D.官僚政治相对完善
20.“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
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较好地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
C.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 D.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21.金朝确立以“尚书省”为一省制的中央政务机关,其下设六部。1260年,忽必烈下诏建立一省制行政系统,设中书省“以总权纲”。对元朝“一省制”评述正确的是( )
①基本沿用蒙古族的传统制度 ②承袭了金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③借鉴了中原地区分权的做法 ④顺应了大事速决快行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军机处是清朝重要的中央机构,但其历史沿革、规章制度等在清朝官修政书中记载极少。如最重要的《大清会典》,乾隆朝所修的根本没有军机处一门,光绪朝所修的倒是添加了“办理军机处”,但只谈职掌。其他部分典籍虽有,然记述很略。这主要是因为军机处( )
A.无法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B.不是法定的正式机构
C.削弱了中枢机构的职掌 D.仅存于某一特定时期
23.汉武帝之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征召郡国文学贤良之士,问以治乱,皆请罢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与主张盐铁官营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的主张对立,二者相互诘难辩论,以盐铁问题为中心,并广泛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盐铁之议的存在说明汉朝( )
A.即将废除重农抑商的政策 B.中央和地方存在根本利益冲突
C.国家政策存在调整的倾向 D.依然固守汉武帝时期国家政策
24.宋太宗时代,位居枢密使高官的大将曹彬,“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大臣文彦博公开对宋神宗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话语。宋人诗云:“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宋朝( )
A.商业发展冲击社会传统观念 B.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动
C.士人价值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D.“重文轻武”的风尚逐渐形成
25.汉初,朝廷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和同姓诸侯国。朝廷以“同姓一家”对诸侯王进行道德约束,而诸侯王认为“家”无君臣尊卑之分,不听朝廷节制,随意驱逐朝廷在王国设立的官员,自行处置王国相到县一级官员的选用以及封爵禄。这表明汉初( )
A.地方选官制度不够完善 B.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有限
C.宗法血缘观念日渐淡化 D.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隐患
26.汉高祖时期,三分之二的列侯食邑位于王国境内。文帝四年以后分封的侯国均不在王国境内,而置于汉郡之中。对于信任的功臣,可继续留居长安,不信任的功臣,遵照“诸侯治民”的原则,前往侯国居住。这一变化( )
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体现出汉承秦制的原则
C.彰显了大一统的政治思维 D.埋下了地方分裂的隐患
27.北宋年间,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宋代( )
A.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B.政治权力的结构性弊端
C.周边民族政权的并立 D.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
28.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如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
概念 解释
A 三公九卿 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是中央官;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是地方官。
B 中外朝 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置,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掌握重大问题的执行权。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C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
D 二府三司制 宋代为加强皇权,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共同行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三司指掌管财政的盐铁、户部、度支。
A.A B.B C.C D.D
29.唐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翰林学士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到宪宗时期,正式设立由宦官出任的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而中书门下居于禁外,宰相较多地成了执行官。据此可知,唐中后期( )
A.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 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
C.政治中枢发生重大转变 D.决策权与行政权开始分离
30.历史学家陈苏镇指出:“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显现出来,且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据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 )
A.汉承秦制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B.郡国并行制存在时代合理性
C.东西文化差异决定汉初王国的设立 D.大一统还未成为时代的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中国古代帝王的宫殿,前殿处理政务,称朝廷,后宫是皇帝的生活区,称禁中。西汉中期,汉元帝为避其岳父名讳,将“禁中”改为“省中”。“省,察也”,意为进入宫门要严格检查。东汉时,政事由皇帝指挥的尚书完成,尚书台出现。曹魏时,设中书,负责审查章奏,草拟诏旨,由于中书在省中,故称中书省。同时侍从皇帝的侍中权力逐渐膨胀,因机关在省中禁门之下,故称门下省。到了西晋初年,尚书台也改称尚书省。经魏晋南北朝和隋朝几百年的发展完善,终于到唐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省”这个名词已经彻底脱离了宫殿禁区的意义,彻底变成了宰相府的称呼。
在中国古代,为了处理特殊问题或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中央会派特使去地方,最后出现中央特派机构地方化的现象,从而造成地方政权的萎缩与降级,如西汉的刺史制度,再如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建立,吸取前朝经验,相继设立陕西、四川、甘肃等十行省。所谓行省,就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明朝于1380年罢中书省,地方上的行省也就无法存续了。虽然明清两朝依然习惯性地将最高行政区划称为“省”,但其地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地方机构了。
——摘编自党红星《中国古代“省”之演变略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省”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其演变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中央特派机构地方化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写出商和西周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实行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分别列举各一例唐朝和元朝政府在边疆治理上的具体对策(示例: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 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 13个州,每州设一名刺史,刺史负责对所辖各郡进行监察。后来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东汉时州刺史的治所由不定到固定,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川形便”原则把全国300多个州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道的长官名巡察使,或名处置使,后来则定为观察使。玄宗开元年间,每道有固定治所,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地方行政区划也由州、县两级变为了道、州、县三级制。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指出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与君主“独制”的名称,并比较两者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趋势。并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周朝通过明确嫡长子继承制,消除了王位争夺的借口,避免了类似商朝“九世之乱”那样的长期权力纷争,使政权的传承更具确定性和稳定性,B项正确;仅仅是嫡长子继承制一项不足以保证西周统治的长治久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项;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礼仪行为,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周代宗法制相关内容规定,“从异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缘关系由远到近,强调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的权威”,按照血缘亲疏,嫡庶关系,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D项正确;“社会的长期稳定”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A项;周代并未形成专制统治,树立起天子的绝对权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确定的是贵族的权力准则,而非生活准则,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天子建国”与“诸侯立家”两个层次,形成了一种横向的构造,使得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还包括文化、经济等方面,从而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效,C项正确;周朝并没有实现对地方诸侯的绝对控制,所以东周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提到“商王大约只有王畿之内被认同”,但未提及周朝王畿绝对权威的信息,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中晋惠公在接受周王室赐令时礼仪不当,王室官员内史过就认为晋侯“不敬王命,弃其礼也”“必无后矣”,这充分反映出当时的礼乐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违背礼乐的行为十分重视和警惕,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晋国成为诸侯霸主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等级森严已经遭到破坏,排除C项;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不存在中央集权受到冲击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规定国君须与众卿集议会商政事,“父兄子弟”则“辅察其政”,国君还要征询国人的建议,此类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使政治秩序平稳运行,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稳固统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没有涉及监察机构的信息,排除B项;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C项;材料描述国君征询国人的建议,无法判定原始民主制度是否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表格中官名及职掌情况可知,商代构建起较系统的国家机构,A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到官名和官员职掌情况,没有官僚考核内容,排除B 项;材料中没有和之前对比,不能得出上层建筑发生变革,排除C项;原始民主是指商周时期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受到大臣们的一定程度的制约,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实现统一大业,都非常重视吸引人才,增强国力,这一时期各国统治者的做法客观上加速封建社会的到来,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打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重视人才,注重国力的提升,排除A项;B项是材料的影响,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我国古代平民社会出现在宋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时间均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相较于夏商的方国联盟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力管理,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中央集权政治的雏形,排除A项;西周依然是贵族血缘政治,排除C项;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力管理,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春秋以后(中国)。据材料可知,姓、氏为贵族所独用,贵族垄断权力的世官制消亡使以姓氏明尊卑等级的功用丧失,D项正确;编户齐民制度主要是汉朝对百姓的管理和控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平民阶层崛起并非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姓与氏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是强调的社会流动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秦朝(中国)和罗马帝国(欧洲)。秦朝和罗马的这些道路交通建设都属于规模浩大的大型工程,能够完成主要在于国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组织起相应的人力和资源等,B项正确;A项是这些工程完成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工程能够完成的基础,不是这些工程能够完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城市的兴起发展是工程能够完成的基础,不是这些工程能够完成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皇帝一是国家主权统一的唯一象征,二是国家法律政令的最终决策者,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地位重要,A项正确;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是政务的中枢机构,排除B项;皇帝是高于三省六部的国家最高统治者,而非三省六部的长官,排除C项;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非地方行政机构的首脑,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于是亡国了”可知,有学者认为秦朝之所以王国的原因是雀巢能够推动国家运转的官僚大结构,即官僚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丞相等官僚,但“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大权独揽,排除A项;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权力相对较大,没有受到严重制约,排除B项;秦朝时期,伴随着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社会阶级结构已经初步成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紧急文书必须马上处理,不紧急的也需要在一天内处理完毕,不能久留,否则按律惩处,这说明秦朝形成文书行政的法律制度,A项正确;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的文书行政制度管理较为严密,排除B项;材料涉及秦朝文书管理制度,材料中没有秦朝中枢权力机构的信息,无法得出秦朝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严密性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秦朝文书管理制度严密,不能得出秦朝的行政效率较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是暴政的结果,与郡县制无关,而郡县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C项正确;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是暴政的结果,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郡县制的意义,没有描述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B项;柳宗元认为,郡县制是出现于春秋后期,秦朝只是在全国推行,不是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秦统一后秦王改称皇帝,设三公,有助于加强皇权;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清朝设置军机处,协助处理军政事务,标志皇权达到顶峰。①②④符合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D项正确;元朝设立行省,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不符,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可知,材料强调自然环境、经济形态对政治的影响,它们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古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C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意在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未体现小农经济脆弱性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意在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D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始皇石刻的基本形式中强调对秦统一历史和治世盛世的宣扬,说明石刻的主要作用为论证秦统一的合法性,C项正确;满足秦始皇虚荣之心夸大倾向,不是石刻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树立权威,严镇各地叛乱之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宣扬法治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包括户口的多少、垦田的数量、钱谷的收支、社会治安、国有土地的四至舆图以及边防地区的戍卒财物等方面的情况”和所学可知,汉朝时期,中央通过上计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税收、财政、社会治安、边防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说明汉代有意强化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的局限主要体现为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中央集权政治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形成,排除C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监察体系并不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主管刑狱的提点刑狱司”“分转运司之财权并主管赈济等事务”“主管军政、兼管民事的安抚司”可知,宋代不断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氛围,排除B项;沿用唐朝藩镇以加强地方控制,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宋代官僚政治相对完善的主要表现是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题干中“具有双重性”“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可知,这是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成熟,C项正确;A项是郡县制的意义,排除A项;B项与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独立自主性相符,排除B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不可能改变君主专制的政治大环境,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材料“金朝确立以‘尚书省’为一省制的中央政务机关”“忽必烈下诏建立一省制行政系统”体现的是元朝对金朝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发展,②符合题意;元朝的一省制,有利于解决三省体制下权力制衡,效率低下的问题,顺应了大事速决快行的要求,④符合题意;元朝的一省制并未继承蒙古族的传统制度,①错误;元朝的一省制体现的集权趋势,③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虽然是清朝重要的中央机构,但其在清朝官修政书中记载极少,甚至在某些史书中记载很少,表明军机处不是法定的正式机构,B项正确;材料表明军机处不是法定的正式机构,未涉及行政效率情况,排除A项;材料表明军机处不是法定的正式机构,未体现它对中枢机构职掌的削弱,排除C项;雍正朝及以后,军机处一直存在,并不是“仅存于某一特定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征召郡国文学贤良之士,问以治乱,皆请罢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与主张盐铁官营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的主张对立”可知,汉昭帝统治时期,特诏的儒家之士同桑弘羊以盐铁问题为中心展开辩论,内容涉及广泛,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政策存在调整的趋向,C项正确;汉朝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大政方针的走向,非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即将受到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朝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位高权重的武将遇到文官主动退避,朝廷重要官员多由文人担任。结合所学,宋初统治者结合自身的政变经历和以往的历史教训,充分意识到政权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拥兵自重的武将势力,社会动乱的根源也在于此。于是,在确定治国思想与方略时,逐渐形成“崇文抑武”的理念,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宋朝的治国方略,而非社会观念,且“重文轻武”主要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而非商业观念影响所致,排除A项;材料提及文官地位,未提及这些文官是通过科举选拔的,也未提及扩大科举选官规模、糊名誊录、殿试等科举改革,排除B项;宋代士人价值观念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其他朝代具有相似性,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诸侯王”“无君臣尊卑之分,不听中央节制”“随意驱逐”“自行处置”可以看出,汉初王国势力增长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隐患,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汉初监察体制的效能如何,排除B项;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说明宗法血缘观念并未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汉高祖时期列侯食邑多在王国境内,文帝时侯国均置于汉郡之中,且对不同信任程度的功臣进行不同安排,这一变化反映出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彰显了大一统的政治思维,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方式的变化,并非直接针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缓和,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明确体现汉承秦制的原则,排除B项;这种变化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埋下地方分裂隐患,恰恰是在努力消除地方分裂的可能,排除D项。故选C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兵卫寡弱,有同儿戏”等及所学可知,北宋初期为避免重蹈唐末及五代的悲剧,极度强化中央集权,造成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州郡空虚,无法防范盗贼,B项正确;重文轻武的政治传统与材料中所述的地方防卫力量虚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威胁的是宋代的边境军事安全,材料中所述的是宋朝地方社会治理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所描述的地方军事力量薄弱,而与城市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为加强皇权,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共同行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三司指掌管财政的盐铁、户部、度支,D项正确;秦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与“九卿”都是中央官员,排除A项;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掌握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外朝也称外廷,掌握的执行,排除B项;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体现相互牵制的特点,但是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还是有一定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
2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后期(中国)。根据题目所述史实可知,从唐初至宪宗时期,外朝宰相的权力受到削弱,而“亲信文人”、“宦官”受到重用,说明政治中枢发生重大转变,C项正确;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六部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唐朝中后期中枢机构的变化,无法得知政府行政效率是否得到了提高,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的行政体系下,决策权和行政权已经实现了分离,而材料强调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聚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及所学可知,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为维护自身统治,意识到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具有影响力,需要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从而在尊重历史传统与维护现实统治的要求下实施了郡国并行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因素,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承秦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东西文化差异并不是汉初设立王国的决定因素,表述错误,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趋势。汉初刘邦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31.(1)趋势:由禁中变为宰相机构;由中央机构变成地方派出机构;由宰相临时派出机构到地方常设行政机关。
因素:专制集权的强化;历代行政经验的积累;王朝疆域的变化;现实政治的需要。
(2)评价:总体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提高行政效率;为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造成地方政权菱缩、降级,不利于发挥地方能动性;易导致地方机构权力过大,威胁中央。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趋势:根据材料“汉元帝为避其岳父名讳,将“禁中”改为“省中”得出,由禁中变为宰相机构;根据材料“为了处理特殊问题或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中央会派特使去地方,最后出现中央特派机构地方化的现象”得出,由中央机构变成地方派出机构;根据材料“所谓行省,就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虽然明清两朝依然习惯性地将最高行政区划称为“省”,但其地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地方机构了”得出,由宰相临时派出机构到地方常设行政机关。
因素:根据材料“同时侍从皇帝的侍中权力逐渐膨胀,因机关在省中禁门之下,故称门下省”得出,专制集权的强化;根据材料“经魏晋南北朝和隋朝几百年的发展完善,终于到唐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得出,历代行政经验的积累;根据材料“元朝建立,吸取前朝经验,相继设立陕西、四川、甘肃等十行省”和所学知识得出,王朝疆域的变化;现实政治的需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特派机构地方化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提高行政效率;根据材料“明清两朝依然习惯性地将最高行政区划称为‘省’”得出,为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稳定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为了处理特殊问题或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中央会派特使去地方,最后出现中央特派机构地方化的现象,从而造成地方政权的萎缩与降级”得出,造成地方政权菱缩、降级,不利于发挥地方能动性;易导致地方机构权力过大,威胁中央。
32.(1)制度:内外服制、分封制或宗法制。影响: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促进华夏族的形成;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对策: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在吐蕃进行和亲和会盟;在回纥册封首领为怀仁可汗;在靺鞨册封首领为渤海郡王元朝;在吐蕃由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进行管理;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
【详解】(1)本题是特点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和西周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制度,据所学可知,内外服制、分封制或宗法制。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可得出,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据材料一“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可得出,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据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可得出,“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据材料一“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可得出,促进华夏族的形成;据所学得出,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本题是特点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可知,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据材料二“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可知,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据材料二“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可知,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据材料二“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可知,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据材料二“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可知,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据材料二“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可知,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第二小问对策,据所学可知,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在吐蕃进行和亲和会盟;在回纥册封首领为怀仁可汗;在靺鞨册封首领为渤海郡王元朝;在吐蕃由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进行管理;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
【点睛】
33.(1)名称:分封制;中央集权制。
不同:基础不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集权制以地缘为基础;性质不同: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官僚政治;官吏权力大小不同:诸侯王有封地有世袭特权、较大独立权,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命、有任期、拿俸禄、服从中央;影响不同:分封制容易出现分裂割据,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最高统治权不同:分封制最高统治权分散,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权集中。
(2)趋势:监察机构的州、道演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权力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领域扩张;治所由不定到固定;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制变为三级制;地方州道权力呈现加强趋势,由内重外轻向外重内轻转变。
认识:都是时代的产物,对当时的政权及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大都围绕着强化中央集权而进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地方行政机构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健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基层实现持久稳定的基本前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名称:据材料“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得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据材料“君主‘独制’”得出秦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
不同:结合所学,从基础、性质、官吏权力大小、影响、最高统治权等方面分析。如:基础不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集权制以地缘为基础;性质不同: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官僚政治;官吏权力大小不同:诸侯王有封地有世袭特权、较大独立权,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命、有任期、拿俸禄、服从中央;影响不同:分封制容易出现分裂割据,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最高统治权不同:分封制最高统治权分散,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权集中。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趋势:据材料“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得出权力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领域扩张;据材料“刺史的治所由不定到固定”得出治所由不定到固定;据材料“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区划也由州、县两级变为了道、州、县三级制”得出监察机构的州、道演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制变为三级制;据材料“道……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得出地方州道权力呈现加强趋势,由内重外轻向外重内轻转变。
认识:围绕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差异和共同特点、演变趋势、影响等谈认识。结合所学,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存在差异,与时代背景不同有关;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设计意图和演变趋势上体现了“强化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地方稳定、国家统一和中华文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