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楚雄州中小学2023一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二年级
历史答题卡
18.(14分)
(2)(4分)
(1)(8分)
姓名:
贴条形码区
班级
座位号: 口
考证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
姓名和准考证号,然后将本人姓名
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IIII I IIIII
2
2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对
1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修改时用橡
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
(3)(4分)
I
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作图题可先用
a

整,笔迹清晰。严格按题号所指示的
9
9
9
9
答题区城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
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
考生禁填
缺考考生由监考

填涂样
正确填涂■
局贴多形码珍用
标记
寺答题卡清洁
2B铅笔填涂右面
缙误填涂
乙区O
(2)(6分)
的缺考标记。
如后女
选择题(须用2B铅笔填涂
6
4
4
B
aubbb
8
B
20.(12分)
A
B
D
15A
B
16「ABcD
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
17.(12分)
(1)(6分)
19.(14分)
(1)(6分)
(2)(6分)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二历史答题卡第1页(共1页)】
24-562B·楚雄州中小学2023一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C【解析】材料“周王将毕地(今渭水的北岸地区)‘方五十里’赏赐给贵族召”,体现了周王分
封土地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周朝时期分封制下的土地分配和管理情况,故选C项:这种铸
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我们深入解读西周历史提供了依据,故排
除A项;青铜器的铭文是金文,不是甲骨文,故排除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在封国有较大权
力,周王对地方进行间接管理,故排除D项。
2.A【解析】西南诸郡任太守者,都不是本郡人,这有利于割断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强化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地方官员异地任职不能减少政府财政负担,故排除B项:实行地方
官员异地任职就是要割断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并非为了笼络地方豪族势力与推动民族交往
交融,故排除C、D两项。
3.B【解析】东晋时,江南人慕效洛阳的书法、语言等,由“洛阳玄风传播到江南,清谈要说标准
的洛阳话,洛阳话成为南朝的官话”可见,当时中原文化具有一定优势,受到江南人的追捧,故
选B项;当时国家分裂,南北政权互动有限,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原文化习俗等向南传
播,故排除C项;中原文化习俗传人江南,不能说明江南和北方广大地区文化差别不大,故排
除D项
4.D【解析】元朝推崇程朱理学,理学求实,讲求气节,“金、宋死节之臣,皆合立传,不须避忌”,
一方面体现了据实书写历史,另一方面,推崇理学的节义,也有利于元朝大臣忠于元朝,体现
出理学文化对史学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废除“四等人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
现对金、宋正统性的否定,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的程度,排除C项。
5.C【解析】材料显示明朝关于甘薯的较早记录有来自云南的,也有来自广东的,可推断当时
甘薯通过多种路径传入中国,故选C项;材料未显示甘薯在江南的推广,故排除A项;材料仅
显示甘薯的传入,未显示其传入的作用,故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嘉靖年间甘薯已传入中国,
故排除D项。
6.B【解析】1843年至1893年,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事件后,被迫打开国门,沿海、沿
江地区的港口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外国人带来了近代经济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洋务企业与
民族资本企业多在此创办,带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从而推动了城
市化进程,故选B项;中央权力不断下移与城市化率增长重心的转移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是结果而非原因,故排除C项:交通运输的进步虽然对城市化有一定影
响,但不是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对外经贸的发展是更为直接和关键的推动因素。例如,上海
等沿海城市因为对外贸易的发展,迅速崛起为重要的经济中心,故排除D项。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562B·楚雄州中小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是召卣(西周早期的盛酒器)和其内壁铸铭文,共7行44字,记述了周王将毕地(今渭水的北岸地区)“方五十里”赏赐给贵族召。这些铭文
A.对探究西周早期的社会状况的史学价值不大
B.体现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C.为研究西周早期的分封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D.表明了周王直接控制着地方行政
2.表1所示为汉代在西南各郡中任职的西南籍郡太守的籍贯情况(部分)。这些太守任职安排主要是基于
表1
任职郡 太守的籍贯
蜀郡 2位,广汉郡人
巴郡 4位,蜀、群柯、广汉郡人
广汉郡 1位,蜀郡人
犍为郡 3人,巴、蜀郡人
越巂郡 2位,广汉、巴郡人
益州郡 4人,巴、蜀、广汉郡人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减少政府财政负担 C.笼络地方豪族势力 D.推动民族交往交融
3.东晋葛洪曾指出,江南人慕效洛阳的书法、语言、哀哭和居丧,如“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乃有遭丧者而学中国哭者”。当时,洛阳玄风传播到江南,清谈要说标准的洛阳话,洛阳话成为南朝的官话。这反映出此时期
A.南北政权文化互动频繁 B.中原文化具有一定优势
C.中原文化广布大江南北 D.南北区域文化差别不大
4.元朝末年,在编修宋朝和金朝的历史时,元统治者强调“金、宋死节之臣,皆合立传,不须避忌”。这反映出当时
A.“四等人制”被废除 B.金、宋的正统性遭到否定
C.民族关系深度交融 D.理学文化对史学的影响
5.明朝嘉靖年间李元阳编撰的《大理府志》就有“紫蓣”,即紫薯的记载;万历时期,云南省各地都已经有番薯种植的记录。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东莞人陈益从安南(今越南)首先将番薯引入广东。据此推断,甘薯传入中国
A.很快推广至江南 B.养活了众多人口 C.有多种传入途径 D.并无确切的时间
6.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市化率增长的重心,从传统的内陆地区,沿大运河地区、军事重镇转移到沿海、沿江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条件是,中国
A.中央权力不断下移 B.通商口岸的开辟 C.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D.交通运输的进步
7.1913年12月2日《知事任用暂行条例》及《知事试验暂行条例》颁布后,各地有资格应试者纷纷来北京应试,1914年2月、4月、9月和1915年5月,内务部共进行了四届县知事试验,参加者共计2万余人,通过试验者4597人。知事选任考试的实行反映出当时
A.北洋政府加强中央权威的考量 B.文官中政治与管理的分离
C.考试院的权力渗入到基层政府 D.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活跃
8.表2所示为1927年与1930年民族工业(部分)的发展情况对比。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表2
工业品 1927年产量 1930年产量
棉纱 2073万包 2381万包
棉布 900万余匹 1600万余匹
面粉 1950万包 3043万包
A.北洋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D.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9.1979年,台湾中国时报发文说,中国应该统一,这是“分裂的中国两边人们共同的愿望”。台湾联合报社举办“从中国历史文化看台湾的现在与未来”座谈会,认为台湾同大陆“最后应该是统一的”;台湾知识界要“努力构思提出方案”,使两岸“往共同可协调的方向迈进”。这反映出
A.“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认同 B.台湾知识界浓烈的家国情怀
C.海峡两岸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认识 D.知识界开启了海峡两岸交往
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从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这一历程
A.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注入动力 B.反映出改革重心由经济体制转向政治体制
C.体现出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圆满解决
11.从新王国时代开始,古埃及人通过贸易往来、军事征战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与西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的交往,古埃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得以丰富,而又对后来的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可用于说明
A.古代区域文明的互鉴 B.和平交往是古文明间交往的主流
C.古埃及文明绵延持久 D.地中海区域诸文明起源的同步性
12.10世纪时,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把大量财产和特权赐予教会,使得大量高级教士成为国王的高级官吏;奥托一世视公国和伯爵领为国家行政区而非采邑,公爵和伯爵也成为国家公共职位。这表明当时的德意志
A.教俗政权二元并立 B.封君封臣制度较为完善
C.民族国家形态完备 D.王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
13.1906-1911年,伊朗爆发了立宪革命,期间伊朗民主党提出,“我们必须创立一个伊朗的民族主义,如果人们讲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神,对我们来说是不要紧的。在我们的观点上,各个种族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应当只认同一个民族——伊朗民族”。伊朗民主党这一论述
A.旨在增强伊朗人的国家认同感 B.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政治诉求
C.否定了宗教对伊朗社会的影响 D.以反对种族歧视为主要目标
14.英国占有印度后,英语成为印度的一种官方语言。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教育机构,如印第安纳大学和贝尔格莱德大学。英国还在印度创建了新的社会组织,在医疗、法律和建筑领域改善了印度的现代化设施。这说明
A.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加深 B.印度殖民地化色彩浓厚
C.印度借助于英国实现现代化 D.英国殖民侵略的破坏性
15.1921年3月,苏俄政府规定取消作为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办法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实物形式的农业税;完成纳税义务以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由土地耕种者自己全权处理支配。这
A.体现了工业与农业互补 B.有利于城乡经济交流
C.加速了外国资本的引进 D.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16.图2是1992-2014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GDP(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和劳动力增长率示意图。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分配发生逆转 B.发达国家的科技竞争力逐渐下降
C.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成效显著 D.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至大西洋东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省试合格的登科人(进士、诸科)须奏名呈上,让皇帝亲自审阅,故称“奏名进士”,又称“正奏名”。特奏名是指那些已经通过地方发解试,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一举再举仍落第,积累到一定举数、到达一定年龄,可特与奏名径赴殿试,分五等赐予科第出身、官衔,从而获得一命之官或助教之类的虚衔。此制始于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以后历朝相沿。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诏礼部贡院,进士六举、诸科九举以上者,虽不合格,并许奏名。”经殿试后,共得“六举特奏名进士郭震以下七十八人。”自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起,特奏名殿试三年一次,与正奏名殿试同步,熙宁六年(1073年),特奏名总数达691人。宋人说:“国朝科制,恩榜号特奏名,本录潦倒于场屋,以一命之服,而收天下士心尔。”
——摘编自龚延明《论宋代皇帝与科举》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特奏名”之制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特奏名”之制实施的历史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O(14分)
材料一
法国国民公会通过法案,于1794年3月11日成立“公共工程中心学校”,由内政部领导,并于1795年9月1日,将学校更名为巴黎理工学校。执政后的拿破仑在视察巴黎理工学校的时候,受到蒙日等学者的倡议影响,通过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自此,这所为适应战争需求而创建的新型专科学校,确立了作为基础性学校的功能,而旧王朝留下的高等专科学校则转型为应用学校,从基础学校毕业的学生再到应用型学校加以训练即可成为各种专业人才。
——摘编自周敏娟、周文佳《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思想探析》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在1898年筹划时就非常重视科学课程的设置,但其真正实施科学教育是在1902年之后。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变革主要体现在科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选聘上。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变革历程集中透射出中西文化强烈冲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大学堂科学教育的变革得益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要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实现了并立与融合,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开始动摇传统治学方式的根基,近代早期的本土科技人才成为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基于课程改革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8世纪晚期巴黎理工学校和19世纪晚期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两所学校创建的相似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联邦德国的医疗保险分为法定保险和志愿保险。前者由政府开办,涉及总人口数中的88%,按照参与对象不同分为普通疾病保险和农村人口疫病保险。志愿的私人健康保险一般是高薪阶层自由参加。政府部门劳动及社会事务部负责医疗保险制度的制定及监督工作,不直接干预医疗保险的运营。法定疾病保险是由全国1300个自我筹资、自行管理的疾病基金会负责组织和实施的。战后建立的医疗保险制度长期稳定不变,实现了联邦德国卫
生保健的高水平和平等性。
——摘编自易云霓《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
材料二
二战后的日本在借鉴美国部分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保险机制。从内务省分离开来的厚生省(后改组为厚生劳动省),专事年金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职能。到1961年,日本实现了全民皆参加医疗保险。1973年,政府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看病免费。以工薪收入者为例,个人每月交纳医疗保险费率约为工资收入的8.2%。个人所交部分,由单位从工资中代扣,并由单位直接代交至保险机构。在个人和单位缴纳的同时,政府适当给予补贴。医疗保险的管理体制是由政府实行立法、指导、组织、监督,具体由厚生省有关厅局实施。
——摘编自陈德君、罗元文《日本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联邦德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联邦德国相比,二战后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德、日两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启示。(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新中国税制改革大事年表
时间 概况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
1950年 政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的通令,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税务机关
1953年 周恩来总理提出税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要更多地积累资金以利于国家的重点建设;另一方面要调节各阶级的收入以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1957—1978年 税收的作用仅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集体经济征税,包括农业税和城镇集体经济税收;二是在全民所有制内部,税收只不过是对计划价格机制运行中不同行业、不同国营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进行进一步调节的工具
1978—1982年 从所得税到流转税、财产税,从税法到细则,以及一套比较完整的涉外税收制度初步建立
1983—1984年 将国营企业上缴利润改为按照规定的税率和税额交纳税收,税后利润归企业支配
1994年 对税制进行的全面改革,特别强调了统一税制和公平税负的要求,通过统一内外资企业流转税制度、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统一个人所得税制度和统一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
2006年 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除烟叶税外,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2007—2008年 进一步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车船税、内外资企业和房产税制度,实现了内外资税制的并轨
根据材料整体或其中任一阶段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围绕“新中国的税制改革”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楚雄州中小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
高二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
1.C 【解析】材料“周王将毕地(今渭水的北岸地区)‘方五十里’赏赐给贵族召”,体现了周王分封土地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周朝时期分封制下的土地分配和管理情况,故选C项;这种铸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我们深入解读西周历史提供了依据,故排除A项;青铜器的铭文是金文,不是甲骨文,故排除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在封国有较大权力,周王对地方进行间接管理,故排除D项。
2.A 【解析】西南诸郡任太守者,都不是本郡人,这有利于割断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地方官员异地任职不能减少政府财政负担,故排除B项;实行地方官员异地任职就是要割断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并非为了笼络地方豪族势力与推动民族交往交融,故排除C、D两项。
3.B 【解析】东晋时,江南人慕效洛阳的书法、语言等,由“洛阳玄风传播到江南,清谈要说标准的洛阳话,洛阳话成为南朝的官话”可见,当时中原文化具有一定优势,受到江南人的追捧,故选B项;当时国家分裂,南北政权互动有限,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原文化习俗等向南传播,故排除C项;中原文化习俗传入江南,不能说明江南和北方广大地区文化差别不大,故排除D项。
4.D 【解析】元朝推崇程朱理学,理学求实,讲求气节,“金、宋死节之臣,皆合立传,不须避忌”,一方面体现了据实书写历史,另一方面,推崇理学的节义,也有利于元朝大臣忠于元朝,体现出理学文化对史学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废除“四等人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金、宋正统性的否定,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的程度,排除C项。
5.C 【解析】材料显示明朝关于甘薯的较早记录有来自云南的,也有来自广东的,可推断当时甘薯通过多种路径传入中国,故选C项;材料未显示甘薯在江南的推广,故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甘薯的传入,未显示其传入的作用,故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嘉靖年间甘薯已传入中国,故排除D项。
6.B 【解析】1843年至1893年,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事件后,被迫打开国门,沿海、沿江地区的港口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外国人带来了近代经济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企业多在此创办,带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B项;中央权力不断下移与城市化率增长重心的转移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是结果而非原因,故排除C项;交通运输的进步虽然对城市化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对外经贸的发展是更为直接和关键的推动因素。例如,上海等沿海城市因为对外贸易的发展,迅速崛起为重要的经济中心,故排除D项。
7.A 【解析】知事选任考试的实行反映出北洋政府试图通过规范化的选拔方式来任用地方官员,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体现了北洋政府加强中央权威的考虑。通过统一的考试选拔知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强化中央对地方治理的影响力,故选A项;文官中政治与管理的分离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故排除B项;北洋政府并未建立考试院,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官员选拔制度,而非政党政治,与政党政治活跃无关,故排除D项。
8.C 【解析】通过材料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发展出现良好势头,这主要得益于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一系列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举措,故选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故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故排除B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范畴,故排除D项。
9.B 【解析】材料中台湾的媒体和知识界都表达了对中国应该统一的看法,以及要努力促进两岸往统一方向迈进的愿望,这充分体现了台湾知识分子浓烈的家国情怀,他们内心深处对国家统一有着强烈的期盼和认同,故选B项;“一国两制”当时尚未提出,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台湾知识界对中国统一的认识,不能据此认为两岸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认识,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海峡两岸交往的实现,故排除D项。
10.A 【解析】改革是为了实现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材料体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注入动力,故选A项;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心的,故排除B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但社会主义公有制仍占主体地位,故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1.A 【解析】材料“古埃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得以丰富,而又对后来的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说明古埃及文明得到其他文明的滋养,又影响其他文明,体现出古代区域文明的互鉴,故选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和平交往是古文明间交往“主流”,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文明的交流,而非古埃及文明的久远,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地中海区域诸文明起源问题,故排除D项。
12.D 【解析】根据“大量高级教士成为国王的高级官吏”“视公国和伯爵领为国家行政区”“公爵和伯爵也成为国家公共职位”可得出,奥托一世试图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和管理,权力呈现集中化的趋势,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国王对权力的整合和集中,并非教俗政权并立,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国王对国家管理体制的调整,并非重点突出封君封臣制度的完善,故排除B项;10世纪的德意志尚未达到民族国家形态完备的程度,故排除C项。
13.A 【解析】依据材料“伊朗的民族主义”“我们应当只认同一个民族——伊朗民族”可得出,伊朗民主党人认为要形成一个超越种族、宗教的伊朗民族,由此可见,这一论述旨在增强伊朗的国家认同感,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的政治诉求,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信仰不同的神,对我们来说是不要紧的”,不等于要否定宗教在政治中的影响,故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立宪革命的主要目标,伊朗立宪革命的主要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不是反对种族歧视,故排除D项。
14.B 【解析】英国在印度建立大学、使英语成为印度官方语言等都是在为英国殖民印度服务,都是印度殖民地化的印记,故选B项;材料显示的主要是英国对印度语言、教育和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活动,而不是印度借助英国实现现代化,故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英国对印度殖民侵略的破坏性,故排除D项。
15.B 【解析】苏俄的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纳税后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这样农民就可以出卖农产品,交换生活所必需的工业品,这有利于城乡经济交流,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农业方面的调整,没有涉及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故排除A项;引进外国资本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工业措施,故排除C项;苏俄(联)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25年,取消余粮收集制不能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故排除D项。
16.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GDP、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这说明两极格局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效,故选C项;发展中国家GDP、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比发达国家多,发达国家仍是全球化利益最大获得者,故排除A项;这一时期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依然领先于发展中国家,故排除B项;大西洋东岸是欧洲和非洲,欧洲是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重心,故排除D项。
17.(1)特征:与正奏名并行;录取人数不断增多;在省试及殿试多次落榜的中高龄举人中选拔;殿试合格者获得的官职比正奏名低。(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影响:给落第人以希望,增强了士人参与科举的信心;安抚笼络了人心;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了科举制的影响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增加了朝廷的养官成本,加剧财政紧张。(2分)18.(1)特点:
巴黎理工学校:适应战争需求而创建;以理工学科为主要课程内容;主要为各种高等专科学校输送专业人才。(4分,答出两点即可)
京师大学堂:重视科学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体现中西文化融合;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社会转型的带动;有识之士的倡议;政府的重视;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度变革的促进。(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1)意义:推动了联邦德国卫生保健工作的高效运行;提高了联邦德国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之处:有专门政府机构;政府强制医疗保险范围更为广泛;7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医疗;医疗保险费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要立足具体国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与时俱进;政府应在医疗保险体制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医疗保险制度要注重借鉴他国经验。(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
论题:1949—1956年的税制改革服务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2分)
阐述: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面对破败的国民经济,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有利于推进正在进行的土地改革事业,恢复与发展工商业经济;统一全国税制,有利于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从而增强人民政权的经济基础,这些税制政策都有力地巩固了人民政权。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税制建设积累资金以利于国家的重点建设,体现了税收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功能。这一时期,我国还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税制建设调节各阶级的收入,服务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起到保护正在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作用,同时调节过高收入,也有利于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8分)
总之,1949—1956年的税制改革充分体现了税收作为国家治理重要工具的功能,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的进步。(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